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李箱框架的改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9840阅读:3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行李箱框架的改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行李箱构造的改良,尤指一种有关行李箱框架的改良。
按一般行李箱的构造,基本上包括一行李箱框架、布框、拉杆及角轮等构件,其中行李箱框架为行李箱构造的主体,其重量也最大,最近由于旅游人口激增,旅游天数增长,行李箱的内装物品也增多,行李箱的重量因而大幅上升,使旅游者不胜负荷,因此,行李箱市场的行销走向已渐朝向行李箱的轻量化发展,然行李箱欲求结构坚强又具轻量化,往往成为技术上一项难以克服的瓶颈。


图1所示的习用行李箱框架10,包括一由铁皮制成的O型内框架11,内框架11的顶部为增强其机械强度又设有一塑胶顶板12,而其底部亦设有一塑胶底板13,该框架10并进一步包括一拉杆装置14,该拉杆装置14,通常是固定在框架10的后侧板上。
如上所述可知,习用行李箱框架构造,只顾增加其支撑强度而忽略其重量,致行李箱框架的改良,其重量越来越大,亦即如是构造的行李箱框架,尤其是由铁皮制成的内框架10稍受外力作用后便极易变形,而使其发生结构上不稳定的缺点。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即在提供一种可以消除上述习用行李箱诸欠点的行李箱框架的改良。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行李箱框架的改良,其可突破习用李箱的技术瓶颈的困难,使其框架结构坚强,又具轻量化的优点。
为了达成本发明上述的目及功效,其所采行的技术方案包括一拉杆支持框架、一顶板、一底板、两角轮内框架或连接件、一组多数角落连接件、一组多数固设在每两落连接件水平臂间的横向长杆、一组多数固设在每两角落连接件中间臂间的横向短杆,及一组多数固设在每两角落连接件的垂直臂间的纵向长杆,因而使之所组构的行李箱轻量化且结构又具刚性。
本发明上述及其他目的,功效及特点将佐以如下附图的具体实施例的说明而益加明了。
图式的简单说明图1为习用行李箱框架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行李箱架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3为图2行李箱架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发明行李箱框架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部份立体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行李箱框架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部份立体示意图;图5A为图5的局部放大分解图6为图5的行李箱框架的立体分解图;图7A、图7B为本发明行李箱框架第4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行李箱框架第5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9为本发明行李箱框架第6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如图2及图3所示,为本发明行李箱框架20第一较佳实施例,该框架包括一拉杆支持框架30、一顶板40、一底板50、两角轮轮架60、多数角落连接件70、三根固定在每两角落连接件70的水平臂间的横向长杆80,两根固定在行李箱框架后侧两角落连接件70的水平臂与顶板40间的横向短杆80A-80A,两根固定在框架顶部两侧的两角落连接件70的中间臂间的短杆90,两根固定在框架前侧下端的角落连接件70的中间臂与角轮内轮架62间的横向短杆90,及二根固定在框架前侧角落连接件70的垂直臂间的纵向长杆100,以及二根固定在框架后侧角落连接件的垂直臂与两角轮内轮架62间的纵向长杆100。
本发明行李箱框架20的拉杆支持框架30是直立固设于框架20的背侧面上,其顶部设有握把31。
顶板40是设在行李箱顶部,该顶板40的前侧具有一前凹部41,其后侧具有一后凹部42,且其前侧两端设有一通孔43,其后侧两端也设有一通孔44,如第2图所示,拉杆支持框架30的上定位板32是以两铆钉45固定在顶板40的后凹部42内。
底部50是设在行李箱框架的底部,并与拉杆支持框架30的底部固定在一起,底板50的底部以多数铆钉51固设两站脚52-52。
于行李箱框架20的后侧底部两角落各设有一角轮框架60,该框架60包括一外轮架61及内轮架62,该内外轮架61及62是藉多数铆钉63分别与底板50在其底部处固定,而内外轮架61及62亦藉铆钉63相互固设在一起。
