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或真菌的鉴定方法及其试验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0822阅读:22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细菌或真菌的鉴定方法及其试验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生物的鉴定方法及试验卡。
细菌鉴定的方法很多。在细菌生化鉴定的系列方法中,依鉴定理论原理的不同分为序贯法和同时法,它们的代表方法有双歧鉴定法和最大似然法。双歧鉴定法在检测细菌生物学性状上是逐一按序进行,鉴定周期长,另外,它只对细菌某项生物学性状的概率≥0.90为阳性、≤0.10为阴性时才有意义,而对阳性范围内的阴性性状和对阴性范围内的阳性性状的细菌忽视,鉴定准确性欠高;最大似然法是以概率值的大小来表达细菌的鉴定结论,且该方法在分析细菌的生物学性状时采用完全等可能原则,其鉴定准确性受到限制。目前国外细菌生化鉴定系统,往往是其生化试验中单个试验准确性较高,但就全部生化试验而言,有部分试验项目的鉴定价值不高,它们针对某一类群的细菌没有鉴定价值;另外所有国外产品都存在价格昂贵、进货时间长的困难,在细菌编码上,受鉴定方法和生化试验的限制,准确性不高,常有超编和缺编现象。国内有些细菌鉴定系统,因受生化试验项目的限制,存在着准确性不高、一次鉴定成功率差、需做多种补充试验、稳定性差、鉴定时间长、缺编现象很多等不足。另一方面,细菌的药敏试验往往要单独进行,而目前采用的药敏试验卡一般是将药敏试验杯固定在卡上,既不方便,也不实用。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准确、方便、快捷、经济的细菌或真菌鉴定方法及其试验卡,该试验卡为生化试验、药敏试验两用卡。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本发明的细菌或真菌的鉴定方法,包括对九类细菌和一类真菌的鉴定,其中,为细菌或真菌鉴定所设置的生化试验项目为下述10类组合中的一种(1)肠杆菌科类赖氨酸脱羧酶试验(LDC)、鸟氨酸脱羧酶试验(ODC)、尿素酶试验(URE)、丙二酸盐利用试验(MAU)、β-半乳糖苷酶试验(BGA)、硫化氢产生试验(HYS)、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PD)、靛基质产生试验(IND)、3-羟基丁酮产生试验(VP)、葡萄糖发酵试验(GLU)、侧金盏花醇发酵试验(ADO)、甘露醇发酵试验(MAN)、阿拉伯糖发酵试验(LAR)、木糖发酵试验(DXY)、纤维二糖发酵试验(CEL)、鼠李糖发酵试验(RHA)、山梨醇发酵试验(SOR)、蔗糖发酵试验(SUC);以上述18个试验可对肠杆菌科类的22个属共计70个细菌单元的细菌进行鉴定;(2)非发酵菌类精氨酸双水解酶试验(ADH)、赖氨酸脱羧酶试验(LDC)、尿素酶试验(URE)、 枸橼酸盐利用试验(CIT)、硝酸盐还原试验(NIT)、靛基质产生试验(IND)、七叶苷水解试验(ESC)、明胶液化试验(GEL)、β-半乳糖苷酶试验(BGA)、葡萄糖氧化试验(GLU)、木糖氧化试验(DXY)、乳糖氧化试验(LAC)、蔗糖氧化试验(SUC)、麦芽糖氧化试验(MAL)、甘露醇氧化试验(MAN);以上述15个试验可对非发酵菌类的22个属共计51个细菌单元的细菌进行鉴定;(3)微球菌科类新生霉素敏感试验(NOVO)、尿素酶试验(URE)、精氨酸双水解酶试验(ADH)、碱性磷酸酶试验(ALP)、β-葡萄糖醛酸苷酶试验(BGU