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叶加工系统及其加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262322发布日期:2018-12-14 21:40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一种茶叶加工系统及其加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茶叶加工相关技术领域,特别涉及茶叶加工系统。

背景技术

在进行茶叶加工过程中,大多的茶叶加工步骤的加工效果不好,茶叶加工速度慢,茶叶加工出来的质量不高,难以满足现在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申请人进行研究及涉及,提供一种茶叶加工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方案:

一种茶叶加工系统,所述茶叶加工系统包括茶叶加工用发酵装置、茶叶加工用揉捻装置、茶叶加工用干燥装置、茶叶加工用风选装置和茶叶加工用焙茶装置;

所述茶叶加工用发酵装置,包括发酵箱主体、固定卡、放置托盘和氧气浓度测试装置,所述发酵箱主体的内部设置有内箱,且发酵箱主体的左侧内壁安装有控制器,所述内箱的前侧安装有密封门,且密封门上设置有玻璃窗,同时玻璃窗的右侧设置有把手,所述固定卡固定在内箱的左右侧壁上,且固定卡的下端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板,同时第一连接板中间镶嵌有分气盘,所述分气盘的下方安装有通气管,且通气管的末端与多口连接管连接,同时多口连接管安装在制氧机的左侧,所述放置托盘卡合在固定卡的上端,所述氧气浓度测试装置安装在内箱的左侧内壁上;

所述茶叶加工用揉捻装置,包括操作箱主体、第一固定板、第一挡板、支撑块、第二液压缸和投料斗,所述操作箱主体的底部设置有支撑脚,且支撑脚之间安装有支撑架,所述第一固定板设置在支撑架的上端,且支撑架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第一液压缸,所述第一液压缸的上端设置有第一液压杆,且第一液压杆的末端设置有第二连接板,同时第二连接板与第一固定板的左右两侧连接,所述第一挡板安装在操作箱主体内部左右两侧,且操作箱主体的右侧上端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左侧转动连接有丝杆,且丝杆穿插操作箱主体左侧体壁,所述支撑块安装在丝杆外部,且支撑块内部设置有齿轮,同时齿轮卡合在丝杆上,所述第二液压缸设置在支撑块中间,且第二液压缸的下方设置有第二液压杆,同时第二液压杆的末端设置有挤压辊,所述投料斗设置在操作箱主体顶部的左右两侧,且操作箱主体的前侧安装有密封盖;

所述茶叶加工用干燥装置,包括干燥箱主体、投料盖板、风机、遮罩、卡紧槽和干燥箱箱门,所述干燥箱主体的下方安装有支撑腿,且干燥箱主体的右侧安装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左侧转动连接有转轴,且转轴穿插干燥箱主体右侧体壁,同时转轴的左侧与投料筐的右端固定,所述投料筐的左端安装有第一轴承,且第一轴承固定在干燥箱主体内部左侧体壁上,所述投料盖板设置在投料筐的前侧,且投料筐的下方设置有出料盖板,所述风机固定在干燥箱主体的后侧,且风机与分风盘通过风管相互连接,同时风管穿插干燥箱主体后侧体壁,所述分风盘安装在干燥箱主体内顶部和内底部,且分风盘上均匀的设置有出风口,所述遮罩安装在分风盘的外侧,所述卡紧槽设置在干燥箱主体内部下端的左右体壁上,且卡紧槽之间卡合有接盘,所述干燥箱箱门安装在干燥箱主体的前侧,且干燥箱箱门上设置有玻璃观察窗;

所述可重复风选的茶叶加工用风选装置,包括固定座、第一支柱、第一电机、风扇和旋转轴,所述固定座前侧卡合有茶叶收集箱,且茶叶收集箱的右侧上端卡合有废渣收集盒,所述第一支柱固定在固定座的右端,且第一支柱的前侧和后侧的下端均设置有挡块,所述第一电机安装在第一支柱的右侧,且第一电机的左侧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轴,同时第一转轴的末端固定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的外侧上下两端均安装有第二电机,且第二电机的左侧转动连接有第二转轴,同时第二转轴的末端设置有储料盒,所述储料盒的左侧通过第二轴承固定,且第二轴承安装在第二支柱内侧,同时第二支柱固定在固定座的左端,所述储料盒的上端设置有顶盖,且储料盒的下端设置有底盖,所述风扇镶嵌在第二支柱内,且第二支柱的内侧安装有滤网,所述旋转轴设置在第二支柱前侧和后侧的下端,且旋转轴与第二挡板一角固定,同时第二挡板上安装有透明板;

