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帽中的防护罩的支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8989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安全帽中的防护罩的支承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安全帽中的防护罩的支承结构,实现安全帽的侧部中的凹部的低位置化及面积的减小。支承机构,其将防护罩以在开闭方向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帽体的侧部,并且引导防护罩的基于全闭至全开的转动的开闭动作,且具有遍及帽体侧和防护罩侧配置的第1导向部及第2导向部,第1导向部具有被设置于帽体侧的固定引导部及与固定引导部卡合且被设置于防护罩侧的导轨部,另一方面,第2导向部具有被设置于防护罩侧的可动引导部及与可动引导部卡合且被设置于帽体侧的支承轨道部,导轨部位于帽体的侧部侧且位于比被设置于比防护罩的上端更靠上方的防护罩的假想转动中心更靠下方的位置,并且被形成为能够引导基于防护罩的假想转动中心的转动的弧状。
【专利说明】安全帽中的防护罩的支承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安全帽中的防护罩的支承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安全帽的防护罩的支承结构已知有如下结构,即,将防护罩的左右端部侧的侧部支承为相对于帽体的左右两侧部在开闭前表面开放部的方向上转动自如,其中,所述防护罩被配置成覆盖全封式安全帽或开放式安全帽的前表面开放部。
[0003]在这种支承结构中,为了降低行驶中的破风声,以不使底板、防护罩、罩部件的重合厚度从帽体的侧部突出且使构成支承结构的最外面的底板的表面成为与帽体的侧部同一面的方式,被容纳于被设置在帽体的侧部的凹部中。
[0004]前述凹部通过使容纳帽体的侧部中的支承结构的部位凹陷并且以与该帽体的凹陷对应的方式使被设置于帽体的内侧的冲击吸收垫的表面凹陷而构成,因此被设置有该凹部的侧部的厚度比安全帽的其他部分的厚度薄。
[0005]并且,前述支承轴的配置部位即太阳穴附近尽管是颠倒时容易与路面等接触且受到冲击的部位,但由于容纳该部位的凹部必须达到其上部、且为了构成支承轴还需要在帽体本身开孔,因此仍难免强度下降。
[0006]为了防止由该凹部的厚度引起安全帽的强度下降,通常采用加强帽体的与凹部对应的部位的加强手段。但是,这种加强手段难免使安全帽的重量增加或安全帽的制造成本增加。
[0007]本发明的目的至少有以下:能够减小安全帽的侧部的凹部的面积;由此,能够减小实施加强手段的面积;通过减小实施加强手段的面积来实现安全帽的轻量化;及能够抑制安全帽的制造成本等。


【发明内容】

[0008]为了实现这种目的,本发明的安全帽中的防护罩的支承结构至少具备以下结构。
[0009]一种安全帽中的防护罩的支承结构,所述安全帽具备开闭帽体的前表面开放部的防护罩,其中,支承机构具备遍及所述帽体侧和所述防护罩侧配置的第I导向部及第2导向部,所述支承机构将所述防护罩以在开闭方向上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帽体的侧部,并且引导该防护罩的基于全闭至全开的转动的开闭动作,所述第I导向部具有:固定引导部,被设置于所述帽体侧;及导轨部,与该固定引导部卡合且被设置于所述防护罩侧,另一方面,所述第2导向部具有:可动引导部,被设置于所述防护罩侧;及支承轨道部,与该可动引导部卡合且被设置于所述帽体侧,所述导轨部位于所述帽体的侧部侧且位于比被设置于比所述防护罩的上端更靠上方的该防护罩的假想转动中心更靠下方的位置,并且被形成为能够引导基于所述防护罩的所述假想转动中心的转动的弧状,所述支承轨道部被设置于比所述假想转动中心更靠下方且被设置成遍及所述可动引导部伴随所述防护罩的转动的移动范围。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适用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的防护罩的支承结构的安全帽的侧视图,表示防护罩的全闭状态。