本发明的角落连接件70包括一垂直臂701、水平臂702,及设在水平臂及垂直臂间的中间臂703,该等臂701-703的端部皆具有插合孔704(如图4所示)。
本发明行李箱框架的第二较佳实施例如图4所示,其大体上的构造皆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所不同之处在于将顶板40以两支顶板40A取代,并将把手30A固定在两支顶板上,乃不失为一可行实施例,余者构件皆同于第一较佳实施例,有关说明从略。
如图2及图3所示,设在行李箱框架前侧的上下两横向长杆80的两端,是分别与两角落连接件70的水平臂702-702直接固定,横向长杆80的两端是分别插固于两角落连接件70的水平臂702的插合孔704内,前侧上下两横向长杆80是以多数铆钉801、802与顶板40及底板50分别固定在一起,两支横向短杆80的内端是以铆钉803锁固在顶板40的后侧,而其外端则插固于两角落连接件70的水平臂702插合孔704内。
设于顶部的二根横向短杆90的两端是分别插固于固定在顶板40的角落连接件70的中间臂703的插合孔705内,而设于行李箱框架20底部的二根横向短杆90的一端是插固于固定于底板50的角落连接件70的中间臂703的插合孔705内,而二根横向短杆90的另一端则分别插固于角轮内轮架62的插合孔621内。
如图2及图3所示,设在前侧的二根纵向长杆100的两端是以铆钉101分别锁固在前侧上下角落的两角落连接件70的垂直臂701上,而设在后侧的二根纵向长杆100的上端以铆钉102锁固在后侧上角落的角落连接件70的垂直臂701上,其下端则以铆钉103锁固在后侧下角落的角轮内轮架62的插合孔622内。
角落连接件70的插合孔704、705,如图4所示,其孔内壁具有瓦楞形表面,即凹凸表面706,而横向长杆80,横向短杆90及纵向长杆100的一表面上也设有凹凸表面805(905、105)以便可与各该臂的插合孔704、705的内壁凹凸表面706相互接合锁固。
本发明行李箱框架的第三实施例,如图5、5A及图6所示,其构造大体上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惟为说明简化起见,将拉杆支持框架30予以省略示出,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该等多数角落连接件70的垂直臂701、水平臂702及中间臂703三者的大部份表面皆分别分布在X、Y、Z轴的三度空间,且中间臂703较为粗短;而本实施例的多数角落连接件70A的垂直臂701A及水平臂702A皆在同一平面上,而中间臂703A则设于该两臂中间的垂直面上往外延伸的一臂,详如图5及图6所示,但两者的功能及目的皆相同,在本实例中的顶板40B-40B是设置二支分设在行李箱框架顶部的中间两侧,以便安装把手30A,另在行李箱左侧壁上也设置一侧板40A,以便安装把手30A,此间应予说明,乃本发明上述的顶部40B及侧板40A皆是与横向长杆80及纵向长杆100结合锁固在一起,除具可固定把手30A及40A的功能外,尚具有补强行李箱框架的侧向应力结构。
此间应予说明,乃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多数角落连接件70-70的组构是以方形行李箱框架构造形式表现的,然事实上,从事此道领域之士很显然地,可轻易地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多数角落连接件70-70可组装为圆形行李箱框架构造(图中未示),同理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圆形行李箱框架构造的多数角落连接件70A-70A亦可轻易地组装为方形行李箱框架构造(图中未示),谨此说明。
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如图7所示,该行李箱框架20C的主要特征在于其角落连接件70C为-L型构件,基本上只具有一垂直臂701C及水平臂702C而无中间臂,且水平臂702C的端部具有一固定部7021,该固定部7021为一较角落连接件70C本体厚度略薄的平面,其上并设有两固定孔,可藉固定元件7022分别与顶部40C及底板50C的四角隅锁固在一起,因而使本实施例的行李箱框架包括一顶板40C,一底板50C,两角轮轮架60-60,一组多数L型角落连接件70C-70C,二支固设在框架前侧的两L形角落连接70C-70C的垂直臂701C-701C间的纵向长杆100-100,二支固设在框架后侧的L形角落连接件70C的垂直臂701C与角轮轮架60间的纵向长杆100-100,并使顶板的四角隅分别与框架顶部的四具L形角落连接件70C-70C的水平臂702C的固定部7021的固定孔,以固定元件7022锁固在一起及底板的四角隅也分别与框架底部的二具L形角落连接件70C-70C的水平臂702C的固定部7021及两角轮轮架60的底部锁固在一起因而构成另一轻量型的行李箱框架,余者构件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有关之说明从略。
