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药加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71691发布日期:2018-09-07 22:58阅读:239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药生产加工的专门设备或方法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中药加工工艺。



背景技术:

面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食品原材料之一,面粉富含蛋白质和糖类营养物质并且能够为人体提供丰富的热量,因此面粉常被人们制作为包子、馒头、蛋糕、面包和饼干等食物,但是面粉制品食用后在胃中吸收水分而涨大,使得食用者在食用后感到腹胀不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药加工工艺,目的在于解决面粉食用后在胃中吸水涨大使得食用者腹胀的问题。

本发明的基础方案为:一种中药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准备以下配料:陈皮0.5~1.5份、三棱0.5~1.5份、莪术0.5~1.5份、神曲0.5~1.5份、麦芽0.5~1.5份、丁香0.5~1.5份、香附子1.5~2.5份、枳壳1.5~2.5份、乌梅1.5~2.5份,还准备面粉83.5~92.5份;

步骤2:炒制麦芽和枳壳;

步骤3:香附子用米泔浸泡;

步骤4:上述配料打碎成粉末并混合;

步骤5:准备一个和面装置,包括相互连通的和面桶和储液桶,和面桶内滑动且密封连接有挡板,挡板与和面桶内底面之间固定有压簧,挡板上方的和面桶侧壁上转动连接有中轴线平行于挡板上端面的凸轮,和面桶外侧壁上固定有电机,电机输出端与凸轮固定连接。

步骤6:将步骤4中准备的配料粉末和水加入储液桶内,将面粉倒在和面桶内的挡板上,而后启动电机;

步骤7:电机驱动凸轮转动,凸轮的转动驱动挡板克服压簧的弹力而被下压,使和面桶内产生压强差,使储液桶内的水和配料粉末在压强差的作用下被吸入和面桶内与面粉混合,并不断受到凸轮的搅拌;

步骤8:储液桶内的水和配料全部进入和面桶内10min后,关闭电机,取出面团。

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和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步骤1中所加入的配料功效如下:

陈皮:用于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三棱:用于症瘕痞块,痛经,瘀血经闭,胸痹心痛,食积胀痛。

莪术:用于血气心痛,饮食积滞,脘腹胀痛,血滞经闭,痛经,症瘕瘤痞块,跌打损伤。

神曲:用于饮食停滞,消化不良,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呕吐泻痢。

麦芽:用于食积不消,脘腹胀痛,脾虚食少,乳汁郁积,乳房胀痛,妇女断乳,肝郁胁痛,肝胃气痛。

丁香:缓解腹部气胀,增加胃液分泌,增强消化能力,减轻恶心呕吐,水煎剂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香附子: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

枳壳:理气宽中,行滞消胀。

乌梅:敛肺,涩肠,生津,安蛔。

食用者使用本发明中所制作的面粉后,通过上述配料的搭配使用,促进食用者胃部消化,使得食用者迅速消化食用的面粉,避免面粉长时间在胃中停留,从而迅速消除胃胀的症状。

2.本发明步骤4、步骤5、步骤6和步骤7中将配料打碎成粉末,在挡板被凸轮推动而不断在和面桶内上下运动而产生的压强差作用下,配料随着水流被吸入和面桶内与面粉混合,同时凸轮的转动对面粉不断搅拌,在对面粉起到和面作用的同时,使得配料均匀分布在面团内,避免大颗粒的药材影响面团口感,同时小颗粒的药材与食用者肠道接触面积更大,吸收更为迅速,从而加快药材生效速度。

3.本发明步骤8中,当配料完全进入和面桶中后,使凸轮继续转动10min,保证配料与面团的充分混合,以及配料在面团中均匀分布。

进一步,所述配料中还包括槟榔1份。槟榔起到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的效果。

进一步,所述配料中还包括缩砂仁2份。缩砂仁用于消除脾胃气滞。

进一步,所述麦芽和枳壳炒制15~20min。通过上述设计,使得麦芽和枳壳充分加热而被炒熟。

进一步,所述槟榔和缩砂仁均打碎为粉末。通过上述设计,避免大块的药材影响面团口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和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和面桶1、储液桶2、进液管3、驱动轴4、凸轮5、观察窗6、第一进料口7、第一密封盖8、第二进料口9、第二密封盖10、第一气孔11、第二气孔12、第一弹簧13、第二弹簧14、挡板15、底座16、弹出柱17。

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所示:一种中药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准备以下配料:准备以下配料:陈皮、三棱、莪术、神曲、槟榔、麦芽和丁香各0.1kg,香附子、缩砂仁、枳壳和乌梅各0.2kg,还准备面粉8.8kg;

步骤2:炒制麦芽和枳壳16min;

步骤3:香附子用米泔浸泡20min;

步骤4:上述配料打碎成粉末并混合;

