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95268发布日期:2020-05-12 14:53阅读:476来源:国知局
解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食物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解冻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冰箱已经成为家庭中必不可少的家用电器,人们将各种食物进行冷冻保存以延长食物的储存时间,这些食品在烹饪前则需要进行解冻处理。

现有的解冻方式一般有如下几种:一是自然放置的自然解冻法,这种方法耗时长、滴水多、鲜度差,并会影响成品菜的外观;二是浸入水中(特别是温热水)的水解冻法,这种方法不仅会造成食品水分增大,影响食品的口感和鲜度,且会造成食物的营养流失;三是使用微波炉或红外线加热器等的加热解冻法,虽有加热、解冻快的优点,但解冻不匀,容易造成外熟内冻的现象。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解冻板作为一种新型的解冻方法,逐渐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使用解冻板对食材进行解冻,只需将待解冻食材放置在解冻板上,即可以靠解冻板与食物之间的热量交换实现冷冻食材的解冻,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但是目前,解冻板通常由铝及铝合金等金属材料制成,仅仅依靠金属材料的高导热系数实现食材的解冻,无法避免后期解冻过程中传热速率减慢的问题,因此解冻效率较低,解冻效果较差,难以满足使用者逐渐提高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解冻板的解冻效率较低的问题,提供一种解冻效率较高的解冻装置。

一种解冻装置,包括解冻壳体及相变蓄热内容物,所述解冻壳体设有解冻腔,所述相变蓄热内容物填充于所述解冻腔内;

其中,所述相变蓄热内容物包括连续介质及相变蓄热颗粒,多个所述相变蓄热颗粒分散于所述连续介质中。

上述解冻装置,由解冻壳体与相变蓄热内容物组合而成,相变蓄热内容物具有的巨大潜热大幅度提高了解冻壳体的热容量,从而使解冻装置可持续高效解冻。而且,由于相变蓄热内容物由连续介质及分散于连续介质中的相变蓄热颗粒组成,因此相变过程可在解冻腔中均匀发生,有效避免解冻壳体内表面处严重结冰,提高了解冻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续介质呈具有流动性的液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续介质包括水及乙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相变蓄热颗粒呈微胶囊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相变蓄热颗粒包括囊壁及封装于所述囊壁内的囊芯,所述囊芯包括相变蓄热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囊壁由明胶、阿拉伯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以及脲醛树脂中的一种或多种材料形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相变蓄热剂由相变石蜡、硬酸酯以及十二烷中的一种或多种材料形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解冻壳体包括解冻底盒及解冻面板,所述解冻底盒形成一端开口的容纳槽,所述解冻面板可拆卸地扣合于所述解冻底盒的开口端以与所述解冻底盒共同围合形成所述解冻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解冻面板包括解冻面板主体及解冻翅片,所述解冻翅片自所述解冻面板主体朝向所述解冻腔的一侧表面伸入所述解冻腔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解冻面板包括多个所述解冻翅片,多个所述解冻翅片间隔排列于所述解冻面板主体朝向所述解冻腔的一侧表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解冻翅片距离所述解冻底盒存在允许所述相变蓄热内容物流动的流动间隙。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解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解冻装置的剖视图;

图3为图1所示解冻装置的解冻壳体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解冻装置的相变蓄热内容物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相变蓄热内容物的相变蓄热颗粒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解冻装置;20、解冻壳体;21、解冻底盒;23、解冻面板;232、解冻面板主体;234、解冻翅片;40、相变蓄热内容物;41、连续介质;43、相变蓄热颗粒;432、囊壁;434、囊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固定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种用于解冻食材的解冻装置100,包括解冻壳体20及相变蓄热内容物40。解冻壳体20设有解冻腔,相变蓄热内容物40填充于解冻腔内,相变蓄热内容物40包括连续介质41及相变蓄热颗粒43,多个相变蓄热颗粒43均匀分散于连续介质41中。

如此,解冻装置100由解冻壳体20与相变蓄热内容物40组合而成,相变蓄热内容物40带有的巨大潜热大幅度提高了解冻壳体20的热容量,从而使解冻装置100可持续高效解冻。而且,由于相变蓄热内容物40由连续介质41及分散于连续介质41中的相变蓄热颗粒43组成,因此相变过程可在解冻腔中均匀发生,有效避免解冻壳体20的内表面处结冰,提高了解冻效果。

