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面带成型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31570发布日期:2019-11-15 20:58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一种面带成型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面带成型机。



背景技术:

面带成型机通常布置在全自动压面机的后方,用于将面块挤压成面带。

现有技术中的面带成型机结构复杂且面带的厚度不可调节,仅能用于生产固定厚度的面带。

有鉴于此,开发一种面带成型机,使其能够调节面带的厚度,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面带成型机,所述面带成型机包括压面组件和调整组件;

所述压面组件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轴和第二轴、外套于所述第一轴的第一压辊以及外套于所述第二轴的第二压辊;所述第一压辊和所述第二压辊之间形成第一过面间隙;

所述调整组件包括相互适配的蜗轮和蜗杆、螺杆以及连接块,所述蜗轮的内孔设置为第一螺纹孔,所述连接块与所述第一轴的轴承座固定连接并设置有第二螺纹孔,所述螺杆与所述第一螺纹孔和所述第二螺纹孔相互适配,使所述第一轴能够随所述蜗轮的转动而远离或靠近所述第二轴,以调整所述第一过面间隙的大小。

应用过程中,需要调整面带厚度时,可以驱动蜗杆转动,带动蜗轮转动,带动螺杆转动,带动连接块沿蜗杆的轴向移动,相应的,第一轴的轴承座与连接块同步移动,使第一轴远离或靠近第二轴,使第一过面间隙大小发生变化,由此达到改变面带厚度的目的。

如上所述的面带成型机,所述调整组件还包括导轨,用于导向所述第一轴的轴承座的移动方向。

如上所述的面带成型机,所述蜗杆平行于所述第一轴,所述调整组件包括两组所述蜗轮、所述螺杆、所述连接块和所述导轨,两所述蜗轮分别与所述蜗杆的两端相适配,两所述连接块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轴的两轴承座,两所述导轨分别导向所述第一轴的两轴承座

如上所述的面带成型机,所述调整组件还包括手轮,所述手轮通过连接杆固连于所述蜗杆。

如上所述的面带成型机,所述压面组件还包括两块挡板,两所述挡板均固定连接在所述面带成型机的机架上,且一所述挡板位于所述第一压辊和所述第二压辊的一端,另一所述挡板位于所述第一压辊和所述第二压辊的另一端。

如上所述的面带成型机,两所述挡板均垂直于所述第一轴,且沿所述第一轴的轴向,两所述挡板之间的距离为500mm。

如上所述的面带成型机,所述面带成型机还包括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二轴固定连接;还包括第一链轮、第二链轮、第三链轮和第一链条,所述第一链轮设于所述第一轴,所述第二链轮设于所述第二轴,所述第一链条绕于所述第一链轮、所述第二链轮和所述第三链轮,且相对所述第一链轮和所述第二链轮的绕向相反,使所述第一链轮和所述第二链轮的转向相反。

如上所述的面带成型机,所述压面组件还包括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的第三轴和第四轴、外套于所述第三轴的第一输送辊以及外套于所述第四轴的第二输送辊,所述第一输送辊和所述第二输送辊之间形成第二过面间隙,且所述第二过面间隙相比所述第一过面间隙更靠近所述面带成型机的进面口。

如上所述的面带成型机,所述第一输送辊和所述第二输送辊的横截面均为正多边形。

如上所述的面带成型机,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三轴固定连接;还包括第四链轮、第五链轮、第六链轮和第二链条,所述第四链轮设于所述第三轴,所述第五链轮设于所述第四轴,所述第二链条绕于所述第四链轮、所述第五链轮和所述第六链轮,且相对所述第四链轮和所述第五链轮的绕向相反,使所述第四链轮和所述第五链轮的转向相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面带成型机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图3为图1的右视图;

图4为图1的a-a向视图;

图5为图1的b-b向视图;

图6为图2的c-c向视图。

图1至图6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机架,101支腿,102框架,103进面仓;