)、β-半乳糖苷酶试验(BGA)、硝酸盐还原试验(NIT)、3-羟基丁酮产生试验(VP)、葡萄糖发酵试验(GLU)、蔗糖发酵试验(SUC)、甘露糖发酵试验(MNE)、甘露醇发酵试验(MAN)、麦芽糖发酵试验(MAL)、海藻糖发酵试验(TRE)、乳糖发酵试验(LAC);以上述15个试验可对微球菌科类的3个属共计33个细菌单元的细菌进行鉴定;(4)链球菌科类精氨酸双水解酶试验(ADH)、3-羟基丁酮产生试验(VP)、马尿酸盐水解试验(HIP)、七叶苷水解试验(ESC)、碱性磷酸酶试验(ALP)、亮氨酸芳胺酶试验(LAA)、α-半乳糖苷酶试验(AGA)、β-葡萄糖醛酸苷酶试验(BGU)、β-半乳糖苷酶试验(BGA)、核糖发酵试验(RIB)、甘露醇发酵试验(MAN)、海藻糖发酵试验(TRE)、乳糖发酵试验(LAC)、棉子糖发酵试验(FAF)、淀粉酶试验(AMD);以上述15个试验可对链球菌科类的4个属共计30个细菌单元的细菌进行鉴定;(5)弧菌科类硝酸盐还原试验(NIT)、靛基质产生试验(IND)、3-羟基丁酮产生试验(VP)、赖氨酸脱羧酶试验(LDC)、鸟氨酸脱羧酶试验(ODC)、精氨酸双水解酶试验(ADH)、枸橼酸盐利用试验(CIT)、明胶液化试验(GEL)、β-半乳糖苷酶试验(BGA)、葡萄糖发酵试验(GLU)、阿拉伯糖发酵试验(LAR)、乳糖发酵试验(LAC)、麦芽糖发酵试验(MAL)、甘露醇发酵试验(MAN)、蔗糖发酵试验(SUC);以上述15个试验可对弧菌科类的3个属共计15个细菌单元的细菌进行鉴定;(6)酵母菌科类葡萄糖同化试验(GLUT)、麦芽糖同化试验(MALT)、蔗糖同化试验(SUCT)、乳糖同化试验(LACT)、半乳糖同化试验(GALT)、密二糖同化试验(MELT)、纤维二糖同化试验(CELT)、肌醇同化试验(IDOT)、木糖同化试验(DXYT)、棉子糖同化试验(RAFT)、海藻糖同化试验(TRET)、卫矛醇同化试验(DULT)、葡萄糖发酵试验(GLUF)、麦芽糖发酵试验(MALF)、蔗糖发酵试验(SUCF)、半乳糖发酵试验(GALF)、海藻糖发酵试验(TREF)、尿素酶试验(URE);以上述18个试验可对酵母菌科类的7个属共计27个真菌单元的真菌进行鉴定;
(7)棒状杆菌类硝酸盐还原试验(NIT)、尿素酶试验(URE)、七叶苷水解试验(ESC)、明胶液化试验(GEL)、吡嗪萘胺酶试验(PYZ)、吡咯烷酮基芳氨酶试验(PYR)、碱性磷酸酶试验(ALP)、β-葡萄糖醛酸苷酶试验(BGU)、β-半乳糖苷酶试验(BGA)、葡萄糖发酵试验(GLU)、马尿酸盐水解试验(HIP)、木糖发酵试验(DXY)、麦芽糖发酵试验(MAL)、乳糖发酵试验(LAC)、蔗糖发醇试验(SUC);以上述15个试验可对棒状杆菌类的8个属共计30个细菌单元的细菌进行鉴定;(8)厌氧菌类尿素酶试验(URE)、靛基质产生试验(IND)、硝酸盐还原试验(NIT)、水场苷水解试验(SAL)、七叶苷水解试验(ESC)、明胶液化试验(GEL)、葡萄糖发酵试验(GLU)、乳糖发酵试验(LAC)、麦芽糖发酵试验(MAL)、甘露醇发酵试验(MAN)、蔗糖发酵试验(SUC)、阿拉伯糖发酵试验(LAR)、木糖发酵试验(DXY)、棉子糖发酵试验(RAF)、甘露糖发酵试验(MNE);以上述15个试验可对厌氧菌类的12个属共计93个细菌单元的细菌进行鉴定;(9)芽胞杆菌类枸橼酸盐利用试验(CIT)、淀粉酶水解试验(AMD)、β-半乳糖苷酶试验(BGA)、核糖发酵试验(RIB)、山梨醇发酵试验(SOR)、D-塔格糖发酵试验(DTA)、N-乙酰氨基葡萄糖发酵试验(NAG)、果糖发酵试验(FRU)、甘露糖发酵试验(MNE)、半乳糖发酵试验(GAL)、龙胆二糖发酵试验(GEN)、海藻糖发酵试验(TRE);以上述12个试验可对芽胞杆菌类的21个细菌单元的细菌进行鉴定;(10)弯曲杆菌类尿素酶试验(URE)、硝酸盐还原试验(NIT)、马尿酸盐水解试验(HIP)、硫化氢产生试验(HYS)、脂酶试验(EST)、γ-谷氨酰转移酶试验(GGT)、精氨酸芳胺酶试验(ARY)、天冬氨酸芳胺酶试验(ASP)、碱性磷酸酶试验(ALP)、丁二酸盐同化试验(SAT)、醋酸盐同化试验(ACE)、苹果酸盐同化试验(MLT);以上述12个试验可对弯曲杆菌类的3个属共计16个细菌单元的细菌进行鉴定。
