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白茶加工方法

文档序号:71742阅读:5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白茶加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茶叶加工方法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生产者普遍采用以加工绿茶的工艺方法为基础来加工白叶茶,其传统加工绿茶工艺的基本方法是一次杀青—摊凉—做形干燥。如使用传统加工绿茶的工艺方法来加工白叶茶,往往不能充分反映出白茶的本质特点,如外观与常规品种茶叶无异,使消费者难易识别等,而且还不能更好地保持白茶的风味。如有中国专利其公开号为CN1281647A,发明名称为“茶叶加工方法”它工艺方法的步骤是摊放将选好的鲜叶摊放4-6个小时;杀青将摊放好的茶叶在110℃左右炒3分钟后降温至70℃左右炒2-3分钟;杀二青杀青后的茶叶经揉捻后,放入温度为90℃的锅中,炒至茶叶无粘手感时,将锅温下降到70-80℃再炒7-9分钟;穿花将杀二青后的茶叶在其根部用连接线连成一体;做形将穿花完成的茶叶摆放成花状;初烘将做形后的茶花均匀地抖散摊薄在烘笼上,在60-90℃的温度下,烘干8-12分钟;足烘将初烘好的茶叶在50-55℃温度下,烘干90分钟即完成整个加工过程。
这种加工茶叶的方法虽然也有二次杀青具有一定的优点,但不适合白茶加工生产,如其工艺是经揉捻后再进行二次杀青,经揉捻后的茶叶细胞破碎,细胞内部液质已流出,这样再进行二次杀青,对白茶而也就不能形成金黄色,其色杂与绿茶无异。这不仅影响白茶的外观,而且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在购白茶时因难以分辨绿茶和白茶而误购绿茶而受到损害。而对传统工艺来说,仅仅一次杀青其细胞内部水分含量多,茶叶茎容易发黑,这对白茶而也,不仅外观影响会更大,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到口味,因此这些都不适合白茶加工生产的需要,由待于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使制成后的茶叶色泽翠绿镶金黄色块、色调明快、干香甜鲜、汤色翠绿明亮及滋味极鲜醇回甘的白茶加工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其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鲜叶处理将选好的鲜叶摊放3-6小时;初杀青经过鲜叶处理后的茶叶在220-250℃温度条件下,炒90-100秒;重杀青经初杀后的茶叶在180-200℃温度条件下,炒至茶叶叶质变硬,手捏叶片易碎为度;回潮经二次杀青后的茶叶,摊放至茶叶回软,手捏茶叶无碎状为度;初揉用揉捻机将回潮后的茶叶轻揉30-40分钟;揉炒将初揉后的茶叶,在锅温控制在80-100℃的炒干机中揉炒至茶叶九成干;足烘在温度控制在80-90℃中,将揉炒后的茶叶烘至手捏成粉,茶香毕露,即完成整个加工过程。
作为改进,回潮时遇到晴天干燥气候应加覆盖保湿,使茶叶达到回潮要求。
作为另一种改进,回潮是在竹制簟匾中按厚度不超过5cm摊放,至茶叶回软手捏茶叶无碎状为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采用二次杀青,此为茶叶加工工艺的特有新创工艺,经此工艺后失水率高达50-55%,能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工艺含水率过高,导致后续工艺造成的茶叶色泽变暗的缺陷,从而为白茶中叶绿素含量高的部分更显翠绿,叶绿素含量低的部分显示明亮黄色。经过二次杀青,在杀青茶叶水分含量远远低于常规工艺,茶条呈硬化状态的条件下,为确保后续工艺不破碎芽叶,本发明方法新创回潮工艺,通过回潮工艺,实现物理性状,生化成份产生合理优良化,确保了色泽、外形、内质三者的优化。并在二次杀青和回潮工艺的基础上,本发明采用改进的揉捻工艺揉成的茶条横断成皱折叠曲,不同于常规卷曲茶的紧卷弯曲,因此,使干茶外观的绿翠部分与明黄部分清晰可见,更显特色;成型工艺采用热风导热的专用机械加工,形成独特的外形与内质。同样以白叶茶为原料的安吉叶茶其茶条稍直色绿,无黄色块,外观与常规品种加工产品无异,与本发明的白茶外形近似的常规卷曲绿茶紧卷纤秀的茶色暗绿明显不同。本发明白茶干茶色泽绿翠中镶金黄色块,色调明快,茶条皱折稍卷曲,能充分反映白叶特征;内在品质优异表现在香型、味型的个性化优异风味;使茶叶芽锋显露、汤色翠亮、香气高、鲜甜持久、滋味极鲜醇回甘、叶底现白色及嫩绿通脉。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工艺流程是鲜叶外理—初杀青—重杀青—回潮—初揉—揉炒—足烘—贮存包装。
实施1,鲜叶处理,鲜叶标准是一芽一叶开展至一芽二叶初展,芽叶呈白色。采后鲜叶在阴凉通风条件下薄摊5小时,摊放厚度为2cm,中途轻翻一次,摊至叶质均匀呈柔软状、无光泽为度。
初杀青,经过鲜叶处理后的茶叶,在240℃温度条件下,杀青时间90-100秒,台时产量控制20kg鲜叶,至叶齿微焦、叶质稍硬、茶香显露为度。
重杀青,在初杀青稍摊凉后,在190℃温度条件下滚炒,至茶叶叶质变硬、手捏叶片易碎为度,鲜叶失水率控制在50-55%。
