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青绿茶生产线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569264阅读:来源:国知局
a的宽度范围设置,风管W17与喷气装置相连接,风管W17的管身上间隔设置有用于喷气的喷气嘴,喷气嘴的吹气方向为斜向下且指向靠近翻料板W18的一侧。风管W17的设置可以使得上输送带上的茶叶都能落至下输送带上,其次可以促进茶叶翻料的效果,尽量保证所有茶叶都完成翻转动作。
[0023]烫青装置10如图3、4所示,包括立状布置用于投加茶叶的料斗12和安装料斗12的机架11,料斗12的斗底内壁面为半球形的弧形面,弧形面的曲率中心位于料斗口部一侦牝弧形面的最低处设置有出料接口 122a,料斗12绕其芯线转动固定在机架11上,料斗12与驱动其进行转动的第一驱动机构相连接,料斗12的口部设置有热水管121,热水管121为倒圆锥螺旋线状的管体构成,热水管121的下端为封堵状,热水管121的下段插设在料斗12内且热水管121位于料斗12内的管身上间隔设置出水孔121a,出水孔121a的出水方向为斜向下指向料斗12的内侧壁面,料斗12的下侧设置有烫青输送管13,烫青输送管13的上端与出料接口 122a绕料斗12的芯线构成转动配合连接,烫青输送管13和热水管121固定在机架上,热水管121的上端与热水罐相连通连接,热水管121上相邻的上、下两层出水孔121a呈间隔交错状布置。
[0024]烫青装置10中通过将茶叶投入料斗12中,由于第一驱动机构带动料斗12 —同旋转,这样落入料斗12内的茶叶将和热水一同螺旋状的从出料接口 122a流出进入烫青输送管13,茶叶不会在料斗12内滞留,保证所有茶叶都能快速进入烫青输送管13,进入烫青输送管13的每片茶叶都被热水包围均匀进行烫青,从而提高烫青效果和缩短烫青时间,采用上述烫青机对茶叶进行烫青,茶叶烫青的时间只需50?60s,这样避免茶叶过烫青和欠烫青,提高茶叶的色泽和避免茶多酚等有益物质的溶出,提升茶质;同时对茶叶的清洗也很彻底。
[0025]茶叶烫青的时间可以通过设置烫青输送管13的长度和热水的流速进行控制,料斗12内的热水注入流量与烫青输送管13内的最佳输送流量相一致。从烫青输送管13下端出来茶叶和热水通过输送网带(筛网)进行分离,分离后茶叶迅速晾干进行下一步操作。
[0026]进一步的方案为,烫青输送管13为螺旋状的保温管构成,如图5所示。螺旋状的保温管可以减小烫青输送管13的长度,避免茶叶在烫青输送管13内堵塞。另外,可在料斗12的外周壁设置支撑板,支撑板搭设固定在机架11上,支撑板通过滚珠连接件与机架11构成转动配合连接,第一驱动机构可为电机构成,料斗12通过皮带与电机相连接,电机驱动料斗12转动。
[0027]对于晾干装置20,其采取的技术方案如图6、7、8所示,晾干装置20包括水平布置的输送网带,输送网带的进料端与烫青输送管13的下端出料管口 131相对应布置,烫青输送管13与输送网带之间设置有使得茶叶沿输送网带的带宽方向均匀落至输送网带上的布料件24,输送网带的中部位于风箱25内,输送网带包括上、下布置的第一、二网带21、22,第一、二网带21、22之间设置有集水槽23,集水槽23与布料件24的落料口相对应布置,风箱25为长条形的箱体构成,箱体的两端开设供输送网带穿过的空缺部,风箱25的底部设置进气管接口 251,风箱25的顶部开设出气管接口 252,风箱25内还设置有水平布置的布气板253和集气板254,布气板253和集气板254均为孔板构成,集气板254位于第一网带21的上侧,布气板253位于第二网带22的下侧,风箱25内第一、二网带21、22之间还设置有第一、二气管20a、20b,第一、二气管20a、20b分别位于输送网带的两边部(输送方向的两边部)且沿输送网带的输送方向分别设置(亦即第一、二气管20a、20b的长度方向与输送网带的输送方向相一致),第一、二气管20a、20b的管身上间隔设置有第一喷气嘴,第一喷气嘴的出气方向斜向上指向输送网带的中部,第一、二网带21、22之间还设置有第三气管20c,第三气管20c位于输送网带的出料端且沿输送网带的宽度方向设置,第三气管20c的管身上间隔设置有第二喷气嘴,第二喷气嘴的出气方向斜向上指向远离输送网带的一侧,进气管接口 251和第一、二、三气管均与第二风机的出风口相连接。
[0028]由于茶叶不能直接冲击落至输送网带上,因此需要设置布料件24进行缓冲布料,防止茶叶受损和使得茶叶在输送网带的带宽方向均匀布置。通过进气管口向风箱25内通入热气流,热气流通过布料件的均勾分布使得输送网带的茶叶翻动失水,使得茶叶快速瞭干。第一、二气管20a、20b的设置是防止茶叶在第一网带上翻动时从网带的边部掉落以及增加茶叶的翻动效果,缩短茶叶晾干时间。第三喷气嘴形成的气流可以使得茶叶从输送网带上脱离,进入下一工序。如在输送网带的落料端设置第一输送带26,第一输送带26的上层带体呈U形,第一输送带26和输送网带交错布置,这样从输送网带上落下的茶叶落至第一输送带26内,由第一输送带26输送至下一工序进行其他操作。