2压面组件,201第一轴,2011轴承座,202第二轴,203第三轴,204第四轴,205第一压辊,206第二压辊,207第一输送辊,208第二输送辊,209挡板;

3驱动组件,301第一电机,302第一链轮,303第二链轮,304第三链轮,305第二电机,306第四链轮,307第五链轮,308第六链轮;

4调整组件,401蜗轮,402蜗杆,403螺杆,404连接块,405导轨,406手轮,407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为便于理解,下文基于主视视角描述,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上下文所述的一者设于另一者,是指两者一体设置或者固定连接。

请参考图1至图3,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面带成型机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的主视图;图2为图1的左视图;图3为图1的右视图。

该面带成型机包括机架1,在具体实施例中,机架1包括框架102、设于框架102下方的支腿101和设于框架102上方的进面仓103。进面仓103整体为上大下小的喇叭结构,且顶部设置进面口,底部设置出面口。

该面带成型机还包括压面组件2、驱动组件3和调整组件4,三者均设于框架102。具体的,压面组件2位于出面口的下方。

应用过程中,将面块通过面块输送带输送到进面仓103内,面块由出面口落入压面组件2的过面间隙,驱动组件3驱动压面组件2对面块进行挤压,并将挤压成型的面带输送到面带输送带上。

并且,应用过程中,可以利用调整组件4调整过面间隙的大小,过面间隙的大小不同,挤压成型的面带厚度也不同,由此可以根据不同的生产需求获得不同厚度的面带。

下面逐一对上述组件进行详细介绍:

压面组件2

请参考图4,图4为图1的a-a向视图。

压面组件2包括第一轴201、第二轴202、外套于第一轴201的第一压辊205以及外套于第二轴202的第二压辊206。其中,第一轴201和第二轴202相互平行,在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轴201和第二轴202均沿左右方向延伸,且两者均通过轴承支承在框架102上。其中,第一压辊205和第二压辊206之间形成第一过面间隙。

压面组件2还可以包括第三轴203、第四轴204、外套于第三轴203的第一输送辊207以及外套于第四轴204的第二输送辊208。其中,第三轴203和第四轴204相互平行,在具体实施例中,第三轴203和第四轴204均沿左右方向延伸,且两者均通过轴承支承在框架102上。其中,第一输送辊207和第二输送辊208之间形成第二过面间隙。并且,第一输送辊207和第二输送辊208位于第一压辊205和第二压辊206的上方,使第二过面间隙相比第一过面间隙更靠近进面口,优选第二过面间隙位于第一过面间隙的正上方。设置第一输送辊207和第二输送辊208,主要用于将面块自出面口输送到第一过面间隙。

具体的,第一输送辊207和第二输送辊208可以配置为横截面均为正多边形的辊子,以增大第一输送辊207和第二输送辊208与面块之间的摩擦力,防止打滑,从而提升面块的输送效率。优选的,第一输送辊207和第二输送辊208的横截面均为边数相同且面积相同的正多边形,以便保证两者转动的同步性。在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输送辊207和第二输送辊208的横截面均为面积相同的正六边形,当然,正多边形的边数可以根据实际设计要求灵活选择,比如,两者的横截面也可以均为正五边形或者均为方形等。

或者,除了上述将第一输送辊207和第二输送辊208配置为横截面均为正多边形的辊子外,也可以通过在第一输送辊207和第二输送辊208的外周设置凸齿,来增大两者与面块间的摩擦力。

应用过程中,第一输送辊207和第二输送辊208将面块自出面口输送到第一过面间隙,由第一压辊205和第二压辊206挤压成面带并将成型的面带输送出去。

压面组件2还可以包括两块挡板209。具体的,两挡板209均固定连接在框架102上,且其中一块位于第一压辊205和第二压辊206的一端,另一块位于第一压辊205和第二压辊206的另一端。

