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多层伞面结构的伞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52672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多层伞面结构的伞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伞具的伞面结构,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多层伞面装配的具有多层伞面结构的伞具。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8及图9所示,一已知结构9,为一般常见的伞具,该伞具的组合式伞布 91为多片扇型片911所缝制或高周波粘合而成,且具有数条缝合线912 ;而该扇型片911 组合后的伞布在其中央处形成一通孔92 ;该伞具的伞骨架93的数个伞骨931的尾端各自套设有一尾珠932,该数个尾珠932与数支伞骨931对应组合式伞布91且设有数个固定孔 933 ;将组合式伞布91套设于伞骨架93,其中组合式伞布91的通孔92穿设于伞杆934顶端锁上一帽盖94,将组合式伞布91通过缝线95缝合于伞骨架93的伞骨931所设数个固定孔933,以完成组合式伞布91与伞骨架93的组装。然而,上述已知结构9,该一般雨阳伞组合式伞布为多片扇型片,以各片状布的边与边所缝制而成具有数条缝合线而较不美观外,还须通过缝线将组合伞布缝合于伞骨架的伞骨的数个固定孔,故已知结构9雨伞伞布制造程序相当的麻烦、冗长、耗费人力,且较为单调的形状,实有改善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提供具有多种变化的伞面的伞具。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提供交错且互叠的伞面与伞顶骨结合的一种组装结构。本发明人有鉴于此,凭着长期对多层伞面的研究与构思,而创作出一种具有多层伞面结构的伞具,包含一伞骨,系包含中棒、上巢、下巢、数个伞顶骨及数个伞支骨;其中上巢固设于中棒顶端而下巢枢设于该中棒的中段处;该数个伞顶骨从上巢呈放射状设置, 而其末端与上伞面、下伞面的外缘接设;且该伞支骨的一端枢设于伞顶骨的中段处,另一端则枢设于下巢;一上伞面,在中心处设有一穿孔并与中棒的上巢的顶端、部分伞顶骨末端、 下伞面接设;及一下伞面,系在中心处设有一穿孔并与中棒的上巢的顶端、伞顶骨接设,但露出部分伞顶骨末端,供上伞面接设;藉由上述构件,将上伞面、下伞面互为叠设,使上伞面局部盖住下伞面,下伞面局部凸露于上伞面,而将两者整体贴设于伞顶骨的上方,可装配出多样的伞面的伞具;本实用新型亦可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包含一伞骨,包含中棒、上巢、下巢、数个伞顶骨及数个伞支骨;其中上巢固设于中棒顶端而下巢枢设于该中棒的中段处;该数个伞顶骨从上巢呈放射状设置,而其末端与上伞面、下伞面的外缘接设;且该伞支骨的一端枢设于伞顶骨的中段处,另一端则枢设于下巢;一上伞面,在中心处设有一穿孔并与中棒的上巢的顶端、部分伞顶骨末端、下伞面接设;一中伞面,与部分伞顶骨末端、下伞面接设;及一下伞面,在中心处设有一穿孔并与中棒的上巢的顶端、伞顶骨接设,但露出部分伞顶骨末端,供上伞面接设;藉由上述构件,将上伞面、中伞面及下伞面互为叠置,使上伞面局部盖住中伞
3面、下伞面,而中伞面局部盖住下伞面,下伞面局部凸露于上伞面、中伞面,而将三者整体贴设于伞顶骨的上方,可装配出多样的伞面的伞具;其中该下伞面与伞顶骨通过缝线或缝设束布,供伞顶骨穿设;其中该下伞面与伞顶骨中段对应处,以横向伞顶骨方位及预设一距离裁轧出二条细缝,将二条细缝的部位向内弯折以形成束布,供伞顶骨穿设;其中该上伞面、下伞面之间设有魔鬼毡;其中该上伞面、中伞面、下伞面的周围分别各设有边饰条,该边饰条设有数个容槽。兹由以上说明得知,本实用新型相较背景技术,确可达到如下的功效1、本实用新型运用多层伞面交错相叠的原理,以变化出多样的伞面。