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贴身衣物补强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为涉及服装结构,特别是指一种将无毒性弹性胶直接涂布在贴身衣物的适当位置处,利用干涸后的弹性胶构成贴身衣物的贴身衣物补强结构。
背景技术:
大部分爱美人士都有穿着具束紧功效的贴身衣物(例如调整型内衣、内裤、束裤、束腰、与束衣...等)的习惯,其主要是利用所述的贴身衣物的束紧功效来塑造玲珑有致的窈窕曲线。
而传统贴身衣物的制造技术及其束紧力来源,不外是透过车缝多层高弹性布料的工法,来使贴身衣物产生难以向外拉伸的高强度,进而相对于人体产生束紧力量并产生雕塑效果。但是,由于多层布料经车缝后不仅会使贴身衣物的厚度增加,其车缝线条也会变成浮凸且厚实的粗线,不仅会在人体皮肤上留下勒痕并产生不适感,甚者当外部穿着较为合身的衣物时,其内部贴身衣物的轮廓与线条都将因为粗厚的车缝线而变得极为明显,反而破坏整体视觉美感。为改善上述传统贴身衣物的种种缺失,业者遂研发一种黏合式多层贴身衣物,请参阅图1所示,所述的种多层式贴身衣物10是先取不同松紧度的外层布料101与内层布料102分别进行裁剪,其中,外层布料101是剪裁可车缝成贴身衣物形状的布片,而内层布料102(内层布料的层数是视实际需要决定)则剪裁成对应需补强处(例如接近贴身衣物的开口处、需加强支撑特定部位处...等)的不规则形状布片,然后将外层布料101与内层布料102贴合并施以高温加热步骤使的黏合成多层式布料(如图2所示),最后再将所述的布料车缝成如图3所示的完整多层贴身衣物10。
经本实用新型设计人累积多年来的实务经验针对上述黏合式多层贴身衣物结构加以研究后发现,上述黏合过程需施以高温加热步骤方可达成使外层布料101与内层布料102黏合的目的,但却衍生造成业者须购置高温加热设备与加工困难等,关于设备成本与加工方面的问题。此外,就黏合式多层贴身衣物而言,业者也发现,当黏合式多层贴身衣物穿着使用一段时间后,极容易因为拉伸缘故而导致黏合部位剥离,甚至外层布料与内层布料直接脱落等现象,并因此缩短贴身衣物的使用寿命等严重缺失。经由上述说明,可知现有黏合式多层贴身衣物的结构实际上仍有须加以改良的必要。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设计人凭借助多年从事相关制造的实务经验,乃萌思设计一种贴身衣物补强结构的新型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创新技术俾解决业界的加工难题,更能提供使用者一种具高束紧力,且穿戴舒适、无产生勒痕的虞的贴身衣物结构,经不断地研发与改良,遂有本实用新型的产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贴身衣物补强结构,主要是可以提升贴身衣物的束紧力与结构强度,更兼具简化制造程序与延长贴身衣物使用寿命等功效与优点。
本实用新型是提供一种贴身衣物补强结构,其主要是在贴身衣物必须补强位置处,以直接涂布方式将弹性胶涂附在贴身衣物表面,俾利用干涸且附着在贴身衣物的弹性胶形成贴身衣物的补强区域。
如上所述的贴身衣物补强结构,其中,所述的贴身衣物是可为束裤。
如上所述的贴身衣物补强结构,其中,所述的弹性胶是涂布在束裤的两侧腰部、前侧腹部、后侧股沟至私密处、与底部大腿开口处。
如上所述的贴身衣物补强结构,其中,所述的贴身衣物是可为胸罩。
如上所述的贴身衣物补强结构,其中,所述的弹性胶是涂布在胸罩背带的顶缘与底缘处。
如上所述的贴身衣物补强结构,其中,所述的贴身衣物是可为束衣。
如上所述的贴身衣物补强结构,其中,所述的弹性胶是涂布在束衣本体的后背处,且形成交叉状态。
如上所述的贴身衣物补强结构,其中,所述的贴身衣物是可为束腰。
如上所述的贴身衣物补强结构,其中,所述的弹性胶是涂布在束腰的顶缘与底缘处。
如上所述的贴身衣物补强结构,其中,所述的贴身衣物是可为内裤。
如上所述的贴身衣物补强结构,其中,所述的弹性胶是涂布在内裤的腰部开口周围,与大腿开口周围至私密处。
如上所述的贴身衣物补强结构,其中,所述的弹性胶是可涂布在贴身衣物的内侧表面。
如上所述的贴身衣物补强结构,其中,所述的弹性胶是可涂布在贴身衣物的外侧表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在于据以上结构可知,本实用新型主要是利用在贴身衣物必须补强的适当位置涂布弹性胶,利用干涸且附着在贴身衣物表面的弹性胶形成补强区域的结构,达致提升贴身衣物的束紧力与结构强度,以及兼具简化制造程序与延长贴身衣物使用寿命等功效与优点。
图1是现有贴身衣物的分解状态示意图;图2是图1的局部布料展开状态示意图;图3是现有贴身衣物的整体外观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整体外观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关于弹性胶的一种涂布方式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关于弹性胶的另一种涂布方式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整体外观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整体外观示意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整体外观示意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整体外观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贴身衣物;101-外层布料;102-内层布料;1-束裤;2-弹性胶;3-胸罩;4-束衣;5-束腰;6-内裤。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请配合参阅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是举贴身衣物中的束裤1为例,其中,本实用新型是针对一般束裤1必须加以补强位置处,例如两侧腰部、前侧腹部、后侧股沟到私密处、与底端大腿部位开口处等位置,以直接涂布方式将安全无毒性的弹性胶2涂附在束裤1的外侧表面(如图5所示)或内侧表面(如图6所示),且所述的弹性胶2的涂布次数可依照束裤1的束紧力强度大小,而选择进行单层式涂布或多层式涂布,以构成不同厚度,当弹性胶2干涸且附着在束裤1表面以后,所述的涂布弹性胶2的部位即形成束裤1的补强区域,并可对身体特定部位产生束紧效果。
以上设计与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是利用直接涂布方式将弹性胶2涂附在束裤1的适当位置处,因此无须经过高温加热的黏合步骤,即可直接制得具高度束紧力的贴身衣物。对业者而言,不仅成品无黏合部位剥离与无布料脱落之虞,更具有简化加工制备程序,以及节省购置加工设备的成本等功效与优点;对消费者而言,则兼具可雕塑身材、且穿戴舒适又无产生勒痕的虞的乐趣。
