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金花沙棘叶茶的生产方法

文档序号:8271091阅读:464来源:国知局
一种金花沙棘叶茶的生产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冠突散囊菌在沙棘叶茶生产中的应用,属食品工程领域。
【背景技术】
[0002]沙棘叶来源于胡颓子科植物中的“中国沙棘”(Hippophae rhumnoides L.subsp.Sinensis Rousi)的叶片,常种植于高寒、缺水、荒漠地区,我国是世界上沙棘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沙棘叶和沙棘果都含有极丰富的营养成分和生理活性物质,主要有蛋白质、多糖类、有机酸、生物碱、黄酮类,氨基酸、类胡萝卜素、叶绿素及微量元素等。沙棘叶含还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如:Fe、Mg、Ca、Zn、Mo、K等元素,且含量较高,沙棘叶中镁、铁含量高于日常果蔬含量,除钾的含量不及菠菜外,其它均可与其他果蔬相媲美。沙棘叶中的沙棘黄酮主要是异鼠李素、槲皮素和山奈酚、杨梅素等构成的黄酮苷,且叶中的黄酮含量高于果中的含量。沙棘黄酮具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肿瘤、调节免疫、延缓衰老等多种药理作用,因而早有沙棘叶茶上市。
[0003]现有沙棘叶茶制备工艺为:杀青一揉捻一渥堆一复揉一干燥;复制工艺为过筛整形一拣梗拣片一拼配一初蒸一渥堆发酵一干燥一复蒸一压萝(或制饼)一陈化一包装成品O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是一种金花沙棘叶茶的生产方法,是在沙棘叶茶原有工艺的基础上通过生物技术改进而来的,即在“初蒸”和“复蒸”后分别接入一定量冠突散囊菌菌种,为二次接菌法,分别使得渥堆发酵时冠突散囊菌上升为优势菌,陈化时发“金花”茂盛、普遍。
[0005]在现有沙棘叶茶生产流程基础上,按本发明改进的沙棘叶茶制作工艺流程:初制工艺为杀青一揉捻一渥堆一复揉一干燥;复制工艺为过筛整形一拣梗拣片一拼配一初蒸一第一次接种一渥堆发酵一干燥一复蒸一第二次接种一压萝(或制饼)一进烘房一陈化一包装成品。
[0006]本发明的具体方案为:
[0007]1、在现有沙棘叶茶生产流程基础上,当沙棘叶茶制作流程到达“初蒸”步骤时,汽蒸的温度为100°c、时间60秒钟,茶叶摊开冷却,洒山泉水使茶叶含水分在10%左右,用含冠突散囊菌孢子悬液喷洒接种,接菌量为5.0X 14个/kg原料,混匀后进行渥堆发酵。
[0008]2、在现有沙棘叶茶生产流程基础上,当沙棘叶茶制作流程到达“复蒸”步骤时,复蒸温度控制在100°c,时间80秒,茶叶冷却至40°C以下,将茶叶菌种碾碎成末接种到复蒸后茶叶中,接菌量为1.6g茶末/kg原料,混匀后进行压萝(或制饼)。
[0009]3、在现有沙棘叶茶生产流程基础上,当沙棘叶茶制作流程到达“陈化”步骤前,增加“进烘房”操作步骤,即将压萝(或制饼)后的茶叶送入烘房,分层摆放,严格控制烘房的温湿度:1-4天保持温度28-30°C,相对湿度75-85% ;5_8天保持温度32_35°C,相对湿度60-70% ;9-10天时烘房内点燃松柴,旺火燃烧,房温控制温度在40°C-45°C。干燥后可置于干燥、洁净、无异味的环境中陈化。
[0010]上述接种用的冠突散囊菌可自行分离、筛选、保存:在超净台内用接菌环挑取优质沙棘叶茶上的“金花”并接种于加有少量茶汁的PDA平板培养基上,划线。于26-30°C环境培养,待菌落在平板上生长进人旺盛期时(此时冠突散囊菌主要特征为冠状突起,表面粗糙,周边黄色,内部颜色稍深,呈现大量黄色菌丝、大量黄色闭囊壳,分泌褐色色素),待其产生孢子后再进行单孢分离,从纯化的平板上选择色泽金黄,分泌色素多的大个菌落进行保藏,将其转接在加有少量茶汁PDA斜面培养基上,待其充分生长后,确定无污染后置于4°C冰箱中保藏,每2-4个月移种一次。
[0011]上述茶叶菌种制备方法:将经渥堆发酵过的较粗老茶叶装入500ml三角烧瓶中,占其体积的1/4,加入5ml蒸饱水,封口,0.1MPa, 121.5°C,20min灭菌,冷却备用。用5ml无菌水洗脱纯化后PDA平板培养基上的冠突散囊菌孢子制成孢子悬液,取Iml孢子悬液滴加到上述装有茶叶的三角烧瓶中,于26-30°C温度下培养。待茶叶表面布满“金花”止,观察瓶内有无杂菌污染(茶叶菌种比茶末菌种易观察),若无污染可转移三角烧瓶到盛有生石灰或硅胶的箱子中干燥,完全干燥后放置于4°C冰箱保存备用。按生产需菌量做多个平行。
[0012]上述含冠突散囊菌孢子悬液的制备方法:将一定量茶叶菌种放入消毒的容器内加无菌水密封浸泡5min后用力振荡以洗脱孢子,过滤,这时的液体即为含冠突散囊菌孢子悬液,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备制的悬液要求孢子浓度为2.0X 14个/ml以上,再将孢子悬液装入消毒的喷洒器中,现配现用。一般配比为5.0g茶叶菌种对应IL无菌水。
[0013]与现有的沙棘叶茶生产技术相比,通过本发明改善后的工艺具有下述优点:
[0014]1、现有沙棘叶茶生产技术是以环境中自然形成的菌群参与渥堆发酵,无法控制发酵菌群,特别是冠突散囊菌的数量。本发明第一次接种后,渥堆发酵时冠突散囊菌可迅速地上升为优势菌,抑制杂菌生长,因冠突散囊菌较能耐热且为兼氧型微生物,渥堆的高湿高热环境使得冠突散囊菌生长出大量的菌丝体将茶叶包裹成团,生长代谢加快,分泌的胞外酶丰富,提前实现茶的色、香、味品质成分的转化。第二次接种后,陈化初期发“金花”已经茂盛、普遍,冠突散囊菌的生长活动有利于沙棘叶茶的后发酵,继续提高其品质。
