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李箱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93241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行李箱,特别涉及一种可作为床架使用的行李箱。



背景技术:

在旅途中,难免会有不可预期的突发性状况,例如交通工具的误点、或停驶等,进而可能有无住宿地点的情形发生。抑或是,有些人对于住宿地点的床铺不满意,例如有卫生上的疑虑、或者是有认床的体质等,这些情况皆有自备床架的需求。然而,床架的体积庞大且重量又重,不便于携带。

又,外出旅行时,大部分的人都会携带行李箱,藉此收纳衣物、日常用品、或其他物品。一般而言,行李箱具有一定的体积,且为了保护收纳的物品,行李箱的外壳也具有一定的强度,其与床架的需求相符。基于上述原因,若能同时组合行李箱与床架的功能,则可满足旅行者面对突发状况时需自备床架的情形。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行李箱,其同时具有收纳及床架的功能,为行李箱设计者或制造者所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行李箱床,藉由其新颖的结构设计,使其除了具备行李箱原有的收纳功能以外,更可转换为床架的型态使用,以解决床架难以携带的问题。

为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一种行李箱床包括一箱体、一盖体以及至少一支撑柱。箱体包括一第一板体、一第二板体、二第三板体及一第四板体。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相对设置,该二第三板体相对设置,第四板体的四侧边分别连接于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及该二第三板体。盖体具有相互垂直的一第五板体及一第六板体,第五板体的构形与第一板体的构形相同。第五板体枢接于第一板体。当盖体盖合于箱体,第六板体相对于第四板体。支撑柱的一端连接于第六板体的内侧,另一端与第四板体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第一板体的相对二侧边分别连接于该二第三板体,于第一板体与第三板体的连接处,第一板体的侧边长度为第三板体的侧边长度的1/2。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当盖体盖合于箱体,第一板体与第五板体位于同一平面,且行李箱床为一行李箱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第一板体、第二板体、该二第三板体及第四板体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间,且支撑柱容置于容置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支撑柱位于第六板体远离第五板体的一端。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第五板体相对于第一板体转动,以使第五板体与第一板体并列设置,且第四板体与第六板体位于同一平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当第五板体与第一板体并列设置时,行李箱床为一床架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第二板体及该二第三板体的一侧面,以及支撑柱的该另一端与一地面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盖体为一l形构件。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行李箱床更包括至少一卡合组件。卡合组件包括一第一卡合件及一第二卡合件,分别设置于箱体及盖体。当盖体盖合于箱体,第一卡合件与第二卡合件相互卡合。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第一卡合件设置于第二板体,第二卡合件设置于第六板体。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行李箱床更包括至少二轮组,其分别设置于该二第三板体的一侧边,且位于与第一板体连接的侧边。

承上所述,依据本发明的行李箱床,其包括箱体、盖体以及至少一支撑柱。其中,盖体具有与第一板体的构形实质相同的第五板体,且支撑柱的一端连接于第六板体的内侧,另一端与第四板体接触的结构特征,使盖体盖合于箱体时,行李箱床可作为一般的行李箱使用,而当第五板体转动至与第一板体并列设置的状态时,行李箱床即可转换为床架使用,藉此同时达到收纳及床架的功能。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行李箱床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行李箱床开启后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行李箱床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的行李箱床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的行李箱床合并使用的状态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行李箱床1箱体10

第一板体11第二板体12

第三板体13第四板体14

盖体20第五板体21

第六板体22支撑柱30

卡合组件40第一卡合件41

第二卡合件42轮组50

把手60、61侧边长度l1、l2

容置空间s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更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特举较佳具体实施例说明如下。

图1为本发明的行李箱床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行李箱床开启后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行李箱床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1至图3所示。首先,由于本实施例的行李箱床1可于行李箱状态(如图1)与床架状态(如图2)二种不同的状态之间转换,以满足使用者于不同时间点的不同需求,故以行李箱床称之。

