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58321阅读:393来源:国知局
带扣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扣(buckle),该带扣包括彼此能够卡合及解除卡合的插头(plug)与插座(socket),能够将皮带(belt)或带(tape)及其他构件的各自的部分彼此连结及解除连结。



背景技术:

现有的,作为将两个连结对象物装卸自如地连结的带扣,例如有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带扣。该带扣包含插头及插座,插头具有:从宽度方向两端部彼此平行地延伸的一对脚部,以及在一对脚部的前端部分别向表背方向突出而形成的一对卡合突部。插座具有:上板及下板,彼此从基部延伸;上侧壁部及下侧壁部,以沿着上板及下板的宽度方向两侧缘而彼此相向的方式突出设置;卡合阶部,能够分别与插入到上下板间的一对脚部的一对卡合突部卡合;狭缝(slit),形成于上侧壁部及下侧壁部间,插头插入侧的端部开口而能够供一对脚部的一部分插入;以及引导面,由上侧壁部及下侧壁部的内侧面形成,将插入到上下板间的一对脚部的一对卡合突部引导到作为被卡合部的卡合阶部。而且,一对卡合突部的厚度尺寸设定得比狭缝的宽度尺寸大。

而且,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带扣包括与所述专利文献1相同的基本的构成,且为如下结构,即,形成于插座的上侧壁部及下侧壁部间的狭缝的形状从上板及下板间的插头插入口到插座中央部为止,形成为能够供插头的脚部贯通的宽幅,从中央部到被卡合部附近为止形成为窄幅。在插头的脚部内侧,在脚部的延伸方向上形成着肋部,该肋部的宽度比窄幅的狭缝厚且比宽幅的狭缝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WO2014/00223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平7-28931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所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带扣中,一对卡合突部的尺寸比狭缝的宽度尺寸大,但卡合突部与脚部基端部之间的脚部的厚度比狭缝的宽度窄,在将插头倾斜插入到插座的插头插入开口部的情况下,存在脚部的薄的部分插入到狭缝中,并且插头的基端部嵌合于狭缝而卡合突部无法卡止于卡合阶部,或脚部嵌合于狭缝而无法移动的情况。

而且,在专利文献2公开的带扣的情况下,并非为窄幅的狭缝位于离开插头插入口的位置,且所述肋部对插头的插入进行引导的结构。因此,与所述同样地,在插头的脚部通过宽幅的狭缝的部分而倾斜插入到插座内的情况下,存在卡合突部与被卡合部无法卡合、或插头的脚部或脚部基端部嵌合于狭缝部分而无法移动的情况。

本发明鉴于所述背景技术的问题而完成,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性优良、即便在将插头倾斜插入到插座的情况下也能够确实地卡合的带扣。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为带扣,包含能够彼此连结及解除连结、且分别安装于规定的构件的插头及插座,所述插头包括一对脚部,在一对所述脚部的靠近前端部的位置分别形成着卡合突起,在以一对所述脚部间的中心线为中心而一对所述脚部的彼此对称的位置且所述中心线的侧的各侧缘部,分别包括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在表背方向上具有厚度且包含从所述卡合突起连续地伸展的肋部,所述插座包括:形成供所述脚部插入的收容空间的上表面部与下表面部,及设置在所述上表面部与所述下表面部的两侧缘部且以彼此相向的方式延伸的一对上侧壁部与一对下侧壁部,将一对所述上侧壁部与一对所述下侧壁部之间以一对狭缝的方式而设置,所述狭缝形成于从所述收容空间的插入口插入所述脚部的方向上,所述引导部与所述上侧壁部和/或所述下侧壁部抵接,而无法插入到所述狭缝。

此外,技术方案2所述的带扣中,所述引导部的表背方向的尺寸形成得比所述狭缝的表背方向的尺寸大。技术方案3所述的带扣中,在所述脚部的基端部设置着带插入部,所述带插入部中包括第一棒(bar)与第二棒,所述脚部从所述第二棒的两端部延伸。技术方案4所述的带扣的一对所述脚部朝向基端部利用U字状的桥接部(bridge)而连接。

技术方案5所述的带扣的所述肋部中,一端位于所述卡合突起而向所述脚部的基端部侧延伸,在所述肋部的另一端部设置着挡块(stopper)部,所述挡块部在所述插头插入到所述插座内的状态下,与所述上侧壁部和/或所述下侧壁部抵接。

