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构件、拉链和带构件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534296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带构件、拉链和带构件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在带体的带侧缘部设有从带体沿着表背方向鼓出的芯线部的带构件、拉链及带构件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拉链具有在窄幅状的链带的带侧缘部形成有由多个链牙构成的链牙列的左右一对牙链带和安装于链牙列的拉头。在这样的拉链中,通过使拉头沿着链牙列滑动,能够使左右的链牙啮合和分离而使拉链开闭。

另外,在例如使合成树脂制的链牙注塑成形于链带而获得的牙链带、通过使金属制的链牙塑性变形并固定于链带而获得的牙链带中,一般而言,为了提高链牙相对于链带的安装强度,在链带的带侧缘部形成有沿着带表背方向鼓出的芯线部。

作为具有这样的芯线部的链带的一个例子,在例如国际公开第2013/057807号(专利文献1)的图3中图示了供金属制的链牙安装的拉链带。该专利文献1的拉链带是使用由聚酯纤维等合成纤维构成的纬纱和多个经纱织成的。

另外,专利文献1的拉链带具有缝于衣物、箱包等带拉链制品的带主体部、以及从带主体部的一侧缘沿着带宽度方向延伸而供多个链牙安装的带侧缘部(也称为链牙安装部),在带侧缘部的与对象侧的拉链带相对的相对侧缘设有沿着带表背方向鼓出的芯线部。

在专利文献1中,拉链带的芯线部是通过在拉链带的相对侧缘形成袋织组织、并且将称为芯线的线构件保持固定在该袋织组织内而形成的。即、以在拉链带的织成时将线构件与经纱一起供给、并将该线构件包在内部的方式使用纬纱和经纱来形成袋织组织,从而专利文献1的芯线部与拉链带设置成一体。

另外,在例如美国专利第1817837号说明书(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利用缝制而将线构件缝于带侧缘部以形成芯线部的链带。对于在该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实施例中的一个拉链带,带侧缘部以将线构件包入内侧的方式卷绕于该线构件的周围,而且,在带侧缘部卷绕于该线构件的状态下进行缝制而形成线迹的缝线刺穿线构件和卷绕于该线构件的带侧缘部,将线构件缝于带侧缘部,从而在链带的带侧缘部沿着带长度方向形成芯线部。

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另一实施例的拉链带中,形成线迹的缝线刺穿暴露的线构件和拉链带的带侧缘部,将线构件沿着带长度方向缝于带侧缘部,从而在带侧缘部形成了芯线部。

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上述两个实施例的拉链带中,形成线迹的缝线刺穿线构件和带侧缘部,从而线构件沿着长度方向固定于带侧缘部而形成了芯线部。

另外,在专利文献2也记载有如下拉链带:将线构件沿着带长度方向配置于带侧缘部,并且利用带侧缘部以将该线构件包入内侧的方式包覆该线构件,而且,将拉链带的与包覆有线构件的带包覆部的内侧相邻的部分和与外侧相邻的部分相互叠合并缝合,从而形成了芯线部。该类型的拉链带的芯线部是缝线不刺穿线构件、利用缝线的线迹保持线构件被带侧缘部包裹的状态而形成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3/057807号

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第1817837号说明书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以往,衣物、箱包等所使用的布料根据用途等使用各种合成纤维或天然纤维来形成。另外,近年来,开发出具有防水透湿性、吸水(吸汗)·速干性、蓄热性、防污性等各种功能的纤维、布料,将该纤维、布料用于衣物、箱包的布料。而且,衣物、箱包除了使用上述那样的布料之外,有时也使用动物的天然皮革、合成皮革等各种原材料来制造。

另一方面,在拉链安装于衣物、箱包的情况下,该拉链所使用的拉链带通常使用聚酯纤维等合成纤维来形成,例如使用除了合成纤维以外的原材料来形成拉链带、使拉链带自身具有防水透湿性等功能的性价比较低,因此基本不采用。因此,现状是,与衣物、箱包所使用的布料、原材料的种类相比,拉链带的种类受到限定。

特别是在制造具有芯线部的拉链带的情况下,如所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那样,通常是在拉链带的织成时一边在拉链带的相对侧缘形成袋织组织、一边将线构件保持固定于该袋织组织内,因此,具有芯线部的拉链带使用除了织物以外的原材料的情况较少。而且,在使按照上述方式织成的拉链带具有防水透湿性等新功能的情况下,存在如下问题:与例如采购具有所期望的功能的布料、将线构件缝于该布料而形成芯线部的情况相比,制造成本大幅度增加。