本实施例的行李箱床1包括一箱体10、一盖体20以及至少一支撑柱30。其中,箱体10包括一第一板体11、一第二板体12、二第三板体13及一第四板体14,如图3所示。其中,该些板体的相对位置关系为第一板体11与第二板体12相对设置、二个第三板体13彼此相对设置、第四板体14则与第一板体11、第二板体12、及二个第三板体13相互连接。亦即,第四板体14的四侧边分别连接于第一板体11、第二板体12及二第三板体13,以共同形成箱体10,如图3所示。详细而言,第一板体11的其中一侧边与第四板体14连接,而第一板体11与第四板体14相邻的相对二侧边(于图2及图3是以虚线表示)则分别连接于二个第三板体13。

又,本实施例的第一板体11、第二板体12、第三板体13及第四板体14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间s,其可容置使用者所欲收纳的物品。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箱体10是由五块板体所组成,于此,为清楚说明五块板体的相对位置关系,而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称之。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板体11以行李箱床1的底部为例说明,而设置于相对侧的第二板体12则为行李箱床1的顶部,第三板体13及第四板体14则为侧壁。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板体11亦可为顶部,而第二板体12则对应于底部,抑或是,第一板体11及第二板体12可以为相对的二侧壁,本发明并不限制。

又,本实施例的盖体20用以盖合于箱体10。盖体20具有相互垂直的一第五板体21及一第六板体22,故本实施例的盖体20的外观呈现为l形构件。在本实施例中,第五板体21的构形与第一板体11的构形相同,本实施例系指实质上相同,亦即涵盖因公差所造成构形上些微不同的态样。第五板体21枢接于第一板体11,故第五板体21可相对于箱体10转动,以盖合于箱体10。当盖体20盖合于箱体10时,第一板体11与第五板体21所共同形成的面积亦实质上与第二板体12相同。

进而言之,本实施例于第一板体11与第三板体13的连接处,即于第一板体11与第三板体13所相连接的侧边,其中,第一板体11的侧边长度l1为第三板体13的侧边长度l2的1/2,如图2所示。换言之,第一板体11的侧边长度l1与第三板体13的侧边长度l2的比值为1/2。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第一板体11的侧边长度l1(比值)实质上为第三板体13的侧边长度l2的1/2,同理,实质上为1/2是指涵盖因公差而造成的稍微大于或小于1/2的情形。而本实施例的第一板体11是以长方形的板体为例,且为长度较短的二侧边与第三板体13连接,故本实施例的第一板体11的宽度实质上是为相连接的第三板体13的侧边长度l2的1/2。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板体11亦可以为正方形的板体,仅需在第一板体11与三板体13的连接处,使第一板体11的侧边长度l1实质上为第三板体13的侧边长度l2的1/2,皆可达到相同的效果,本发明并不限制。

又,当盖体20盖合于箱体10时,行李箱床1呈现行李箱状态。具体而言,由于第五板体21的构形与第一板体11的构形实质上相同,其侧边长度同样实质上为相邻的第三板体13的侧边长度l2的1/2,故当盖体20盖合于箱体10时,第一板体11与第五板体21位于同一平面,并共同形成行李箱床1的底部。此时,第六板体22相对于第四板体14,以盖合箱体10的容置空间s,而行李箱床1呈现行李箱状态。

较佳的,本实施例的行李箱床1更包括至少一卡合组件40及至少二轮组50,藉由卡合组件40将盖体20固定于箱体10,以保持行李箱状态,并藉由轮组50搬移行李箱床1。关于卡合组件40及轮组50的细部结构及连接关系,于后进一步说明。

请参考图2及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行李箱床1除了具备形成行李箱状态所需的箱体10及盖体20以外,更具有至少一支撑柱30,于本实施例是以二个支撑柱30为例说明。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支撑柱30的一端连接于第六板体22的内侧,于此所述的内侧,是指第六板体22靠近容置空间s的一侧。当盖体20盖合于箱体10时,支撑柱30容置于容置空间s内,使行李箱床1的外观看不出有支撑柱30,以达到整体美观的效果。

另外,当盖体20盖合于箱体10时,支撑柱30的另一端与第四板体14接触,故支撑柱30的长度与第二板体12连接于第三板体13的侧边的长度实质上相同。又,本实施例的第二板体12是以长方形的板体为例,故本实施例的支撑柱30的长度与第二板体12的宽度实质上相同。

