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焙茶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50320发布日期:2022-01-19 15:32阅读:99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焙茶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茶叶生产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焙茶设备。


背景技术:

2.焙茶的作用就是利用热力改善茶的香气、滋味,减轻茶的苦涩味,把茶的优点和特点保留并稳定下来,炭焙其实就是烘焙茶叶的一种方法,茶叶利用焙火的火候改善茶叶的香气、滋味,去除青臭味及减轻涩味,使茶汤芳香甘润。烘焙也被我们用来解决茶叶出现受潮、杂味、臭青味等问题。
3.现有技术中,有许多电焙机器,如用焙茶机、电焙笼等,机器虽然方便了很多,但是还是有很多高价的茶叶一直使用古老的炭焙的方式来焙茶,炭焙是一门可以升华茶叶质量的烘焙技术。其操作过程包括起火、燃烧、覆灰、温度控制等,需要人工进行且费时费力,特别是夏天温度高,操作人员需要同时起几个炭炉,非常辛苦又需专业性和经验。由于炭焙是一种极不容易控制的茶叶烘焙方式,而且如操作失败,会使茶叶品质劣化,成品带烟焦味。因此需要一种通过炭焙得到茶叶的特殊风味,并使茶叶得到较长久的贮藏,同时容易操作,成平率高的自动焙茶设备,来兼具炭焙和电焙的优点。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自动焙茶设备。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6.一种自动焙茶设备,包括外壳体、焙茶模块、炭焙模块、第一气体流动通道、加热组件;焙茶模块;焙茶模块包括支撑架和第一多孔板,支撑架用于放置茶叶,第一多孔板设置在支撑架的侧面,第一多孔板上布置有用于气体通过的通孔。采用气流自动流动,而不是送风的方式,为了保持茶的品质,保证其风味。
7.加热组件设置在焙茶模块外,用于对焙茶模块加热,采用电焙的方式,以发热导体为媒介,加热电焙箱内的空气温度,从而导热茶叶来烘焙,而通过设置主要通过炭焙的加热方式,热空气通过第一多孔板的通孔进入焙茶模块中,使茶叶内外一起受热,特别是茶叶中的内含物质,在加热的过程中产生各种化学反应,生成络合物,将杂质排出茶叶外。相较于单纯的电焙方式由于热力是从外往内而来,所以焙茶的时候不可能让热力完全吃透,采用炭焙通入热空气的方式使茶叶内的内含物质的充分进行反应和转化,热交换的方式类似于的热辐射而不是热传导。
8.炭焙模块包括炭焙炉,用于储放并燃烧木炭,炭焙炉的上方设置有盖板,盖板用于调节炭焙炉与第一气体流动通道的连通面积,盖板与第一动力源传动连接并在第一动力源的驱动下横向移动;炭焙炉外还有空余的空间提供炭焙炉空气;第一气体流动通道的进口与炭焙模块连通,使炭焙模块中的气体进入第一气体流动通道,第一气体流动通道的出口与焙茶模块通过第一多孔板相连通。茶叶在烘焙的过程中,糖类、氨基酸、果胶质都会因脱水转化成香气成分,儿茶素、醛类、醇类物质发生氧化分解反应,与氨基酸结合也能生成有
利物质,而碳元素是其中的必须组成,利用炭焙炉中炭火的燃烧可以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可以为这种化学反应提供足够的碳元素,最终得到的茶叶更加香醇,口感更加细腻。
9.作为优选,炭焙炉的上方设置有盖板,盖板用于调节炭焙炉与第一气体流动通道的连通面积,盖板与第一动力源传动连接并在第一动力源的驱动下横向移动。
10.作为优选,焙茶模块还设置有可开合的箱门,焙茶模块的后侧设置有排气口,排气口设置有控制其开度的第一气路开关,焙茶模块上方设置有放气口,放气口设置有与控制其开度的第二气路开关。
11.作为优选,还包括设置在相邻焙茶模块之间的第二气体流动通道,第二气体流动通道与焙茶模块通过第二多孔板连通,第二气体流动通道内设置有多个叶片,叶片与第二动力源连接并在第二动力源的驱动下可翻转。
12.作为优选,外壳体上对应设置排烟口,第二气体流动通道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排烟口和炭焙炉连通。
13.作为优选,第二气体流动通道从下至上延伸至外壳体的中间部分并通过上方的挡片封闭,第一气体流动通道从下至上延伸至外壳体的中间部分封闭。
14.作为优选,挡片上方固定有竖直设置的第三多孔板,支撑架上部的侧面设置有多层挡板,挡板分别竖立在支撑架各层隔板侧边,第三多孔板设置在挡板的侧面,挡板固定于带有孔隙或者不设孔隙的底板上。
15.作为优选,焙茶模块设置有若干个,支撑架在焙茶模块内可转动,第二气体流动通道设置在焙茶模块之间,第一气体流动通道包围在焙茶模块外侧。
