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强力肥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46491阅读:4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三维强力肥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生物复混肥料,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含有微生物、无机化肥和微量元素化合物的三维强力肥及其制造方法。
农作物的生长和增产依赖于肥料。随着农业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益的生产目标发展,今后对肥料的要求愈来愈高。在我国,虽然化学肥料对农业的增产丰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已使农田生态环境、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微生物区系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对农作物的品质也影响很大,尤其是过多施用单质化肥,已使土壤中某种或数种营养元素缺乏,土壤板结严重,土壤肥力迅速下降,土壤中的微生物优势种大量减少,其结果,农民虽然加大了施肥量,但经济效益很低,而且产品也难以达到绿色食品的要求。
为了改变上述状况,应当加强以有机肥和微生物肥为主体的平衡施肥措施。这就要求在肥料的二次加工技术中,把有益微生物有机组合进复混肥中,以便在平衡施肥的同时,还能把有益微生物引殖于植物根际土壤中,使它们成为地下肥料的天然加工厂和植物的保健医生。这样,既能使农作物优质增产,又能改变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保肥保水性能,达到持续种养结合的生产目的。
在肥料的二次加工技术中,常常是将优质氮、磷、钾肥料混合成高浓度的复混化肥。若在加工过程中,采用低质化肥作原料,则达不到复混化肥的肥效。因为我国的优质化肥在目前还不能完全自给,大部分依靠进口,所以生产高浓度复混化肥仍有一定困难,现有的生产能力也远远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要求,其中也有不少复合肥厂就因得不到国家平价优质化肥的支持而纷纷倒闭转产。由此可见,如何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引进生物因子进行低质化肥的二次加工,并且达到高浓度复混化肥的肥效已显得特别有意义。
碳酸氢铵肥料是一种低质化肥,在我国几乎每个县都建有小化肥厂进行生产。由于它的刺鼻氨味、挥发性、易吸湿潮结和肥料的利用率低等问题,已使该产品在近几年大量滞销。在肥料的二次加工中,由于它的含氮量低、挥发性强也未用作复混化肥中的氮素的原料。然而,碳酸氢铵在我国产量大、来源广、价格便宜,若采用简便可行的技术进行改造,并在肥料的二次加工过程中合理利用,将会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和实际意义。
在肥料的二次加工技术中,采用物理的、化学的,尤其是引进生物因子的方式来对碳酸氢铵等铵态氮肥进行改造,并将它们作为复混肥料中的氮素原料,在现有技术中还未见有成功的实例。目前将有益微生物直接与磷、钾肥长期混合已经成功,而与大量铵态氮肥进行长期混合共处还很困难,这是因为氨态氮肥释放出来的NH+4离子是很强的杀菌剂。碳酸氢铵是铵态氮肥中挥发性最强的肥料,一般微生物在碳酸氢铵中不能存活,只有特殊的耐氨菌株才行。由此可知,要实施采用微生物的方法来充分利用低质氮肥,最关键的问题是要筛选出能够在NH+4离子不断释放的环境中可以长期存活而且不丧失原有功能的耐氨菌株。中国专利CN1044806A公开了一种生物复混肥料。它将微生物分别进行固体培养,然后与畜禽粪便等混合,同时,掺合少量的氮、磷、钾肥。这种技术尽管对传统的有机堆肥技术进行了重大改进,但不可能进行大规模工业生产,其中所用的微生物是否为耐氨菌株,能否和大量铵态氮肥长期混合共处也未加说明。