由于第五板体21枢接于第一板体11,故第五板体21可相对于第一板体11转动,以使第五板体21转动至与第一板体11并列设置。于此所述的并列设置,是指第一板体11与第五板体21于垂直方向上并列设置,以形成第一板体11与第五板体21于面积较大的侧面相互并列,如图2及图3所示。

由于本实施例的行李箱床1具有以下特征:第五板体21与第一板体11的构形实质上相同、且支撑柱30的长度与第二板体12的宽度相同。因此,当第五板体21转动至与第一板体11并列设置时,第四板体14与第六板体22可位于同一平面,并可作为床面使用,此时,行李箱床1为一床架状态。

具体而言,当盖体20开启,且第五板体21与第一板体11并列设置时(如图3所示),可进一步将第二板体12及第三板体13的一侧面与地面接触,而第四板体14被第二板体12及第三板体13所支撑,同时,支撑柱30相对于第四板体14的一端亦与地面接触(如图2所示),第六板体22则被支撑柱30所支撑,以形成床架状态。使用者则可卧躺于第四板体14及第六板体22,如图4所示,图4为图2所示的行李箱床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因此,本实施例的行李箱床1除了具有现有行李箱的收纳功能以外,更具有床架的功能,以解决床架难以携带的问题。

本实施例的支撑柱30是为支撑第六板体22,故不限制支撑柱30数量及设置位置,仅须达到支撑第六板体22的效果即可。较佳的,本实施例的行李箱床1具有二个支撑柱30,且分别位于第六板体22远离第五板体21的一端。在其他实施例中,亦可仅具有一个支撑柱30,并设置于第六板体22的中央区域,亦可达到支撑第六板体22的效果。

由前述说明可知,本实施例的行李箱床1具有行李箱及床架二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当使用者欲搬移物品时,可先将物品收纳至箱体10的容置空间s后,再将盖体20盖合于箱体10,以形成行李箱状态。由于本实施例的支撑柱30的长度可刚好使支撑柱30的一端与第四板体14接触,故不会有第六板体22陷入容置空间s的情形。

又,本实施例的卡合组件40包括一第一卡合件41及一第二卡合件42,其分别设置于箱体10及盖体2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合件41为一卡勾,并设置于第二板体12邻近容置空间s的侧边。第二卡合件42是由环扣及迫紧构件所组成,并设置于第六板体22。当盖体20盖合于箱体10时,可将环扣套于卡勾,并藉由迫紧构件使环扣固定于卡勾,亦即,使第一卡合件41与第二卡合件42相互卡合。

又,由于本实施例的第一板体11与第五板体21是以作为行李箱床1的底部为例说明,故轮组50系设置于邻近第一板体11及第五板体21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行李箱床1具有四个轮组50,其分别设置于二个第三板体13的一侧边,且位于与第一板体11连接的侧边,如图2及图3所示。较佳的,本实施例的行李箱床1更可包括至少一把手60,其设置行李箱床1的顶部,即为本实施例的第二板体12。藉由前述结构,令使用者可藉由拉持把手60,以达到搬移行李箱床1的目的。

较佳的,本实施例的行李箱床1亦可具有设置于第六板体22的把手61,且把手61位于第六板体22远离第五板体21的一端。因此,使用者可藉由握持把手61,轻易的开启盖体20,并可轻易的将第五板体21相对于第一板体11转动。而当第五板体21转动至与第一板体11并列设置时,行李箱床1则可形成床架状态,且第四板体14及第六板体22可供使用者卧躺。

图5为图2所示的行李箱床合并使用的状态示意图,请参考图5所示。使用者于外出旅游时,可能携带多个行李箱床1,本实施例更可将多个行李箱床1转换成床架状态后,再并排设置,如图5所示,以提供使用者更宽广的卧躺空间。

综上所述,依据本发明的行李箱床,其包括箱体、盖体以及至少一支撑柱。其中,盖体具有与第一板体的构形实质相同的第五板体,且支撑柱的一端连接于第六板体的内侧,另一端与第四板体接触的结构特征,使盖体盖合于箱体时,行李箱床可作为一般的行李箱使用,而当第五板体转动至与第一板体并列设置的状态时,行李箱床即可转换为床架使用,藉此同时达到收纳及床架的功能。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