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新鲜红枣去核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61302阅读:415来源:国知局
便携式新鲜红枣去核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便携式新鲜红枣去核机。



背景技术:

红枣在我国种植面积广、种类众多,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抗氧化酚类物质,具有养血补气、延缓衰老等多种功效。新鲜红枣含水量和含糖量高,且清脆可口,深得人们喜爱,但是枣皮和枣核对人们的食用口感还是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如果能对鲜枣进行去皮去核处理的话,不仅能够提高食用口感,而且还能为红枣的后期加工提供便利条件。

现有技术中,对于鲜枣的去核处理,一般都采用冲击去核的方式,但是现有的这些去核装置存在结构复杂、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便携式新鲜红枣去核机。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便携式新鲜红枣去皮去核机,包括底座、支撑梁、去核杆、上卡具、下卡具、安置筒和连接臂;

所述的底座包括外壳,外壳的顶板上开设有贯穿顶板上下的第一通孔,外壳内活动插装有能够推进和拉出的抽屉;

所述的支撑梁包括竖梁,竖梁的底部与底座的外壳顶板铰接连接且铰接处设有扭力弹簧;竖梁的顶部固定有横梁,横梁上正对底座的外壳上第一通孔的位置开设有贯穿横梁上下的第二通孔,横梁的下表面上固定有与第二通孔对接的连接管,连接管的内径大于或等于第二通孔的直径,连接管的外管壁上设有连接螺纹;

所述的去核杆包括杆体,杆体的下部滑动插装在横梁的第二通孔及连接管内,杆体的顶部设有摁钮,杆体上位于摁钮和横梁之间的部分套设有压缩弹簧;

所述的上卡具包括上套管,上套管的内管壁上设有连接螺纹,上套管套装在连接管外且二者螺纹连接;上套管的底部固定有帽口向下的上卡帽,且上卡帽的帽顶开设有供杆体通过的第一通过孔;

所述的下卡具包括下套管,下套管的顶部固定有帽口向上的下卡帽,且下卡帽的帽底开设有供枣核通过的第二通过孔;下套管的底部管口固定于外壳的顶板上并与第一通孔对接;

所述的安置筒包括内筒体和外筒体,内筒体活动插装在外筒体内,并且二者之间为榫卯连接;内筒体的内壁上设置有橡胶层,橡胶层围成的中间空间形成用于卡置枣粒的卡槽;安置筒置于上、下卡具之间,其中,上卡帽位于安置筒的上筒口处,下卡帽位于安置筒的下筒口处;

所述的连接臂包括卡圈,卡圈的一端固定有斜臂,斜臂的另一端与外壳的顶板铰接连接且铰接处设有扭力弹簧,卡圈套装固定在外筒体上。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杆体的底端端面开设有内凹的半圆形凹槽,半圆形凹槽的槽边与杆体的外壁相交,且相交处为尖刃设计。

本实用新型装置的工作时,鲜枣卡置在安置筒内筒体橡胶层的卡槽内,上、下卡具将鲜枣固定,用手瞬间摁下去核杆,鲜枣的枣核在去核杆的冲击下被顶出,落至底座的抽屉内,从而最终完成去核操作。

本实用新型装置设计新颖、结构简单、小巧便携、操作方便、成本低廉,采用内置橡胶层的内筒体、带上卡帽的上卡具以及带下卡帽的下卡具共同固定枣粒,枣粒固定牢靠且不伤枣。去核杆与上卡具同轴线设置,使得去核杆对枣核的对准率高,去核杆对枣粒进行冲击去核,去核精度准确、效率极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装置中上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装置中下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安置筒及连接臂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装置中去核杆杆体底端纵向剖视图。

图中:1-外壳、2-第一通孔、3-抽屉、4-竖梁、5-扭力弹簧、6-横梁、7-第二通孔、8-连接管、9-杆体、10-摁钮、11-压缩弹簧、12-上套管、13-上卡帽、14-第一通过孔、15-下套管、16-下卡帽、17-第二通过孔、18-内筒体、19-外筒体、20-橡胶层、21-卡槽、22-半圆形凹槽、23-卡圈、24-斜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以下结合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清楚、完整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便携式新鲜红枣去皮去核机,包括底座、支撑梁、去核杆、上卡具、下卡具、安置筒和连接臂;

所述的底座包括外壳1,外壳1由顶板、底板以及三个侧板组成,外壳1的顶板上开设有贯穿顶板上下的第一通孔2,从外壳1的侧口端活动插装有能够推进和拉出的抽屉3;