而且,技术方案6所述的带扣中,所述收容空间内的一对所述上侧壁部与一对所述下侧壁部的内壁面作为插入所述脚部时抵接的引导面而设置,形成于所述一对脚部的所述引导部的形状以与所述引导面一致的方式形成。此外,技术方案7所述的带扣中,所述收容空间内的一对所述上侧壁部与一对所述下侧壁部的内壁面以沿着一对所述脚部的插入方向而彼此的间隔变窄的方式形成。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带扣的操作性优良,且即便在将插头相对于插座而倾斜插入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且确实地进行插头与插座的卡合,从而能够提供卡合操作时的操作性优良的带扣。

而且,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带扣,能够以精简的尺寸形成脚部容易弯曲的插头的结构,带扣整体的形状也能够变小。此外,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带扣,能够形成脚部容易弯曲且强度也高的结构,从而能够形成操作性优良且耐久性也高的带扣。

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带扣,限制插头对插座的插入位置,而能够进行稳定的插入及卡合。

根据技术方案6所述的带扣,防止卡合时的插头的松动,在连结状态下的使用时维持稳定的卡合。尤其根据技术方案7所述的带扣,使插头对插座的插入变得容易,而提高操作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带扣的卡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带扣的非卡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带扣的非卡合状态的前视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带扣的非卡合状态的右侧视图。

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带扣的插头的仰视图。

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带扣的插座的纵剖视图。

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带扣的插座的平面图。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带扣的卡合状态的局部断裂前视图。

图9是图8的A-A剖视图。

图10是图8的B-B剖视图。

图11是图8的C-C剖视图。

图12(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带扣倾斜插入时的状态的前视图,及图12(b)是使插座局部断裂的前视图。

图13(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带扣倾斜插入时的状态的前视图,及图13(b)是使插座局部断裂的前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带扣

12:插头

14:插座

20:脚部

20a:前端部

20b:基端部

22:卡合突起

22a:卡止阶部

24、42:带插入部

24a、24b、42a:带插通孔

26:操作部

26a:操作部的前端部

28:肋部

30:薄壁部

31:挡块部

32:引导部

34:第一棒

35:第二棒

36:桥接部

40:嵌合部

40a:插入口

44:连结棒

45:上表面部

45a:覆盖部

46:下表面部

47:上侧壁部

48:下侧壁部

50:狭缝

52:收容空间

54:引导面

55:连结部

55a:槽部

56:被卡合部

D:操作部的厚度

H:肋部的宽度

h:狭缝的宽度

t:薄壁部的厚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图13(a)、图13(b)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带扣10进行说明。该带扣10包含插头12、及供插头12嵌合而卡止的插座14,分别安装在彼此任意地连结及解除连结的皮带或带等构件上。以后的说明中,将设置在插头12的后述的一对脚部20的各卡合突起22相向的方向称作左右方向,将与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且脚部20的突出方向称作前后方向,将与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作表背方向或厚度方向。

插头12例如利用聚缩醛(polyacetal)、聚酰胺(polyamide)、聚丙烯(polypropylene)等合成树脂并通过一体成形而形成。插头12包括:插入到插座14的脚部20,一体地设置在脚部20的靠近前端部20a的位置的卡合突起22,以及位于卡合突起22的相反侧且一体地设置在脚部20的基端部20b的带插入部24。卡合突起22向脚部20的靠近前端部20a的位置的表背方向的两方突出而分别设置,面向脚部20的基端部20b侧而设置着卡止阶部22a。卡止阶部22a形成为能够与后述插座14的被卡合部56卡合。

一对脚部20彼此对称地从带插入部24突出,朝向作为带插入部24侧的基端部20b与设置着卡合突起22的前端部20a之间的、比中央部稍靠基端部20b侧的位置,设置着从前端部20a及基端部20b慢慢地向左右方向外侧凸出的形状的操作部26。操作部26的表背方向的尺寸与插头12的带插入部24的厚度方向尺寸大致相等,如图4所示形成为厚度D。

在一对操作部26的彼此相向的内侧部分,如图4所示,分别竖立设置着厚度方向上宽度H小于操作部26的厚度D的肋部28。肋部28沿着脚部20的延伸方向,一端部位于操作部26的中央部,另一端部连续地形成到卡合突起22的卡止阶部22a的内侧。与操作部26的中央部连接的肋部28的一端部在插头12被插入到插座14时,成为供插座14抵接的挡块部31。在挡块部31,抵接着插座14的后述的各上侧壁部47与下侧壁部48的插入口40a侧的端缘。肋部28的从挡块部31连接到卡合突起22的部分成为对插头12的插入动作进行引导的引导部32。引导部32设置在以一对脚部20间的中心线为中心而一对脚部20的彼此对称的位置且中心线的侧的各侧缘部。一对脚部20的外侧缘及各引导部32以彼此随着朝向前端部20a而靠近的方式倾斜地设置。而且,脚部20的前端部20a中,相向的面彼此以相互稍微隔开的方式形成,关于一对脚部20的间隔,是前端部20a的位置处的间隔形成得大于形成着卡止阶部22a的位置处的间隔。