另一方面,准备具有例如防水透湿性等所期望的功能的布料、皮革等任意的原材料,例如像所述专利文献2所记载那样一边将线构件引导至该准备好的原材料的带侧缘部一边进行缝制,以缝线(针线)刺穿线构件的方式形成线迹,从而也可在所期望的原材料的带侧缘部设置芯线部而形成拉链带。

不过,在如所述专利文献2所记载那样实际上形成芯线部的情况下,虽然需要一边将缝纫机针刺穿线构件一边将线构件缝制在带侧缘部,但线构件自身比较细且缝制时易于活动,因此,在将缝纫机针刺穿之际线构件的位置易于偏移。因此难以利用缝纫机针在预定的位置准确地刺穿较细的线构件,由于缝纫机针的刺穿而存在需要较高技术能力以将较细的线构件在整个长度方向上稳定地固定于带侧缘部的预定的位置的问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2还记载有如下拉链带:如前所述,通过在带侧缘部将线构件包入内侧的状态下将该带侧缘部的带包覆部的内侧相邻部分和外侧相邻部分缝合,缝线不刺穿线构件就形成芯线部。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在具有所期望的功能的布料等原材料设置芯线部而形成链带。

不过,在该情况下,虽然线构件被带侧缘部的带包覆部包裹,但线构件在带包覆部内未被固定,因此,线构件有可能在带包覆部内沿着带长度方向活动。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在例如对合成树脂材料进行注塑成形而在布料或原材料的具有芯线部的带侧缘部安装链牙之际,易于产生链牙的姿态倾斜、链牙的位置沿着带长度方向偏移、以及在注塑成形时产生泄漏等不良情况。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以往的问题而做成的,其具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拉链用带构件及该带构件的制造方法,其中,针对任意的原材料,利用缝纫机缝制不使缝线刺穿线构件地将线构件稳定地缝于预定的位置,从而形成芯线部,另外,可防止或抑制固定好的线构件沿着带长度方向活动。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由本发明提供的拉链用带构件是用于安装并支承多个链牙的拉链用带构件,其包括:带体,其具有挠性;芯线部,其沿着长度方向配置于所述带体的带侧缘部,从所述带体沿着表背方向鼓出,该拉链用带构件的最主要的特征在于,所述芯线部是通过利用缝纫机缝制将线构件沿着带长度方向固定于所述带侧缘部而形成的,所述线构件不被所述缝纫机缝制的针线刺穿,所述缝纫机缝制所使用的至少1根线一边与所述线构件的相对于所述带体所接触的内周面位于相反侧的外周面接触一边与所述线构件交叉,从而所述线构件被呈直线状固定于所述带侧缘部。

在这样的本发明的带构件中,优选的是,所述线构件仅被所述针线固定,且形成得比所述针线粗。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带侧缘部具有:第1带面,所述针线在该第1带面上走线;第2带面,其配置于所述第1带面的相反侧,所述针线刺穿所述带侧缘部而在该第2带面侧形成线圈,通过所述针线在各线迹中在所述线构件的所述外周面分别与所述线构件交叉两次,从而将所述线构件固定于所述带侧缘部的所述第2带面。

另外,在本发明的带构件中,也可以是,所述线构件被使用所述针线和梭线并相对于带长度方向呈锯齿状弯曲而形成的平缝(日文:本縫い)的线迹固定,所述带侧缘部具有:第1带面,所述针线在该第1带面上走线;第2带面,其配置于所述第1带面的相反侧,所述梭线在该第2带面上走线,所述线构件插入所述针线与所述第1带面之间、或插入所述梭线与所述第2带面之间,并且所述针线或所述梭线在所述线构件的所述外周面与所述线构件呈锯齿状交叉,从而所述线构件被固定于所述带侧缘部。

而且,在本发明的带构件中,也可以是,所述线构件被使用所述针线和一根或两根弯针线(日文:ルーパ糸)而形成的包边缝的线迹固定,所述带侧缘部具有:第1带面,所述针线在该第1带面上走线;第2带面,其配置于所述第1带面的相反侧,所述针线刺穿所述带侧缘部而在该第2带面侧形成线圈,所述线构件插入所述弯针线与所述第1带面或第2带面之间,并且所述弯针线在各线迹中在所述线构件的所述外周面与所述线构件交叉,从而所述线构件被固定于所述带侧缘部。

在本发明的带构件中,优选的是,所述线构件具有能够彼此平行地配置于所述带侧缘部的一侧的带面的第1线构件和第2线构件,所述带侧缘部具有用于固定所述第1线构件的第1带固定部和用于固定所述第2线构件的第2带固定部,所述第2带固定部相对于所述第1带固定部向所述第1带固定部的另一侧的带面折回。