2、本实用新型各伞面的四周缘设有容槽、伞面与伞面之间设有魔鬼毡、及最底层伞面设有束布,使本实用新型的多层伞面牢固地装设于伞顶骨。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俯视平面图。图4为图3的A-A剖面图。图5为图3的B-B剖面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俯视平面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局部剖面图。图8为已知结构图。图9为已知结构的剖面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本实用新型1 伞骨12 上巢14 伞顶骨15 伞支骨20 边角211 容槽23 小布片30 边角311 容槽33 小布片40 边角411 容槽43 小布片441 细缝
4
11 中棒 13:下巢 141 末端 2 上伞面
21边饰条
22穿孔
3中伞面
31边饰条
32穿孔
4下伞面
41边饰条
42穿孔 44 束布 442 内孑L[0040]5、5a:魔鬼毡51、51a —片52、52a:另片6 伞顶盖已知结构9 91 组合式伞布911 扇型片912 缝合线92 通孔93 伞骨架931 伞骨932 尾珠933:固定孔934 伞杆94 帽盖95 缝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做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附图中并不是本实用新型所有的实现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现方式并不以附图为限。首先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多层伞面结构的伞具,包含一伞骨1、一上伞面2、一下伞面4及数个魔鬼毡5 ;其中,该伞骨1,包含一中棒11、一上巢12、一下巢13、数个伞顶骨14及数个伞支骨15 ; 其中,该上巢12系固设于中棒1顶端,而下巢13系枢设于中棒1的中段处;该数个伞顶骨 14从上巢12呈放射状设置,而其末端141分别与上伞面2、下伞面4的外缘的边饰条21、41 所设的容槽211、411接设;且该伞支骨15的一端枢设于伞顶骨14的中段处,另一端则枢设于下巢13,且其整体呈斜状;该上伞面2,整体为多角形(例如正方形),且在其中心处设有一穿孔22 ;在该上伞面2的四周缘车缝有一边饰条21,该边饰条21具有美化该伞面的作用;在该上伞面2的边角20的内表面,以一小布片23跟此处的上伞布2、边饰条21—起车缝成型一容槽211(如图4所示),该容槽211的数量为伞顶骨14的数量的一半,以供半数的伞顶骨14的末端容置,亦即上伞面2的容槽211与伞顶骨14的结合方式为彼此相邻的二支伞顶骨14中的一支伞顶骨14的末端必须容置于上伞面2的容槽211 ;该下伞面4,整体为多角形,且在其中心处设有一穿孔42 ;在该下伞面4的四周缘车缝有一边饰条41,该边饰条41具有美化伞面的作用;在该下伞面4的边角40的内表面, 以一小布片43跟此处的下伞布4、边饰条41 一起车缝成型一容槽411同样如图4所示,该容槽411的数量为伞顶骨14数量的一半,以供半数的伞顶骨14的末端容置,亦即下伞面4 的容槽441与伞顶骨14的结合方式为彼此相邻的二支伞顶骨14中的一支伞顶骨14的末端须容置于下伞面4的容槽411 ;该下伞面4与其对应的数个伞顶骨14的中段对应处,分别以横向伞顶骨14方位及预设一距离裁轧出二条细缝441,将二条细缝441的部位向内弯折以形成束布44并形成一内孔442,供该数个伞顶骨14穿设以定位该下伞面4 ;及请参阅图5所示,该数个魔鬼毡5 (VELCRO),其分别是一片51具有无数的小钩钩, 另片52则具有许多小环孔,当两片按压在一起时,就能够紧紧粘贴在一起了 ;该数个魔鬼毡5设于上伞面2及下伞面4之间,该魔鬼毡5的数量可与伞顶骨14相当,可分别设于下伞面4的数个束布44的上方,特别是一片51车缝于上伞面2的内面,另片52则车缝于下伞面4的外侧面,当本实用新型的整支伞具作装配时,则上伞面2与魔鬼毡5的一片51与