[0011]图2表示图1中的防护罩向开闭方向的转动中途状态。
[0012]图3表示图1中的防护罩的全开状态。
[0013]图4是图1的(IV)-(IV)线剖面图。
[0014]图中:A-安全帽,Al-帽体,B-支承机构,P-假想转动中心,1-防护罩,2-第I导向部,3-第2导向部,20-固定引导部,21-导轨部,30-可动引导部,31-支承轨道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15]在本发明中,优选将支承轨道部形成为能够引导基于防护罩的假想转动中心的转动的弧状。
[0016]并且,优选将支承轨道部的一部分或全部设定于引导可动引导部的方向上,以使假想转动中心随着防护罩的转动动作而进行移动。
[0017]并且,优选将导轨部的一部分或全部设定于引导假想转动中心的移动的方向上。
[0018]以下说明的安全帽包含具备使除佩戴者面部的颚部以外的部分露出的前表面开放部、前表面开口部的全封式安全帽、使佩戴者的整个面部露出的类型的开放式安全帽。
[0019]以下说明的帽体构成安全帽的最外层,其通过使用在增强纤维材料、玻璃纤维、碳纤维等中浸溃热固化性树脂材料、环氧树脂材料、苯酚树脂材料等而成的增强纤维树脂材料、FRP、CFRP等或热塑性树脂材料、聚碳酸酯等成型为全封式安全帽形状及开放式安全帽形状。
[0020]以下说明的防护罩使用透明或有色透明且具有弹性的热塑性树脂材料、聚碳酸酯等被形成为规定形状。
[0021]以下,将前表面开放部侧设为前方向,并且将与该前表面开放部对置的安全帽的后头部侧设为后方向。并且,将相对于该前后方向在平面方向上正交的方向设为左右方向,并且将相对于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在垂直方向交叉的方向设为上下方向。
[0022]以下,根据图1?图4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的安全帽A的防护罩I的支承结构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的安全帽为全封式安全帽。另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本发明。
[0023]安全帽A具备帽体Al、被配设于该帽体Al的内侧面的冲击吸收垫(未图示)、及配设于该冲击吸收垫的内侧面及帽体Al的内侧的内衬体(未图示),防护罩I以在开闭帽体Al的前表面开放部A2的方向上能够旋转的方式被轴支承于帽体Al外侧的左右两侧部。
[0024]前述冲击吸收垫通过使用具有冲击吸收性能的材料(例如发泡苯乙烯材料)或具有与该材料相同的冲击吸收性能的材料,成型为填充帽体Al的内侧面与佩戴者的头部之间的空间的形状,包含SNELL(斯内尔财产集团)或JIS(日本工业规格)中规定的头顶部、iu头部、后头部、侧头部的保护'泡围。
[0025]以下,对防护罩I的支承结构进行具体说明。防护罩I被支承机构B支承,该支承机构将防护罩I以在开闭方向上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帽体Al的侧部,并且引导该防护罩I的基于全闭至全开的转动的开闭动作。
[0026]支承机构B的包括防护罩I中的左右被支承部10在内的整个区域被罩部件BI遮至JHL ο
[0027]防护罩I 一边被支承机构B引导,一边以位于帽体Al的侧部侧且位于比防护罩I的上端更靠上方的假想转动中心P为中心,沿帽体Al的表面向开闭方向转动。被支承部10在防护罩I的全闭状态下被形成为被支承部10的上端不会从罩部件BI的上端露出的上下览度。
[0028]在防护罩I的全闭状态下,假想转动中心P被设定于以单点划线表示的与以往防护罩100的支承结构的支承轴101的轴心102相同的位置,当防护罩I成为全开状态时,假想转动中心P的位置向下方移动(参考图3)。
[0029]随着该假想转动中心P向下方的移动,在防护罩I的全开状态下,防护罩I的前侧的上端向靠近帽体Al的表面的方向移动。
[0030]具体而言,若从全闭状态使防护罩I向上方向转动,则沿着被第I导向部2和第2导向部3上的固定引导部20与可动引导部30的支承轨道部31的接点引导的轨道,开始大致以假想转动中心P为中心的转动,防护罩I的上端在远离帽体Al的方向上打开,在即将全开至全开状态的期间,以靠近帽体Al的状态到达转动的上限。