在位于一对脚部20的各自外侧的操作部26与位于内侧的肋部28之间,设置着位于操作部26及肋部28的厚度方向中央部的薄壁部30。薄壁部30形成为厚度t,从卡合突起22起由肋部28及操作部26的壁面包围,操作部26的前端部26a与卡合突起22之间的部分在薄壁部30的两面侧朝向左右及前后方向开放而形成。由此,薄壁部30设置成能够与插座14的后述上侧壁部47与下侧壁部48之间的狭缝50嵌合。

带插入部24中,插头12的基端部的第一棒34与将一对脚部20的基端部20b连结的第二棒35在左右方向上平行地设置着,其间形成着带插通孔24a。此外,由第二棒35与一对脚部20包围的部分也设置着空间,形成着带插通孔24b。第二棒35位于带插入部24的表背方向的表面侧。

在一对脚部20的卡合突起22的、彼此相向的面的稍微靠近基端部20b的位置,一体地设置着将脚部20的前端部20a的附近彼此连结的U字状的桥接部36的两端部。桥接部36与一对肋部28的彼此相向的内侧面隔开微小的间隙而延伸,在一对操作部26间的中央部附近呈U字状弯曲而形成。

插座14也例如利用聚缩醛、聚酰胺、聚丙烯等合成树脂并通过一体成形而形成。插座14包含:供插头12的脚部20插入的嵌合部40,及位于嵌合部40的插入口40a的相反侧的带插入部42。带插入部42中形成着供带构件等插通的带插通孔42a,且设置着将带构件等连结的连结棒44。

插座14的嵌合部40中,上表面部45与下表面部46彼此隔开规定间隔而面对面,从而形成插头12的插入空间。在上表面部45与下表面部46的插入口40a侧的端部,以其中央部比起其他部分而向前后方向的插入口40a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在上表面部45的侧缘,在左右方向的两侧,向下表面部46侧突出的上侧壁部47彼此相向而设置。在下表面部46的侧缘,在左右方向的两侧,向上表面部45侧突出的下侧壁部48也彼此相向而设置。嵌合部40的左右方向两侧的上侧壁部47与下侧壁部48分别在表背方向上隔开一定的间隔而相向,其间的间隙作为狭缝50而形成。狭缝50的宽度h大于插头12的薄壁部30的厚度t,小于肋部28的宽度H。即,为肋部28的宽度H>狭缝50的宽度h>薄壁部30的厚度t。

嵌合部40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小于带插入部42,如图1所示,在使插头12卡合于插座14的状态下,插头12的操作部26露出而位于各上侧壁部47与下侧壁部48的一侧。在嵌合部40的内侧,形成着供插头12的脚部20的卡合突起22、肋部28及薄壁部30插入的收容空间52,收容空间52以随着从插入口40a朝向带插入部42侧而左右方向的宽度变窄的方式形成,该左右方向的两侧壁为对插头12的脚部20进行引导的引导面54。即,各上侧壁部47与下侧壁部48的面向收容空间52侧的内壁面形成引导面54,以与脚部20的引导部32的外侧面的壁面形状一致,且随着离开插入口40a而彼此靠近的方式形成。

在嵌合部40的收容空间52的中央包括连结部55,该连结部55为了从插入口40a向前后方向延伸到带插入部42,且将收容空间52隔开并且能够经受得住表背方向的负荷,而一体地设置在上表面部45与下表面部46间。在连结部55的开口侧端部,形成着供桥接部36的中央部嵌合而相接的槽部55a。而且,在上表面部45的表面,沿连结部55而形成着微光滑的凹面。在嵌合部40的带插入部42侧的端部分别设置着供插头12的卡合突起22的卡止阶部22a卡合的被卡合部56。而且,上表面部45的带插通孔42a侧的面设置着覆盖部45a,该覆盖部45a向带插入部42侧伸展,且在插头12的卡合状态下覆盖卡合突起22,从而防止卡合突起22从表面侧露出而显眼或触碰到外部的构件。