如图2及图3所示,解冻壳体20由铝合金等导热系数较高的金属材料制成,解冻壳体20呈长方体壳状结构,包括解冻底盒21及解冻面板23。其中,解冻底盒21包括盒体底壁及自盒体底壁边缘向同一方向延伸形成的盒体侧壁,盒体底壁与盒体侧壁共同形成一端开口的容纳槽,解冻面板23扣合于解冻底盒21的开口端以与解冻底盒21共同形成用于容纳相变蓄热内容物40的解冻腔。当解冻装置100用于解冻食物时,可将解冻面板23朝上水平放置在水平支撑面上,解冻面板23沿水平方向延伸,待解冻的食物可放置在解冻面板23上,食物通过与解冻壳体20发生热量交换,从而吸收相变蓄热内容物40的热量而逐渐解冻。

进一步地,解冻面板23包括解冻面板主体232及解冻翅片234,解冻翅片234自解冻面板主体232朝向解冻腔一侧的表面凸设于解冻腔内。如此,解冻翅片234的设置增大了解冻面板23与相变蓄热内容物40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解冻速度。

具体在一些实施例中,解冻面板23包括多个解冻翅片234,每个解冻翅片234在解冻面板主体232上的正投影呈沿解冻面板主体23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条形,多个解冻翅片234间隔且交叉排列于解冻面板主体232朝向解冻腔的一侧表面,且解冻翅片234距离解冻底盒21存在允许相变蓄热内容物40流动的流动间隙。具体地,解冻面板23包括多列解冻翅片234,多列解冻翅片234沿解冻面板主体232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列,每列解冻翅片234中的每个解冻翅片234沿解冻面板主体232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每个解冻翅片234的端部在解冻面板主体232的宽度方向上正对于相邻一列解冻翅片234的端部。

如此,解冻翅片234的设置在增大了散热面积的同时,使相变蓄热内容物40可在整个解冻腔内流动,从而保证了相变蓄热内容物40的流动性,增大了自然对流效应,进而提高了换热效率。

如图4及图5所示,连续介质41呈具有流动性的液态,相变蓄热颗粒43可均匀分散在连续介质41中并在连续介质41中移动。具体在一实施例中,连续介质41为添加有微量乙醇的纯水。可以理解,形成连续介质41的材料不限,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材料。

相变蓄热颗粒43呈微胶囊结构,包括囊壁432及封装于囊壁432内的囊芯434。其中,囊壁432由明胶、阿拉伯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以及脲醛树脂中的一种或多种材料形成。具体在一实施例中,囊壁432由明胶与阿拉伯胶组合形成,明胶是一种天然无毒的水溶性材料,具有良好的成膜性与稳定性,阿拉伯胶是一种有效的表面活性剂和乳化剂,其水溶液具有较强的黏稠性与黏着性,两者可共同形成用于包覆囊芯434的囊壁432。囊芯434包括相变蓄热剂,相变蓄热剂由相变石蜡、硬酸酯以及十二烷中的一种或多种材料形成。具体在一实施例中,相变蓄热剂由相变石蜡形成,相变石蜡的相变温度略低于室温,具有巨大的相变潜能,且物理性能稳定,具有良好的疏水性,能够较易地被形成囊壁432的材料封装包裹。

如此,囊壁432包裹囊芯434形成直径为微米级的小颗粒,且这些小颗粒均匀分散在连续介质41中。当待解冻食物放置在解冻装置100上时,相变蓄热颗粒43中的相变蓄热剂发生相变(例如由液体变成固体)释放热量,从而对冷冻食物进行解冻。

具体在一些实施例中,相变蓄热内容物40的制备过程如下:

首先,将相变蓄热剂分散为直径为微米级的小颗粒状结构,然后按照一定的计量配比添加形成囊壁432的材料,并采用复凝聚法等方法将相变蓄热剂颗粒封装到形成囊壁432的材料中,从而形成具有为囊状结构的相变蓄热颗粒43。

然后,采用乳化分散法或超声波分散法将相变蓄热颗粒43分散至的连续介质41中,最后形成相变蓄热内容物40。

上述解冻装置100,将相变蓄热剂与解冻壳体20相结合,引入了相变蓄热剂的巨大潜热,从而显著增加了解冻装置100的热容量,可对待解冻物进行高效持续解冻。由于将相变蓄热剂封装在相变蓄热颗粒43中,因此有效解决了相变蓄热剂结冰严重、相变不均、传热速度减缓的问题,从而有效改善解冻效果,而且可有效避免相变蓄热剂泄露,有效防止食品污染。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