上述试验项目选择组合是以本申请的发明人所创立的“双歧-矩阵法”鉴定方法为其理论基础,可以充分满足国内一般的细菌或真菌鉴定要求,而且更适用于临床的实际需要。
“双歧-矩阵法”理论是以鉴定细菌的双歧检索表为基础,列出所有的试验项目,根据某细菌的某项生物性状的概率及该生物性状对鉴定某一类群细菌的作用,利用计算机,运用数理统计中的矩法,排列试验项目顺序并按鉴定值的要求确定试验项目的多少。
为细菌或真菌鉴定所设置的生化试验项目中还包括若干重要的补充试验项目。这些补充试验依细菌或真菌的类别不同而不同,在实施本发明时可与上述试验同时进行。在本发明的试验卡上有部分生化试验孔即用于重要补充试验。
为实施本发明的的鉴定方法所设计的试验卡,该卡上分布有三行用于细菌或真菌生化试验的孔,卡孔中加有与该鉴定方法所设置的生化试验项目相对应的培养基。该试验卡上还设置有二行可放置药敏试验杯的孔,这些孔只是作框架,可以插入药敏试验杯,药敏试验杯不固定在该卡上,药敏试验杯已内置有某抗生素及培养基。这样,在进行细菌生化试验的同时即可同时进行对该类菌的药敏试验,药敏试验项目可自由选择组合,选取相应的药敏试验杯放置在试验卡上,将试验菌液加入细菌培养液中混匀后,再加入药敏试验杯即可。
试验卡在制作时,先把配制好的某一类菌属的各种生化试验用的培养基液体过滤除菌,然后按规定顺序,适量加入至试验卡上的生化试验孔内,随后放入冷冻干燥机中干燥,等完全干燥后,再拿出在紫外灯下消毒完全,用铝铂袋包装真空封口。药敏试验杯制作时,先把配制好的某抗生素两种浓度的液体分别过滤除菌,然后按规定顺序,适量加入到药敏试验杯内,随后放入冷冻干燥机中干燥,等完全干燥后,再拿出在紫外灯下消毒完全,用铝铂袋包装真空封口。


图1是本发明用于生化试验和药敏试验两用的试验卡的示意图;图2-1是肠杆菌科类的可鉴定菌属名称目录表;图2-2是微球菌科类的可鉴定菌属名称目录表;图2-3是链球菌科类的可鉴定菌属名称目录表;图2-4是非发酵菌类的可鉴定菌属名称目录表;图2-5是厌氧菌类的可鉴定菌属名称目录表;图2-6是弧菌科类的可鉴定菌属名称目录表;图2-7是弯曲杆菌类的可鉴定菌属名称目录表;图2-8是棒状杆菌类的可鉴定菌属名称目录表;图2-9是酵母菌类的可鉴定菌属名称目录表;图2-10是芽胞杆菌类的可鉴定菌属名称目录表;图3是本发明的药敏试验中可提供的部分抗生素目录表。
本发明的试验卡如图1所示,是根据各类细菌或真菌所需试验项目的多少及常规用抗生素药物的种类多少而设计的,是一种透明带孔的塑料卡片,按鉴定细菌或真菌类别共分十大类,每类卡的结构基本相似。
图2-1至图2-10反映了实施本发明的可鉴定菌属名称。图3反映了药敏试验中所包含的抗生素敏感试验的种类,该表的内容并非本发明的全部药敏试验。药敏试验杯中预先内置有抗生素药物,每种药物都对应有两个药敏试验杯,这两个试验杯放置在试验卡的孔中并对应同一列、不同行的位置,这两个药敏试验杯内的药物浓度不同,一为低浓度杯,即某类细菌对该药物敏感的最低点,一为高浓度杯,即某类细菌对该药物耐药的最高点。