至本发明第五实施例,如图8所示是完全与第四实施例相同,惟本实施例为圆形行李箱而第四实施例为方形行李箱且本实施例的角轮内轮架由十字型连接件65取代,连接件65具有左、右侧孔651、652可锁固在纵向长杆100上,而其中间部653上的两固孔654-654可藉固定元件655锁固在角轮外轮架61上,而角轮外轮架61的底部再与底板50C锁固在一起,因而构成如上所述的轻量型行李箱框架,余者构件均与第四实施例相同,有关之说明从略。
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如图9所示,其特征在于,将第五实施例的两个L型角落连接件70C-70C连成一体以构成一宽U型连接件70D,并省略两角轮内轮架62而直接以外轮架61与底板50D锁固在一起,而宽U型连接件则连接夹持于外轮架61的轮穴侧面固定槽611内。详言之,本发明行李箱框架的第六实施例,其特征在于,该行李箱框架包括一顶板40D,一底板50D,两角轮外轮架61-61,二组上端宽U型连接件70D-70D,二组下端宽U型连接件70D-70D,四支设在二组上端宽U型连接件与二组下端宽U型连接件间的纵向长杆100-100,并使顶板40D的四角隅分别与二组上端宽U型连接件70D-70D的水平臂的固定部的固定孔,以固定元件锁固在一起及底板50D的四角隅也分别与二组下端宽U型连接件70D-70D的水平臂的固定部锁固在一起,两角轮的外轮架61-61的底部再与底板50D固定在一起,因而构成另一轻量型的行李箱框架,余者皆与前述实施例相同,有关说明从略。
本发明的行李箱框架20具有下述的优点本发明的行李箱框架20是由多数角落连接件70(70A,70B,70C,70D),横向长杆80(80A),横向短杆90,纵向长远杆100,顶板40(40A,40B,40C,40D),底板50(50A,50B,50C,50D)及两角轮轮架60等构成,且其整体框架20为具轻量型结构。
由于横向长杆80、横向短杆90及纵向长杆100均由强化碳纤材质押制成型,故框架坚固。
由于本发明框架所构成的行李箱质轻又具坚牢特性,故可容纳较多且较重的行李物品。
综上所述,本发明行李箱框架,提供多数角落连接件,搭配横向长、短杆,纵向长杆,角轮内轮架,顶板及底板等的组装即可达成轻量型行李箱框架构造一节,空间形态是属创新,并能生成轻量型及坚牢的框架新功效,应符合发明专利申请要件。
权利要求
1.一行李箱框架,该框架包括一拉杆支持框架、一设在框架顶部的顶板、一设在框架底部的底板、设在框架后下方的两角轮轮架、一组设在框架四角隅的多数角落连接件、一组多数固设每在两角落连接件水平臂间的横向长杆、一组多数固设在每两角落连接件中间臂间的横向短杆,及一组多数固设在每两角落连接件垂直臂间的纵向的长杆,因而组合成具轻量化的行李箱。
2.一行李箱框架包括一顶部框架一底部框架,其中,该顶部框架包括一设在顶部框架上的顶板;一设在顶部框架前左侧的第一角落连接件;一设在顶部框架前右侧的第二角落连接件;一设在顶部框架后左侧的第三角落连接件;一设在顶部框架后右侧的第四角落连接件;一设在顶部框架第一及第二角落连接件间的第一横向长杆;一设在顶部框架第三及第四角落连接件间的两小段第二横向长杆,因而在其间形成一不直接的凹部。一设在顶部框架第一及第三角落连接件间的第一横向短杆;一设在顶部框架第二及第四角落连接件间的第二横向短杆;其中,该底部框架,包括一设在底部框架上底板一设在底部框架前左侧的第五角落连接件;一设在底部框架前右侧的第六角落连接件;一设在底部框架后左侧的第一角轮内轮架;一设在底部框架后右侧的第二角轮内轮架;一设在底部框架第五及六角落连接件间的第三横向长杆;一设在底部框架第一及第二角轮内轮架间的第四横向长杆;一设在底部框架第五角落连接件与第一角轮内轮架间的第三横向短杆;一设在底部框架第六角落连接件与第二角轮内轮架间的第四横向短杆;一设在第一角落连接件与第五角落连接件间的第一纵向杆;一设在第二角落连接件与第六角落连接件间的第二纵向杆;一设在第三角连接件与第一角轮内轮架间的第三纵向杆;一设在第四落连接件与第二角轮内轮架间的第四纵向杆;藉此组合以构成一行李箱框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李箱框架,其特征在于该框架的后侧的上方的第二横向长杆与下方的第四横向长杆间进一步设置一行李箱拉杆框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李箱框架,其特征在于于该第三及第四横向长杆间的框架底部上设置底板。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李箱框架,其特征在于于该第一及第三纵向连杆间的框架左侧上设置一左侧板,以供固定侧把手并增强框架强度。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李箱框架,其特征在于于该第二及第四纵向连杆间的框架右侧上设置一右侧板,以供固定侧把手,并增强框架强度。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李箱框架,其特征在于该角落直接件为一三叉型连接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行李箱框架,其特征在于该角落连接件为之三叉型连接件具有一垂直臂,一水平臂及一中间臂。