5下伞面3与魔鬼毡5的另片52结合,以增进上伞面3与下伞面4的结合;请参阅图3至图5所示,藉由上述元件的构成,先预先裁制一片式的上伞布2及下伞布4,在该上伞布2、下伞布4的四周围分别车缝边饰条21、41,及在上伞布2、下伞布4的各边角20、40分别以一小布片23、43分别车缝成型容槽211、411,在下伞布4的数个预定位置,分别以预设一距离裁轧出二条细缝441,将二条细缝441的部位向内弯折以形成数个具有内孔442的束布44,在该数个束布44的上方车缝魔鬼毡5的另片52,及在上伞布2的内面对应该魔鬼毡5的另片52车缝魔鬼毡5的一片51 ;由中棒11、上巢12、下巢13、数个伞顶骨14及数个伞支骨15所构成的伞骨1,将数个伞顶骨14依序穿设于下伞面4的数个束布44及数个容槽411,伞骨1的中棒11的顶端穿设于下伞面4的穿孔42,即完成下伞面4与伞顶骨14的组装,此时伞顶骨14的末端 141会部分凸露于下伞面4,供上伞面2装设;将上伞面2的穿孔22穿设于伞骨1的中棒11的顶端,将其与下伞面4交错成45 度叠置于下伞面4的上面,而位于其上的魔鬼毡5的数个一片51会与数个另片52相应粘合,将位于数个边角20上的容槽211装设于凸露于下伞面4的伞顶骨14的末端141,如此便完成上伞布2与下伞布4 一起装设于伞顶骨14的上方,旋设一伞顶盖6于伞骨1中棒11 的最顶处以压抵上伞面2及下伞面4,即完成伞具的组装;如此,上伞面2及下伞面4会随着伞骨1的张开或收缩,以达成本实用新型可多样变换伞面及稳固结合伞面的目的。请参阅图6及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伞面式样,其主要由上伞面2、中伞面 3及下伞面4所构成,其与伞骨1的伞顶骨14的结合方式,与前述的较佳实施例方式相同, 亦即先预先裁制一片式的上伞布2、中伞布3及下伞布4,在该上伞布2、中伞布3、下伞布4 的四周围分别车缝边饰条21、31、41,及在上伞布2、中伞布3、下伞布4的各边角20、30、40 分别以一小布片23、33、43分别车缝成型容槽211、311、411,在下伞布4的数个预定位置,分别以预设一距离裁轧出二条细缝441,将二条细缝441的部位向内弯折以形成数个具有内孔442的束布44,在该数个束布44的上方车缝魔鬼毡5的另片52,及在中伞布3的内面对应该魔鬼毡5的另片52车缝魔鬼毡5的一片51,同理在中伞面3的外侧面与上伞面2的内侧面之间设有数个魔鬼毡fe ;将数个伞顶骨14依序穿设于下伞面4的数个束布44及数个容槽411,伞骨1的中棒11的顶端穿设于下伞面4的穿孔42,即完成下伞面4与伞顶骨14的组装,此时伞顶骨 14的末端141会部分凸露于下伞面4,供上伞面2装设;将中伞面3的穿孔322穿设于伞骨 1的中棒11的顶端,将其与下伞面4交错成30度叠置于下伞面4的上面,而位于其上的魔鬼毡5的数个一片51会与数个另片52相应粘合,将位于数个边角30上的容槽311装设于凸露于下伞面4的伞顶骨14的末端141 ;将上伞面2的穿孔22穿设于伞骨1的中棒11的顶端,将其与中伞面3交错成30 度叠置于中伞面3的上面,而位于其上的魔鬼毡fe的数个一片51a会与数个另片5 相应粘合,将位于数个边角20上的容槽211装设于凸露于中伞面3、下伞面4的伞顶骨14的末端141,如此便完成上伞布2、中伞面3、下伞布4 一起装设于伞顶骨14的上方,旋设一伞顶盖6于伞骨1中棒11的最顶处以压抵上伞面2及下伞面4,即完成伞具的组装;如此,上伞面2、中伞面3、下伞面4会随着伞骨1的张开或收缩,以达成本实用新型可多样变换伞面及稳固结合伞面的目的。
6[0061] 本实用新型的构成结构的各实施例未曾见于书刊或公开使用,符合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要件;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所运用的技术原理,若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其所产生的功能作用仍未超出说明书及附图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具有多层伞面结构的伞具,其特征在于,包含一伞骨,包含中棒、上巢、下巢