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伞握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2805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伞握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伞具类,特别涉及一种伞握把。
从所周知,伞中棒与伞握把的结合固定结构如附图1及附图2所示,在伞握把1内设有结合座11,以套合中棒3的下端,在结合座11的外侧位于握把1的内缘另设有补强块12,而各构件间设有贯通的圆孔,以供结合杆13穿设,而中棒3固定在握把1上;为了便于携带或挂吊,大部分伞握把1会在一侧加开一槽孔14,供容置一吊环2,另于握把1的两侧各设有圆孔,且提供结合杆13所贯穿,因此必须将结合杆13的外露端去除及磨平,因此要费力费时,且从外观上可见到破坏伞握把的整体平顺性,而形成缺欠,另外,有时在外力碰撞下,也难保证结合杆13不会松脱,造成握把与中棒脱离的缺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伞中棒与伞握把的结合存在的缺欠,提供一种伞握把,保证伞握把外观的完整性,降低损坏机率,获得有效的固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伞握把,其结构主要于伞握把的内部设有一结合座,并设以一横向定位孔,而于握把相对于定位孔的一侧设有槽孔,以供套合吊环,因此结合杆可从槽孔处穿入结合座的定位孔,而固接中棒的下端于结合座内,获得有效的固定性,并可保持伞握把外观的完整性,降低损坏机率。
结合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实施例图1为常见的伞握把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2为常见的伞握把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组合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剖视示意图。
1为伞握把、11为结合座、12为补强块、13为结合杆、14为槽孔、16为十字补强座、161为缺槽、17为定位孔、18为槽孔、181为圆弧槽、2为吊环、3为中棒。
如附图3至附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是由伞握把1、吊环2、中棒3所构成,其中在伞握把1的内部设有一结合座11,提供套合伞中棒3的下端,结合座11的外部设有十字补强座16,其三侧为结合于伞怀把1的内壁,而剩余的一侧设有一缺槽161,并以该端设有一横向延伸的定位孔17,又于握把1相对于定位孔17的一侧设有一槽孔18,该槽孔18的中间位置上下处各设有圆弧槽181,可供结合杆13从该位置穿入握把1内,并穿设于定位孔17中,供固定组合中棒3于握把1的结合座11内,另外,槽孔18也可供吊环2穿设固定。
由于握把1内设有槽孔18,能组合吊环2,使握把具有完整的外观,提高美感性;另外,由于结合杆13是完全容置于握把内,因此不会产生因碰撞而脱落的缺欠,增加实用性,当维修时,可利用工具从缺槽161处夹住结合杆13,将其向外位移即可取出,不会破坏伞握把1的外表。
权利要求1.一种伞握把,它是由伞握把(1)、吊环(2)、中棒(3)构成,其特征在于握把内设有一结合座(11),而在结合座(11)的外部设有补强座(16),其三侧为结合于伞握把(1)的内壁,而剩余的一侧设有一缺槽(161),从补强座的一端设有一贯通于结合座的定位孔(17),而于握把上相对于定位孔的侧部设有一槽孔(18),结合杆(13)从槽孔(18)处穿故握把的内部,并穿设于定位孔(17);在槽孔(18)的中间位置上下处各设有圆弧槽(181),可供结合杆(13)从该位置穿入握把(1)内,槽孔(18)也可供吊环(2)穿设固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伞握把,主要是由伞握把1、吊环2、中棒3构成,其中在伞握把的内部设有结合座11,并设有一横向定位孔17,而在握把相对于定位孔的一侧设有槽孔14,以供套合吊环2,结合杆可从槽孔处穿入结合座的定位孔17,而固接中棒3的下端于结合座内,获得有效的固定性,保证伞握把外观的完整性,降低损坏机率。
文档编号A45B9/02GK2448156SQ00261589

公开日2001年9月19日 申请日期2000年11月13日 优先权日2000年11月13日
发明者柯金松 申请人:柯金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