回潮,重杀青叶在竹制簟匾中进行,摊放厚度5cm,时间控制在2小时至茶叶回软,手捏茶叶无碎状为宜,如遇到晴天干燥气候应加覆盖保湿,使其达到回潮要求。
初揉,采用30-45型揉捻机,装至筒体80%,轻揉35分钟,中途需稍加压6分钟,揉至茶叶呈拆叠卷曲状,手捏茶叶表面无湿润感为宜。
揉炒,在白茶专用炒干机中进行,锅温90℃,时间在17分钟之间,至茶叶九成干。
足烘,在烘干设备中,温度85℃,时间控制在15分钟,烘至手捏面粉,茶香毕露为至。
至此整个加工的步骤完成,下一步包装即可。
实施2,鲜叶处理,鲜叶标准是一芽一叶开展至一芽二叶初展,芽叶呈白色。采后鲜叶在阴凉通风条件下薄摊4小时,摊放厚度不超过1.5cm,中途轻翻一次,摊至叶质均匀呈柔软状、无光泽为度。
初杀青,经过鲜叶处理后的茶叶,在220℃温度条件下,杀青时间90-100秒,台时产量控制20kg鲜叶,至叶齿微焦、叶质稍硬、茶香显露为度。
重杀青,在初杀青稍摊凉后,在180℃温度条件下滚炒,至茶叶叶质变硬、手捏叶片易碎为度,鲜叶失水率控制在50-55%。
回潮重杀青在竹制簟匾中进行,摊放厚度4cm,时间控制在1.5小时至茶叶回软,手捏茶叶无碎状为宜,如遇到晴天干燥气候应加覆盖保湿,使其达到回潮要求。
初揉,采用30-45型揉捻机,装至筒体75%,轻揉30分钟,中途需稍加压5分钟,揉至茶叶呈拆叠卷曲状,手捏茶叶表面无湿润感为宜。
揉炒,在白茶专用炒干机中进行,锅温85℃,时间在20分钟之间,至茶叶九成干。
足烘,在烘干设备中,温度80℃,一般时间控制在18分钟,烘至手捏面粉,茶香毕露为至。
至此加工的步骤完成,包装即可。
本发明的白茶加工方法是在加工绿茶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创新点在于改一次杀青为二次杀青,改摊凉为回潮,这是迄今为止茶叶加工工艺的特有方法,称为“2+1”工艺。这一工艺组合使叶绿素含量高的叶片部分加工后转变成翠绿色,叶绿素含量低的白化叶片部分转变成金黄色,从而形成一种干茶色泽绿翠中镶金黄色,完全区别于常规茶叶品质和风格,成为风格独特的新产品,同时这一工艺流程使成品质量得到显著改善,白叶茶的内外品质得到充分体现。因此本发明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加工方法,适合推广应用。
权利要求
1.一种白茶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白茶加工方法依次包括如下步骤鲜叶处理将选好的鲜叶摊放3-6小时;初杀青经过鲜叶处理后的茶叶在220-250℃温度条件下,炒90-100秒;重杀青经初杀青后的茶叶在180-200℃温度条件下,炒至茶叶叶质变硬,手捏叶片易碎为度;回潮将二次杀青后的茶叶摊放至茶叶回软,手捏茶叶无碎状为度;初揉用揉捻机将回潮后的茶叶在揉捻机中轻揉30-40分钟;揉炒初揉后的茶叶放入锅温控制在80-100℃的炒干机中揉炒至茶叶九成干;足烘揉炒后的茶叶在温度控制在80-90℃中烘至手捏成粉、茶香毕露。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白茶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鲜叶处理是在阴凉通风条件下薄摊3-6小时。
3.根据权利要求
1或2所述的白茶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鲜叶处理在摊放3-6小时中,其中途轻翻一次。
4.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白茶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潮是在竹制簟匾中按厚度不超过5cm摊放至茶叶回软,手捏茶叶无碎状。
5.根据权利要求
1或4所述的白茶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潮时遇晴天干燥气候应加覆盖保湿。
6.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白茶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初揉后的茶叶呈拆叠卷曲状,手捏茶叶表面无湿润感。
专利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白茶加工方法,其步骤是将选好的鲜叶摊放3-6小时,然后在220-250℃温度条件下,炒90-100秒进行杀青,接着在180-200℃温度条件下,再次杀青,炒至茶叶叶质变硬,手捏叶片易碎为宜,然后摊放至茶叶回软,手捏茶叶无碎状;用揉捻机将茶叶轻揉至30-40分钟,再放入锅温控制在80-100℃的炒干机中揉炒至茶叶九成干;将揉炒后的茶叶在温度控制在80-90℃中烘至手捏成粉,茶香毕露即完成整个加工过程。经本发明方法制成的茶叶确保了色泽、外形、内质三者的优化,使茶叶芽锋显露、外形周曲、透泽绿彩、镶金黄色块、汤色翠亮、香气高鲜甜持久、叶底现白色、嫩绿通脉,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加工方法。
文档编号A23F3/06GKCN1509617SQ02157239
公开日2004年7月7日 申请日期2002年12月23日
发明者王开荣 申请人:宁波市林业局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