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降血脂配方食用植物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89771发布日期:2019-03-02 00:52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配方植物油加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降血脂配方食用植物油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葵花籽油生产和消费大国,葵花籽油产量在棕榈油、大豆油和菜籽油之后居第四位。葵花籽油中亚油酸含量高达70%~80%,并含有多种维生素,是集食品营养与保健为一体的优良油品。其不饱含脂肪酸含量很高,有助于人体发育和生理调节,有显著降低胆固醇、防止血管硬化和降低血脂的作用;可起到抗氧化、防衰老、保持年轻活力的作用。由于葵花籽皮壳和细胞壁中含有一定的蜡质,在制油过程中,由于温度和溶剂的作用使蜡质伴随混入油中,从而导致液体油呈现浑浊现象,不仅有损油品的外观和口感,还影响到油品的质量。由于液体油中蜡的存在,阻碍了人体对液体油中营养成分的吸收,从而降低了油品的营养价值。并且不同制油工艺制得的葵花籽油游离脂肪酸、生育酚等微量成分含量不同,影响葵花籽油品质、氧化稳定性及后续精炼。亚麻又称胡麻,具有促进大脑发育、预防心血管疾病等作用。亚麻籽油中含有18种必需氨基酸,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e以及大量的微量元素,亚麻籽油中油酸含量10%~30%,亚油酸含量10%~30%,α-亚麻酸含量45%~65%,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70%以上。α-亚麻酸是人体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在人体内参与磷脂合成并转化为人体必需的epa和dha以维持生命的正常生理功能,因此亚麻籽油受到食品工业和医药界的重视。目前国内亚麻籽油的制取仍然较多采用蒸炒和热榨工艺,在精炼过程中亚麻籽油的微量营养成分损失较大,不饱和脂肪酸受到破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推广应用。红花属菊科植物红兰花属,是一种花油两用栽培历史悠久的经济作物。红花籽含油丰富含油量为24%~29%,油中富含亚油酸、ve和植物甾醇。近年来,因为红花籽油对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冠心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其关注度也持续增加。红花籽油的传统制取工艺有压榨法和浸提法、压榨法借以机械手段破坏油料细胞来提高出油率,但传统热榨存在毛油品质低,副产品蛋白质变性严重等问题。而冷榨法存在耗能大,出油率低等问题。浸提法具有出油率高、成本低等优势,但存在溶剂残留等安全隐患。红花籽油由于其造价比较高,多用于保健品行业,如制成胶丸、乳剂等。植物油是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主要来源之一,反式脂肪酸易促进动脉硬化、血栓形成、影响血脂水平。血脂是指血浆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类脂如磷脂等的总称。与临床密切相关的血脂主要是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其他还有游离脂肪酸和磷脂等。在人体内,胆固醇主要以游离胆固醇及胆固醇酯形式存在。甘油三酯是甘油分子中的三个羟基被脂肪酸酯化而形成。循环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必须与特殊的蛋白质即载脂蛋白结合形成脂蛋白,才能被运输至组织进行代谢。植物油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植物油中还含有甾醇、生育酚等微量成分,这些微量成分给油脂提供大量特征信息,油脂生产加工过程能改变微量成分的组成及含量,影响油脂品质。现有技术的植物油精炼工艺流程为:葵花籽油碱炼、水洗、真空脱水、白土脱色、过滤、真空脱臭、过滤、精炼。传统精炼工艺路线较长、能耗较大。