、数个伞顶骨及数个伞支骨;其中上巢固设于中棒顶端而下巢枢设于该中棒的中段处;该数个伞顶骨从上巢呈放射状设置,而其末端与上伞面、下伞面的外缘接设;且该伞支骨的一端枢设于伞顶骨的中段处,另一端则枢设于下巢;一上伞面,在中心处设有一穿孔并与中棒的上巢的顶端、部分伞顶骨末端、下伞面接设;及一下伞面,在中心处设有一穿孔并与中棒的上巢的顶端、伞顶骨接设,但露出部分伞顶骨末端,供上伞面接设;藉由上述构件,将上伞面、下伞面互为叠设,使上伞面局部盖住下伞面,下伞面局部凸露于上伞面,而将两者整体贴设于伞顶骨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多层伞面结构的伞具,其特征在于,该下伞面与伞顶骨通过缝线或缝设束布,供伞顶骨穿设。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多层伞面结构的伞具,其特征在于,该下伞面与伞顶骨中段对应处,以横向伞顶骨方位及预设一距离裁轧出二条细缝,将二条细缝的部位向内弯折以形成束布,供伞顶骨穿设。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具有多层伞面结构的伞具,其特征在于,该上伞面、下伞面之间设有魔鬼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多层伞面结构的伞具,其特征在于,该上伞面、下伞面的周围分别各设有边饰条,该边饰条设有数个容槽。
6.一种具有多层伞面结构的伞具,其特征在于,包含一伞骨,包含中棒、上巢、下巢、数个伞顶骨及数个伞支骨;其中上巢固设于中棒顶端而下巢枢设于该中棒的中段处;该数个伞顶骨从上巢呈放射状设置,而其末端与上伞面、下伞面的外缘接设;且该伞支骨的一端枢设于伞顶骨的中段处,另一端则枢设于下巢;一上伞面,在中心处设有一穿孔并与中棒的上巢的顶端、部分伞顶骨末端、下伞面接设;及一中伞面,与部分伞顶骨末端、下伞面接设;及一下伞面,在中心处设有一穿孔并与中棒的上巢的顶端、伞顶骨接设,但露出部分伞顶骨末端,供上伞面接设;藉由上述构件,将上伞面、中伞面及下伞面互为叠置,使上伞面局部盖住中伞面、下伞面,而中伞面局部盖住下伞面,下伞面局部凸露于上伞面、中伞面,而将三者整体贴设于伞顶骨的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多层伞面结构的伞具,其特征在于,该下伞面与伞顶骨通过缝线或缝设束布,供伞顶骨穿设;该下伞面与伞顶骨中段对应处,以横向伞顶骨方位及预设一距离裁轧出二条细缝,将二条细缝的部位向内弯折以形成束布,供伞顶骨穿设。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具有多层伞面结构的伞具,其特征在于,该上伞面、中伞面或中伞面、下伞面之间设有魔鬼毡。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多层伞面结构的伞具,其特征在于,该上伞面、中伞面、 下伞面的周围分别各设有边饰条,该边饰条设有数个容槽。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多层伞面结构的伞具,该伞具包含一伞骨,包含中棒、上巢、下巢、数个伞顶骨及数个伞支骨;一上伞面,在中心处设有一穿孔并与中棒的上巢的顶端、部分伞顶骨末端、下伞面接设;及一下伞面,在中心处设有一穿孔并与中棒的上巢的顶端、伞顶骨接设,但露出部分伞顶骨末端,供上伞面接设;藉由上述构件,将上伞面、下伞面互为叠设,使上伞面局部盖住下伞面,下伞面局部凸露于上伞面,而将两者整体贴设于伞顶骨的上方,可装配出多样的伞面的伞具。本实用新型可多样变换伞面及稳固结合伞面。
文档编号A45B25/18GK201948165SQ201120083470
公开日2011年8月31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24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24日
发明者王守仁 申请人:秀裕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