16.作为优选,还包括控制装置,焙茶模块或第一气体流动通道内设置有与控制装置连接的气体检测装置和温度检测装置,气体检测装置检测气体中一氧化碳或/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并将浓度信号输送至控制装置,温度检测装置检测温度并将温度信号输送至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分别与加热组件、第一动力源连接并控制加热组件的加热温度、盖板的开合。
17.作为优选,控制装置分别与第一气路开关、第二气路开关连接并控制排气口、放气口的开度,控制装置还与盖板和叶片连接并控制其运动。
18.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
19.一、焙茶时让热力完全吃透,采用炭焙通入热空气的方式使茶叶内的内含物质的充分进行反应和转化;
20.二、而炭焙过程中,木炭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与茶叶内含物质都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使炭焙出来的茶在香气、滋味上更为丰富;
21.三、木炭的吸附能力强,本身就是作为去除异味、可以吸潮的除湿剂,在烘焙的过程中,茶叶因一系列氧化反应排出的杂质和水分子,也会被木炭所吸附,因此炭焙得到的茶喝起来也会有感觉到更加醇净;
22.四、通过自动控制系统控制焙茶模块中保持在较稳定的温度,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也保持在稳定的浓度,根据预先的程序设置,无需要经验丰富的操作人员一样可以焙出风味优异的茶。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5.以上附图中各数字标号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其中,1、外壳体;2、焙茶模块;21、支撑架;22、第一多孔板;23、排气口;25、放气口、26、箱门;3、炭焙模块;31、炭焙炉;32、盖板;4、第一气体流动通道;5、加热组件;6、第二气体流动通道;61、排烟口;62、第二多孔板;63、叶片;7—第三多孔板;8、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
27.一种自动焙茶设备,如图所示,包括包括外壳体1、焙茶模块2、炭焙模块3、第一气体流动通道4、加热组件5;焙茶模块2;焙茶模块2包括支撑架21和第一多孔板22,支撑架21用于放置茶叶,第一多孔板22设置在支撑架21的侧面,第一多孔板22上布置有用于气体通过的通孔。如图1所示,焙茶模块2设置有两个,且两个焙茶模块2左右分布,也可以设置两个以上的焙茶模块2,焙茶模块2围成一圈,横截面呈环形,周围设置第一气体流动通道4,中央设置第二气体流动通道6。采用气流自动流动,而不是送风的方式,为了保持茶的品质,保证其风味。第一多孔板22通孔对着下方待焙茶叶,使第一气体流动通道4中的气体均匀进入焙茶模块2中,不会流速较快的对流风出现。
28.加热组件5设置在焙茶模块2外,用于对焙茶模块2加热,采用电焙的方式,以发热导体为媒介,加热电焙箱内的空气温度,从而导热茶叶来烘焙,而通过设置主要通过炭焙的加热方式,热空气通过第一多孔板的通孔进入焙茶模块中,使茶叶内外一起受热,特别是茶叶中的内含物质,在加热的过程中产生各种化学反应,生成络合物,将杂质排出茶叶外。相较于单纯的电焙方式由于热力是从外往内而来,所以焙茶的时候不可能让热力完全吃透,采用炭焙通入热空气的方式使茶叶内的内含物质的充分进行反应和转化,热交换的方式类似于的热辐射而不是热传导。
29.炭焙模块3包括炭焙炉31,用于储放并燃烧木炭,炭焙炉31的上方设置有盖板32,盖板32用于调节炭焙炉31与第一气体流动通道4的连通面积,盖板32与第一动力源传动连接并在第一动力源的驱动下横向移动,第二气体流动通道6内设置有多个叶片63,叶片63与第二动力源连接并在第二动力源的驱动下可翻转;炭焙炉外还有空余的空间提供炭焙炉空气;第一气体流动通道的进口与炭焙模块连通,使炭焙模块中的气体进入第一气体流动通道,第一气体流动通道的出口与焙茶模块通过第一多孔板相连通。茶叶在烘焙的过程中,糖类、氨基酸、果胶质都会因脱水转化成香气成分,儿茶素、醛类、醇类物质发生氧化分解反应,与氨基酸结合也能生成有利物质,而碳元素是其中的必须组成,利用炭焙炉中炭火的燃烧可以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可以为这种化学反应提供足够的碳元素,最终得到的茶叶更加香醇,口感更加细腻。
30.第一气体流动通道4的进口与炭焙模块3连通,使炭焙模块3中的气体进入第一气体流动通道4,第一气体流动通道4的出口与焙茶模块2通过第一多孔板22相连通。
31.焙茶模块2还设置有可开合的箱门26,焙茶模块2的后侧设置有排气口23,排气口23设置有控制其开度的第一气路开关,焙茶模块2上方设置有放气口25,放气口25设置有与
控制其开度的第二气路开关。排气口23可以设置一个或者多个,若是设有多个,第一气路开关可以设有多个联动的挡板8,多个挡板分别遮挡住每个排气口,在动力源的驱动下,挡板同步运动使排气口打开或部分打开,挡板8固定于带有孔隙或者不设孔隙的底板上。