特别是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第1带固定部和折回了的所述第2带固定部在比所述第1线构件和所述第2线构件靠带内侧的位置,被顺着所述第1线构件和第2线构件形成的带缝线缝合。

另外,在本发明的带构件中,也可以是,所述带侧缘部具有用于将所述线构件固定于一侧的带面的带固定部、和相对于所述带固定部向所述带固定部的另一侧的带面折回的带折回部,通过在所述带折回部向所述带固定部折回而与所述带固定部叠合的状态下进行固定所述线构件的所述缝纫机缝制,从而所述带折回部与所述线构件被一起缝合于所述带固定部。

而且,在本发明的带构件中,也可以是,所述带侧缘部在观察与所述带构件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时,具有以将所述线构件包入内侧方式包覆所述线构件的带包覆部、与所述带包覆部相邻地配置于所述带包覆部的一侧的第1相邻部、和与所述带包覆部相邻地配置于所述带包覆部的另一侧的第2相邻部,在所述线构件被所述带包覆部包裹着的状态下,所述第1相邻部和所述第2相邻部被顺着所述线构件形成的带缝线缝合。

并且,根据本发明,可提供具有在上述构造的所述带构件安装有多个链牙而成的左右一对牙链带的拉链。

接着,在由本发明提供的拉链用带构件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缝纫机将线构件沿着带长度方向固定于具有挠性的带体的带侧缘部,制造具有从所述带体沿着表背方向鼓出的芯线部的拉链用带构件,该制造方法的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其包括:将所述线构件用作双线锁缝用的弯针线;通过所述缝纫机的缝纫机针和弯针进行双线锁缝的动作,从而使针线刺穿所述带侧缘部,并且使所述针线的线圈和所述线构件的线圈互穿;以及在进行所述双线锁缝的动作时,针对所述缝纫机的每一针而间歇地对所述线构件施加拉力,使所述线构件呈直线状延伸,与此同时,利用所述针线的线圈将所述线构件固定于所述带侧缘部。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拉链用带构件包括:带体,其具有挠性;芯线部,其是通过利用缝纫机缝制将线构件沿着带长度方向固定于带体的带侧缘部而形成的。另外,通过缝纫机缝制所使用的至少1根线一边接触线构件的外周面一边与所述线构件交叉,从而芯线部的线构件被呈直线状固定于带侧缘部。

根据按照上述方式构成的本发明的带构件,线构件以被缝纫机缝制所使用的针线等缝线保持的方式固定于带体的带侧缘部。即、在本发明的带构件中,带体能够使用具有所期望的功能的布料等任意的原材料,并且缝纫机缝制所使用的缝线不刺穿线构件,就能够将该线构件在整个带长度方向上缝在该带体的带侧缘部,因此,可将芯线部容易地且稳定地形成于任意的原材料的预定位置。

另外,至少1根缝线在与线构件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与固定于带侧缘部的线构件交叉,因此,线构件能够稳定地固定于带侧缘部,并且有效地防止或抑制线构件沿着带长度方向、带宽度方向活动,由此,可防止芯线部的位置偏移、芯线部变形。

在这样的本发明的带构件中,比针线粗的线构件仅使用针线被固定于带侧缘部。这样较粗的线构件利用刺穿带侧缘部的针线的交叉进行固定,由此,即使针线不刺穿芯线部,也能够在带构件呈直线状稳定地形成芯线部。

特别是在该情况下,带体的带侧缘部包括:第1带面,针线在该第1带面上走线;第2带面,其配置于第1带面的相反侧,针线刺穿带侧缘部而在该第2带面侧形成线圈。另外,线构件在利用缝纫机进行缝制时用作双线锁缝用的弯针线、并且针对缝纫机的每一针而间歇地施加拉力,从而线构件呈直线状延伸地配置,通过针线在各线迹中在线构件的外周面分别与该线构件交叉两次,该线构件被固定于带侧缘部的第2带面。

如上所述使双线锁缝用的弯针线笔直地延伸而成为线构件,并且使该线构件与针线进行线圈互穿而固定,从而形成芯线部,由此,能够将线构件呈直线状牢固地且稳定地固定于带侧缘部。另外,在进行缝纫机缝制之际除了缝线之外无需另外做准备以对线构件进行引导,因此,仅使用缝纫机就能够在任意的原材料容易地且高效率地形成芯线部。

而且,在该情况下,可使用缝纫机针和弯针进行双线锁缝的动作的双线锁缝缝纫机来进行线构件的固定,就缝纫机的构造而言,由于可连续地供给较长的弯针线(线构件),因此与形成例如需要梭线更换的平缝线迹的情况相比,能够沿着带长度方向以较长的距离连续地利用缝纫机缝制对线构件进行固定。