本发明的目的是筛选出耐氨菌株,并对铵态氮肥进行改造,在此基础上,获得一种能有效利用低质化肥,而且营养元素全、功能多、肥效好、价格低的生物复混肥料。
本发明通过系统研究,采用生物技术,选育出了两种可以在碳酸氢铵肥料中长期存活的特殊耐氨细菌,又采用物理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对碳酸氢铵进行了改造,最后将本发明生产的微生物耐氨菌剂、改造后的铵态氮肥、磷肥、钾肥和混合微量元素化合物进行复混,获得了三种肥源有机组合在一起的三维强力肥,从而,达到了本发明的目的。三维强力肥含有耐氨菌剂、改造后的铵态氮肥、磷肥、钾肥和混合微量元素化合物,也可以不含有磷肥和钾肥,其中各组分的含量如下耐氨菌剂 1-15%改造后的铵态氮肥 40-95%磷肥 0-15%钾肥 0-15%
微量元素化合物 1-15%优选的含量为耐氨菌剂 5-10%改造后的铵态氮肥 65-80%磷肥 5-10%钾肥 5-10%微量元素化合物 1-5%除上述组分外,三维强力肥还可以含有本领域公知的其它对农作物生长有益的成分,如杀虫剂、土壤改良剂、植物生长调节剂、肥料增效剂、除草剂等以及为改变肥料的理化性能而添加的赋形剂、增溶剂、载体等。这些物质的总含量一般不大于20%,优选时不大于15%。最典型的三维强力肥是由耐氨菌剂、改造后的铵态氮肥、磷肥、钾肥、微量元素化合物所组成,其组成比例为如上所述的优选的含量范围。
只要具有耐氨且能固氮和/或解磷和/或解钾的微生物均可用于本发明作为供肥菌。此外,具有产生高含量植物生长激素和拮抗物质的生防菌或能促进农作物生长、改善产品的品质以及提高抗逆性的微生物,只要有耐氨能力也都是本发明优选的微生物。用于本发明最好的微生物是多元固氮菌Bacillus sp.1和多效生防促生菌Bacillus sp.2,这两株菌种已于1992年10月19日保藏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号分别为CGMCC NO.0180、CGMCC NO.0181。
多元固氮菌Bacillus sp.1菌种生物学特性和功能菌体杆状,长4-7μm,宽1μm,外包一层肥厚的椭圆形外膜,即荚膜。荚膜有时只是一层,有时包有2-3层,可成为长30,宽20μm的大菌体。在无氮培养基上形成无色透明凸起菌落,如半颗玻璃珠一样光滑明亮,用针挑起时粘而有弹性,培养10多天后,菌落即干扁,菌体转化成椭圆形厚膜细胞,即芽胞。芽胞对环境的抗逆性强,可耐受60℃温度和干燥。此菌在含氮淀粉培养基上形成混浊不透明的扁平菌落,培养一天即可形成大量芽胞。此菌对培养条件要求不高,能在无氮和有氮培养基上生长,能利用多种糖类和淀粉,但在牛肉膏蛋白胨上生长不好,在牛奶中也生长微弱。此菌能利用空气中氮气为氮源,又能利用磷矿石和钾长石或硅酸盐矿物为磷钾来源。此菌为兼性好气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最适PH为7.2-7.4。
该菌对空气中氮气固定能力比根瘤菌低,但和通常的自生固氮菌相似,每利用1克糖可固定1.3毫克氮素。经气相色谱仪测验,此菌的固氮酶活性为每小时每培养管28毫微克分子乙烯。此菌在无氮阿息贝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在以磷矿石为唯一磷源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可增加水溶性磷250%,在以含钾矿物长石和云母为唯一钾源的培养基中生长,可增加水溶性钾80%以上。经研究测定,此菌还能产生生长素类物质,但并不属于吲哚类化合物,还能产生两种赤霉素类物质。
多效生防促生菌Bacillus sp.2菌种生物学性状和功能菌体杆状成链,长2.5-3.0μm,宽0.5-0.8μm,G+,芽胞椭圆或柱形,中生或端生,胞囊不膨胀。菌落圆形、无光泽、透明、边缘隆起,有皱褶。在含葡萄糖培养基上培养时,菌苔表面产生粘液样物质堆积。此菌能利用蛋白胨、牛肉膏、硫酸铵、淀粉、玉米粉、多种单糖和有机酸生长,在无氮培养基上不生长。此菌为兼性好气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最适PH为6.5-7.0。
