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有机茶叶揉捻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51014发布日期:2022-01-19 15:37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有机茶叶揉捻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茶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效有机茶叶揉捻机。


背景技术:

2.揉捻是茶叶初制的塑型工序,通过揉捻形成其紧结弯曲的外形,并对内质改善也有所影响,利用揉捻可以卷紧茶条,缩小体积,为炒干成条打好基础,并适当破坏叶组织、物质转变,所以揉捻是制茶过程中一道重要的工艺,而以往通常采用人工揉捻,费时费力,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可以用到一种高效有机茶叶揉捻机来对茶叶进行揉捻。
3.现有的有机茶叶揉捻机存在的缺陷是:
4.1、现有的有机茶叶揉捻机在运行过程中对茶叶揉捻时,不能调节装置的揉捻压力,无法掌握轻重轻的原则,因在最初揉捻时,茶叶比较脆弱茶汁还未破出,所以应轻压轻柔,待中间茶汁出来时,茶汁比较湿润,所以可以重压,最后茶叶基本成形是,防止揉碎因尽量轻柔,而现有的装置往往无法进行压力调节,导致揉捻效果一般;
5.2、现有的有机茶叶揉捻机在对茶叶揉捻过后,往往需要工作人员将装置停止运行,并打开按压板后用手捧方式将茶叶取出,待取出完毕再放入新茶,此过程中取出揉捻过后的茶叶往往需要耗费一定时间,为此我们提出一种高效有机茶叶揉捻机来解决现有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有机茶叶揉捻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效有机茶叶揉捻机,包括电动伸缩杆、支撑杆和底板,所述底板的顶部中心放置有盛放桶,所述底板的顶部一侧安装有控制箱,所述控制箱的内部安装有控制器,所述底板的顶部放置有三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内部安装有延伸出的传动杆,所述支撑杆的顶部安装有不锈钢揉盘,所述不锈钢揉盘的顶部中心通过螺纹结构安装有排茶阀,所述支撑杆的顶部通过传动杆与轴栓的配合活动安装有三组悬臂,所述悬臂的顶部一侧安装有安装柱,所述安装柱的顶部安装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外部一侧安装有安装臂,所述安装臂的内部安装有电动伸缩杆,所述电动伸缩杆的底部安装有压力传感器。
8.优选的,所述压力传感器的外部安装有按压板,且按压板的底部设有凹纹。
9.优选的,所述不锈钢揉盘的顶部等距焊接有揉条,且不锈钢揉盘的顶部外侧环绕安装有围边。
10.优选的,所述支撑杆的外部一侧环绕安装有齿轮,且齿轮与传动杆转动连接。
11.优选的,所述控制箱的正面通过合页安装有箱门,且箱门的正面安装有观察窗。
12.优选的,所述悬臂的中心安装有揉茶桶,且揉茶桶的内壁设有凹纹。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电动伸缩杆的底部安装有压力传感器,通过压力传感器可对电动伸缩杆施加至茶叶的压力进行实时监测,并将数据传输至控制器,通过相互配合可便于工作人员设定装置对茶叶揉捻时,在不同时段施加不同的揉捻压力以及揉捻时间,可提高装置对茶叶的揉捻质量。
15.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不锈钢揉盘的顶部中心通过螺纹结构安装有排茶阀,通过揉茶桶的绕圆运动以及揉条的配合可让茶叶慢慢向排茶阀处移动,利用螺纹结构将排茶阀拆卸后可直接将揉捻过后的茶叶排出到盛放桶的内部,可减少工作人员的操作步骤,以提高装置对茶叶的揉捻效率。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不锈钢揉盘立体局部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压力传感器剖视局部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箱局部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排茶阀立体局部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电动伸缩杆;101、压力传感器;102、按压板;2、不锈钢揉盘;201、揉条;202、围边;203、排茶阀;3、支撑杆;301、传动杆;302、齿轮;4、控制箱;401、控制器;402、箱门;5、底板;501、盛放桶;6、揉茶桶;601、悬臂;7、安装柱;701、固定座;702、安装臂。