32.还包括设置在相邻焙茶模块2之间的第二气体流动通道6,第二气体流动通道6与焙茶模块2通过第二多孔板62连通。
33.外壳体1上对应设置排烟口61,第二气体流动通道6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排烟口61和炭焙炉31连通。
34.第二气体流动通道6从下至上延伸至外壳体1的中间部分并通过上方的挡片封闭,第一气体流动通道4从下至上延伸至外壳体1的中间部分封闭。
35.挡片上方固定有竖直设置的第三多孔板7,支撑架21上部的侧面设置有多层挡板8,挡板8分别竖立在支撑架21各层隔板侧边,第三多孔板7设置在挡板8的侧面。
36.焙茶模块2设置有若干个,支撑架21在焙茶模块2内可转动,第二气体流动通道6设置在焙茶模块2之间,第一气体流动通道4包围在焙茶模块2外侧。
37.还包括控制装置,焙茶模块2或第一气体流动通道4内设置有与控制装置连接的气体检测装置和温度检测装置,气体检测装置检测气体中一氧化碳或/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并将浓度信号输送至控制装置,温度检测装置检测温度并将温度信号输送至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分别与加热组件5、第一动力源连接并控制加热组件5的加热温度、盖板32的开合。
38.控制装置分别与第一气路开关、第二气路开关连接并控制排气口23、放气口25的开度,控制装置还与盖板32和叶片63连接并控制其运动。控制装置为普通的plc控制系统,或者其他可以设定温度、气体浓度,并根据具体信号控制相应的元件进行运作的控制系统。
39.操作过程如下:
40.预先在控制装置中设定程序,程序中包括加热温度、加热时间、气体中一氧化碳或/和二氧化碳的浓度需求等数据,这种程序可以根据专业、有经验的炭焙茶师来提供数据,设置在控制装置中,可以根据不同茶的品种来设置相对应的程序,以达到理论最佳的焙茶效果。
41.将茶叶分层放置在支撑架21上,支撑架21可以带有承托作用带有通孔的底板,也可以另设炭焙容器,容器放置在支撑架21上,在此不加以限定;关闭箱门26,在炭焙炉31中加入炭,并让其进行燃烧,木炭燃烧产生的多余烟气通过第二气体流动通道6通过排烟口61排出,启动控制装置对应该种茶叶设置的程序;由于刚开始的焙茶模块2中的温度、气体中一氧化碳或/和二氧化碳达不到程序设定的程度,炭焙炉31上的盖板32会充分打开使木炭燃烧的空气进入第一气体流动通道4中,同时加热组件5会辅助加热,将热空气混合炭焙炉31中的气体送入焙茶模块2中,当检测到达到相应的温度时,控制装置控制加热组件5关闭或者降低加热温度,当检测达到相应的一氧化碳或/和二氧化碳(一般测一氧化碳浓度)时,控制装置控制第一动力源驱动炭焙炉31上方的盖板32盖合或者开度减小,从而炭焙炉31进入第一气体流动通道4的气体减少;若是检测到温度已经略微过高,打开焙茶模块2的后侧排气口23的第一气路开关,使焙茶模块2中的热空气少量排出,和外界进行热交换,使焙茶模块2内的温度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含量都降低,至温度达到设定值,再控制第一动力源驱动炭焙炉31上方的盖板32开度加大;一氧化碳浓度已经过高时,打开焙茶模块2的后侧排气口23的第一气路开关,使焙茶模块2中的热空气少量排出,外界的空气进入,使焙茶模块2
内的温度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含量都降低,一氧化碳含量到达设定值,控制加热组件5的温度进行加热,使温度也达到设定值;以此反复,使温度和一氧化碳含量达到稳定,实现动态的平衡,从而实现如专业人员操作炭焙同样的效果。程序结束后,可以通过打开焙茶模块2上方的放气口25将模块内的气体放出。
42.一种自动焙茶设备的焙茶方法,采用自动焙茶设备,包括以下步骤:
43.a. 在设备中加入茶叶,预热15~25分钟,预热时间可以优选为15分钟、25分钟、20分钟,调节温度保持在110~130 ℃,调节温度优选为120℃,此时打开放气口抽风;第一步的目的为排杂,将茶叶中的杂质在较为高温的情况下进入烘焙模块的空气中,加热后,将带有杂质的气体排出壳体外;
44.b.设定温度h,温度h在75~85℃的范围内,h优选为80℃,关闭风门,当测定温度低于h时,打开加热组件,当测定温度高于h时,调节炭焙炉的上方的盖板或者叶片使炭焙炉的开度变小或关闭,烘焙时间为5~8小时,优选为6小时;进入慢炖阶段,使茶叶在稳定的条件下,没有风力的环境下进行烘焙;
45.c.将烘焙模块内温度降至温度j,温度j在55~65℃的范围内,优选为60℃,维持温度j 焙茶20分钟后升温至温度h再焙茶20分钟,以20 分钟为间隔反复升温降温,持续5~8小时,优选为6小时;反复进行醒茶、炖茶的过程,期间保证一氧化碳浓度足够,使成品茶的风味更佳。
46.d. 打开排气口,茶叶烘焙完成。
47.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