[0031]假想转动中心P为被设定于帽体Al的侧部的假想的转动中心,并非如以往的被设置于达到佩戴者太阳穴部分的底板103上的支承轴101那样被物理性设置的要素。因此,无需在从该假想转动中心P至支承机构B的上端附近为止的安全帽A上设置凹部,从而能够确保厚度。
[0032]S卩,在防护罩I的全闭状态下,假想转动中心P被设定于与支承轴101同轴的位置,在防护罩I的全开状态下向比支承轴101更靠下方移动,因此容纳支承机构B及被支承部10以及罩部件BI,并且吸收这些的重合厚度,从而与容纳以往的防护罩100的支承结构和罩部件104等的凹部105的面积相比,能够减小使罩部件BI的表面和帽体Al的表面成为同一面的凹部A3的面积。
[0033]因此,能够减小安全帽A的凹部A3的面积,尤其能够确保假想转动中心P附近的厚度。由此,能够减小实施加强帽体Al的与凹部A3对应的部位、提高冲击吸收垫的发泡倍率、加强冲击吸收垫等加强手段的面积。而且,通过减小该加强手段的面积,能够实现安全帽A的轻量化,并且能够抑制安全帽A的制造成本。
[0034]以下,对引导、支承以该假想转动中心P为中心的防护罩I的转动的支承机构B进行具体说明。支承机构B具备遍及帽体Al侧和防护罩I配置的第I导向部2及第2导向部3。
[0035]第I导向部2由被设置于帽体Al的侧部的固定引导部20、及被设置于防护罩I侧的导轨部21构成,该导轨部21与固定引导部20卡合。
[0036]固定引导部20为朝向左右方向外侧被突设于被安装在帽体Al的侧部的底板A4上的轴状部件。
[0037]在底板A4上的比第I导向部2和第2导向部3更靠下方被配置有防护罩I的装卸机构C,通过在防护罩I的全开状态下对该装卸机构C进行操作,能够拆卸防护罩I。
[0038]导轨部21为被开孔为沿防护罩I的开闭方向转动轨迹的弧状形状的长孔状部件,通过与固定引导部20卡合而被支承于该固定引导部20上,从而引导防护罩I沿导轨部21的弧向开闭方向转动。
[0039]导轨部21的长边方向的长度为如下:通过该长度,当防护罩I为全闭状态时(参考图1),通过前侧的端部与固定引导部20接触而阻止防护罩I的全闭状态以上的闭方向转动,当防护罩I为全开状态时(参考图3),通过后方侧的端部与固定引导部20接触而阻止防护罩I的全开状态以上的开方向转动。
[0040]第2导向部3由被设置于防护罩I的内侧面(与帽体Al对置的面)的可动引导部30、及被设置于帽体Al的侧部的支承轨道部31构成,可动引导部30与支承轨道部31卡八口 ο
[0041]可动引导部30为朝向左右方向内侧(帽体Al侧)被突设于防护罩I上的轴状部件。
[0042]支承轨道部31由支承防护罩I基于固定引导部20和导轨部21的开闭方向转动且被设置成弧状形状的长槽部31A、及与该长槽部31A的前端连设的倾斜部31B构成。
[0043]通过可动引导部30与这种支承轨道部31卡合,一边支承该可动引导部30,一边支承防护罩I沿导轨部21的弧向开闭方向转动。
[0044]该第2导向部3支承防护罩I沿导轨部21的弧向开闭方向转动,从而在防护罩I开闭时的转动中,能够防止以固定引导部20为轴心的防护罩I的转动,使以假想转动中心P为中心的防护罩I的开闭方向转动正常进行。
[0045]支承轨道部31的长边方向的长度为如下:通过该长度,当防护罩I为全闭状态时(参考图1),通过可动引导部30与长槽部31A的后方侧的端部接触而阻止防护罩I的全闭状态以上的闭方向转动,当防护罩I为全开状态时(参考图3),通过可动引导部30与倾斜部31B的前侧的端部接触而阻止防护罩I的全开状态以上的开方向转动。
[0046]长槽部31A被形成为以假想转动中心P为中心的弧状,通过这种导轨部21及支承轨道部31,能够顺畅地进行防护罩I的开闭方向转动操作。
[0047]倾斜部31B被形成为朝下倾斜。该倾斜部31B的朝下倾斜方向为如下:通过该倾斜方向,在从防护罩I的开方向的转动中途(参考图2)至防护罩I的全开状态(参考图3)的范围内,使可动引导部30随着防护罩I的前侧的上端靠近帽体Al的表面的移动而移动。
[0048]前述中,整个导轨部21 (总长)被设定于引导假想转动中心P的移动的方向上,但也可以将导轨部21的一部分设定于引导假想转动中心P的移动的方向上。
