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02201发布日期:2020-12-25 08:03阅读:95来源:国知局
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属于电子雾化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设备。



背景技术:

电子雾化装置通常包括雾化器以及与雾化器可拆卸连接的电池组件。

现有的雾化器中,雾化套管、出气通道和雾化座等均分为多个零件,由多个零件拼装,导致成型成本高,人工装配时工序多,安装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设备,以解决传统雾化器零件较多,装配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雾化器,包括:出气通道,内部呈中空设置,形成供气流通过的通道;雾化套管,内部呈中空设置,设置于所述出气通道的进气口一端,所述雾化套管的内部用于安装雾化芯;雾化座,内部呈中空设置,设置于所述雾化套管远离所述出气通道一端,所述雾化座用于与具有电极的底座配合;其中,所述出气通道、所述雾化套管和所述雾化座中的至少两个一体成型设置。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出气通道、所述雾化套管和所述雾化座一体成型设置。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出气通道、所述雾化套管和所述雾化座的材料为塑料。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雾化座包括与所述雾化套管相连的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所述雾化器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与所述第二端连接;所述密封件用于在所述底座与所述第二端之间形成密封。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雾化器包括:储液壳,套设于所述出气通道、所述雾化套管和所述雾化座外部,所述储液壳至少与所述雾化套管间形成储液腔,所述雾化套管上设有与所述储液腔相通的吸液孔。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雾化器包括:密封塞,设置于所述储液腔内且靠近所述雾化座,所述密封塞位于所述雾化套管和所述储液壳之间,以在所述雾化套管和所述储液壳之间形成密封。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密封塞朝向所述出气通道一端与所述吸液孔靠近所述雾化座的部分齐平。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密封塞朝向所述出气通道一端形成朝向所述吸液孔倾斜的斜面,所述斜面靠近所述吸液孔的一侧与所述吸液孔靠近所述雾化座的部分齐平。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雾化器包括:底座,设置于所述雾化座的所述第二端;雾化芯,设置于所述雾化套管内壁;电极,设置于所述底座上。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电源组件和上述任一的雾化器,所述电源组件用于为所述雾化器进行供电,以使得所述雾化器能够将气雾生成基质雾化成烟雾。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由于出气通道、雾化套管和雾化座中的至少两个一体成型,从而减少了雾化器的零件数量,人工装配时工序少,装配便捷、效率高,并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的雾化器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的雾化器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的雾化器一实施例的密封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的雾化器一实施例去除密封件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主要用于展示卡设部;

图5是本申请的雾化器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的电子雾化装置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的雾化器的装配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的雾化器的装配方法又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的雾化器的装配方法又一实施例中的雾化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至图4,图1是本申请的雾化器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的雾化器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的雾化器一实施例的密封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的雾化器一实施例去除密封件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主要用于展示卡设部。

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雾化器100,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出气通道110、雾化套管120和雾化座130。出气通道110内部呈中空设置,并形成供气流通过的通道;雾化套管120内部呈中空设置,并设置于出气通道110的进气口一端,雾化套管120的内部形成雾化腔121,用于安装雾化芯180;雾化座130内部呈中空设置,并设置于雾化套管120远离出气通道110一端,雾化座130用于与具有电极190的底座170配合,从而出气通道110、雾化套管120和雾化座130内部形成贯通的气流通道。

其中,如图2所示,出气通道110、雾化套管120和雾化座130中的至少两个一体成型设置。例如出气通道110与雾化套管120一体成型设置,或者雾化套管120和雾化座130一体成型设置,当然还可以是出气通道110与雾化座130一体成型,且出气通道110和雾化座130之间留有供雾化管道120装配的空间。由于出气通道110、雾化套管120和雾化座130中的至少两个一体成型,从而减少了雾化器100的零件数量,人工装配时工序少,装配便捷、效率高,并降低了成本。