所述茶叶加工用焙茶装置,包括焙茶箱主体、茶叶放置盘、冷凝板、顶板和焙茶箱箱门,所述焙茶箱主体的底部安装有制热组件,且焙茶箱主体内部的左右侧壁上均设置有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的末端固定有托架,且托架的两端卡合在滑动槽内,同时滑动槽开设在焙茶箱主体的内侧壁上,所述茶叶放置盘通过卡槽安置在托架上方,且卡槽预留在托架上表面,同时托架的下表面安装有激振器,所述冷凝板安装在焙茶箱主体内部上方,且冷凝板的两侧均设置有卡杆,所述卡杆插在卡孔内,且卡孔开设在焙茶箱主体内侧壁上端,所述顶板设置在焙茶箱主体顶部,且焙茶箱主体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收集盒,同时收集盒上设置有水位刻度线,所述焙茶箱箱门安装在焙茶箱主体前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控制器、制氧机和氧气浓度测试装置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电连接;所述固定卡设置为两个一组,且其一共设置有三组;所述分气盘共设置有三个,且分气盘上等间距的设置有出氧孔;所述放置托盘与固定卡之间通过卡合方式连接,且放置托盘与分气盘之间留有间距;所述放置托盘的底部均匀的开设有通孔,且放置托盘一共设置有三个。

所述第一液压缸和第一液压杆构成伸缩结构,且第一液压杆的末端与第二连接板的下端之间为活动结构;所述第二连接板一共设置有两个,且第二连接板的内侧与第一固定板的外侧之间为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挡板设置为倾斜状,且第一挡板的底端与第二连接板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电机、丝杆、支撑块和齿轮一共设置有两组,且其关于操作箱主体的中轴线对称设置;所述密封盖的底端与第一固定板在同一水平面上,且密封盖的宽度大于第一固定板的宽度。

所述驱动电机、转轴和投料筐构成旋转结构,且投料筐的可旋转角度范围为0-180°;所述投料筐设置为椭圆形,且投料筐的弧度与投料盖板的弧度和出料盖板的弧度均吻合;所述风机、风管、分风盘和出风口一共设置有两组;所述遮罩的截面为喇叭状结构,且遮罩一共设置有两个,并且位于下侧的遮罩的高度小于位于上侧的遮罩的高度;所述卡紧槽设置为两个一组,且卡紧槽距干燥箱主体内底部的高度大于位于下侧的遮罩的高度。

所述挡块一共设置有两个,且挡块关于第一支柱对称安置;所述第一电机、第一转轴和第二固定板以及第二电机、第二转轴和储料盒的可旋转角度范围均为0-180°;所述第二电机、第二转轴、储料盒和第二轴承一共设置有两组,且储料盒设置为半圆状结构;所述滤网的尺寸大于风扇的尺寸,且滤网与第二支柱之间为可拆卸安装结构;所述旋转轴和第二挡板构成可旋转结构,且第二挡板的可旋转角度范围为0-90°。

所述焙茶箱主体内壁左右侧边上端均设置为开口状结构,且开口的底端与冷凝板的下端之间留有间距;所述滑动槽一共设置有两个,且滑动槽的高度等于减震弹簧的形变量;所述冷凝板设置有两块,且每块冷凝板的可活动角度范围为0-75°;所述卡杆和卡孔均一一对应设置,且其一共设置有四组;所述收集盒关于焙茶箱主体的中轴线对称设置有两个,且收集盒与焙茶箱主体之间为卡合连接。

本发明还公开了利用上述加工系统的茶叶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通过茶叶加工用发酵装置对茶叶进行发酵,发酵时间为4-6小时;

第二步,利用茶叶加工用揉捻装置将茶叶进行揉捻;

第三步,利用茶叶加工用干燥装置将对茶叶进行干燥处理;

第四步,利用茶叶加工用风选装置将茶叶中的碎末和细片分离;

第五步,利用风选后的茶叶置入茶叶加工用焙茶装置内进行焙火。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于:

本发明用于茶叶加工,整个系统设计合理;

茶叶加工用发酵装置:设置的控制器、制氧机和氧气浓度测试装置之间为电连接,可以对内箱内部的氧气浓度进行控制,增加氧气浓度,从而可以使茶叶与氧气的接触更加充分,从而使茶叶发酵的更好,另外出氧孔均匀的设置在分气盘上,且分气盘与放置托盘一一对应设置,能够使氧气与放置托盘内的茶叶接触的更加均匀;