续请参阅图7~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所称的贴身衣物当然不仅在图4所示的束裤1而已,而是可直接运用在其它不同款式与种类的贴身衣物上,例如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是可如图7所示的胸罩3,且所述的胸罩3的涂胶补强部位是可在于其背带的顶缘与底缘部份,可提升背带的束紧力与控制背带无外翻的虞;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更包含如图8所示的束衣4,所述的束衣4的涂胶补强部位是可在于其本体的后背处,且形成交叉状态,同样具有增加束紧力的功效;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也包含如图9所示的束腰5,所述的束腰5的涂胶补强部位是可在于其顶缘与底缘处,同样可提升束紧力与避免外翻之虞;此外,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一步是包含如图10所示的内裤6,所述的内裤6的涂胶补强部位则可在于其腰部开口周围,与大腿开口周围到私密处。
综合上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下列各项的优点,概分述如下1.本实用新型的贴身衣物补强结构主要是利用安全、无毒性的弹性胶来提升贴身衣物的束紧力,故可直接涂布而不需经过现有高温加热等贴合步骤与程序,不仅简化加工制备程序,更无黏合部位易剥离与布料易脱落的虞,进而可以提升贴身衣物的产品质量与延长其使用寿命。
2.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可以广泛运用在各种贴身衣物,且加工过程容易而迅速,故具广泛适用性与产业利用价值。
3.本实用新型是提供一种无粗厚车缝线、无产生勒痕的虞的贴身衣物补强结构,即使外部穿着合身衣物,也绝无贴身衣物线条外露的严重缺失,故除可提供消费者极佳的穿着舒适性以外,更可发挥最佳塑身与美化效果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可限定的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贴身衣物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主要是在贴身衣物必须补强位置处的表面上,设有一层弹性胶水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贴身衣物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贴身衣物是束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贴身衣物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性胶是涂布在束裤的两侧腰部、前侧腹部、后侧股沟至私密处、与底部大腿开口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贴身衣物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贴身衣物是胸罩。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贴身衣物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性胶是涂布在胸罩背带的顶缘与底缘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贴身衣物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贴身衣物是束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贴身衣物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性胶是涂布在束衣本体的后背处,且形成交叉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贴身衣物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贴身衣物是束腰。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贴身衣物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性胶是涂布在束腰的顶缘与底缘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贴身衣物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贴身衣物是内裤。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贴身衣物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性胶是涂布在内裤的腰部开口周围,与大腿开口周围至私密处。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贴身衣物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性胶是涂布在贴身衣物的内侧表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贴身衣物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性胶是涂布在贴身衣物的外侧表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贴身衣物补强结构,其主要是在贴身衣物(例如束裤、胸罩、束衣、束腰、内裤…等)的必须补强位置处,以直接涂布方式将弹性胶涂附在贴身衣物的内侧或外侧表面,俾利用干涸且附着在贴身衣物的弹性胶形成贴身衣物的补强区域;以上设置,俾提升贴身衣物的束紧力与结构强度,更兼具简化制造程序与延长贴身衣物使用寿命等功效与优点。
文档编号A41B17/00GK2933035SQ2006201211
公开日2007年8月15日 申请日期2006年7月13日 优先权日2006年7月13日
发明者龚世昌 申请人:龚世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