此菌能产生以玉米素为主的多种细胞分裂素,而且产量较高(3-4毫克/100ml发酵液),也能产生脱落酸、较高活性的碱性磷酸酶、淀粉酶、蛋白酶和拮抗物质,但不产生生长素和赤霉素类物质。此菌产生的多肽类抗生素对植物病原真菌如Fusarium、Rhizoctonia、Pseudoperonospara等和病原细菌如Pseudomonas、Xanthomonas、Erwinia等有强抑制作用。
上述两种菌均为芽胞杆菌,在农作物根际土壤和微生态环境中可以自生和联合共生,也可以在高NH+4环境中长期存活,并且不丧失活性。由于可以产生芽胞,则可以耐高温(80-100℃)和耐干燥。它们是目前生物肥料中唯一能同时具有耐氨、耐高温、耐干燥和固氮、解磷、解钾、促生抗病的多功能微生物。
本发明所说的耐氨菌剂是指耐氨菌株的发酵液吸附在载体上形成的固体干粉制剂,其中载体可用本领域公知的制备菌剂的载体,如草碳、轻质碳酸钙、褐煤(风化煤)、泥炭等。本发明最优选的耐氨菌剂可用如下方法制得先分别发酵培养上述两种微生物,达到发酵终点后,将两种发酵液以2∶1至1∶2混合,最好是1∶1混合,再与4-6倍量,最好是5倍量的吸附剂吸附,最后在60-80℃下烘干,制备成固体干粉制剂。可用如下培养基进行发酵培养多元固氮菌Bacillus sp.1培养基蔗糖 1%K2HPO40.02%CaCO30.5%CaSO40.01%MgSO40.02%NaCl 0.02%固体加琼脂 1.5%PH7.2-7.4, 1.1公斤/厘米2灭菌30分钟。
多效生防促生菌Bacillus sp.2培养基葡萄糖 0.5%蛋白胨 0.2%酵母膏 0.1%固体加琼脂 1.5%PH6.5-7.0, 1.1公斤/厘米2灭菌30分钟。
本发明的耐氨菌剂除含有吸附载体、耐氨菌本身和其培养基外,还含有耐氨菌株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例如生长素、玉米素、赤霉素、脱落酸、酶、维生素和多肽类抗生素。
本发明所说的改造后的铵态氮肥是指经一定处理后降低了氨味和挥发性且不易吸潮结块的碳酸氢铵,也指这种碳酸氢铵与硫酸铵和/或氯化铵的混合物。因此,只要能降低碳酸氢铵的氨味和挥发性,防止其结块和能提高其利用率的各种方法均可用于本发明。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的方法是,先以无机矿物吸附碳酸氢铵,其中无机矿物与碳酸氢铵的比例是0.5∶9.5-3∶7,最好是1∶9,再将吸附后的碳酸氢铵与混合好的磷钾矿石粉、镁肥、硝酸、磷酸的混合物以7∶3-9.5∶0.5,最好是9∶1进行混合。其中优选的无机矿物是沸石(70-30%)与膨润土(30-70%),最好是50%的混合物。所说的无机矿物先经粉碎过筛(200-400目),然后混合。粒度愈细,效果愈好。其中磷钾矿石粉、镁肥、硝酸、磷酸的混合物中各组分比例为磷钾矿石粉30-50%镁肥 30-50%硝酸 5-15%磷酸 5-15%最好的比例是磷矿粉∶镁肥∶硝酸∶磷酸=4∶4∶1∶1。
经这种处理,碳酸氢铵的氨味和挥发性明显降低,利用率得到提高,也不易吸湿结块。若要提高肥料的含氮量,也可以适当添加一定量的硫酸铵和/或氯化铵。所加入的硫酸铵和/或氯化铵占改造后的铵态氮肥的比例一般不超过30%。
用于本发明的磷肥是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钾和磷矿石粉中的一种或几种,钾肥是硫酸钾、氯化钾、磷酸二氢钾和钾矿石粉中的一种或几种。微量元素化合物是硼、锌、钼、铜、铁、镁、镍、锰、钴、硒等和稀土元素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它们一部分来源于制备耐氨菌剂时加入的微量元素化合物、改造铵态氮肥时加入的无机矿物和作为磷钾肥时加入的矿石粉,另一部分来源于直接加入的微量元素化合物,例如加入的硼砂、硼酸、硫酸锌、钼酸铵、钼酸钠、硫酸铜、硫酸亚铁、硫酸镍、硫酸锰、硫酸钴、硝酸稀土等。选用何种耐氨菌剂、何种改造后的铵态氮肥、何种磷肥、何种钾肥、何种微量元素化合物以及它们的用量,可以根据不同作物和不同土壤而定。对于特定的土壤和特定的作物,还可以不使用磷肥和/或钾肥。因此,本发明的三维强力肥包括了不同作物不同土壤的系列肥料。
把上述的耐氨菌剂,改造后的铵态氮肥、磷肥、钾肥及微量元素化合物按前述比例混合在一起,就得到了既含有微生物,又含有化学肥料和微量元素化合物,还含有微生物代谢产物的三维强力肥。