利用试验卡片完成生化试验和药敏试验后,观察试验结果,对生化试验是观察其试验结果呈阳性或阴性,再通过仪器自动测试法或人工目测法将试验结果编成生物数码,由该生物数码检索即可得出待鉴菌株的鉴定结论;当某一生物数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菌种鉴定结论时,可根据鉴定值和相似度的大小直接得出结论,或根据系统提示的补充试验在试验卡片上给定的补充试验孔中查找相应的试验结果,进一步得出鉴定结论。对药敏试验则可观察试验后某一对药敏试验杯内的清晰或混浊情况,以判断该细菌或真菌对该抗生素是敏感或耐药。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一是鉴定细菌或真菌单元多,更适合中国国情,本发明鉴定细菌或真菌种类以《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为蓝本,辅以各类参考书;二是知识新,使用的细菌分类和命名与《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第九册统一;三是一次性鉴定成功率高,不需另作补充试验,鉴定值高;四是试验结果阴阳分明,准确率高,鉴定时间短,该方法只需16至48小时,而常规方法需72至96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五是抗生素种类多,包括国内外常用抗生素药物40种,可选择性高,随地域不同由试验者选择,操作方便,不需用户配制培养基;六是抗生素药物以两点稀释法设计,配方新颖,克服了多点稀释法的繁琐,且结果准确;七是试验卡片整体布局好,生化鉴定和药敏试验在同一卡片上,卡片体积小、直观、外观美而大方;八是本发明操作使用方便、快捷;九是试验卡片不仅鉴定准确性高,而且生产成本低、生产用的原材料货源方便。
以下以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定过程为实施例。
肠杆菌科生化鉴定试验卡用于检测肠杆菌科细菌的18项生化性状,可与微生物自动分析仪或《肠杆菌科细菌编码系统》配套使用,可以对肠杆菌科的22个属共计70个细菌单元的细菌进行鉴定。参见图1,肠杆菌科生化鉴定试验卡上,从上至下共有A、B、C、D、E五行小孔,每行小孔可从左至右以数字编号,其中A、B、C三行为生化试验孔,每行有8个孔,其中第1-6列共18个小杯用于肠杆菌科的生化试验组合,第7和8列共6个小杯用于给定的6个重要补充试验;D和E二行为放置药敏试验杯的孔,每行10孔,D行为低浓度孔,E行为高浓度孔。
鉴定过程如下(一)试验准备选取肠杆菌科细菌生化鉴定卡,选定药敏试验杯(0-10种);待鉴菌株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及常用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待鉴菌株必须是革兰氏染色阴性、杆状,待鉴菌株氧化酶阴性,待鉴菌株必须是纯培养物,菌龄为16-24小时。
(二)操作(1)备好待鉴菌株;若需作药敏试验,把药敏试验杯插入试验卡的D、E二行的孔中,D行为低浓度,E行为高浓度,并把抗生素名称及顺序记下。
(2)取细菌培养液一支,折断封口。
(3)取一支无菌棉签用细菌培养液浸湿后,取适量待鉴菌株纯培养物置于细菌培养液中,旋转棉签,使细菌离开脱脂棉进入细菌培养液中,同时调整细菌浓度为0.5麦氏单位,成为试验菌液。
(4)用加样滴管取适量试验菌液分别加入试验卡上的24个生化试验孔中。
(5)若做药敏试验,则取一支细菌培养液,折断封口,用加样滴管取调好的试验菌液一滴加入细菌培养液中,混匀,再在每个药敏试验杯中适量加入该菌液。
(6)盖上试验卡之盖板,将其移入37摄氏度培养箱中,培养16至24小时后,取出试验卡片,在A3孔中加入PD试剂两滴,在B3孔中加入IND试剂2滴,在C3孔中加入VP试剂甲、乙液各2滴,1至10分钟观察结果。