茶叶加工用揉捻装置:设置有两组电机、丝杆、支撑块和齿轮,可以带动挤压辊的左右移动,从而可以对茶叶进行揉捻,提高了加工效率,另外设置的连接板为活动连接,在第一液压缸和第一液压杆的带动下,可以使连接板上下活动,一方面可以使揉捻摊开的茶叶再混在一起,进行再次揉捻,能够使揉捻的更加充分,更好,另外一方面便于将茶叶倾倒出来;

茶叶加工用干燥装置:通过设置正反电机,带动投料筐的旋转,从而可以使投料筐内的茶叶不断翻滚,另外在投料筐的上下方均设置有出风口,可以加强茶叶的受风,从而能够加快茶叶的干燥速度,遮罩的设置,可以使风更加集中的吹向投料筐,使用效果更好,在投料筐上设置有投料盖板和出料盖板,便于茶叶的进出,使用方便;

可重复风选的茶叶加工用风选装置:设置有两个储料盒,且储料盒设置为半圆状结构,便于茶叶从一个储料盒内落至另一个储料盒内,另外储料盒在第二电机的作用下可以进行0-180°的旋转,同时与储料盒连接的固定板在第一电机的作用下也可以进行0-180°的旋转,因此可以使茶叶进行重复的风选,有效的清除茶叶中的杂质,挡板的设置,可以在进行风选工作时遮挡住,避免外界因素造成干扰;

茶叶加工用焙茶装置:设置有冷凝板,可以将烘焙茶叶过程中产生的蒸汽进行冷凝液化,可以收集起来,从而可以进行利用,另外冷凝板可以拆卸下来,对其进行清洗等处理,使用较为方便,激振器的设置,可以使托架震动,在减震弹簧的作用下,托架的上下震动,带动茶叶放置盘的震动,从而可以使茶叶不断震动,使烘焙的效果更好,烘焙速度更快。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整体正视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出氧孔分布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放置托盘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工作流程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正视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俯视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的正视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的挡板与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的储料盒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的正视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的焙茶箱主体内侧壁结构以及卡孔位置分布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发明的冷凝板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发明的图1中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发明的图1中b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发明的流程示意图。

图中:1、茶叶加工用发酵装置;101、发酵箱主体;102、内箱;103、控制器;104、密封门;105、玻璃窗;106、把手;107、固定卡;108、第一连接板;109、分气盘;1010、出氧孔;1011、通气管;1012、多口连接管;1013、制氧机;1014、放置托盘;1015、通孔;1016、氧气浓度测试装置;2、茶叶加工用揉捻装置;201、操作箱主体;202、支撑脚;203、支撑架;204、第一固定板;205、第一液压缸;206、第一液压杆;207、第二连接板;208、第一挡板;209、电机;2010、丝杆;2011、支撑块;2012、齿轮;2013、第二液压缸;2014、第二液压杆;2015、挤压辊;2016、投料斗;2017、密封盖;3、茶叶加工用干燥装置;301、干燥箱主体;302、支撑腿;303、驱动电机;304、转轴;305、投料筐;306、第一轴承;307、投料盖板;308、出料盖板;309、风机;3010、风管;3011、分风盘;3012、出风口;3013、遮罩;3014、卡紧槽;3015、接盘;3016、干燥箱箱门;3017、玻璃观察窗;4、茶叶加工用风选装置;401、固定座;402、茶叶收集箱;403、废渣收集盒;404、第一支柱;405、挡块;406、第一电机;407、第一转轴;408、第二固定板;409、第二电机;4010、第二转轴;4011、储料盒;4012、第二轴承;4013、第二支柱;4014、顶盖;4015、底盖;4016、风扇;4017、滤网;4018、旋转轴;4019、第二挡板;4020、透明板;5、茶叶加工用焙茶装置;501、焙茶箱主体;502、制热组件;503、减震弹簧;504、托架;505、滑动槽;506、卡槽;507、茶叶放置盘;508、激振器;509、冷凝板;5010、卡杆;5011、卡孔;5012、顶板;5013、收集盒;5014、水位刻度线;5015、焙茶箱箱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23所示,本实施例的茶叶加工系统,茶叶加工系统包括茶叶加工用发酵装置1、茶叶加工用揉捻装置2、茶叶加工用干燥装置3、茶叶加工用风选装置4和茶叶加工用焙茶装置5;