所述的支撑梁包括竖梁4,竖梁4的底部与外壳1顶板铰接连接且铰接处设有扭力弹簧5;竖梁4的顶部固定有横梁6,即横梁6与竖梁4垂直设置,横梁6上正对外壳1上第一通孔2的位置开设有贯穿横梁6上下的第二通孔7,横梁6的下表面上固定有与第二通孔7对接的连接管8,连接管8的内径大于或等于第二通孔7的直径,连接管8的外管壁上设有连接螺纹;在扭力弹簧5弹力的作用下,支撑梁保持原位,原位指竖梁4相对底座始终保持竖直方向、横梁6始终保持水平方向,即竖梁4始终保持垂直于外壳1顶板的方向、横梁6始终保持平行于外壳1顶板的方向,如图1所示;当外界给支撑梁施加外力时,支撑梁只能围绕铰接点朝底座的外侧方向翻转,如图2所示,撤去外力后,支撑梁又恢复原位,如图1所示;

所述的去核杆包括杆体9,杆体9的下部滑动插装在横梁6的第二通孔7及连接管8内,杆体9的中上部位于横梁6上方;杆体9的顶部设有摁钮10,杆体9上位于摁钮10和横梁6之间的部分套设有压缩弹簧11,压缩弹簧11的顶部顶置在摁钮底部,压缩弹簧11的底部顶置在横梁6顶面;杆体9的底端端面开设有内凹的半圆形凹槽22,半圆形凹槽22的槽边与杆体9的外壁相交,且相交处为尖刃设计,如图6所示;其中,杆体9底端的尖刃设计可以使得杆体9对枣核进行冲击去核时,杆体9的底端很容易戳破鲜枣,而顺利地进入到鲜枣内部;杆体9底端面的半圆形凹槽22设计可以很容易地套住枣核顶部,即枣核的顶部会很容易的落入到半圆形凹槽22内,从而顺利的被顶出,完成去核操作;

所述的上卡具包括上套管12,上套管12的内管壁上设有连接螺纹,上套管12套装在连接管8外且二者螺纹连接;上套管12的底部固定有帽口向下的上卡帽13,且上卡帽13的帽顶开设有供杆体9通过的第一通过孔14,如图3所示;通过转动上套管12,改变上套管12与连接管8的相对位置,最终可以实现上卡帽13高低的调节;

所述的下卡具包括下套管15,下套管15的顶部固定有帽口向上的下卡帽16,且下卡帽16的帽底开设有供枣核通过的第二通过孔17,如图4所示;下套管15的底部管口固定于外壳1的顶板上并与第一通孔2对接;

所述的安置筒包括内筒体18和外筒体19,内筒体18活动插装在外筒体19内,并且二者之间为榫卯连接,具体榫卯连接方式为:内筒体18的外壁上沿其轴向设置有凸楞,外筒体19的内壁上沿其轴向开设有凹槽,内筒体插装在外筒体内后,内筒体18上的凸楞就卡置在外筒体19的凹槽内,其中,内筒体18上的凸楞即为榫,外筒体19上的凹槽即为卯;内筒体18的内壁上设置有橡胶层20,橡胶层20围成的中间空间形成用于卡置枣粒的卡槽21;在具体设计时,内筒体18可以根据其内的橡胶层20的厚薄设计成不同规格的,以此来适宜不同大小的鲜枣;

所述的连接臂包括卡圈23,卡圈23的一端固定有斜臂24,斜臂24的另一端与外壳1的顶板铰接连接且铰接处设有扭力弹簧5,卡圈23套装固定在外筒体19上;

安置筒和连接臂安装成一体机构,在扭力弹簧5弹力的作用下,安置筒及连接臂保持原位,原位指安置筒置于上、下卡具之间,其中,上卡帽13位于内筒体18的上筒口处,下卡帽16位于内筒体18的下筒口处,如图1所示;当外界给连接臂施加外力时,安置筒及连接臂只能围绕铰接点朝底座1的外侧方向翻转,如图2所示,撤去外力后,安置筒及连接臂又恢复原位,如图1所示;

支撑梁和连接臂在各自扭力弹簧5的作用下相对底座是向相反方向翻转的;

去核杆、连接管8、上卡具、安置筒、下卡具都位于同一轴线上。

使用时,先给支撑梁施加外力,使支撑梁围绕铰接点朝底座的外侧方向翻转,再给连接臂施加外力,使安置筒及连接臂围绕铰接点朝底座的外侧方向翻转,将需要去核的鲜枣卡置在安置筒橡胶层20中间的卡槽21内,先将安置筒及连接臂恢复原位,再将支撑梁恢复原位。此时,安置筒内的鲜枣底部卡置在下卡具的下卡帽16内,通过转动上卡具的上套管12,改变上套管12与连接管8的相对位置,来调节上卡帽13的高度,使其紧紧卡置在鲜枣的顶部,从而实现鲜枣的固定。进行去核处理,手握住去核杆的摁钮10,用力摁下去核杆,杆体9底端端部从上卡帽13的第一通过孔14穿过后从鲜枣的顶部插入,并卡住枣核顶部,将枣核向下冲击,枣核在去核杆的冲击下,从鲜枣底部穿出,依次通过下卡帽16的第二通过孔17、下套管15、外壳1上的第一通孔2后,落至外壳1内的抽屉3内,最终完成鲜枣的去核处理,去核完成后,松开去核杆,去核杆在压缩弹簧11弹力的作用下复位。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