本发明的三维强力肥和目前各地推广应用的复混化肥和菌肥完全不同,是兼有生物肥和化肥性能和肥效的多功能肥料。其中所含有效菌为具有固氮、解磷、解钾和抗病促生的特殊菌种,并有和化肥混合使用的抗逆性能,因而能够研制成与化肥结合的生物复混肥。三维强力肥集生物肥的长效、化肥的速效和微量元素肥的增效于一体,达到了既能供肥又能防病壮苗的作用,既能保证农作物生长所急需的营养元素,又能把土壤微生物的优势种引殖于植物根际或根内,通过它们来不断固定空气氮素和分解土壤磷钾矿物并产生刺激作物生长的物质和拮抗物质,从而提高土壤潜在肥力,改善农作物生长环境条件,并达到减少化肥尤其进口化肥用量的目的。由于是将速效和缓效肥结合在一起使用,更有利于调节土壤养分需求,减少肥分损失,并起到保护土壤生态环境作用。
三维强力肥质地松散、无刺鼻氨味,长期保存不潮结,使用起来较为方便。既可作底肥又可作追肥。在北京、安徽、河北等地进行田间肥效对比试验的结果表明三维强力肥用于小麦、水稻、玉米、蔬菜、马铃薯和西瓜等作物肥效显著,与等量尿素的增产幅度相近,在有些作物上甚至超过10-30%,比碳酸氢铵肥效高出2-3倍。因此,三维强力肥适用于多种农作物和不同的土壤。
下面的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限制本发明,以下所述份数均为重量份数。
实施例1一、制备耐氨菌剂1.斜面菌种培养培养基同前述。菌种试管规格为12×15mm,盛培养基5ml,分别接种Bacillus sp.1和Bacillus sp.2后置28-30℃恒温箱中培养36小时。
2.二级菌种培养培养基同前述。用500ml三角瓶,每瓶装培养液100ml。1.1公斤/厘米2灭菌30分钟。用上述培养斜面接种,每支斜面接种1瓶。然后放置180rpm旋转式摇床上,28℃培养18小时。
3.摇瓶发酵培养基配方同前述。用500ml三角瓶盛培养液100ml,按上法灭菌后,用上述二级菌种接种,接种量为5%。按上述方法培养30小时。
4.菌剂制备将发酵好的上述两种菌的发酵液,按1∶1比例均匀混合。再用无菌草碳(5倍量)吸附,在60-80℃烘干室中烘干,即为耐氨菌剂。
二、制备改造后的铵态氮肥1.分别用粉碎机粉碎沸石和膨润土(200-400目),以1∶1混合,取这种混合物与碳酸氢铵以1∶9比例混合。
2.将磷矿粉、镁肥、硝酸、磷酸以4∶4∶1∶1混合。
3.将1和2所得的混合物以9∶1混合,即得到改造后的铵态氮肥。
三、制备三维强力肥取5份耐氨菌剂、80份改造后的铵态氮肥、5份硫酸钾、9份过磷酸钙、1份微量元素化合物的混合物(硫酸锌∶钼酸铵∶硼砂∶硝酸稀土=1∶0.5∶0.5∶0.01)均匀混合。
实施例2按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耐氨菌剂和制备改造后的铵态氮肥。
取10份耐氨菌剂、65份改造后的铵态氮肥、10份氯化钾、5份重过磷酸钙、5份过磷酸钙、5份微量元素化合物的混合物(该混合物同例1),均匀混合。
实施例31.按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耐氨菌剂,只是将其中的草碳改为轻质碳酸钙。
2.按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改造后的铵态氮肥。
3.取5.5份耐氨菌剂、75份改造后的铵态氮肥、7份过磷酸钙、6份氯化钾、1份磷酸二氢钾、5份微量元素化合物的混合物(硫酸锌∶钼酸钠∶硼砂∶硫酸亚铁∶硫酸锰∶硝酸稀土=1∶0.5∶0.5∶0.2∶0.2∶0.01)、0.25份威罗生(排草净)、0.25份呋喃丹(农药)均匀混合。
实施例4一、制备耐氨菌剂1.斜面菌种培养同实施例1。
2.二级菌种培养同实施例1。
3.摇瓶发酵同实施例1。
4.菌剂制备将Bacillus sp.1发酵液与Bacillus sp.2发酵液1∶2混合,再用6倍量的灭菌草碳吸附,60-80℃下烘干,即为耐氨菌剂。
二、制备改造后的铵态氮肥1.分别用粉碎机粉碎沸石和膨润土,过200-400目筛后,以2∶1混合,取这种混合物与碳酸氢铵以2∶8混合。
2.将磷矿粉、镁肥、硝酸、磷酸以3.5∶3.5∶1.5∶1.5混合。
3.将1和2所得的混合物以6∶1均匀混合,再加一份硫酸铵,2份氯化铵,即得到改造后的铵态氮肥。
三、制备三维强力肥取5份耐氨菌剂、80份改造后的铵态氮肥、4份氯化钾、3份硫酸钾、5份重过磷酸钙、3份微量元素化合物的混合物(硫酸锌∶钼酸铵∶硼砂∶硫酸镍∶硝酸稀土=2∶0.5∶2∶0.5∶0.01)均匀混合。