接下来,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带扣10的卡合动作及使用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对于该带扣10的插头12,简单说明带构件等的安装方法。在插头12的带插入部24设置着第一棒34、第二棒35,连结用的未图示的带构件是从插头12的背面侧插入到带插通孔24b,经过第二棒35的外周而从带插通孔24a的表面侧插入到背面侧,重叠于自身的带构件而长度调节自如地被抽出。另一方面,安装于插座14的未图示的带构件等无法调节地连结于一根连结棒44。

插头12与插座14的卡合动作如图2~图4所示,使插头12的脚部20与插座14的插入口40a相向,将插头12向插座14内压入。当脚部20插入到嵌合部40内时,薄壁部30插入到嵌合部40的狭缝50,脚部20的卡合突起22分别抵接于收容空间52的靠近带插入部42的位置的引导面54。当在卡合突起22的外侧面分别相接的状态下进一步将插头12压入到插座14内时,随着插头12的插入而利用引导面54的倾斜,脚部20以彼此靠近的方式发生弹性变形。然后,当脚部20的卡合突起22通过引导面54的端部时,以卡合突起22的卡止阶部22a与插座14的被卡合部56面对面地卡合的方式,脚部20的弹性变形复原。由此,形成于插头12的各脚部20的表背的卡合突起22分别与插座14的被卡合部56面对面地卡合,从而确实地将插头12与插座14连结。然后,插头12因形成插座14的插入口40a的各上侧壁部47与下侧壁部48的端缘与肋部28的挡块部31接触而停止。

为了解除插头12与插座14的连结,从外侧按压一对操作部26,使插头12的卡合突起22弹性变形到不与插座14的被卡合部56面对面的位置。如果在该状态下,使插头12与插座14向彼此离开的方向稍微地相对移动,则离开卡合突起22与被卡合部56的面对面位置。由此,容易地解除卡合。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带扣10如图12(a)、图12(b)所示,在将插头12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地插入到插座14的情况下,也可将脚部20的一薄壁部30插入到一狭缝50,并且卡合突起22的角部被插座14的引导面54引导,当进一步压入时,插头12的肋部28的引导部32与插座14的上侧壁部47与下侧壁部48的端部接触而无法插入到狭缝50,对插头12的朝向插座14的插入方向进行引导。进而,此时利用狭缝50的宽度h与插头12的薄壁部30的厚度t及肋部28的宽度H的所述关系,而防止一脚部20的薄壁部30以外的部分嵌合于插座14的狭缝50。

然后,当进一步将插头12压入到插座14内时,如图13(a)、图13(b)所示,另一脚部20的前端部20a及卡合突起22与插座14的引导面54接触,而将插头12向插入方向引导。由此,插头12被顺畅地引导到插座14的收容空间52内。通过进一步将插头12向插座14内压入,而如所述那样卡合突起22与被卡合部56卡合,从而将插头12与插座14连结。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带扣10,因形成于插座14的狭缝50与插头12的脚部20的各部分的尺寸为所述关系,所以即便在将插头12相对于插座14而倾斜插入的情况下,也不会出现如下情况:插头12的一部分与插座14抵接,而无法进一步进行插入动作,或脚部20的一部分进一步嵌合于狭缝50而被固定从而无法操作。插头12通过进行插入操作,而被插座14的引导面54引导,并且插座14的一部分抵接于插头12的引导部32,以成为适当的插入位置关系的方式一边限制插头12的移动一边进行引导,插头12的挡块部31抵接于插座14的插入口40a侧端部而停止,卡合确实完成而进行连结。

此外,插头12的一对脚部20在其前端部20a的附近,利用U字状的桥接部36而连结,因而向插座14插入时的弹性变形容易,并且能够维持一定的强度。而且,未设置将一对脚部20的基端部20b连结的连结用的棒,而在带插入部24仅形成着第一棒34、第二棒35这两根棒,因而能够形成抑制插头12的前后方向尺寸且脚部20容易弯曲的结构。

另外,本发明的带扣不限定于所述各实施方式,卡合突起22也可突出地设置在脚部20的表背的其中一面。而且,肋部28也可仅从表背的卡合突起22的一方伸展。在肋部28仅从表背方向的表面侧的卡合突起22伸展的情况下,当将插头12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插入到插座14时,肋部28的引导部32与插座14的上侧壁部47的端部接触,从而无法插入到狭缝50。而且,脚部20或收容空间52的形状能够适当设定,只要脚部20的薄壁部30与肋部28及狭缝50的关系满足所述条件即可。进而,插头12或插座14的形状也能够适当设定,视需要设置桥接部36即可,也能够适当设定带插入部24、带插入部42的形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