特别是采用白土吸附脱色,设备要求较高,工艺较复杂,收率较低。活性白土在一定温度、真空条件下吸附油中的色素,由于白土的用量较大,白土和油的接触容易带入腥味,所用白土在吸附色素的同时亦吸附植物油使收率降低,而脱色后须过滤除去白土,这是油厂劳动强度较大的一道工序,废白土的处理也是一个难题。精炼加工后的植物油酸值、过氧化值、色泽显著降低,同时精炼加工也带来微量营养成分的损失及反式脂肪酸的生成,各工段对油脂品质影响程度不同,脱除小分子物质及色素使酸值、过氧化值、色泽进一步降低,同时也造成生育酚甾醇和角鲨烯的大量损失,还会使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大幅度升高。合理适度精炼对植物油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通过精炼能有效去除影响油品质和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另一方面能有效降低具有重要生理活性功能的微量成分损失及反式脂肪酸等有害物质的生成。虽然现有技术中分别公开了葵花籽油、亚麻籽油和红花籽油都具有降脂作用,但是将它们联合制备降脂制配方植物油的方法没有报道。因此,一种按照不同配方比例,经特定工艺将其混合制备,在降脂方面具有协同互补作用,能够降低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调节血脂效果明显的降血脂配方食用植物油及其制备方法亟待开发出来。技术实现要素:为解决现有技术的葵花籽油、亚麻籽油和红花籽油应用中存在的技术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降血脂配方食用植物油,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降血脂配方食用植物油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制得:葵花籽油70~90份;亚麻籽油7~18份;红花籽油2~10份;抗氧化剂1~2份。优选的,所述的抗氧化剂由以下组份构成,所述份数为重量份:叔丁基对苯二酚50~75份;无水柠檬酸15~25份;维生素e10~25份。一种降血脂配方食用植物油制备方法为:(1)葵花籽油精炼:把葵花籽油和碱液在配比机中混合均匀,然后进入热交换器升温进行中和反应,反应完成后经离心脱皂机除皂;(2)萃取脱色:用氢氧化钠的水溶液作溶剂,对上述步骤经过精炼的葵花籽油进行萃取脱色,脱除油中的色素,油和碱液静置分层后实现分离;(3)水洗:将萃取脱色静置分层后的油相经加热器升温至85~90℃,和水经过多效混合器混合后进入水洗罐进行水洗,水洗时间5~20min;(4)脱水、脱臭:将水洗后的葵花籽油加入脱臭锅,在压力1kpa下升温至170℃脱去油中的水分;在压力0.5kpa下维持3~4h进行脱臭,脱除油中的异味;(5)配比调和:将上述步骤制备的葵花籽油、亚麻籽油、红花籽油和抗氧化剂按照配方比例在调和罐内混合均匀,过滤得到本发明所述的降血脂配方食用植物油。优选的,步骤(1)中所述碱液为浓度20%~25%的氢氧化钠水溶液;优选的,步骤(1)中升温70~85℃进行中和反应;优选的,步骤(2)中所用氢氧化钠水溶液的浓度为5%~10%,加入量为油重的5%~15%;优选的,步骤(2)中所述萃取脱色在常温常压下进行;优选的,步骤(3)中每次用水量为油重的10%~15%;优选的,步骤(4)在脱臭锅内加入活性炭,在整个脱水、脱臭过程中利用活性炭吸附色素进行脱色;优选的,步骤(5)在15~25℃下、以100~120rpm的转速下搅拌混合均匀。本发明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1、本发明的降血脂配方食用植物油以葵花籽油为基础,复配亚麻籽油和红花籽油补充亚麻酸,形成脂肪酸组成科学合理的营养配方油,有助于降低反式脂肪酸含量,改善动脉硬化、血栓形成、调节血脂水平;2、本发明的降血脂配方食用植物油亚麻酸含量高,添加叔丁基对苯二酚、无水柠檬酸和维生素e作为抗氧化剂,各组分协同作用使得配方植物油稳定不易氧化且保质期长,且口感好、风味浓郁;3、本发明的降血脂配方食用植物油制备方法,在精炼过程中用碱液萃取脱色和活性炭吸附脱色代替传统的活性白土吸附脱色。产品工艺方法简单科学、制备过程中油脂不易氧化,容易实现工业化生产,符合国家调和油相关标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例不限制本发明。