首先通过茶叶加工用发酵装置1对茶叶进行发酵,然后使用茶叶加工用揉捻装置2将茶叶进行揉捻,再使用茶叶加工用干燥装置3将茶叶中的水分快速蒸发掉,加快茶叶加工的速度,接着在茶叶加工用风选装置4将茶叶中的碎末和细片分离,从而可以使茶叶的质量更好,最后将茶叶放置在茶叶加工用焙茶装置5内进行焙火,整个茶叶加工系统完善,可以将茶叶加工的效率更高,质量更好。

如图1至图5所示,茶叶加工用发酵装置1,包括发酵箱主体101、固定卡107、放置托盘1014和氧气浓度测试装置1016,发酵箱主体101的内部设置有内箱102,且发酵箱主体101的左侧内壁安装有控制器103,内箱102的前侧安装有密封门104,且密封门104上设置有玻璃窗105,同时玻璃窗105的右侧设置有把手106,固定卡107固定在内箱102的左右侧壁上,且固定卡107的下端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板108,同时第一连接板108中间镶嵌有分气盘109,分气盘109的下方安装有通气管1011,且通气管1011的末端与多口连接管1012连接,同时多口连接管1012安装在制氧机1013的左侧,放置托盘1014卡合在固定卡107的上端,氧气浓度测试装置1016安装在内箱102的左侧内壁上。

作为优选,控制器103、制氧机1013和氧气浓度测试装置1016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电连接,可以对内箱102内部的氧气浓度的进行控制,从而可以使茶叶与氧气的接触更加充分,从而使茶叶发酵的更好;固定卡107设置为两个一组,且其一共设置有三组,可以固定多个放置托盘1014,从而对更多的茶叶进行发酵;分气盘109共设置有三个,且分气盘109上等间距的设置有出氧孔1010,能够使每个放置托盘1014内的茶叶与氧气接触的更加充分;放置托盘1014与固定卡107之间通过卡合方式连接,且放置托盘1014与分气盘109之间留有间距,便于取放放置托盘1014,并且能够使茶叶与氧气更好的接触;放置托盘1014的底部均匀的开设有通孔1015,且放置托盘1014一共设置有三个,可以使氧气能够得到流通,从而可以使茶叶与氧气接触更加均匀,使发酵效果更好。

本发明的茶叶加工用发酵装置1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首先,手拉把手106向外拉,将密封门104打开,然后取出放置托盘1014,之后在放置托盘1014内铺设好茶叶,再依次将放置托盘1014卡合在固定卡107之间,并关上密封门104,接着启动制氧机1013,在制氧机1013的作用下,氧气依次通过多口连接管1012和通气管1011再从分气盘109上的出氧孔1010喷出,由于放置托盘1014底部均匀的开设有通孔1015,从而氧气可以经过通孔1015与茶叶更加充分的接触,使茶叶发酵的更快更好,当氧气浓度测试装置1016测试到内箱102内的氧气浓度达到设定值范围的最大值时,氧气浓度测试装置1016将信号传给控制器103,在控制器103的作用下,制氧机1013关闭,随着茶叶与氧气的不断反应,氧气不断消耗,当氧气浓度测试装置1016测试到内箱102内的氧气浓度低于设定值范围的最小值时,氧气浓度测试装置1016再将信号传给控制器103,在控制器103的作用下,制氧机1013再次启动,对内箱102内进行供氧,从而可以控制内箱102内的氧气浓度保持在一定的值内,进而使茶叶的发酵更好。

如图6至图9所示,茶叶加工用揉捻装置2,包括操作箱主体201、第一固定板204、第一挡板208、支撑块2011、第二液压缸2013和投料斗2016,操作箱主体201的底部设置有支撑脚202,且支撑脚202之间安装有支撑架203,第一固定板204设置在支撑架203的上端,且支撑架203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第一液压缸205,第一液压缸205的上端设置有第一液压杆206,且第一液压杆206的末端设置有第二连接板207,同时第二连接板207与第一固定板204的左右两侧连接,第一挡板208安装在操作箱主体201内部左右两侧,且操作箱主体201的右侧上端安装有电机209,电机209的左侧转动连接有丝杆2010,且丝杆2010穿插操作箱主体201左侧体壁,支撑块2011安装在丝杆2010外部,且支撑块2011内部设置有齿轮2012,同时齿轮2012卡合在丝杆2010上,第二液压缸2013设置在支撑块2011中间,且第二液压缸2013的下方设置有第二液压杆2014,同时第二液压杆2014的末端设置有挤压辊2015,投料斗2016设置在操作箱主体201顶部的左右两侧,且操作箱主体201的前侧安装有密封盖2017。

