一种可移动的蓄冷型压差预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74904阅读:85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移动的蓄冷型压差预冷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农产品贮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移动的蓄冷型压差预冷装置。



背景技术:

预冷是给农产品创造良好温度环境的第一步,为了保持农产品的新鲜度和延长贮藏及货架寿命,从采收到预冷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最好是在产地立即进行。农产品采收后在常温下所处时间的长短对其贮藏寿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特别是那些组织娇嫩、营养和经济价值高、采后寿命短的农产品更需要及时预冷。压差通风预冷是利用一定的装置在产品包装两侧形成压力差,增强冷空气流动,与产品充分接触换热,快速除去产地热的预冷技术。目前该技术已在果蔬预冷中得到应用。压差预冷相比于冷库预冷来说,可以明显的缩短冷却时间,同时冷却均匀、无死角。

现有的压差预冷装置主要是由普通冷藏库改造而成,无专用压差通风系统,冷却速度慢且不均匀。另外,其位置固定或搬运不便,难以在田间地头及时地实现产地预冷。目前发展的可移动式压差预冷装置在其内部设置制冷系统,扩大了其使用范围。公开号为CN202807544U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移动集装箱式压差预冷装置,包括保温箱体,在保温箱体的一端设有设备室,在设备室内安装有制冷设备,在保温箱体的内侧安装有与制冷设备相接的冷风机。该预冷装置可以作为标准集装箱通过车载运输到田间地头实现产地预冷。公开号为CN104397146A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具有冷源的移动式差压预冷装置,包括可伸缩库体和设备室,设备室内安装有冷凝机组、蒸发器、风扇,可伸缩库体上部设置有送风口,风扇安装于送风口处,可伸缩库体下部设置有与设备室连通的回风口。该发明的预冷装置可以不依赖于产地冷装置的存在,并且可以根据所预冷果蔬量的多少调节果蔬预冷空间。

通过在可移动式压差预冷装置内设置制冷系统,减少了其对冷库的依赖,可以实现自由移动,使得其使用变得非常便利。但是,大多数农产品产地缺乏电力,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可移动式压差预冷装置的使用。因此,设计一种可移动的蓄冷型压差预冷装置显得非常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移动的蓄冷型压差预冷装置,通过储冷池产生的蓄冷剂作为冷源,以提高压差预冷装置在农产品产地的适用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可移动的蓄冷型压差预冷装置,该装置包括制冷机组、储冷池和压差预冷库;

所述压差预冷库内部的左端设有设备室,右端设有保温门;

所述设备室内包括换热器、送风风机、回风风机和蓄冷剂泵;

所述设备室的右侧上部设有送风口,下部设有回风口;设备室的中间设有换热器;

所述送风口处设置送风风机;

所述回风口处设置回风风机;

所述制冷机组通过第一连接管连接储冷池;

所述储冷池通过第二连接管连接换热器;

所述换热器蓄冷剂泵连接;

所述蓄冷剂泵通过第二连接管连接储冷池。

进一步,所述储冷池内部设有蓄冷剂。

由于蓄冷剂的选择会影响储冷池以及换热器内的换热效果,因此作为理想的蓄冷剂应当具备比热容大,无污染,无毒,价格低廉,可反复使用,储存与使用方法简单等优点;本发明优选地,所述蓄冷剂为冰水。

进一步,所述蓄冷型压差预冷装置还包括制冷机组进口阀门、制冷机组出口阀门、储冷池进口阀门、和储冷池出口阀门;

所述制冷机组依次通过制冷机组进口阀门、第一连接管、储冷池和制冷机组出口阀门形成蓄冷时蓄冷剂的闭合环路;

所述储冷池依次通过储冷池进口阀门、第二连接管、换热器、蓄冷剂泵和储冷池出口阀门形成预冷时蓄冷剂的闭合环路。

进一步,由于压差预冷库的围护结构散热会对预冷效果及能耗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为了减少所述围护结构的散热,在压差预冷库外部安装有外保温板。

所述压差预冷库外部设有外保温板。

进一步,所述制冷机组、储冷池和压差预冷库下方均安装有万向轮,方便移动。

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均为双头铜帽螺纹软管。

进一步,所述换热器为管式结构。

进一步,所述换热器由一根或多根直管、绕翅片管、蛇形管外加翅片、多根直管套翅片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

进一步,所述制冷机组、储冷池和压差预冷库可拆分成三个独立的单元。

本发明将制冷机组放置于电力充足的区域,压差预冷库放置于农产品田间地头,低谷电价时将储冷池与制冷机组连通进行蓄冷,完成蓄冷后将储冷池运输至田间地头与压差预冷库连通进行农产品产地预冷,完成预冷后,将储冷池拆分运输回电力充足的区域与制冷机组连接进行蓄冷,如此反复。

进一步,所述蓄冷剂泵为冰水泵。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根据实际情况和产地需求将蓄冷和预冷的方式相结合,减少了对田间地头电力的需求,扩大了蓄冷型压差预冷装置的使用范围。

2、本发明利用低谷电价蓄冷,不仅节省了电费,而且还起到了电网削峰填谷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示出了一种可移动的蓄冷型压差预冷装置结构示意图。