实施例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降血脂配方食用植物油,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制得:葵花籽油70份;亚麻籽油7份;红花籽油2份;抗氧化剂1份。所述的抗氧化剂由以下组份构成,所述份数为重量份:叔丁基对苯二酚50份;无水柠檬酸15份;维生素e10份。上述降血脂配方食用植物油制备方法为:(1)葵花籽油精炼:把葵花籽油和碱液在配比机中混合均匀,然后进入热交换器升温70℃进行中和反应,反应完成后经离心脱皂机除皂;所述碱液为浓度为20%的氢氧化钠水溶液。(2)萃取脱色:用氢氧化钠的水溶液作溶剂,对上述步骤经过精炼的葵花籽油进行萃取脱色,脱除油中的色素,油和碱液静置分层后实现分离;所述萃取脱色在常温常压下进行,所用氢氧化钠水溶液的浓度为5%,加入量为油重的5%。(3)水洗:将萃取脱色静置分层后的油相经加热器升温至85℃,和水经过多效混合器混合后进入水洗罐进行水洗,水洗时间15min,每次用水量为油重的10%。(4)脱水、脱臭:将水洗后的葵花籽油加入脱臭锅,在压力1kpa下升温至170℃脱去油中的水分;在压力0.5kpa下维持3h进行脱臭,脱除油中的异味。在脱臭锅内加入活性炭,在整个脱水、脱臭过程中利用活性炭吸附色素进行脱色。(5)配比调和:将上述步骤制备的葵花籽油、亚麻籽油、红花籽油和抗氧化剂按照配方比例在调和罐内在20℃下、以100rpm的转速下搅拌混合均匀,过滤得到本发明所述的降血脂配方食用植物油,标记为样品a。实施例2: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降血脂配方食用植物油,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制得:葵花籽油80份;亚麻籽油13份;红花籽油6份;抗氧化剂1.5份。所述的抗氧化剂由以下组份构成,所述份数为重量份:叔丁基对苯二酚65份;无水柠檬酸20份;维生素e20份。上述降血脂配方食用植物油制备方法为:(1)葵花籽油精炼:把葵花籽油和碱液在配比机中混合均匀,然后进入热交换器升温80℃进行中和反应,反应完成后经离心脱皂机除皂;所述碱液为浓度25%的氢氧化钠水溶液。(2)萃取脱色:用氢氧化钠的水溶液作溶剂,对上述步骤经过精炼的葵花籽油进行萃取脱色,脱除油中的色素,油和碱液静置分层后实现分离;所述萃取脱色在常温常压下进行,所用氢氧化钠水溶液的浓度为8%,加入量为油重的8%。(3)水洗:将萃取脱色静置分层后的油相经加热器升温至90℃,和水经过多效混合器混合后进入水洗罐进行水洗,水洗时间15min,每次用水量为油重的15%。(4)脱水、脱臭:将水洗后的葵花籽油加入脱臭锅,在压力1kpa下升温至170℃脱去油中的水分;在压力0.5kpa下维持3.5h进行脱臭,脱除油中的异味。在脱臭锅内加入活性炭,在整个脱水、脱臭过程中利用活性炭吸附色素进行脱色。(5)配比调和:将上述步骤制备的葵花籽油、亚麻籽油、红花籽油和抗氧化剂按照配方比例在调和罐内在20℃下、以110rpm的转速下搅拌混合均匀,过滤得到本发明所述的降血脂配方食用植物油,标记为样品b。实施例3: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降血脂配方食用植物油,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制得:葵花籽油90份;亚麻籽油18份;红花籽油10份;抗氧化剂2份。所述的抗氧化剂由以下组份构成,所述份数为重量份:叔丁基对苯二酚75份;无水柠檬酸25份;维生素e25份。上述降血脂配方食用植物油制备方法为:(1)葵花籽油精炼:把葵花籽油和碱液在配比机中混合均匀,然后进入热交换器升温85℃进行中和反应,反应完成后经离心脱皂机除皂;所述碱液为浓度25%的氢氧化钠水溶液。(2)萃取脱色:用氢氧化钠的水溶液作溶剂,对上述步骤经过精炼的葵花籽油进行萃取脱色,脱除油中的色素,油和碱液静置分层后实现分离;所述萃取脱色在常温常压下进行,所用氢氧化钠水溶液的浓度为10%,加入量为油重的15%。(3)水洗:将萃取脱色静置分层后的油相经加热器升温至90℃,和水经过多效混合器混合后进入水洗罐进行水洗,水洗时间20min,每次用水量为油重的15%。(4)脱水、脱臭:将水洗后的葵花籽油加入脱臭锅,在压力1kpa下升温至170℃脱去油中的水分;在压力0.5kpa下维持4h进行脱臭,脱除油中的异味。在脱臭锅内加入活性炭,在整个脱水、脱臭过程中利用活性炭吸附色素进行脱色。