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5.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高效有机茶叶揉捻机,包括电动伸缩杆1、支撑杆3和底板5,底板5的顶部中心放置有盛放桶501,通过盛放桶501可对揉捻过后的茶叶进行存放,可便于茶叶进行下一道加工工序,底板5的顶部一侧安装有控制箱4,控制箱4可提供控制器401的安装位置,同时可对进行保护,防止装置受到外力的损坏,控制箱4的内部安装有控制器401,控制器401可采用ls-31型,通过将控制器401与电动伸缩杆1
以及压力传感器101进行电性连接,可使其对电动伸缩杆1以及压力传感器101进行控制,可提高装置的数控性能,底板5的顶部放置有三组支撑杆3,利用支撑杆3可对装置的安装位置进行固定,支撑杆3的内部安装有延伸出的传动杆301,支撑杆3的顶部安装有不锈钢揉盘2,不锈钢揉盘2的顶部中心通过螺纹结构安装有排茶阀203,通过不锈钢揉盘2与揉茶桶6的相对运动可对揉茶桶6内部的茶叶进行揉捻,通过揉茶桶6的绕圆运动以及揉条201的配合可让茶叶慢慢向排茶阀203处移动,排茶阀203为可拆卸设计,利用螺纹结构将排茶阀203拆卸后可直接将揉捻过后的茶叶排出到盛放桶501的内部,可减少工作人员的操作步骤,以提高装置对茶叶的揉捻效率,支撑杆3的顶部通过传动杆301与轴栓的配合活动安装有三组悬臂601,通过传动杆301的旋转可带动悬臂601进行移动,通过配合可使揉茶桶6在不锈钢揉盘2的周围进行绕圆运动,实现对茶叶的揉捻效果,悬臂601的顶部一侧安装有安装柱7,安装柱7的顶部安装有固定座701,固定座701的外部一侧安装有安装臂702,利用安装柱7与固定座701的配合可提供安装臂702的安装位置,从而通过安装臂702可对电动伸缩杆1的安装位置进行固定,安装臂702的内部安装有电动伸缩杆1,电动伸缩杆1的底部安装有压力传感器101,压力传感器101可采用sbt-10n型,利用电动伸缩杆1的通电运行可控制按压板102进行垂直移动,通过压力传感器101可对电动伸缩杆1施加至茶叶的压力进行实时监测,并将数据传输至控制器401,通过控制器401对电动伸缩杆1的伸缩长度进行控制,通过相互配合可便于工作人员设定装置对茶叶揉捻时,在不同时段施加不同的揉捻压力以及揉捻时间,可提高装置对茶叶的揉捻质量。
26.进一步,压力传感器101的外部安装有按压板102,且按压板102的底部设有凹纹,通过按压板102可直接与茶叶进行接触,并利用凹纹可提高与茶叶的摩擦力,可提高揉捻效果。
27.进一步,不锈钢揉盘2的顶部等距焊接有揉条201,且不锈钢揉盘2的顶部外侧环绕安装有围边202,利用揉条201可在揉捻时破坏叶片细胞,将汁液挤出并使茶叶卷曲,利用围边202可对茶叶的揉捻位置进行限制,可防止茶叶向两侧移动。
28.进一步,支撑杆3的外部一侧环绕安装有齿轮302,且齿轮302与传动杆301转动连接,通过齿轮302可为装置安装动力源,如与电机传动连接等,从而通过齿轮302带动传动杆301进行旋转,可为装置提供运行动力。
29.进一步,控制箱4的正面通过合页安装有箱门402,且箱门402的正面安装有观察窗,通过箱门402的开合可便于工作人员对装置内部的电器装置进行检修维护以及设定参数,通过观察窗可便于工作人员从外部对控制箱4内部进行观察,可便于工作人员掌握装置的运行状态。
30.进一步,悬臂601的中心安装有揉茶桶6,且揉茶桶6的内壁设有凹纹,揉茶桶6可提供茶叶的存放位置,在装置运行时揉茶桶6做水平运动,实现对茶叶的揉捻,通过凹纹可提高揉茶桶6与茶叶的摩擦力,可提高其揉捻效果。
31.工作原理:利用电动伸缩杆1的通电运行可控制按压板102进行垂直移动,通过压力传感器101可对电动伸缩杆1施加至茶叶的压力进行实时监测,并将数据传输至控制器401,通过控制器401对电动伸缩杆1的伸缩长度进行控制,实现对揉捻压力的控制,通过传动杆301的旋转可带动悬臂601进行移动,通过配合可使揉茶桶6在不锈钢揉盘2的周围进行绕圆运动,通过不锈钢揉盘2与揉茶桶6的相对运动可对揉茶桶6内部的茶叶进行揉捻,通过
揉茶桶6的绕圆运动以及揉条201的配合可让茶叶慢慢向排茶阀203处移动,利用螺纹结构将排茶阀203拆卸后可直接将揉捻过后的茶叶排出到盛放桶501的内部。
32.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33.最后所要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