实施例5一、制备耐氨菌剂用与实施例4相同的方法,不同的是将Bacillus sp.1发酵液和Bacillus sp.2发酵液2∶1混合。
二、制备改造后的铵态氮肥同实施例4。
三、制备三维强力肥取8份耐氨菌剂、78份改造后的铵态氮肥、6份钾矿石粉、4份硫酸钾、4份混合微量元素化合物(该混合物同实施例4)均匀混合。
实施例6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耐氨菌剂,与实施例4相同的方法制备改造后的铵态氮肥。
将12份耐氨菌剂、82份改造后的铵态氮肥和6份微量元素化合物的混合物(该混合物同实施例4)均匀混合在一起。
实施例7(效果实施例)以实施例1制得的三维强力肥与普通尿素进行玉米小区对比试验,小区面积0.12亩,玉米品种为掖单4号,70%作底肥,30%作追肥,增产结果见表1和附

图1。
表1.玉米施用三维强力肥和尿素的效果比较<
>注施肥量和产量的单位为斤由表1和附图1可知,在三维强力肥和尿素施用量相同的情况下,其施肥量在25公斤以下时,尿素的增产幅度略大于三维强力肥,当施肥量超过25公斤时,相同肥料用量的产量和增产率发生改变,三维强力肥的肥效要高于尿素。对这一结果也不难理解,因为,当土壤肥力保持一定时,施肥量与产量之间存在着一个二次函数关系。在函数的起始阶段,曲线斜率很大,肥料的增产效果很显著。当超过一定限度后,增产效果逐渐减少。由于试验地块中的土壤含有一定的磷肥和钾肥,相对的说氮肥含量较低,当施氮时表现出明显的增产效果,当继续施氮时,虽然氮量足够,但磷肥或钾肥又成为产量的限制因子,产量不再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反,三维强力肥除前期的速效氮和后期的生物固氮外,还含有一定数量的磷和钾肥以及有效菌又能调动土壤中潜在的磷和钾肥,供玉米吸收,同时又对玉米有生长刺激作用,这样三维强力肥的增产作用就表现得更持久和更稳定。
实施例8(效果实施例)所制得的三维强力肥的田间增产效果见表2(为叙述方便,这里将实施例1-6所制得的三维强力肥分别称为1-6号)。
表2.三维强力肥的田间增产效果
小麦品种为京411,玉米品种为掖单4号,水稻品种为越富,马铃薯品种为克新2号,西瓜品种为郑州3号。
三维强力肥、尿素和碳酸氢铵的亩施用量都为30公斤/亩,其中60%作底肥,40%作追肥。尿素为国产尿素,碳酸氢铵为涿州产。
由表2显然可见三维强力肥的不同配方对不同作物的肥效是不一样的。
附图1为玉米施肥量对产量的曲线图,横坐标是施肥量(斤/亩),纵坐标为亩产量(斤),-为施用三维强力肥的曲线,——为施用尿素的曲线。
权利要求
1.一种生物复混肥料,其特征在于它含有耐氨菌剂、改造后的铵态氮肥和微量元素化合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肥料,其特征在于它还含有磷肥和/或钾肥。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肥料,其特征在于其中各组分的含量为耐氨菌剂 1-15%改造后的铵态氮肥 40-95%磷肥 0-15%钾肥 0-15%微量元素化合物 1-15%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肥料,其特征在于其中各组分的含量为耐氨菌剂 5-10%改造后的铵态氮肥 65-80%磷肥 5-10%钾肥 5-10%微量元素化合物 1-5%
5.如权利要求1-4中所述的任何一种肥料,其特征在于其中的耐氨菌剂是吸附在载体上的耐氨芽胞杆菌的发酵液。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肥料,其特征在于其中的耐氨芽胞杆菌是多元固氮菌Bacillus sp.1和多效生防促生菌Bacillus sp.2。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肥料,其特征在于其中的载体是草碳或轻质碳酸钙。
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任何一种肥料,其特征在于其中的改造后的铵态氮肥是改造后的碳酸氢铵或其与硫酸铵和/或氯化铵的混合物。