另外,在本发明的带构件中,也可以是,线构件被使用针线和梭线并相对于带长度方向呈锯齿状弯曲而形成的平缝线迹固定。在该情况下,带体的带侧缘部包括:第1带面,针线在该第1带面上走线;第2带面,其配置于第1带面的相反侧,梭线在该第2带面上走线。另外,线构件插入针线与带侧缘部的第1带面之间、或插入梭线与带侧缘部第2带面之间,并且针线或梭线在线构件的外周面呈锯齿状交叉,由此,线构件被固定于带侧缘部。

通过按照上述方式使用锯齿状的平缝线迹来固定线构件,即使针线不刺穿芯线部,呈直线状配置的线构件也能够在缝纫机的每一针都被针线或梭线勒紧,因此,能够将线构件坚固且稳定地固定于带侧缘部。由此,能够在任意的原材料容易地形成芯线部。

而且,在本发明的带构件中,也可以是,线构件被使用针线和一根或两根弯针线而形成的包边缝的线迹固定。在该情况下,带体的带侧缘部包括:第1带面,针线在该第1带面上走线;第2带面,其配置于第1带面的相反侧,针线刺穿带侧缘部而在该第2带面侧形成线圈、并且与弯针线进行线圈互穿。另外,线构件插入弯针线与带侧缘部的第1带面或第2带面之间、并且弯针线在各线迹中在线构件的外周面以恒定的间隔与线构件交叉,从而线构件被固定于带侧缘部。

按照上述方式使用包边缝的线迹来固定线构件,即使针线不刺穿芯线部,也能够将线构件呈直线状牢固地且稳定地固定于带侧缘部,因此,能够在任意的原材料容易地形成芯线部。

在上述那样的本发明的带构件中,线构件具有彼此隔开预定的间隔平行地配置于带侧缘部的一侧的带面的第1线构件和第2线构件,带侧缘部具有用于固定第1线构件的第1带固定部和用于固定第2线构件的第2带固定部。另外,带侧缘部的第2带固定部相对于第1带固定部向第1带固定部的另一侧的带面折回。

由此,能够在带构件的带侧缘部的向表背方向暴露的表背两面(即、表侧外表面和背侧外表面)容易地形成芯线部。另外,在该情况下,例如带体的带侧缘部中的带宽度方向上的前端(侧缘端)即使是被裁断而未处理的状态,第2带固定部也能够以该侧缘端不暴露于外部暴露的方式被折回。

因此,在形成了拉链后,左右带构件中的彼此相对的带侧缘(即、弯折端)美观,因此,拉链的外观品质得以提高,并且难以在左右带构件的带侧缘部产生绽线等不良情况,能够长期稳定地维持拉链的品质、性能。

另外,在该情况下,带侧缘部的第1带固定部和折回了的第2带固定部在比第1线构件和第2线构件靠带宽度方向的内侧的位置被顺着第1线构件和第2线构件形成的带缝线相互缝合。由此,能够稳定地维持第2带固定部折回了的状态,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带体的侧缘端暴露于外部,另外,能够稳定地进行之后要进行的链牙的安装作业。

另外,在本发明的带构件中,也可以是,带体的带侧缘部具有用于将线构件固定于一侧的带面的带固定部和相对于该带固定部向带固定部的另一侧的带面折回的带折回部,并且通过在带折回部向带固定部折回而与带固定部叠合的状态下进行固定线构件的所述缝纫机缝制,带折回部与线构件被一起缝合于带固定部。

由此,能够在带构件的带侧缘部容易地形成芯线部。另外,例如即使带体的带侧缘部的带宽度方向上的前端(侧缘端)是被裁断而未处理的状态,带折回部在折回到带固定部的状态下与线构件一起缝于带固定部,因此在形成了拉链后,左右带构件中的彼此相对的带侧缘(即、弯折端)美观,并且能够在左右的带构件的带侧缘部难以产生绽线等不良情况。

而且,在本发明的带构件中,也可以是,带体的带侧缘部在观察与带构件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时,具有以将线构件包入内侧的方式包覆线构件的带包覆部、与带包覆部相邻地配置于带包覆部的一侧的第1相邻部、以及与带包覆部相邻地配置于带包覆部的另一侧的第2相邻部,并且,在线构件被带包覆部包裹着的状态下,第1相邻部和第2相邻部被在沿着相对于线构件而言的带宽度方向的内侧的位置形成的带缝线相互缝合。