优选地,如图2所示,出气通道110、雾化套管120和雾化座130一体成型,从而进一步减小雾化器100的零件数量和装配工序,提高装配效率并节约成本。

在一实施例中,出气通道110、雾化套管120和雾化座130的材料为塑料。塑料材质的出气通道110、雾化套管120和雾化座130的材质更轻,可降低雾化器100整体的重量。且塑料材质的出气通道110、雾化套管120和雾化座130便于注塑一体成型。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雾化座130包括与雾化套管120相连的第一端131和与第一端131相对的第二端132,雾化器100还包括密封件140,密封件140嵌入设置于第二端132,密封件140用于在底座170与第二端132之间形成密封,防止气雾生成基质或雾化冷凝液从雾化座130与底座170间的缝隙泄漏,避免底座170的其他零件造成污染。具体地,第二端132包括与密封件140匹配的嵌入部1322,密封件140通过卡于嵌入部1322而装配于雾化座130。

其中,如图2至图4所示,第二端132包括第一定位部1321,密封件140包括密封件本体141以及设置于密封件本体141外壁的第二定位部142,且第二定位部142与第一定位部1321对应配合设置。雾化器100中各零件均较为细小,由于在人工装配时,密封件本体141为圆柱形等垂直其轴线的截面为中心对称图形的立体结构,将其嵌入设置于第二端132内的嵌入部1322时,存在错位安装的可能,从而后续安装底座170时,密封件本体141与底座170无法配合,导致需要取出密封件本体141并重新安装,耗费人力且安装效率低。通过第一定位部1321与第二定位部142配合设置,密封件140可快速准确安装于雾化座130,后续安装底座170时,密封件140与底座170精准配合,安装过程更为高效方便。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第一定位部1321包括卡设部133,卡设部133设置于第二端132与密封件140的连接侧的内壁。第二定位部142包括与卡设部133匹配的凸起部143,凸起部143形成于密封件本体141的外壁,通过将凸起部143卡设于卡设部133,从而使得密封件140快速定位并嵌入第二端132。卡设部133可以设置有多个,凸起部143与卡设部133对应设置。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第二定位部142包括卡设部,卡设部设置于密封件本体141的外壁。而第一定位部1321包括与卡设部匹配的凸起部,凸起部设置于第二端132与密封件140连接侧的内壁,通过将凸起部卡设于卡设部,从而使得密封件140快速定位并嵌入第二端132。

或者,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1321还可以为设置于第二端132端部的标记线,第二定位部142为设置在密封件本体141外壁的标记线,当两个标记线以预设方式对准,即第一定位部1321和第二定位部142匹配设置后,将密封件140嵌入第二端132,密封件140即可与雾化座130快速准确安装,此处不作限制。

具体地,卡设部133设置有两个,且呈中心对称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卡设部133设置有一个、三个或者更多个。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各卡设部133包括两根凸柱1331,两根凸柱1331间形成与凸起部143匹配的卡口,从而与密封件140的凸起部143匹配。在其他实施例中,卡设部133还可以通过在雾化套管120的第二端132开设凹槽而形成,凹槽内部形成与凸起部143匹配的卡口,从而卡设部133可与凸起部143定位装配,此处不作限制。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雾化器100包括储液壳150,储液壳150套设于出气通道110、雾化套管120和雾化座130外部,储液壳150至少与雾化套管120间形成储液腔151,雾化套管120上设有与储液腔151相通的吸液孔122,储液腔151内储存待雾化的气雾生成基质,气雾生成基质从吸液孔122内流至雾化通道内供雾化使用。具体地,储液壳150与雾化套管120间形成储液腔151,或者为了增大储液腔151的容量,储液壳150与雾化套管120和出气通道110间共同形成储液腔151。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雾化器100包括底座170、雾化芯180和电极190。底座170设置于雾化座130的第二端132,并与雾化座130配合共同装配于储液壳150端部。雾化芯180设置于雾化套管120内壁,并覆盖吸液孔122的位置,以将储液腔151内的气雾生成基质雾化。电极190设置于底座170上,以与供电组件电连接,并为雾化芯180供电。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雾化器100包括密封塞160,密封塞160设置于储液腔151内且靠近雾化座130,密封塞160位于雾化套管120和储液壳150之间,以在雾化套管120和储液壳150之间形成密封,密封塞160在储液腔151内占据了一定体积,从而可调整储液腔151内的储液量。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图5是本申请的雾化器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雾化器100也可以不设置密封塞160。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密封塞160朝向出气通道110一端与吸液孔122靠近雾化座130的部分齐平,从而密封塞160的高度与吸液孔122最低点的高度一致,储液腔151内的气雾生成基质可完全通过吸液孔122流出供雾化使用,避免气雾生成基质浪费。