(5)配比调和:将上述步骤制备的葵花籽油、亚麻籽油、红花籽油和抗氧化剂按照配方比例在调和罐内在25℃下、以120rpm的转速下搅拌混合均匀,过滤得到本发明所述的降血脂配方食用植物油,标记为样品c。结果对照:1、本发明降血脂配方食用植物油性能测试分别对上述实施例1~3制得的降血脂配方食用植物油的性能进行测试,并分别以现有市售葵花籽油、市售葵花籽调和油、市售亚麻籽油、作为对照(对比例1~3进行性能对比。测试性能指标和测试方法包括:酸值测定参照gb/t5530-2005;过氧化值定参照gb/t5538-2005;生育酚含量测定参照gb/t26635-2011;脂肪酸测定参照gb/t22223-2008;角鲨烯、甾醇含量测定采用气相色谱法。具体测试结果见下表1。表1性能测试结果检测结果表明:以葵花籽油为基础复配亚麻籽油和红花籽油补充亚麻酸,形成脂肪酸组成科学合理的营养配方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80%,生育酚、角鲨烯和甾醇总量均高于对比例市售样品,有助于降低反式脂肪酸含量,改善动脉硬化、血栓形成、调节血脂水平。本发明的降血脂配方食用植物油亚麻酸含量高,添加叔丁基对苯二酚无水柠檬酸和维生素e作为抗氧化剂,各组分协同作用过氧化值和酸值较低,使得配方植物油稳定不易氧化且保质期长,且口感好、风味浓郁。2、本发明降血脂配方食用植物油对大鼠tc、tg、hdl-c、ldl-c的影响取雄性大鼠70只,随机分为70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每天给予高脂饲料:2%胆固醇,10%猪油,0.5%胆酸钠,0.2%丙基硫氧嘧啶,87%基础饲料。除空白对照组自5由饮水外,对比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其余各组灌胃给药,每日1次,按照表1分组,给药,连续给药15d。用药后禁食12h,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结果见表2。表2本发明降血脂配方食用植物油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指标的影响结果组别小鼠(只)血清总胆固醇(mmol/l)血清甘油三脂(mmol/l)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mol/l)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mol/l)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实施例1101.77±0.131.18±0.061.34±0.150.74±0.161.32实施例2101.62±0.081.03±0.071.40±0.080.62±0.081.16实施例3101.68±0.121.15±0.081.35±0.090.66±0.201.25对比例1101.72±0.081.32±0.121.11±0.080.84±0.121.55对比例2101.85±0.251.12±0.181.06±0.140.90±0.181.75对比例3102.13±0.161.05±0.251.32±0.170.72±0.121.61空白对照105.23±0.272.85±0.150.52±0.384.82±0.0810.06结果表明,对照组血清tc、tg、ldl-c值明显升高,hdl-c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本品组合物能明显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显著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使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显著下降。同时,从实验数据表明,说明本发明组合物较单一来源植物油或调和油具有更强的活性,采用本发明的工艺将葵花籽油、亚麻油和红花籽油结合后,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更优异的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专利的涵盖范围。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