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效醒酒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4096阅读:8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速效醒酒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茶的制品,特别是一种速效醒酒茶。
目前市场上销售和人们使用的茶叶,多是将茶树的嫩尖、叶采摘后,经揉搓蒸烘后,再加入少量的增香配料配制而成。这种茶的基本功能是解渴、提神。对饮酒后的血压、脉搏、呼吸和血糖的恢复及消除因饮酒而致的口腔、胃肠道、头面部的不适感作用甚微,尤其对饮酒过量人员的肝、肾等器官无保护作用。人们饮酒过量后,往往采取饮食醋或苏打水等来缓解饮酒后的不适症状,服饮上述物品不但对人体的消化道有较强的刺激作用,而且效果差。近年来,人们先后研制出数种醒酒饮料,如中国专利CN1043073A公开的一种营养醒酒饮料,对醒酒解醉有一定的作用,但其组份多,制作设备要求高,工艺复杂。中国专利CN1053002A公开的醒酒饮料采用薄荷、白叩、肉桂、香薷、葛花、葛根、甘草、乌梅、花粉、郁金、荆芥、菖蒲、丁香等16种中草药与无菌水配制而成,其适口性差,效果也不理想,同时上述醒酒饮料均存在保质期短、价高、运输困难,对饮酒过量人员的肝、肾等器官保护作用小的缺陷。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制作简单,适口性好,保质期长,运输方便,对人体肝、肾等器官有较好保护功能的速效醒酒茶。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选取无霉变、无杂质、质干的茶叶、桑椹、山楂、佛手、豆蔻、茯苓、麦芽、枝子、莱菔子备用,并按下述干物重量比配料;茶叶∶桑椹∶山楂∶佛手∶豆蔻∶茯令∶麦芽∶枝子∶莱菔子=12-18∶0-12∶0-12∶4-6∶2-3∶4-6∶4-5∶4-6∶2-3。将上述各组份混合后粉碎成粉状物,也可将上述各组份分别粉碎后,再行混合,装袋、封口、包装。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1选取无霉变、无杂质、质干的红茶240克,桑椹160克,佛手120克,豆蔻60克,茯苓80克,麦芽80克,枝子100克,莱菔子50克,将上述各组份混合粉碎后,分装入无纺织布袋,封口后再行装箱。
实施例2选取干质、无霉变、无杂质的花茶300克,山楂180克,佛手100克,豆蔻50克,茯苓100克,麦芽100克,枝子80克,莱菔子40克。将上述各组份分别粉碎后,再将上述组份混合均匀,分装至无纺织布袋内,封口,装箱。
实施例3选取干质、无霉变、无杂质的绿茶360克,桑椹120克,山楂120克。佛手80克,豆蔻40克,茯苓120克,麦芽90克,枝子120克,莱菔子60克。将上述各组份混合,粉碎后分装入无纺织布袋、封口,再行装箱。
实施例4选取干质、无霉变、无杂质的花茶300克,桑椹80克,山楂80克,佛手90克,豆蔻50克,茯苓80克,麦芽90克,枝子90克,莱菔子50克,将上述各组份分别粉碎混合均匀后,装入无纺织布袋,封口,装箱。
使用时,只需将装有醒酒茶的无纺织布袋(一般每袋5-10g)置于茶杯中,再用开水冲泡后即可饮用。
由于本发明中的茶叶具有止渴提神功能和消除个别草药的不适口气味,桑椹、山楂具有强心醒目作用,加上茯苓的补气利尿,枝子的清热利尿和莱菔子的利尿功能,使饮服的酒中含有对人体有副作用的物质很快通过尿液排出,使饮酒后的人体血压、呼吸、脉搏及血糖恢复正常,阻止或消除因饮酒而产生的各种不适感。豆蔻、麦芽主要起健胃作用,消除因饮酒而产生的胃部不适感。佛手一方面加速进入人体内酒的分解,另一方面对肝、肾等器官有较强的保护作用,能有效地防止酒中有害物质对肝肾的损伤。
速效醒酒茶仍保持茶叶的清香,无不适的怪味,口感好,经一千多人次饮用,醒酒效果十分显著,饮酒前服用,能有效地防止醉酒发生,过量饮酒服用20-30分钟后,可消除饮酒所造成的各种不适感,效果可靠,速效饮酒茶制作简单,原料易得,价格低廉,是一种理想的速效醒酒茶制品。
权利要求
1.一种速效醒酒茶,其特征在于由下列组份和重量比组成茶叶∶桑椹∶山楂∶佛手∶豆蔻∶茯苓∶麦芽∶枝子∶莱菔子=12-18∶0-12∶0-12∶4-6∶2-3∶4-6∶4-5∶4-6∶2-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说的速效醒酒茶,其特征在于桑椹、山楂不得同时为零,当选用一种时其量不得少于8重量份,当选用两种时,其总量不得高于12重量份,或低于8重量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说的速效醒酒茶叶,其特征在于所说的茶叶可以是花茶,也可以是红茶或绿茶。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速效醒酒茶,由茶叶、桑椹、山楂、佛手、豆蔻、茯苓、麦芽、栀子、莱菔子组成。本发明制作简单、成本低、适性好,保质期长,运输方便,对饮酒者的肝肾等器官有较好的保护功能,过量饮酒后服饮该茶后能在20—30分钟恢复血压、脉搏、呼吸至正常,消除因过量饮酒所造成的口腔、胃肠道、头面部的不适感。是一种理想的速效醒酒茶。
文档编号A23F3/14GK1095948SQ93111970
公开日1994年12月7日 申请日期1993年9月13日 优先权日1993年9月13日
发明者阳坤琮 申请人:阳坤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