如此设置,应用过程中,利用挡板209限定面带沿第一轴201轴向的延展,使面带的宽度能够保持一定。

优选的,两挡板209均垂直于第一轴201,且沿第一轴201的轴向,两挡板209之间的距离为500mm,使成型的面带的宽度为500mm。

驱动组件3

请参考图2和图3

驱动组件3包括第一电机301,第一电机301的输出轴与第二轴202固定连接,具体可以通过联轴器连接。

驱动组件3还包括第五轴、第一链轮302、第二链轮303、第三链轮304和第一链条。第一链轮302设于第一轴201,第二链轮303设于第二轴202,第五轴通过轴承支承在框架102上,第三链轮304设于第五轴。第一链条绕于第一链轮302、第二链轮303和第三链轮304,且相对第一链轮302和第二链轮303的绕向相反,以便第一链轮302和第二链轮303能够向相反的方向转动。

应用过程中,第一电机301的输出轴转动,带动第二轴202转动,使第二压辊206和第二链轮303随之转动。第二链轮303转动,通过第一链条和第三链轮304带动第一链轮302和第一轴201转动,第一压辊205随之转动。

驱动组件3还包括第二电机305,第二电机305的输出轴与第三轴203固定连接,具体可以通过联轴器连接。

驱动组件3还包括第六轴、第四链轮306、第五链轮307、第六链轮308和第二链条。第四链轮306设于第三轴203,第五链轮307设于第四轴204,第六轴通过轴承支承在框架102上,第六链轮308设于第六轴。第二链条绕设于第四链轮306、第五链轮307和第六链轮308,且相对第四链轮306和第五链轮307的绕向相反,以便第四链轮306和第五链轮307能够向相反的方向转动。

应用过程中,第二电机305的输出轴转动,带动第三轴203转动,使第一输送辊207和第四链轮306随之转动。第四链轮306转动,通过第二链条和第六链轮308带动第五链轮307和第四轴204转动,第二输送辊208随之转动。

该驱动组件,通过链轮将电机的驱动力传输至相应的辊子,相比直接为每个辊子设置一个电机而言,更便于布置和简化整机结构,且更利于保证配对的辊子转动的同步性。

调整组件4

请参考图5-图6,图5为图1的b-b向视图,图6为图2的c-c向视图。

调整组件4包括蜗轮401、蜗杆402、螺杆403以及连接块404。其中,蜗轮401和蜗杆402相互适配,且蜗轮401的内孔设置为第一螺纹孔。其中,连接块404上设置有第二螺纹孔,并且,连接块404与第一轴201的轴承座2011固定连接。其中,螺杆403与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相互适配。

并且,调整组件4还可以包括导轨405,用于导向第一轴201的轴承座2011的移动方向。在具体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导轨405形成有横截面呈t形的t型槽,第一轴201的轴承座2011配置为横截面呈t形的t形座,t形座嵌装于t形槽,t形槽的台阶面与t形座的台阶面相互配合起到防止t形座脱出t形槽的作用。

并且,调整组件4还可以包括手轮406,手轮406固套于连接杆407的一端,连接杆407的另一端与蜗杆402的一端固定连接。

在具体实施例中,蜗杆402沿左右方向延伸,调整组件4设有两组蜗轮401、螺杆403、连接块404和导轨405。两个蜗轮401,一者与蜗杆402的左端适配,另一者与蜗杆402的右端适配。两个连接块404,一者与第一轴201的左端轴承座2011固定连接,另一者与第一轴201的右端轴承座2011固定连接。两个导轨405,一者导向第一轴201左端轴承座2011的移动方向,另一者导向第一轴201右端轴承座2011的移动方向。两个螺杆403,一者拧于左侧的蜗轮401和连接块404,另一者拧于右侧的蜗轮401和连接块404。

应用过程中,需要调整面带厚度时,可以拧动手轮406,带动蜗杆402转动,带动蜗轮401转动,带动螺杆403转动,带动连接块404沿蜗杆402的轴向移动,相应的,第一轴201的轴承座2011与连接块404同步移动,使第一轴201远离或靠近第二轴202,由此达到调整第一过面间隙大小的目的。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面带成型机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