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式电动行李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9765阅读:3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站式电动行李箱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行李箱,具体是指站式电动行李箱。
背景技术
行李箱是人们出差旅游携带行李物品的常用工具,当行李较少,可以用轻便的行李箱手提,但当行李较多时,则要使用载物量大的行李箱,其通常安装有车轮,需要人们行走时用手推、拉来驱动。显然,如果行李过于沉重,则单纯用手推、拉是较吃力的,特别是对于行走路程较远、时间又较紧张的时候,行走很不方便。
专利号为ZL200420019801.4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电动行李箱”,由箱体、车轮、车轮架、支腿、蓄电池、传动件及活动把手组成;箱体底部装有可折叠的车轮架和支腿,车轮架下安装有车轮,箱体的底层设有蓄电池,蓄电池提供动能给传动件,传动件驱动车轮;车轮上面装有减震器和刹车装置;箱体的底层还设有微型电动机和充电器。其通过蓄电池提供电能驱动车轮,可以节省人力,方便旅行者。通过蓄电池、微型电动机驱动车轮时,人仅通过把手控制行李箱,两者的相对速度不易控制,使用时不方便。
专利号为ZL200420091867.4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便携式电动行李车”,采用方形的车体,在车体的前部装设导向前轮,前轮通过可伸缩折合式车把连管装连着车把,车把连管连接着横轴管动配合连接车体前部的连轴套管并由定位螺栓连接定位,在车架的后部车体上并列装连有两个车后轮,一侧车后轮为动力轮装有链轮通过链条连接电动机,电动机电连接着蓄电池,并在后轮上装连有刹车制动器,还在车体上面装连有能折叠支撑的平台式车座、车体前箱内装连有能折叠存放和打开成筐的折叠式车筐。作为小型运载工具,其承载能力强,拉运物品轻便省力,可根据使用需要变换折合。但缺点在于结构复杂,构件多,且车体与行李箱是分离的,个人外出使用时,携带并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携带、使用方便,结构简单,容易控制的站式电动行李箱。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方案实现本站式电动行李箱,包括箱体、电源、电机,所述箱体后侧面的下端铰接有可开合底座,可开合底座的背面装有两个前轮和至少一个后轮,电机驱动后轮转动;所述箱体的后侧面装有把手,把手与前轮联动。
为更好地实施本实用新型,所述把手为伸缩把手;所述可开合底座的左右两侧及箱体后侧面的左右两侧还分别与两根可开合杆的两端相铰接;所述电源及电机安装在可开合底座上,电机与电源之间有电源开关,所述电源开关安装在伸缩把手上端。
所述可开合杆是液压开合杆。
所述伸缩把手下端设有拔叉,拔叉通过拔块连接有连杆,拔块固定在连杆中间,连杆位于可开合底座的背面;连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曲柄,曲柄安装在可开合底座的两侧前端,曲柄上设有轮轴,两前轮安装在轮轴上;伸缩把手杆体与拔块相应的位置开有嵌孔。
所述后轮安装有刹车制动器,刹车制动器通过刹车线连接有刹车把手,刹车把手安装在伸缩把手上端。
所述伸缩把手上还设有变速器,所述变速器通过电源开关与电源、电机分别连接。
所述电源是可充电池与太阳能电池板的组合,也可以是两者中的一种。
所述可开合底座的左右两端有两盒体,所述电机及可充电池置于两盒体中;可开合底座与箱体折合状态下,伸缩把手杆体的中下段嵌入其该两盒体之间形成的凹入部位。
所述后轮有两个;所述电机有两个,分别位于所述两箱体的后端,并分别驱动两个后轮。
所述后轮有一个,位于可开合底座背面后端中央;驱动后轮的电机安装在后轮轴上。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当行李较轻时,把可开合底座折合,拔块嵌入伸缩把手杆体上的嵌孔内,且伸缩把手杆体的中下段嵌入可开合底座的两箱体之间形成的凹入部位,便可用手推、拉本站式电动行李箱;当行李较重时,把可开合底座打开,箱体与可开合底座呈“”形,拉出伸缩把手,人站在可开合底座的两个盒体上面,双手握住伸缩把手上端的把手,通过控制电源开关、变速器、刹车把手,实现本站式电动行李箱的前进、停止、变速,同时,转动伸缩把手上端的把手,通过拔叉、拔块、连杆、曲柄的作用,使前轮的转向改变。
本站式电动行李箱是对目前通用行李箱的结构做出改进,结构简单,构件少,使用方便安全,易于控制,有机地把行李箱与交通工具结合为一体,尤其适合人们出差旅行及上下班从家里或公司至地铁站的路途上使用,具有较好的应用性能与市场前景。


图1是本实用新型站式电动行李箱(打开状态)的正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站式电动行李箱(打开状态)的后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站式电动行李箱(打开状态)的侧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站式电动行李箱(打开状态)的轴测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站式电动行李箱转向控制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站式电动行李箱转向控制(右转)的工作原理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站式电动行李箱转向控制(正行)的工作原理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站式电动行李箱转向控制(左转)的工作原理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站式电动行李箱(折合状态)的侧视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站式电动行李箱使用(拖行)示意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站式电动行李箱使用(站行)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如图1~4所示,本站式电动行李箱,包括箱体1、电源2、电机3,箱体1的后侧面装有伸缩把手4,箱体1后侧面的下端铰接有可开合底座5,可开合底座5的左右两侧及箱体1后侧面的左右两侧还分别与两根液压开合杆5-1的两端相铰接,可开合底座5的背面装有两个前轮6和两个后轮7,可开合底座5的左右两端有两盒体5-2,电机3与电源2置于两盒体5-2中;可开合底座5与箱体1折合状态下,伸缩把手4杆体的中下段嵌入其该两盒体5-2之间形成的凹入部位;电机3有两个,分别位于两盒体5-2的后端,并分别驱动两个后轮7,后轮7安装有刹车制动器,刹车制动器通过刹车线连接有刹车把手,刹车把手安装在伸缩把手4上端。