9.一种行李箱框架包括一顶部框架;一底部框架,其中,该顶部框架包括一设在顶部框架上的顶板;一设在顶部框架前左侧的第一角落连接件;一设在顶部框架前右侧的第二角落连接件;一设在顶部框架后左侧的第三角落连接件;一设在顶部框架后右侧的第四角落连接件;其中,该底部框架,包括一设在底部框架上底板一设在底部框架前左侧的第五角落连接件;一设在底部框架前右侧的第六角落连接件;一设在底部框架后左侧的第一角轮内轮架;一设在底部框架后右侧的第二角轮内轮架;一设在第一角落连接件与第五角落连接件间的第一纵向长杆;一设在第二角落连接件与第六角落连接件间的第二纵向长杆;一设在第三角连接件与第一角轮内轮架间的第三纵向长杆;一设在第四落连接件与第二角轮内轮架间的第四纵向长杆;藉此组合以构成一行李箱框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行李箱框架,其特征在于该角落连接件为L型连接件。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行李箱框架,其特征在于该L型连接件只有一垂直臂及一水平臂,该水平臂具有一固定部可与顶板或底板固定在一起。
12.一种行李箱框架,其特征在于该行李箱框架包括一顶板,一底板,两角轮轮架,一组多数L型角落连接件,二支固设在框架前侧的两L形角落连件的垂直臂间的纵向长杆,二支固设在框架后侧的L形角落连接件的垂直臂与角轮内轮架间的纵向长杆,并使顶板的四角隅分别与框架顶部的四具L形角落连接件的水平臂的固定部固定孔,以固定元件锁固在一起及底板的四角隅也分别与框架底部的二具L形角落连接件的水平臂的固定部及两角轮轮架的底部锁固在一起,因而构成一轻量型的行李箱框架。
13.一种行李箱框架,其特征在于该行李箱框架包括一顶板,一底板,两角轮外轮架,二组上端宽U型连接件,二组下端宽U型连接件,四支设在二组上端宽U型连接件与二组下端宽U型连接件间的纵向长杆,并使顶板的四角隅分别与二组上端宽U型连接件的水平臂的固定部固定孔,以固定元件锁固在一起及底板的四角隅也分别与二组下端宽U型连接件的水平臂的固定部锁固在一起,两角轮外轮架的底部再与底板固定在一起,因而构成另一轻量型的行李箱框架。
14.一种行李箱框架,包括一行李箱拉杆支持框架;一设行李箱顶部框架的顶板,具有一前侧凹部及一后侧凹部,该顶板并在其前侧及后侧两端进一步分别设有一通孔;使该顶板后侧凹部与行李箱拉杆支持框架的上定位板固定在一起;一设在行李箱底部框架的底板,该底板的后侧是与拉杆支持框架的底端固定在一起,并使底板的底下的两个站脚以多数铆钉锁固在底板上两个设在行李箱后侧下方角落的角轮内轮架与底板的后侧的两端以多数铆钉固定在一起;一组多数角落连接件包括一由垂直臂、水平臂及一设在垂直及水平臂间的中间臂三者一体成形,并在各该臂端部设有插合孔;一组多数横向长杆,其中的两横向长杆的两端,是分别与设在框架前侧上下四个上述角落连接件相固定,因而使该横向长杆的两端分别插入该角落连接件的水平臂的插合孔内,一组多数横向两小短杆,以一组铆钉锁固在该顶板的后侧上,而该横向短杆的另一端则插入顶部框架后侧角落连接件的中间臂插合孔内;另一横向长杆的两端是分别插合于两角轮内轮架之间;一组横向短杆,其中两个横向短杆的两端是分别插固于该顶部框架的角落连接件的水平臂的插合孔内,而另两个横向短杆的一端是与该底部框架的角落连接件的水平臂插合孔相锁固,而该另两个横向短杆的另一端则插设于该内角轮架上;一组多数纵向长杆,其中该两个纵向长杆的两端分别以一铆钉与该上、下角落连接件的垂直臂固定,该另两个纵向长杆的顶端以一铆钉与该上角落连接杆的垂直臂固定,而其底端则以一铆钉固定于上述角轮内轮架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行李箱框架,其特征在于该等角落连件的插合孔内设有一凹凸型表面,且其中该等横向长杆、该横向短杆及纵向长杆的表面也相对设有凹凸表面,以便可与上述角落连接件的插合孔的凹凸表面相插合。
全文摘要
一种行李箱框架的改良,包括一拉杆支持框架、一顶板、一底板、两角轮内框架或连接件、一组多数角落连接件、一组多数固设在每两落连接件水平臂间的横向长杆、一组多数固设在每两角落连接件中间臂间的横向短杆,及一组多数固设在每两角落连接件的垂直臂间的纵向长杆,因而使之所组构的行李箱轻量化且结构又具刚性;该角轮连接件可为叉型连接件、L型连接件及宽U型连接件等。
文档编号A45C5/04GK1315156SQ0010552
公开日2001年10月3日 申请日期2000年3月28日 优先权日2000年3月28日
发明者佘浴沂 申请人:佘浴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