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卧式逆流茶叶提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48072发布日期:2018-07-17 21:55阅读:31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卧式逆流茶叶提取装置,属于茶叶提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卧式逆流茶叶提取在茶叶加工中有广泛应用,其通过控制物料与溶剂做连续相向逆流运动实现对茶叶的连续提取,提取后的提取液通过出液口排出,茶叶废渣则通过出料口排出,但现有的卧式逆流茶叶提取装置,提取槽底部往往会残留大量茶渣无法随传送装置移动至出料口处,造成茶渣长期留存无法排出,对后续提取产生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卧式逆流茶叶提取装置,实现了茶叶提取的同时,便于茶叶废渣的排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卧式逆流茶叶提取装置,包括提取槽,所述提取槽内设置有螺旋传送叶片,所述提取槽一端为进料端,另一端为出料端,所述螺旋传送叶片的传送方向为由进料端传送至出料端,所述进料端的上方设置有进料口,下方设置有出液口,所述出料端的上方设置有高压水流入口,下方设置有出料口;所述提取槽底部设置有刮料装置,所述刮料装置包括设置于提取槽底部两侧的滑槽,两个所述滑槽内均设置有滚轮,两个所述滚轮之间安装有刮板,所述刮板上安装有双向牵引绳,所述进料端的提取槽底部安装有滑轮,所述双向牵引绳与刮板下部的固定连接点连接,绕过滑轮后再穿过刮板上部滑动连接点,所述双向牵引绳由出料口延伸至提取槽外部。

所述刮板包括中部的支撑杆和上、下侧的软板,所述支撑杆两端滚轮连接,所述下侧的软板与提取槽相接。

所述软板的材质为橡胶或硅胶。

所述螺旋传送叶片和刮板上均排布有滤水孔。

所述出料口设置有出料口盖。

所述出液口安装有过滤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

刮料装置包括滑槽、滚轮、刮板、双向牵引绳和滑轮,由于双向牵引绳固定连接在刮板下部,绕过滑轮后穿过刮板上部,因此当向出料口方向牵拉与固定连接点相连的一侧牵引绳时,刮板带动滚轮在滑槽内向出料口方向滚动,即可将滑槽底部的茶渣推至出料口处,完成刮料后,向出料口方向牵拉与滑动连接点相连的一侧牵引绳,双向牵引绳沿滑动连接点和滑轮滑动,固定连接点处的双向牵引绳则带动刮板向滑轮方向移动,达到使刮板回到进料端的目的。

进一步地,刮板的上下侧均为软板,因此在刮动时不会损伤螺旋传送叶片,并且可增加与提取槽底部的接触面积,即使提取槽底部不是平整光滑的面,也能达到很好的刮料效果。

因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卧式逆流茶叶提取装置,实现了茶叶提取的同时,可实现茶叶废渣的全部排出,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刮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和2所示的一种卧式逆流茶叶提取装置,包括提取槽1,所述提取槽 1内设置有螺旋传送叶片2,所述提取槽1一端为进料端,另一端为出料端,所述螺旋传送叶片2的传送方向为由进料端传送至出料端,所述进料端的上方设置有进料口,下方设置有出液口,所述出料端的上方设置有高压水流入口,下方设置有出料口3;所述提取槽1底部设置有刮料装置,所述刮料装置包括设置于提取槽1底部两侧的滑槽4,两个所述滑槽4内均设置有滚轮5,两个所述滚轮5之间安装有刮板6,所述刮板6上安装有双向牵引绳7,所述进料端的提取槽1底部安装有滑轮8,所述双向牵引绳7与刮板6下部的固定连接点9连接,绕过滑轮8后再穿过刮板6上部滑动连接点10,所述双向牵引绳7由出料口3 延伸至提取槽1外部。

所述刮板6包括中部的支撑杆6-1和上、下侧的软板6-2,所述支撑杆6-1 两端滚轮5连接,所述下侧的软板6-2与提取槽1相接。

所述软板6-2的材质为橡胶或硅胶。

所述螺旋传送叶片2和刮板6上均排布有滤水孔。

所述出料口3设置有出料口盖。

所述出液口安装有过滤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

刮料装置包括滑槽4、滚轮5、刮板6、双向牵引绳7和滑轮8,由于双向牵引绳7固定连接在刮板6下部,绕过滑轮8后穿过刮板6上部,因此当向出料口3方向牵拉与固定连接点9相连的一侧牵引绳时,刮板6带动滚轮5在滑槽4内向出料口3方向滚动,即可将滑槽4底部的茶渣推至出料口3处,完成刮料后,向出料口3方向牵拉与滑动连接点10相连的一侧牵引绳,双向牵引绳 7沿滑动连接点10和滑轮8滑动,固定连接点9处的双向牵引绳7则带动刮板 6向滑轮8方向移动,达到使刮板6回到进料端的目的。

进一步地,刮板6的上下侧均为软板6-2,因此在刮动时不会损伤螺旋传送叶片2,并且可增加与提取槽1底部的接触面积,即使提取槽1底部不是平整光滑的面,也能达到很好的刮料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