(三)结果判断根据各试验孔反应后其中所显现的颜色判断试验结果为阴性或阳性,以每一列的三个试验孔的结果得出一位八进制的生物编码,整个试验卡则对应一个多位的八进制的生物编码,通过检索,该生物编码所对应的菌种即为待鉴菌株的鉴定结论。根据药敏试验杯内试验后的清晰或混浊度,判断该菌对某抗生素是否敏感或具有耐药性。
仪器法自动将试验结果编成生物数码,人工目测法将试验结果按八进制″1-2-4″的方法编成生物数码。当某一生物数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菌种鉴定结论时,可根据鉴定值和相似度的大小直接得出结论,或根据系统提示的补充试验在试验卡片上给定的六个补充试验中查找相应的结果,进一步得出鉴定结论。
权利要求
1.一种细菌或真菌的鉴定方法,其特征在于为细菌或真菌鉴定所设置的生化试验项目为下述10类组合中的一种(1)肠杆菌科类赖氨酸脱羧酶试验(LDC)、鸟氨酸脱羧酶试验(ODC)、尿素酶试验(URE)、丙二酸盐利用试验(MAU)、β-半乳糖苷酶试验(BGA)、硫化氢产生试验(HYS)、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PD)、靛基质产生试验(IND)、3-羟基丁酮产生试验(VP)、葡萄糖发酵试验(GLU)、侧金盏花醇发酵试验(ADO)、甘露醇发酵试验(MAN)、阿拉伯糖发酵试验(LAR)、木糖发酵试验(DXY)、纤维二糖发酵试验(CEL)、鼠李糖发酵试验(RHA)、山梨醇发酵试验(SOR)、蔗糖发酵试验(SUC)(2)非发酵菌类精氨酸双水解酶试验(ADH)、赖氨酸脱羧酶试验(LDC)、尿素酶试验(URE)、枸橼酸盐利用试验(CIT)、硝酸盐还原试验(NIT)、靛基质产生试验(IND)、七叶苷水解试验(ESC)、明胶液化试验(GEL)、β-半乳糖苷酶试验(BGA)、葡萄糖氧化试验(GLU)、木糖氧化试验(DXY)、乳糖氧化试验(LAC)、蔗糖氧化试验(SUC)、麦芽糖氧化试验(MAL)、甘露醇氧化试验(MAN)(3)微球菌科类新生霉素敏感试验(NOVO)、尿素酶试验(URE)、精氨酸双水解酶试验(ADH)、碱性磷酸酶试验(ALP)、β-葡萄糖醛酸苷酶试验(BGU)、β-半乳糖苷酶试验(BGA)、硝酸盐还原试验(NIT)、3-羟基丁酮产生试验(VP)、葡萄糖发酵试验(GLU)、蔗糖发酵试验(SUC)、甘露糖发酵试验(MNE)、甘露醇发酵试验(MAN)、麦芽糖发酵试验(MAL)、海藻糖发酵试验(TRE)、乳糖发酵试验(LAC)(4)链球菌科类精氨酸双水解酶试验(ADH)、3-羟基丁酮产生试验(VP)、马尿酸盐水解试验(HIP)、七叶苷水解试验(ESC)、碱性磷酸酶试验(ALP)、亮氨酸芳胺酶试验(LAA)、α-半乳糖苷酶试验(AGA)、β-葡萄糖醛酸苷酶试验(BGU)、β-半乳糖苷酶试验(BGA)、核糖发酵试验(RIB)、甘露醇发酵试验(MAN)、海藻糖发酵试验(TRE)、乳糖发酵试验(LAC)、棉子糖发酵试验(RAF)、淀粉酶试验(AMD)(5)弧菌科类硝酸盐还原试验(NIT)、靛基质产生试验(IND)、3-羟基丁酮产生试验(VP)、赖氨酸脱羧酶试验(LDC)、鸟氨酸脱羧酶试验(ODC)、精氨酸双水解酶试验(ADH)、枸橼酸盐利用试验(CIT)、明胶液化试验(GEL)、β-半乳糖苷酶试验(BGA)、葡萄糖发酵试验(GLU)、阿拉伯糖发酵试验(LAB)、乳糖发酵试验(LAC)、麦芽糖发酵试验(MAL)、甘露醇发酵试验(MAN)、蔗糖发酵试验(SUC)(6)酵母菌科类葡萄糖同化试验(GLUT)、麦芽糖同化试验(MALT)、蔗糖同化试验(SUCT)、乳糖同化试验(LACT)、半乳糖同化试验(GALT)、密二糖同化试验(MELT)、纤维二糖同化试