如图4、5所示,伸缩把手4下端设有拔叉8,拔叉8通过拔块9连接有连杆10,拔块9固定在连杆10中间,连杆10位于可开合底座5的背面;连杆10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曲柄11,曲柄11安装在可开合底座5的两侧前端,曲柄11上设有轮轴12,两前轮6安装在轮轴12上;伸缩把手4杆体与拔块9相应的位置开有嵌孔13。电机3与电源2之间有电源开关,电源开关安装在伸缩把手4上端。伸缩把手4上还设有变速器,变速器通过电源开关与电源2、电机3分别连接。
电源2是可充电池与太阳能电池板的组合,也可以两者中的一种。
本站式电动行李箱的使用过程是当行李较轻时,如图4、5、9所示,把可开合底座5折合,拔块9嵌入伸缩把手4杆体上的嵌孔13内,且伸缩把手4杆体的中下段嵌入可开合底座5的两箱体5-2之间形成的凹入部位,如图10所示,便可用手推、拉本站式电动行李箱;当行李较重时,如图1~4所示,把可开合底座5打开,箱体1与可开合底座5呈“”形,拉出伸缩把手4,人站在可开合底座5的两盒体5-2上面,双手握住伸缩把手4上端的把手,通过控制电源开关、刹车把手、变速器,实现本站式电动行李箱的前进、停止、变速,同时,如图5~8所示,转动伸缩把手4上端的把手,通过拔叉8、拔块9、连杆10、曲柄11的作用,使前轮6的转向改变。需要充电时,如在室内可利用市电对可充电池进行充电,如在室外无市电时,可利用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充电。
如上所述,便可较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
权利要求1.一种站式电动行李箱,包括箱体、电源、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后侧面的下端铰接有可开合底座,可开合底座的背面装有两个前轮和两个后轮,电机驱动后轮转动;所述箱体的后侧面装有把手,把手与前轮联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站式电动行李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为伸缩把手;所述可开合底座的左右两侧及箱体后侧面的左右两侧还分别与两根可开合杆的两端相铰接;所述电源及电机安装在可开合底座上,电机与电源之间有电源开关,所述电源开关安装在伸缩把手上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站式电动行李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开合杆是液压开合杆。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站式电动行李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把手下端设有拔叉,拔叉通过拔块连接有连杆,拔块固定在连杆中间,连杆位于可开合底座的背面;连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曲柄,曲柄安装在可开合底座的两侧前端,曲柄上设有轮轴,两前轮安装在轮轴上;伸缩把手杆体与拔块相应的位置开有嵌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站式电动行李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安装有刹车制动器,刹车制动器通过刹车线连接有刹车把手,刹车把手安装在伸缩把手上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站式电动行李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把手上还设有变速器,所述变速器通过电源开关与电源、电机分别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站式电动行李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是可充电池与太阳能电池板的组合,或者是两者中的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站式电动行李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开合底座的左右两端有两盒体,所述电机及可充电池置于两盒体中;可开合底座与盒体折合状态下,伸缩把手杆体的中下段嵌入其该两盒体之间形成的凹入部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站式电动行李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有两个;所述电机有两个,分别位于所述两盒体的后端,并分别驱动两个后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站式电动行李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有一个,位于可开合底座背面后端中央;驱动后轮的电机安装在后轮轴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站式电动行李箱,包括箱体、电源、电机,箱体后侧面的下端铰接有可开合底座,可开合底座的背面装有两个前轮和两个后轮,电机驱动后轮转动;箱体的后侧面装有把手,把手与前轮联动。本站式电动行李箱是对目前通用行李箱的结构做出改进,结构简单,构件少,使用方便安全,易于控制,有机地把行李箱与交通工具结合为一体,尤其适合人们出差旅行及上下班从家里或公司至地铁站的路途上使用,具有较好的应用性能与市场前景。
文档编号A45C13/00GK2935920SQ2006200550
公开日2007年8月22日 申请日期2006年2月20日 优先权日2006年2月20日
发明者潘居然 申请人:潘居然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