第一液压缸205和第一液压杆206构成伸缩结构,且第一液压杆206的末端与第二连接板207的下端之间为活动结构,第一液压杆206的伸缩,可以带动第二连接板207向上或向下倾斜;第二连接板207一共设置有两个,且第二连接板207的内侧与第一固定板204的外侧之间为活动连接,能够使第二连接板207上下活动;第一挡板208设置为倾斜状,且第一挡板208的底端与第二连接板207在同一水平面上,在茶叶进入操作箱主体201可以滑落至第二连接板207上,从而便于揉捻;电机209、丝杆2010、支撑块2011和齿轮2012一共设置有两组,且其关于操作箱主体201的中轴线对称设置,可以带动挤压辊2015的左右移动,从而可以更好的对茶叶进行揉捻;密封盖2017的底端与第一固定板204在同一水平面上,且密封盖2017的宽度大于第一固定板204的宽度,能够将积在第一固定板204上的茶叶清理。

本发明的茶叶加工用揉捻装置2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首先,从投料斗2016向操作箱主体1内投放茶叶,然后启动第二液压缸2013,在第二液压缸2013的作用下,第二液压杆2014伸长,使挤压辊2015下移,当挤压辊2015与第一固定板204接触时,关闭第二液压缸2013,接着启动电机209,在电机209的作用下,丝杆2010转动,继而带动齿轮2012的转动,从而可以使支撑块2011左右移动,带动挤压辊2015对茶叶进行挤压,当茶叶揉捻摊开时,将挤压辊2015控制在第一固定板204处停止,然后启动第一液压缸205,在第一液压缸205的作用下,第一液压杆206伸长,使第二连接板207上移,从而可以使茶叶滑落混合在中间部分,接着再在第一液压缸205的作用下,使第二连接板207保持水平状态,之后可将电机209启动,进行再次揉捻,能够使茶叶揉捻的更加充分,当揉捻完成后,启动第一液压缸205,使第一液压杆206收缩,带动第二连接板207下移,从而可以将茶叶倾倒出来,较为方便,打开密封盖2017可以将积在第一固定板204上的茶叶进行清理。

如图10至图12所示,茶叶加工用干燥装置3,包括干燥箱主体301、投料盖板307、风机309、遮罩3013、卡紧槽3014和干燥箱箱门3016,干燥箱主体301的下方安装有支撑腿302,且干燥箱主体301的右侧安装有驱动电机303,驱动电机303的左侧转动连接有转轴304,且转轴304穿插干燥箱主体301右侧体壁,同时转轴304的左侧与投料筐305的右端固定,投料筐305的左端安装有第一轴承306,且第一轴承306固定在干燥箱主体301内部左侧体壁上,投料盖板307设置在投料筐305的前侧,且投料筐305的下方设置有出料盖板308,风机309固定在干燥箱主体301的后侧,且风机309与分风盘3011通过风管3010相互连接,同时风管3010穿插干燥箱主体301后侧体壁,分风盘3011安装在干燥箱主体301内顶部和内底部,且分风盘3011上均匀的设置有出风口3012,遮罩3013安装在分风盘3011的外侧,卡紧槽3014设置在干燥箱主体301内部下端的左右体壁上,且卡紧槽3014之间卡合有接盘3015,干燥箱箱门3016安装在干燥箱主体301的前侧,且干燥箱箱门3016上设置有玻璃观察窗3017。

作为优选,驱动电机303、转轴304和投料筐305构成旋转结构,且投料筐305的可旋转角度范围为0-180°,驱动电机303为正反电机,可以使投料筐305先后进行顺、逆时针旋转,使茶叶能够不断的翻滚,从而更容易干燥;投料筐305设置为椭圆形,且投料筐305的弧度与投料盖板307的弧度和出料盖板308的弧度均吻合,能够增强投料筐305的密封性,更加便于投料和出料,使用方便;风机309、风管3010、分风盘3011和出风口3012一共设置有两组,能够加强茶叶的受风,从而可以加快茶叶干燥的速度;遮罩3013的截面为喇叭状结构,且遮罩3013一共设置有两个,并且位于下侧的遮罩3013的高度小于位于上侧的遮罩3013的高度,能够使风集中吹向投料筐305,使用效果更好;卡紧槽3014设置为两个一组,且卡紧槽3014距干燥箱主体301内底部的高度大于位于下侧的遮罩3013的高度,在卡合接盘3015时,不会阻挡。