验(CELT)、肌醇同化试验(IDOT)、木糖同化试验(DXYT)、棉子糖同化试验(RAFT)、海藻糖同化试验(TRET)、卫矛醇同化试验(DULT)、葡萄糖发酵试验(GLUF)、麦芽糖发酵试验(MALF)、蔗糖发酵试验(SUCF)、半乳糖发酵试验(GALF)、海藻糖发酵试验(TREF)、尿素酶试验(URE)(7)棒状杆菌类硝酸盐还原试验(NIT)、尿素酶试验(URE)、七叶苷水解试验(ESC)、明胶液化试验(GEL)、吡嗪萘胺酶试验(PYZ)、吡咯烷酮基芳氨酶试验(PYR)、碱性磷酸酶试验(ALP)、β-葡萄糖醛酸苷酶试验(BGU)、β-半乳糖苷酶试验(BGA)、葡萄糖发酵试验(GLU)、马尿酸盐水解试验(HIP)、木糖发酵试验(DXY)、麦芽糖发酵试验(MAL)、乳糖发酵试验(LAC)、蔗糖发酵试验(SUC)(8)厌氧菌类尿素酶试验(URE)、靛基质产生试验(IND)、硝酸盐还原试验(NIT)、水杨苷水解试验(SAL)、七叶苷水解试验(ESC)、明胶液化试验(GEL)、葡萄糖发酵试验(GLU)、乳糖发酵试验(LAC)、麦芽糖发酵试验(MAL)、甘露醇发酵试验(MAN)、蔗糖发酵试验(SUC)、阿拉伯糖发酵试验(LAR)、木糖发酵试验(DXY)、棉子糖发酵试验(RAF)、甘露糖发酵试验(MNE)(9)芽胞杆菌类枸橼酸盐利用试验(CIT)、淀粉酶水解试验(AMD)、β-半乳糖苷酶试验(BGA)、核糖发酵试验(RIB)、山梨醇发酵试验(SOR)、D-塔格糖发酵试验(DTA)、N-乙酰氨基葡萄糖发酵试验(NAG)、果糖发酵试验(FRU)、甘露糖发酵试验(MNE)、半乳糖发酵试验(GAL)、龙胆二糖发酵试验(GEN)、海藻糖发酵试验(TRE)(10)弯曲杆菌类尿素酶试验(URE)、硝酸盐还原试验(NIT)、马尿酸盐水解试验(HIP)、硫化氢产生试验(HYS)、脂酶试验(EST)、γ-谷氨酰转移酶试验(GGT)、精氨酸芳胺酶试验(ARY)、天冬氨酸芳胺酶试验(ASP)、碱性磷酸酶试验(ALP)、丁二酸盐同化试验(SAT)、醋酸盐同化试验(ACE)、苹果酸盐同化试验(MLT)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菌或真菌的鉴定方法,其特征在于为细菌或真菌鉴定所设置的生化试验项目中还包括若干重要的补充试验项目。
3.一种为实施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细菌或真菌的鉴定方法所设计的试验卡,该卡上分布有三行用于细菌或真菌生化试验的孔,其特征在于卡孔中加有与该鉴定方法所设置的生化试验项目相对应的培养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试验卡,其特征在于该卡上还设置有二行可放置药敏试验杯的孔,药敏试验杯不固定在该卡上,药敏试验杯已内置有某抗生素及培养基。
全文摘要
一种微生物的鉴定方法及其试验卡,其中为细菌或真菌鉴定所设置的生化试验项目包括肠杆菌科、非发酵菌、微球菌科、链球菌科、弧菌科、酵母菌科、棒状杆菌、厌氧菌、芽胞杆菌、弯曲杆菌共10类组合,试验卡上的卡孔中加有生化试验所需的培养基,试验卡上还有两行可放置活动性药敏试验杯的小孔,药敏试验杯内有某抗生素及培养基。本发明在一张试验卡上可同时进行细菌或真菌的生化试验和药敏试验,试验结果准确,速度快捷,试验方便又经济。
文档编号C12Q1/14GK1186858SQ9710790
公开日1998年7月8日 申请日期1997年1月2日 优先权日1997年1月2日
发明者许仁爱, 张茂林, 李滨, 邓德华 申请人:许仁爱, 张茂林, 李滨, 邓德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