[0029]具体的操作为,如图9所示,布料件24包括布料板和布料板周边设置的围板243,布料板为一折形板体构成,折形板体的高度沿输送网带的输送方向逐渐减小,折形板体的宽度沿输送网带的输送方向逐渐增大,折形板体包括沿输送网带的输送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一板体241和第二板体242,第二板体242较低端的侧边设置成平齐的刀刃状,第二板体242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为3?5°,第一板体241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为5?8°,烫青输送管13的下端进料管口与第一板体241相对应布置,烫青输送管13下端出料管口 131的芯线与第一板体241的夹角为8?10°,烫青输送管13的下端出料管口 131设置成截面为椭球形的喇叭状(亦即下端出料管口 131设置成喇叭状且下端出料管口 131的截面为椭球形)。上述布料板可以使得茶叶沿输送网带的宽度方向均匀分布,提高后续的茶叶晾干效果。上述角度的控制很有必要,其可以使得茶叶平顺的落至输送网带上,防止茶叶与输送网带撞击,使得茶叶卡在网孔内或者破碎,通过大量实验优化发现,采用上述角度进行实施,茶叶的破损率可降至0.8%以下,大大提高茶叶品质。布料件24通过连接件与机座相固接。
[0030]由于茶叶在烫青过程中,茶叶表面的杂质和农药残留物会溶在热水中,为了节能,一般热水和热气流是重复回收利用,因此,本发明采用如图10所示方案进行实施:集水槽23的出水口与粗滤装置10A相连接,粗滤装置10A的出水口与有机物去除装置10B相连接,有机物去除装置10B的出水口与加热器10C相连接,加热器10C的出水口与热水罐10D相连接,热水罐10D的出水口与热水管相连通连接;风箱的出气管接口与第一风机20A相连接,第一风机的出气口与除湿装置20B相连接,除湿装置20B的出气口与加热装置20C相连接,加热装置20C的出气口与第二风机20D相连接,第二风机20D的出气口与风箱的进气管接口相连接。粗滤装置10A可为一般的网过滤装置,用于去除一些较大的杂质,有机物去除装置10B主要是用于去除水体中的农药残留物,可以是活性炭吸附过滤装置或者其他常用的农药去除装置;加热器10C对热水进行加热,使得热水的水温满足茶叶烫青的需求,粗滤装置10A、有机物去除装置10B、加热器10C、热水罐10D、料斗之间通过栗体实现热水的输送。从而实现节能的基础上保证茶叶的连续烫青。除湿装置20B用于除去热气流中的水分,加热装置20C用于提高热气流的温度以满足茶叶晾干的需求。
[0031]所有的摊凉装置均可采用竹匾构成。
[0032]传统烘箱在对茶叶进行烘干时,是将茶叶布置在烘床上推入烘箱内进行烘干,由于其无法实现对茶叶的翻动,使得茶叶失水不均衡,需要反复摊凉复苏进行多级烘干,且单次茶叶的烘干量小,影响茶叶的生产效率,难以适应连续型大批量茶叶的生产。因此本发明采取如图11所示的技术方案进行实施:烘干装置包括第一烘干箱体H16,第一烘干箱体H16内设置有上、下平行相对布置的用于输送茶叶的第一、二、三烘干输送带,第二烘干输送带H12的两端均位于烘干装置内,第一烘干输送带H11的卸料端和第三烘干输送带H13的进料端均位于第一烘干箱体H16的内部,第一烘干输送带H11的进料端和第三烘干输送带H13的出料端分别延伸至烘干装置两端部的外侧,第一烘干箱体H16内设置有水平布置的第一集流板H17和第一布流板H18,第一集流板H17位于第一烘干输送带H11的上侧,第一布流板H18位于第三烘干输送带H13的下侧,第一、二、三烘干输送带的下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均流板H15,第一均流板H15的上板面上均匀设置第一电加热管H16,第一集流板H17、第一布流板H18、第一均流板H15均为孔板(水平布置)构成,第一烘干箱体H16的上顶壁和下底壁上分别设置第一集风口和第一送风口,第一集风口和第一送风口之间通过风送管道相连接,风送管道上设置有第四除湿机和第四风机,第一、二烘干输送带卸料端的外侧分别设置有对茶叶进行翻料的第一翻料机构,第一翻料机构包括倾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