步骤5:准备一个和面装置,包括和面桶1和储液桶2,和面桶1和储液桶2之间连接有进液管3,进液管3一端穿过和面桶1上端面并与和面桶1连通,进液管3另一端穿过储液桶2上端面并伸入距离储液桶2底面4cm处,和面桶1上端面与进液管3接触处和储液桶2上端面与进液管3接触处均固定安装有橡胶o形圈,和面桶1内壁滑动连接有挡板15,挡板15侧壁与和面桶1内壁相抵,挡板15侧壁上固定安装有橡胶o形圈,挡板15下端面固定安装有第一弹簧13,第一弹簧13均匀分布于挡板15下端面,第一弹簧13另一端与和面桶1底面固定连接,挡板15为中空盘状,挡板15上均匀开有贯穿挡板15上端面的通孔,挡板15内壁滑动连接有弹出部,弹出部包括底座16、第二弹簧14和弹出柱17,弹出柱17与底座16一体成型,第二弹簧14一端与底座16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挡板15底面固定连接,弹出柱17与通孔滑动连接,通孔内壁上固定安装有橡胶o形圈,挡板15下方距离挡板15下端面20cm处的和面桶1侧壁上开有直径1cm的第一气孔11,储液桶2上端面也开有直径1cm的第二气孔12,挡板15上方10cm处和面桶1的侧壁上水平安装有贯穿和面桶1桶壁并伸入和面桶1内的驱动轴4,驱动轴4与和面桶1侧壁,和面桶1侧壁与驱动轴4接触处固定安装有橡胶o形圈,驱动轴4伸入和面桶1内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凸轮5,驱动轴4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电机,电机螺栓连接于和面桶1外侧壁上,和面桶1上端面固定安装有玻璃制成的观察窗6,观察窗6与和面桶1同轴设置,观察窗6右侧开有直径20cm的第一出料口,第一出料口边缘铰接有第一密封盖8,储液桶2上端面进液管3左侧开有第二进料口9,第二进料口9边缘铰接有第二密封盖10,第一进料口7和第二进料口9内壁螺纹连接有防尘网,第一气孔11和第二气孔12固定安装有防尘网。

步骤6:将混合的配料粉末和水通过第二进料口9倒入储液桶2内,将面粉通过第一进料口7倒入和面桶1内的挡板15上,并将第一密封盖8盖合。

步骤7:启动电机,电机带动驱动轴4转动,驱动轴4带动凸轮5转动,凸轮5在转动过程中与面团接触瞬间,对面团产生压力,实现对面团的击打,从而实现和面的效果。

在凸轮5下压面团的过程中,挡板15也在面团的压力下被下压,使得挡板15上方的和面桶1内的空气总量不变但体积变大,因此压强减小,造成储液桶2和和面桶1出现压强差,使得储液桶2内的水和配料沿着进液管3被吸入和面桶1内,并且由于挡板15为中空盘状,挡板15滑动连接的弹出部在凸轮5下压时也沿着挡板15上端面的通孔滑入挡板15内部,当凸轮5转动时还能对面团施加水平方向的力产生类似于人和面时搓揉的效果;

当凸轮5转动至不再与面团相抵时,面团不再对挡板15有向下的压力,由于挡板15下端面与储液箱底面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13,使得挡板15回弹至初始位置,弹出部在第二弹簧14的作用下弹出通孔,对面团产生冲击力,实现击打面团,能够防止面团与挡板15粘连并且能够进一步使得和面更加充分,在弹出部和凸轮5的共同的不断击打下,面团与水充分混合,水进入和面桶1后在凸轮5的不断转动下与面团混合,并且由于弹出柱17是向挡板15中轴线倾斜的,所以使得面团在被弹出部击打起来瞬间的位移方向保持朝向挡板15中轴线,从而使得面团的位置保持在挡板15中央。

用户可以通过观察窗6观察和面桶1内部面团的实时状况,当用户认为需要加水和配料时,将第二密封盖10打开,将配料从第二进料口9放入储液桶2内,而后在挡板15做活塞运动形成的压强差的作用下,配料和水沿着进液管3进入和面桶1与面团混合,在配料和水进入进液管3的过程中,由于管口较小,因此会出现湍流,使得配料和水被搅动混合,使得用户不需要自己对配料和水进行混合,而后,用户通过观察窗6继续观察和面桶1内部情况,当用户认为不需要继续加水和配料时,打开第一密封盖8,使挡板15上方的空间与外部连通,此时压强差消失,储液桶2内的水不再流入和面桶1内,当打开第一密封盖8和第二密封盖10时由于第一进料口7和第二进料口9螺纹连接有防尘网,因此外部的灰尘和杂质不会进入本装置内部,从而保证本装置内部的干净卫生,并且第一气孔11和第二气孔12也固定安装有防尘网,进一步减少了灰尘进入本装置内的可能,第一气孔11的设置使得外部空气能够流入挡板15下端面和和面桶1围成的空间内,使得挡板15能够顺利的上升和下降而不会受到压强的阻力,第二气孔12的设置使得外部空气能够流入液面与储液桶2围成的空间,使得水能够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流入进液管3,由于挡板15侧壁与和面桶1侧壁滑动连接处、和面桶1侧壁与驱动轴4转动连接处、进液管3与储液桶2和和面桶1接触处均固定安装有橡胶o形圈,使得当挡板15在上下往复运动时,上述位置不会漏气,保证本装置的正常运行。

步骤8:当储液桶2内的水和配料全部进入和面桶内10min后,关闭电机,取出面团,完成和面。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