本发明的茶叶加工用干燥装置3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首先,打开干燥箱箱门3016,再打开投料盖板307,将茶叶投放至投料筐305内,接着关闭投料盖板307和干燥箱箱门3016,并启动驱动电机303和风机309,在驱动电机303的作用下,转轴304转动,投料筐305跟随旋转,投料筐305内的茶叶不断滚动,由于驱动电机303设置为正反电机,则投料筐305进行顺时针的180°旋转后,再进行逆时针的180°旋转,如此反复,使得茶叶不断翻滚,同时在风机309的作用下,风依次经过风管3010和分风盘3011由出风口3012喷出,在遮罩3013的遮挡下,风集中喷向投料筐305,从而加快了茶叶的干燥速度,当茶叶干燥完毕后,关闭驱动电机303和风机309,此时出料盖板308位于最底部,然后打开干燥箱箱门3016,将接盘3015卡合在卡紧槽3014之间,再将出料盖板308打开,投料筐305内的茶叶落在接盘3015内,使用较为方便。

如图13至图16所示,可重复风选的茶叶加工用风选装置4,包括固定座401、第一支柱404、第一电机406、风扇4016和旋转轴4018,固定座401前侧卡合有茶叶收集箱402,且茶叶收集箱402的右侧上端卡合有废渣收集盒403,第一支柱404固定在固定座401的右端,且第一支柱404的前侧和后侧的下端均设置有挡块405,第一电机406安装在第一支柱404的右侧,且第一电机406的左侧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轴407,同时第一转轴407的末端固定有第二固定板408,第二固定板408的外侧上下两端均安装有第二电机409,且第二电机409的左侧转动连接有第二转轴4010,同时第二转轴4010的末端设置有储料盒4011,储料盒4011的左侧通过第二轴承4012固定,且第二轴承4012安装在第二支柱4013内侧,同时第二支柱4013固定在固定座401的左端,储料盒4011的上端设置有顶盖4014,且储料盒4011的下端设置有底盖4015,风扇4016镶嵌在第二支柱4013内,且第二支柱4013的内侧安装有滤网4017,旋转轴4018设置在第二支柱4013前侧和后侧的下端,且旋转轴4018与第二挡板4019一角固定,同时第二挡板4019上安装有透明板4020。

作为优选,挡块405一共设置有两个,且挡块405关于第一支柱404对称安置,可以将第二挡板4019支撑住,使其保持水平状态;第一电机406、第一转轴407和第二固定板408以及第二电机409、第二转轴4010和储料盒4011的可旋转角度范围均为0-180°,可以先将第二固定板408旋转180°,再依次将储料盒4011旋转180°,则可以重复的对茶叶进行风选,使风选的效果更好;第二电机409、第二转轴4010、储料盒4011和第二轴承4012一共设置有两组,且储料盒4011设置为半圆状结构,利于茶叶从一个储料盒4011内落至另一个储料盒4011内;滤网4017的尺寸大于风扇4016的尺寸,且滤网4017与第二支柱4013之间为可拆卸安装结构,可以防止茶叶进入风扇4016内;旋转轴4018和第二挡板4019构成可旋转结构,且第二挡板4019的可旋转角度范围为0-90°,便于旋转,在进行茶叶的风选时,可以将挡板旋转至水平状态。

