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辊式磨皮组件和砂辊式磨皮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57690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砂辊式磨皮组件和砂辊式磨皮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材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砂辊式磨皮组件、砂辊式磨皮装置及食材磨皮方法。



背景技术:

食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至关重要的,食材的种类广泛且需求量较大,例如常见的食材有苹果、萝卜、土豆。

食材在工业加工过程中,经常需要去除外面的皮后才可以进入下一步的制作工艺。例如土豆、萝卜等食材,这些食材需要把表皮去除,以方便后续的加工过程。然而,传统的人工削皮方式显然会增加劳动成本,而且工作效率不高。

食材的表皮可以削除,也可以磨除,相比于削皮方式,磨除食材表皮的方式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然而,现有的磨皮方式效率不高或者磨皮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食材磨皮效率的砂辊式磨皮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食材磨皮效率的砂辊式磨皮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食材磨皮效率的砂辊式磨皮装置的磨皮方法。

为了完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砂辊式磨皮组件,其包括第一辊体和第二辊体:第一辊体能够绕第一轴线旋转,第一辊体的表面具有金刚砂层;第二辊体能够绕第二轴线旋转,第二辊体的表面布置有毛刷,第二辊体与第一辊体邻接设置;其中,第一辊体与第二辊体之间形成夹持部位,夹持部位用于放置食材。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第一辊体的旋转方向与第二辊体的旋转方向相反;在第二辊体的表面上设置有首尾连续但各段间隔排列的凹槽。

进一步优选的方案是,凹槽为螺旋形连续凹槽,螺旋形连续凹槽沿着第二辊体的长度方向上逐渐延伸形成。

再进一步优选的方案是,在第二辊体的长度方向上,螺旋形连续凹槽相邻两段之间的间隔距离小于2毫米,毛刷的长度小于2毫米,螺旋形连续凹槽相邻两段之间的间隔距离与毛刷的长度的比例范围是1:2至1:3。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砂辊式磨皮装置,其包括机架、容纳体、盖体和砂辊式磨皮组件;容纳体设置在机架上;砂辊式磨皮组件设置在容纳体内;其中,砂辊式磨皮组件包括第一辊体和第二辊体:第一辊体能够绕第一轴线旋转,第一辊体的表面具有金刚砂层;第二辊体能够绕第二轴线旋转,第二辊体的表面布置有毛刷,第二辊体与第一辊体邻接设置;其中,第一辊体与第二辊体之间形成夹持部位,夹持部位用于放置食材。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砂辊式磨皮组件还包括第三辊体和第四辊体,第三辊体能够绕第三轴线旋转,第三辊体的表面具有金刚砂层,第三辊体与第二辊体邻接设置;第四辊体能够绕第四轴线旋转,第四辊体的表面布置有毛刷,第四辊体与第三辊体邻接设置;其中,第三辊体与第二辊体之间形成第二夹持部位,第三辊体和第四辊体之间形成第三夹持部位。

进一步优选的方案是,第一辊体的旋转方向与第二辊体的旋转方向相反,第二辊体的旋转方向与第三辊体的旋转方向相反,第三辊体的旋转方向与第四辊体的旋转方向相反。

在砂辊式磨皮组件的下游一侧,容纳体具有食材出口,在食材出口设置有可开闭盖体。

进一步优选的方案是,在第二辊体和第四辊体的表面上均设置有首尾连续但各段间隔排列的凹槽;凹槽为螺旋形连续凹槽,螺旋形连续凹槽沿着第二辊体和第四辊体的长度方向上逐渐延伸形成;在第二辊体和第四辊体的长度方向上,螺旋形连续凹槽相邻两段之间的间隔距离小于2毫米,毛刷的长度小于2毫米,螺旋形连续凹槽相邻两段之间的间隔距离与毛刷的长度的比例范围是1:2至1:3;在第二辊体上每平方厘米内布置有200个至300个毛刷。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砂辊式磨皮装置的食材磨皮方法,该方法包括下面的步骤:

S1:把食材放置在第一夹持部位;

S2:启动第一辊体与第二辊体旋转,第二辊体上的毛刷对食材上的表皮进行浅层磨除,第一辊体上的金刚砂层将食材的表皮深层磨除。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外一种砂辊式磨皮装置的食材磨皮方法,该方法包括下面的步骤:

S1:把食材放置在夹持部位;

S2:启动第一辊体与第二辊体旋转,第二辊体上的毛刷对食材上的表皮进行浅层磨除,第一辊体上的金刚砂层将食材的表皮深层磨除,毛刷还对食材的凹陷位置的表皮进行磨皮;

S3:螺旋形连续凹槽带动食材向下游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把食材放置在夹持部位,第一辊体和第二辊体相对向内旋转,第一辊体上的金刚砂层和第二辊体上的毛刷共同作用,完成对食材表皮的磨除,该装置可以同时处理多个食材,工作效率高,并且去皮效果良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砂辊式磨皮组件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砂辊式磨皮组件第一实施例从另一角度观察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砂辊式磨皮组件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砂辊式磨皮装置第一实施例从第一视角观察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砂辊式磨皮装置第一实施例从第一视角观察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砂辊式磨皮装置第一实施例从第一视角观察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砂辊式磨皮装置第一实施例从第一视角观察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砂辊式磨皮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第一辊体,11、第一轴线,12、金刚砂层,20、第二辊体,21、第二轴线,22、毛刷,30、夹持部位,23、凹槽,40、机架,41、容纳体,43、可开闭盖体,10a、第一辊体,20a、第二辊体,10b、第三辊体,20b、第四辊体,30a、第一夹持部位,30b、第二夹持部位,30c、第三夹持部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砂辊式磨皮组件第一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砂辊式磨皮组件包括第一辊体10和第二辊体20。