[0049]并且,前述中,将支承轨道部31的前端侧作为设定为引导可动引导部30的方向的倾斜部31B进行设定,以使假想转动中心P随着防护罩I的转动动作而移动,但也可以不具备倾斜部31B,将整个支承轨道部31、总长设定于一边使假想转动中心P随着防护罩I的转动动作而移动一边引导可动引导部30的方向上。
[0050]并且,前述中,将长槽部31A的形状设为弧状而示出,但该形状为能够一边使假想转动中心P随着防护罩I的转动动作而移动一边引导可动引导部30的形状即可。
[0051]并且,前述中,设为在防护罩I的开闭方向转动中假想转动中心P进行移动的结构,但也可以设为在防护罩I的开闭方向转动中假想转动中心P不移动的结构。
[0052]根据这种第I导向部2及第2导向部3,不需要支承如以往的防护罩100的支承轴101,就能够使防护罩I正常地向开闭方向转动。
[0053]根据以上的支承机构B,以防护罩I的转动中心作为被设定于帽体Al的侧部的假想转动中心P,并在比该假想转动中心P更靠下方设置引导支承防护罩I的开闭方向转动的第I导向部2及第2导向部3,因此能够减小安全帽A的侧部的凹部A3的面积。
[0054]而且,即使在底板A4上配置装卸机构C,也能够使用比如以往的底板103还小的底板A4,因此也能够比以往减小罩部件BI的面积。由此,能够减少以罩部件BI为主要原因的行驶中的破风声,并且能够期待安全帽A的轻量化和设计性的提高。
[0055]另外,防护罩I基本上被固定引导部20和可动引导部30这2轴支承,如前所述,也能够以描绘出一定的弧的方式设置导轨部21和支承轨道部31以规定假想转动中心P,但不限于此,导轨部21、支承轨道部31能够设定自由的轨迹。例如,可以设为假想转动中心P随着防护罩I的转动而始终移动的结构,并且,即使设为成为直线组合轨迹的结构,也能够支承防护罩I的开闭。
【权利要求】
1.一种安全帽中的防护罩的支承结构,所述安全帽具备开闭帽体的前表面开放部的防护罩,所述支承结构的特征在于, 支承机构具备遍及所述帽体侧和所述防护罩侧配置的第1导向部及第2导向部,所述支承机构将所述防护罩以在开闭方向上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帽体的侧部,并且引导该防护罩的基于全闭至全开的转动的开闭动作, 所述第1导向部具有:固定引导部,被设置于所述帽体侧;及导轨部,与该固定引导部卡合且被设置于所述防护罩侧,另一方面,所述第2导向部具有:可动引导部,被设置于所述防护罩侧;及支承轨道部,与该可动引导部卡合且被设置于所述帽体侧, 所述导轨部位于所述帽体的侧部侧且位于比被设置于比所述防护罩的上端更靠上方的该防护罩的假想转动中心更靠下方的位置,并且被形成为能够引导基于所述防护罩的所述假想转动中心的转动的弧状, 所述支承轨道部被设置于比所述假想转动中心更靠下方且被设置成遍及所述可动引导部伴随所述防护罩的转动的移动范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帽的防护罩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轨道部被形成为能够引导基于所述防护罩的所述假想转动中心的转动的弧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安全帽的防护罩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轨道部的一部分或全部被设定于引导所述可动引导部的方向上,以使所述假想转动中心随着所述防护罩的转动动作而进行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安全帽的防护罩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轨部的一部分或全部被设定于引导所述假想转动中心的移动的方向上。
【文档编号】A42B3/18GK104413992SQ201410431479
【公开日】2015年3月18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28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28日
【发明者】新井理夫 申请人:株式会社新井安全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