本发明的可重复风选的茶叶加工用风选装置4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首先,打开位于上侧的储料盒4011的顶盖4014,将茶叶倒入储料盒4011内,然后盖住顶盖4014,接着打开位于下侧的储料盒4011的顶盖4014,启动风扇4016,并打开位于上侧的储料盒4011的底盖4015,接着旋转第二挡板4019,在旋转轴4018的作用下,第二挡板4019向右旋转90°,并搭在挡块405上,与此同时,位于上侧的储料盒4011内的茶叶落出,在风扇4016的风力作用下,其中参杂的杂质等将落入废渣收集盒403内,茶叶落至位于下侧的储料盒4011内,当位于上侧的储料盒4011内的茶叶清空时,关闭风扇4016,旋转打开第二挡板4019,使其保持竖直状态,将所有的顶盖4014和底盖4015关闭,接着启动第一电机406和第二电机409,在第一电机406的作用下,第一转轴407转动,从而带动第二固定板408旋转,使原本位于下侧的储料盒4011到达上方位置,而此时储料盒4011为倒置的,接着在第二电机409的作用下,第二转轴4010转动,从而带动储料盒4011旋转,使倒置的储料盒4011旋转成正向的,接着打开位于下侧的储料盒4011的顶盖4014,再启动风扇4016并打开位于上侧的储料盒4011的底盖4015,即可再次进行茶叶的风选,如此反复,可以重复的对茶叶进行风选,使茶叶的品质更好,当风选结束时,打开位于下侧的储料盒4011的底盖4015,使储料盒4011内的茶叶落至茶叶收集箱402内收集即可。

如图17至图22所示,茶叶加工用焙茶装置5,包括焙茶箱主体501、茶叶放置盘507、冷凝板509、顶板5012和焙茶箱箱门5015,焙茶箱主体501的底部安装有制热组件502,且焙茶箱主体501内部的左右侧壁上均设置有减震弹簧503,减震弹簧503的末端固定有托架504,且托架504的两端卡合在滑动槽505内,同时滑动槽505开设在焙茶箱主体501的内侧壁上,茶叶放置盘507通过卡槽506安置在托架504上方,且卡槽506预留在托架504上表面,同时托架504的下表面安装有激振器508,冷凝板509安装在焙茶箱主体501内部上方,且冷凝板509的两侧均设置有卡杆5010,卡杆5010插在卡孔5011内,且卡孔5011开设在焙茶箱主体501内侧壁上端,顶板5012设置在焙茶箱主体501顶部,且焙茶箱主体501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收集盒5013,同时收集盒5013上设置有水位刻度线5014,焙茶箱箱门5015安装在焙茶箱主体501前侧。

作为优选,焙茶箱主体501内壁左右侧边上端均设置为开口状结构,且开口的底端与冷凝板509的下端之间留有间距,能够使液化的蒸汽顺着冷凝板509滴落至收集盒5013内;滑动槽505一共设置有两个,且滑动槽505的高度等于减震弹簧503的形变量,在当托架504震动时,能够比较平稳;冷凝板509设置有两块,且每块冷凝板509的可活动角度范围为0-75°,使用时存在倾斜的角度,便于液化蒸汽的收集,另外在拆卸下来后,可以将其折叠放置,减小占地空间;卡杆5010和卡孔5011均一一对应设置,且其一共设置有四组,能够方便的将冷凝板509固定住;收集盒5013关于焙茶箱主体501的中轴线对称设置有两个,且收集盒5013与焙茶箱主体501之间为卡合连接,能够将液化的蒸汽收集起来,且取放收集盒5013较为方便。

本发明的医疗污水处理用过滤池5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首先,打开顶板5012,然后将冷凝板509向外侧拉动,使两块冷凝板509张开至最大的角度,接着将冷凝板509底部的卡杆5010对应的插在卡孔5011内即可,当冷凝板509固定好后,闭合顶板5012,打开焙茶箱箱门5015,将茶叶放置在茶叶放置盘507内,并将茶叶放置盘507的底部与卡槽506卡合,接着启动激振器508、关闭焙茶箱箱门5015,并启动制热组件502,在制热组件502的作用下,焙茶箱主体501内的温度升高,对茶叶进行烘焙,同时在激振器508的作用下,托架504上下震动,此时在减震弹簧503的作用下,带动托架504的两端在滑动槽505内滑动,另外托架504会带动茶叶放置盘507以及其内的茶叶震动,从而使茶叶的烘焙效果更好,在烘焙过程中的蒸汽向上升,遇到冷凝板509,液化成水珠,并顺着冷凝板509滑动滴落至收集盒5013内,通过水位刻度线5014可以观察到收集盒5013内液化蒸汽的量,当茶叶烘焙好时取出茶叶即可,另外当需要对将冷凝板509进行清洗时,可将其拆卸下来操作,较为方便。

以上所举实施例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仅用来方便说明本发明,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若在不脱离本发明所提技术特征的范围内,利用本发明所揭示技术内容所作出局部改动或修饰的等效实施例,并且未脱离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内容,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特征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