第一辊体10能够绕第一轴线11旋转,第一辊体10的表面具有金刚砂层12。

第二辊体20能够绕第二轴线21旋转,第二辊体20的表面布置有毛刷22。毛刷22优选为硬质毛刷或中等硬度毛刷,其具有一定的弯曲性和韧性,这样可以对食材凹凸不平的位置起到磨皮作用,而金刚砂层12对于食材凹凸不平的地方(特别是凹陷位置)很难起到好的磨皮效果。毛刷22优选地为紧密排列的毛刷。优选地,每平方厘米布置200个至300个细小的毛刷,以更好地起到磨皮效果。更优选地,毛刷22包括间隔排列的硬质毛刷部分和软质毛刷部分,其中,软质毛刷主要起到表皮清扫的功能,硬质毛刷则主要起到磨皮作用,两者配合使用时磨皮效果更好。

第二辊体20与第一辊体10邻接设置。其中,第一辊体10与第二辊体20之间形成夹持部位30,夹持部位30用于放置食材。另外,动力部件如电机可以分别通过带动第一旋转轴15和第二旋转轴25而实现第一棍体10和第二辊体20的转动。第一辊体10的旋转方向与第二辊体20的旋转方向相反,在图2中,第一辊体10逆时针方向旋转,第二辊体20顺时针方向旋转,这样的旋转方式可以对夹持部位30的食材起到一定的夹持固定作用,从而提高磨皮效率和效果。另外,第一棍体10和第二棍体20还可以同向旋转,例如同时顺时针旋转或者同时逆时针旋转,再或者,还可以保持第一棍体10为不旋转状态而只转动第二辊体20。

本实施例的砂辊式磨皮组件的食材磨皮方法包括下面的步骤:

S1:把食材放置在夹持部位30;

S2:启动第一辊体10与第二辊体20旋转,第二辊体20上的毛刷22对食材上的表皮进行浅层磨除,同时,第一辊体10上的金刚砂层12将食材的表皮深层磨除,并且,毛刷22还可以对食材凹陷的地方起到磨皮清洁功能。

砂辊式磨皮组件第二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砂辊式磨皮组件在上述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如图3所示,在第二辊体20上设置有首尾连续但各段间隔排列的凹槽23,凹槽23为螺旋形连续凹槽,螺旋形连续凹槽沿着第二辊体20的长度方向上逐渐延伸形成。在第二辊体20的长度方向上,螺旋形连续凹槽相邻两段之间的间隔距离小于2毫米,毛刷的长度小于2毫米,螺旋形连续凹槽相邻两段之间的间隔距离与毛刷的长度的比例范围是1:2至1:3。当采取这些比例时可以提高食材的磨皮效率和效果。第一辊体10和第二辊体20在旋转的过程中,螺旋形连续凹槽可以带动食材自动地向下游方向移动,下游端可以设置一个回收装置,从而方便食材自动地从辊体上移离。

本实施例的砂辊式磨皮组件的食材磨皮方法包括下面的步骤:

S1:把食材放置在夹持部位30;

S2:启动第一辊体10与第二辊体20旋转,第二辊体上的毛刷对食材上的表皮进行浅层磨除,同时,第一辊体上的金刚砂层将食材的表皮深层磨除,同时,毛刷还对食材的凹陷位置的表皮进行磨皮;这里的词语“浅层”和“深层”是磨皮效果相比较得到的效果描述,即毛刷磨皮的厚度小于金刚砂层磨皮的厚度。

S3:螺旋形连续凹槽带动食材向下游移动。

砂辊式磨皮装置第一实施例:

如图4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砂辊式磨皮装置包括机架40、容纳体41、和砂辊式磨皮组件。容纳体41设置在机架40上。砂辊式磨皮组件44设置在容纳体41内。在砂辊式磨皮组件的下游一侧,容纳体41具有食材出口,在食材出口设置有可开闭盖体43。

其中,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砂辊式磨皮组件包括第一辊体10a、第二辊体20a、第三辊体10b和第四辊体20b。其中,第一辊体10a、第二辊体20a、第三辊体10b、第四辊体20b依次邻接排列。第一辊体10a顺时针旋转,第二辊体20a逆时针旋转、第三辊体10b顺时针旋转,第四辊体20b逆时针旋转。第一辊体10a与第二辊体20a形成第一夹持部位30a,第三辊体10b与第二辊体20a形成第二夹持部位30b,第四辊体20b和第三辊体10b之间形成第三夹持部位30c。

优选地,第一辊体10a的高度高于第二辊体20a的高度,第一辊体10a的高度与第四辊体20b的高度相同,第二辊体20a的高度与第三辊体10b的高度相同,设置一定的高度差的方式一方面有助于空间的合理利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夹持部位的夹持力,还可以使得食材在多个夹持部位之间自行切换,以达到不同的磨皮效果。具体地,当采取这种特殊的结构时,把多个食材例如土豆放置在容纳体41内,食材会在第一夹持部位30a、第二夹持部位30b和第三夹持部位30c不停的切换,其中,第一夹持部位30a和第三夹持部位30c由于对食材产生了挤压的力,因此磨皮效果更好但会损失更多的果肉。第二夹持部位30b相比而言则可以保留更多的果肉。当采取上述方案时,根据实验结果表明,去皮率可以达到95%以上,剩余果实重量比例在85%以上。这里的去皮率是指剩余的表皮的面积与食材初始面积的比例。剩余果实重量比例是指食材磨皮后得到的重量与磨皮前重量的比例。

本实施例的第一辊体10a和第第三辊体10b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辊体10结构和功能均相同。第二辊体20a和第四辊体20b与上述第二辊体20的结构和功能均相同。

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