为了使得储液腔151内的气雾生成基质被充分利用,密封塞160朝向出气通道110的一端还可形成朝向吸液孔122倾斜的斜面(图中未示出),斜面靠近吸液孔122的一侧与吸液孔122靠近雾化座130的部分齐平。从而储液腔151内的气雾生成基质形成朝向吸液孔122流动的趋势,储液腔151内的气雾生成基质可被充分利用,避免残留导致浪费。

请参阅图6,图6是本申请的电子雾化装置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雾化装置200,如图6所示,包括电源组件210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雾化器100,电源组件210用于为雾化器100进行供电,以使得雾化器100能够将气雾生成基质雾化成烟雾。

综上所述,本申请的雾化器100及电子雾化装置200的出气通道110、雾化套管120和雾化座130一体成型,从而减少了雾化器100的零件数量,人工装配时工序少,装配便捷、效率高,并降低了成本。

请参阅图7,图7是本申请的雾化器的装配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雾化器的装配方法,以装配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雾化器100,装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1:将密封件140嵌入第二端132,且使得第一定位部1321与第二定位部142对应配合。

将密封件140嵌入雾化座130的第二端132,雾化座130的第二端132用于与底座170配合,密封件140可在雾化座130和底座170之间形成密封。由于本申请的密封件140包括第二定位部142,雾化座130的第二端132包括第一定位部1321,通过第一定位部1321与第二定位部142配合设置,密封件140可快速准确安装于雾化座130,安装过程更为高效方便。避免出现在无定位部的情况下,由于密封件本体141为圆柱形,密封件本体141嵌入第二端132后与底座170无法配合的情况。

请参阅图8和图9,图8是本申请的雾化器的装配方法又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图9是本申请的雾化器的装配方法又一实施例中的雾化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雾化器的装配方法,以装配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雾化器100,装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21:在雾化芯180外包覆吸液棉条181后放入雾化套管120内部形成的雾化腔121。

雾化芯180可以是陶瓷雾化芯,将吸液棉条181包覆于雾化芯180外侧后,将其放入雾化腔121,雾化腔121包紧吸液棉条181,防止从雾化芯180上散开。

s22:将密封件140嵌入第二端132,且使得第一定位部1321与第二定位部142对应配合。

雾化座130的第一端131用于与雾化套管120连接,将密封件140嵌入雾化座130的第二端132,雾化座130的第二端132用于与底座170配合,密封件140可在雾化座130和底座170之间形成密封。由于本申请的密封件140包括第一定位部1321,雾化座130的第二端132包括第二定位部142,通过第一定位部1321与第二定位部142配合设置,密封件140可快速准确安装于雾化座130,后续安装底座170时,密封件140与底座170精准配合,安装过程更为高效方便。避免出现在无定位部的情况下,由于密封件本体141为圆柱形,密封件本体141嵌入第二端132后与底座170无法配合的情况。

将密封件140嵌入第二端132包括将雾化芯180上的引线182穿过密封件140的盲孔144,并将密封件140嵌入第二端132,使得第一定位部1321和第二定位部142对准配合。密封件140与底座170无法精准配合时,引线182需扭曲后穿过盲孔144,而扭曲的引线182间容易因距离过近导致短路,引起装置损坏,由于第一定位部1321与第二定位部142配合设置,密封件140与底座170精准配合,引线182可竖直穿过盲孔144,避免出现引线182扭曲发生短路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在将引线182穿过盲孔144时,需要将引线182剪至合适长度,使其能够穿过盲孔144并可人工使其弯折。

s23:将电极190安装设置于底座170内。

s24:将底座170安装于第二端132。

将步骤s23中安装好的部分与步骤s22中安装好的部分连接,即将底座170安装于第二端132,底座170与雾化座130可卡扣配合,密封件140在雾化座130和底座170之间形成密封,电极190接触引线182弯折部分并压紧配合导电连接。

最后将底盖191安装于底座170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