[0015]2、有效地解决发“金花”难的问题,第二次接种提供了发“金花”的种子,并通过控制烘房的温湿度使“金花”的种子萌发,生长菌丝体,产孢,实现发“金花”可控制;陈化过程不需一定要在陈化洞中进行,干燥、洁净、无异味的陈化条件即可实现发“金花”的目的。
[0016]3、两次汽蒸、两次接种的操作有效解决了沙棘叶茶发“金花”数量少、不普遍,部分紧压沙棘叶茶内部不易发“金花”,陈化时间长,质量不稳定、不易控制、受空间限制、易受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给行业做大做强带来保障。
[0017]4、生产企业可自行分离、筛选得到各自优良的冠突散囊菌,生产本企业特色的沙棘叶茶,保藏该菌种,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0018]涉及本发明接种用的冠突散囊菌可自行分离、筛选、保存,自行制备茶叶菌种和含冠突散囊菌孢子悬液。
[0019]下面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但发明的范围不受所举实施例的限制。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实施例一(所用菌种都以上述所提方法制取)
[0021]1、在现有沙棘叶茶生产流程基础上,当沙棘叶茶制作流程到达“初蒸”步骤时,汽蒸的温度为100°c、时间60秒钟,茶叶摊开冷却,洒山泉水使茶叶含水分在10%左右,用含冠突散囊菌孢子悬液喷洒接种,接菌量为5.0 X 104个/kg原料以上,混匀后进行渥堆发酵。
[0022]2、在现有沙棘叶茶生产流程基础上,当沙棘叶茶制作流程到达“复蒸”步骤时,复蒸温度控制在100°c,时间80秒,茶叶冷却至40°C以下,将茶叶菌种碾碎成末接种到复蒸后茶叶中,接菌量为1.6g茶末/kg原料以上,混匀后进行压萝(或制饼)。
[0023]3、在现有沙棘叶茶生产流程基础上,当沙棘叶茶制作流程到达“陈化”步骤前,增加“进烘房”操作步骤,即将压萝(或制饼)后的茶叶送入烘房,分层摆放,严格控制烘房的温湿度:1-4天保持温度28-30°C,相对湿度75-85% ;5_8天保持温度32_35°C,相对湿度60-70% ;9-10天时烘房内点燃松柴,旺火燃烧,房温控制温度在40°C-45°C。干燥后可置于干燥、洁净、无异味的环境中陈化。
[0024]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而言仅仅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专业技术人员理解,在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对其进行许多改变,修改,甚至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金花沙棘叶茶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初蒸和复蒸茶叶后,人工接种冠突散囊菌制备沙棘叶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花沙棘叶茶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初蒸后,用含冠突散囊菌孢子悬液喷洒接种,每公斤原料茶接孢子5.0X 14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花沙棘叶茶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复蒸后,每公斤原料茶接种含冠突散囊菌茶末1.6g。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花沙棘叶茶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接种方式为二次接菌法,第一次用含冠突散囊菌孢子悬液喷洒接种,第二次用含冠突散囊菌茶末接种。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金花沙棘叶茶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冠突散囊菌的取得途径是直接从发花的沙棘叶上分离、纯化得到的冠突散囊菌。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金花沙棘叶茶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含冠突散囊菌茶末的制备是将经渥堆发酵过的茶叶,加无菌蒸馏水,高压蒸汽灭菌后接纯化的冠突散囊菌,置于25°C环境培养,待茶叶表面布满“金花”止,转移至干燥箱内干燥,完全干燥后密封,放入.4 °C冰箱保存备用。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金花沙棘叶茶的生产方法,是在沙棘叶茶原有工艺的基础上通过生物技术改进而来的,即在“初蒸”和“复蒸”后分别接入一定量冠突散囊菌菌种,为二次接菌法,分别使得渥堆发酵时冠突散囊菌上升为优势菌,陈化时发“金花”茂盛、普遍。本发明提高了沙棘叶茶的质量,解决了现有工艺遇到的质量不稳定,陈化时间长,“发金花”不易控制,易受污染等问题。同时提出了取得和扩大培养冠突散囊菌菌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IPC分类】A23F3-10
【公开号】CN104585384
【申请号】CN201410766432
【发明人】赵蔚风
【申请人】赵蔚风
【公开日】2015年5月6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4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