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法、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37229508发布日期:2024-03-05 15:38阅读:69来源:国知局
一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法、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生物,具体为一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法、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1、发酵豆渣技术是一种将豆渣通过微生物的作用使其发酵、降解、转化为有机肥料或饲料的技术。通过发酵处理,豆渣中的有害物质可以被分解和去除,使其更好地被动物消化吸收。豆渣经过发酵后,其蛋白质含量提高,营养价值得到增加,可以作为一种优质的饲料,降低了饲料成本。

2、豆渣含水率高达85%,其蛋白质含量高,其作为发酵原材料使用时,必须加入碳源。

3、现有技术中,将豆渣发酵后作为饲料的用途存在两个问题:1.发酵菌种单一,无法充分的将豆渣发酵以实现更好的经济价值;2.发酵产物大多直接加入到饲料中使用,无法实现饲料的价值的最大化。

4、所以,本案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更为有效的发酵豆渣,实现豆渣经济价值的最大化。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法,采用复合菌种发酵豆渣,可以实现豆渣的有效发酵,降低豆渣中的纤维含量,有效提高发酵产物中氨基酸含量,其加入饲料后提高饲料适口性,同时和其他添加剂复配可以有效的改善生长育肥猪的生长性能,降低臭气排放。

2、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了包含发酵产物的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

3、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法,采用含有复合菌种的菌液接种发酵豆渣,得到发酵产物;

4、所述复合菌种为酵母菌和枯草芽孢杆菌;

5、所述复合菌种中,酵母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活菌数比例为1:0.5~2;

6、在上述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法中,所述方法具体为:

7、将含水率为83~87wt%的豆渣、淀粉、糖蜜混合得到混合培养基,豆渣、淀粉、糖蜜的重量比为1:0.8~1.5:0.01~0.03;

8、将菌液接种到混合培养基中,然后再厌氧环境下37℃发酵10~15天,得到发酵产物;

9、菌液的接种量相当于培养基总重的2~3wt%,所述菌液中活菌浓度为1*108cfu/g。

10、同时,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添加剂,包括如上所述的发酵产物、丁酸梭菌、黄酮类物质;所述黄酮类物质为芦丁或桑叶提取物;

11、所述发酵产物、丁酸梭菌、黄酮类物质的重量比为100:0.5~1:1~2;

12、所述丁酸梭菌的规格为10亿cfu/g。

13、在上述的添加剂中,所述发酵产物、丁酸梭菌、黄酮类物质的重量比为100:0.8:1.5。

14、最后,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如上所述的添加剂的制备方法,所述将发酵产物和黄酮类物质在混合机中混合均匀,在使用时,将混合均匀的发酵产物和黄酮类物质加入到饲料中,并将含丁酸梭菌的菌液喷洒到饲料表面,并混合。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6、本发明采用复合菌种发酵豆渣,可以实现豆渣的有效发酵,降低豆渣中的纤维含量,有效提高发酵产物中氨基酸含量,其加入饲料后提高饲料适口性,同时和其他添加剂复配可以有效的改善生长育肥猪的生长性能,降低臭气排放。

17、在本发明的添加剂中,使用了额外添加的丁酸梭菌和黄酮类添加剂,丁酸梭菌和发酵产物配合,可以提高生长育肥猪的肠道益生菌含量,降低臭气排放,芦丁或桑叶提取物能够提高肠道的抗菌抗炎水平,提高抗氧化能力,进一步提高肠道健康,促进对于饲料的消化吸收能力,同时降低臭气排放。



技术特征:

1.一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含有复合菌种的菌液接种发酵豆渣,得到发酵产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具体为:

3.一种添加剂,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酵产物、丁酸梭菌、黄酮类物质;所述黄酮类物质为芦丁或桑叶提取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添加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酵产物、丁酸梭菌、黄酮类物质的重量比为100:0.8:1.5。

5.一种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添加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发酵产物和黄酮类物质在混合机中混合均匀,在使用时,将混合均匀的发酵产物和黄酮类物质加入到饲料中,并将含丁酸梭菌的菌液喷洒到饲料表面,并混合。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生物领域,公开了一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法,采用含有复合菌种的菌液接种发酵豆渣,得到发酵产物;所述复合菌种为酵母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所述复合菌种中,酵母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活菌数比例为1:0.5~2;所述发酵豆渣中菌液的接种量为2~3wt%。本发明采用复合菌种发酵豆渣,可以实现豆渣的有效发酵,降低豆渣中的纤维含量,有效提高发酵产物中氨基酸含量,其加入饲料后提高饲料适口性,同时和其他添加剂复配可以有效的改善生长育肥猪的生长性能,降低臭气排放。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了包含发酵产物的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研发人员:马现永,余苗,李贞明,容庭,邓盾,杨攀,崔艺燕,田志梅,宋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