9.如权利要求1-4中所述的任何一种肥料,其特征在于其中的磷肥是重过磷酸钙、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钾和磷矿粉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的钾肥是硫酸钾、氯化钾、磷酸二氢钾和含钾矿石粉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的微量元素化合物是硼、锌、钼、铜、铁、镁、镍、锰、钴、硒等以及稀土元素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10.如权利要求1-4中所述的任何一种肥料,其特征在于其中的耐氨菌剂是吸附在草碳或轻质碳酸钙上的Bacillus sp.1和Bacillus sp.2的培养物,改造后的铵态氮肥是改造后的碳酸氢铵或其与硫酸铵和/或氯化铵的混合物,其中的磷肥是重过磷酸钙和/或过磷酸钙和/或磷酸二氢钾和/或磷矿粉,微量元素化合物是硼、锌、钼、铜、铁、镁、镍、锰、钴、硒等和稀土元素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11.一种制造权利要求1-10所述的生物复混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几个过程a.培养耐氨菌,制备耐氨菌剂;b.对铵态氮肥进行改造;c.将各组分混和在一起。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铵态氮肥的改造包括以下几个过程b1.先以无机矿物对铵态氮肥进行吸附;b2.制成硝酸、磷酸、磷钾矿石粉和镁肥的混合物;b3.将b1和b2制得的物质均匀地混合在一起。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几个过程a.分别培养Bacillus sp.1和Bacillus sp.2,以2∶1-1∶2比例混合这两种发酵液后,以3-6倍量的草碳或轻质碳酸钙吸附,然后烘干,制得耐氨菌剂。b1.取200-400目的沸石和膨润土进行混合,其中沸石占70-30%,膨润土占30-70%。然后与碳酸氢铵混合,其中沸石膨润土混合物与碳酸氢铵的比例是0.5∶9.5-3∶7。b2.将磷钾矿石粉、镁肥、硝酸、磷酸混合,各组分含量为磷钾矿石粉30-50%、镁肥30-50%、硝酸5-15%、磷酸5-15%。b3.将b1和b2所制得的物质按7∶3-9.5∶0.5比例均匀混合在一起。c.将a和b3所得物质以及磷肥、钾肥、微量元素化合物按以下比例均匀混合在一起耐氨菌剂 1-15%改造后的铵态氮肥 40-95%磷肥 0-15%钾肥 0-15%微量元素化合物 1-15%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几个过程a.分别培养Bacillus sp.1和Bacillus sp.2,以1∶1比例混合这两种发酵液后,以5倍量的草碳或轻质碳酸钙吸附,然后烘干,制得耐氨菌剂。b1.取已经粉碎过的200-400目沸石和膨润土1∶1混合,再与碳酸氢铵以1∶9比例混合。b2.将磷矿粉、镁肥、硝酸、磷酸以4∶4∶1∶1混合。b3.将b1和b2所得物质以9∶1比例均匀混合在一起,即得到改造后的铵态氮肥。c.将a和b3所得物质以及磷肥、钾肥、微量元素化合物按以下比例混合在一起耐氨菌剂 5-10%改造后的铵态氮肥 65-80%磷肥 5-10%钾肥 5-10%微量元素化合物 1-5%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生物复混肥料——三维强力肥及其制造方法。该肥料是一种以向植物根际土壤中引殖微生物优势种和充分利用低质化肥为目标的多功能肥源复合体,含有多效耐氨菌剂、改造后的铵态氮肥、磷肥、钾肥和混合微量元素化合物以及多种微生物代谢产物,具有营养元素全、有效菌含量高,既能供肥又能防病壮苗的特点。田间肥效表明,它与等量尿素增产幅度相近,在有些作物上甚至超过尿素10—30%,比碳酸氢铵肥效高出2—3倍。广泛适用于多种农作物。
文档编号C12N1/20GK1072166SQ9211131
公开日1993年5月19日 申请日期1992年10月19日 优先权日1992年10月19日
发明者刘息川, 周法永, 包建中, 陈廷伟 申请人:海南兰德工贸技术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