其中,1:制冷机组,2:储冷池,3:压差预冷库,4:设备室,5:送风风机,6:送风口,7:换热器,8:制冷机组进口阀门,9:第一连接管,10:储冷池进口阀门,11:第二连接管,12:保温门,13:制冷机组出口阀门,14:万向轮,15:储冷池出口阀门,16:蓄冷剂泵,17:回风风机,18:回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附图中相似的部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面所具体描述的内容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不应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可移动的蓄冷型压差预冷装置,该装置包括制冷机组1、储冷池2和压差预冷库3;

所述压差预冷库3内部的左端设有设备室4,右端设有保温门12;

所述设备室4内包括换热器7、送风风机5、回风风机17和蓄冷剂泵16;所述设备室4的右侧上部设有送风口6,下部设有回风口18;设备室4的中间设有换热器7;所述送风口6处设置送风风机5;

所述回风口18处设置回风风机17;

所述制冷机组1通过第一连接管9连接储冷池2;

所述储冷池2通过第二连接管11连接换热器7;

所述换热器7蓄冷剂泵16连接;

所述蓄冷剂泵16通过第二连接管11连接储冷池2。

所述蓄冷型压差预冷装置还包括制冷机组进口阀门8、制冷机组出口阀门13、储冷池进口阀门10、和储冷池出口阀门15;

所述制冷机组1依次通过制冷机组进口阀门8、第一连接管9、储冷池2和制冷机组出口阀门13形成闭合环路;所述储冷池2依次通过储冷池进口阀门10、第二连接管11、换热器7、蓄冷剂泵16和储冷池出口阀门15形成闭合环路;

所述储冷池2内部设有蓄冷剂;所述蓄冷剂为冰水;所述蓄冷剂泵16为冰水泵;

所述压差预冷库3外部设有外保温板;

所述制冷机组1、储冷池2和压差预冷库3下方均安装有万向轮14;

所述第一连接管9和第二连接管11均为双头铜帽螺纹软管;

所述换热器7为管式结构。

工作时,所述制冷机组1放置于电力充足的区域,低谷电价时将所述制冷机组1依次通过制冷机组进口阀门8、第一连接管9、储冷池2和制冷机组出口阀门13形成蓄冷时蓄冷剂闭合环路;开启制冷机组1,蓄冷剂在储冷池2内部相变蓄冷;完成蓄冷后,依次关闭制冷机组进口阀门8、制冷机组1和制冷机组出口阀门13;然后将制冷机组1与储冷池2分离;

将完成蓄冷的储冷池2运输至田间地头,然后将所述储冷池2依次通过储冷池进口阀门10、第二连接管11、换热器7、蓄冷剂泵16、储冷池出口阀门15形成预冷时蓄冷剂闭合环路;所述蓄冷剂将循环流动于储冷池2以及换热器7内,蓄冷剂在换热器7内流动时与回风风机17从回风口18抽吸回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冷却降温后的空气通过送风风机5从送风口6送入农产品摆放区域对农场品进行预冷,同时在送风口6及回风口18的对面安装有保温门12,以防止压差预冷库3的冷量泄漏;

完成农产品预冷后,依次关闭储冷池出口阀门15、蓄冷剂泵16、储冷池2和储冷池进口阀门10,再将储冷池2拆分运输回电力充足区域与制冷机组1相连进行蓄冷,如此反复。

实施例2

一种可移动的蓄冷型压差预冷装置如实施例1所述。

将可移动的蓄冷型压差预冷装置放置在田间地头,使所述制冷机组1依次通过制冷机组进口阀门8、第一连接管9、储冷池2和制冷机组出口阀门13形成蓄冷时蓄冷剂闭合环路;并且将所述储冷池2依次通过储冷池进口阀门10、第二连接管11、换热器7、蓄冷剂泵16、储冷池出口阀门15形成预冷时蓄冷剂闭合环路;

低电谷时,开启制冷机组1、制冷机组进口阀门8和制冷机组出口阀门13进行蓄冷;完成蓄冷后,依次关闭制冷机组进口阀门8、制冷机组1和制冷机组出口阀门13;在农产品需要预冷时,开启储冷池进口阀门10、蓄冷剂泵16和储冷池出口阀门15,蓄冷剂将循环流动于储冷池2以及换热器7内,蓄冷剂在换热器7内流动时与回风风机17从回风口18抽吸回的空气进行换热,冷却降温后的空气通过送风风机5的作用从送风口6送入农产品摆放区域对农场品进行预冷,同时在送风口6及回风口18的对面安装有保温门12,以防止压差预冷库3的冷量泄漏。完成农产品预冷后,依次关闭储冷池出口阀门15、蓄冷剂泵16和储冷池进口阀门10。在低谷电价时再开启制冷机组1、制冷机组进口阀门8和制冷机组出口阀门13进行蓄冷,如此反复。

本文中所采用的描述方位的词语“上”、“下”、“左”、“右”等均是为了说明的方便基于附图中图面所示的方位而言的,在实际装置中这些方位可能由于装置的摆放方式而有所不同。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列。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