由此,能够在带构件的带侧缘部容易地形成芯线部,并且线构件被带包覆部包覆而被保护,即使线构件受到外力,也能够防止线构件绽开、线构件被切断。另外,例如即使带体的带侧缘部的带宽度方向上的前端(侧缘端)是被裁断而未处理的状态,第1相邻部和第2相邻部也被在该侧缘端朝向带体的内侧的状态下缝合,因此,在形成了拉链后,左右带构件中的彼此相对的带侧缘美观,并且能够难以在左右的带构件的带侧缘部产生绽线等不良情况。

并且,由本发明提供的拉链使用在具有上述构造的带构件安装有多个链牙而成的左右一对牙链带而形成,因此,成为恰当且稳定地具备滑动性、横拉强度等拉链本来的性能、并且增加了带构件的带体具备防水透湿性等期望功能的新的附加价值的高品质的拉链。

接着,在由本发明提供的拉链用带构件的制造方法中,在使用缝纫机将线构件沿着带长度方向固定于具有挠性的带体的带侧缘部、制造具有从所述带体沿着表背方向鼓出的芯线部的带构件之际,将例如比线构件细的线用作针线,另外,将所述线构件用作双线锁缝用的弯针线。

另外,通过缝纫机的缝纫机针和弯针进行双线锁缝的动作,使针线刺穿带侧缘部,并且使针线的线圈和线构件的线圈互穿。另外,在进行这样的双线锁缝的动作时,针对缝纫机的每一针而间歇地对线构件施加拉力,使线构件呈直线状延伸,与此同时,利用针线的线圈将线构件固定于带侧缘部。

更具体地说明,在本发明中,在进行双线锁缝的动作时,以双线锁缝的线迹形式对弯折了的线构件间歇地施加拉力,从而使该线构件呈直线状延伸,并且使针线的与线构件相交叉的线圈的形状变形。其结果,在本发明中,能够在呈直线状延伸的线构件的外周面使由针线形成的各线圈与该线构件两次交叉,因此,不使针线刺穿线构件,就能够将线构件呈直线状牢固地且稳定地固定于带体的带侧缘部。

由此,能够在带体的带侧缘部容易地且高效率地形成沿着表背方向鼓出的芯线部,因此,能够稳定地制造上述的本发明的带构件。而且,缝纫机的缝纫机针和弯针进行双线锁缝的动作而进行线构件的固定,因此,与形成例如需要梭线更换的平缝线迹的情况相比,能够沿着带长度方向以较长的距离连续地利用缝纫机缝制对线构件进行固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拉链的俯视图。

图2是放大地表示该拉链中的牙链带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III-III线处的剖视图。

图4是该牙链带的俯视图。

图5是该牙链带的仰视图。

图6是表示实施例1的带构件中的第2带固定部折回之前的带侧缘部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带构件中的第2带固定部折回之前的带侧缘部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带构件中的第2带固定部折回而缝合于第1带固定部后的状态的带侧缘部的剖视图。

图9是示意地表示表示利用针线将线构件呈直线状固定于带构件的带侧缘部后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在固定线构件的缝纫机缝制中针线刺穿带侧缘部而穿过线构件(弯针线)的线圈后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在该缝纫机缝制中从图10的状态使缝纫机针稍微上升后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2是表示在该缝纫机缝制中从图11的状态使缝纫机针线进一步上升、并且保持线构件的弯针穿过针线的线圈后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在该缝纫机缝制中带体被向后方输送、并且缝纫机针下降而穿过线构件的线圈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4是表示实施例1的变形例的带构件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实施例1的另一变形例的带构件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带部的带侧缘部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在该带构件中第2带固定部折回之前的带侧缘部的俯视图。

图18是表示在该带构件中第2带固定部折回之前的带侧缘部的剖视图。

图19是示意地表示将线构件固定于该带侧缘部的平缝的线迹的示意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带构件的带侧缘部的俯视图。

图21是示意地表示将线构件固定于该带侧缘部的包边缝的线迹的示意图。

图22是示意地表示在实施例3的变形例中使用的包边缝的线迹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列举实施例并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此外,本发明并不受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的任何限定,只要是具有与本发明实质上相同的构成、产生同样的作用效果,就可进行多样的变更。

例如,在以下的各实施例中,对利用注塑成形在带构件的带侧缘部安装多个合成树脂制的链牙的情况进行说明,但也可通过在本发明的带构件的带侧缘部安装金属制的链牙来替代合成树脂制的链牙,形成牙链带和拉链。在该情况下,通过与以往同样地将带构件的带侧缘部插入链牙的两腿部内并将链牙的腿部朝向带侧缘部按压而使链牙的腿部塑性变形,从而金属制的链牙被固定于带构件的带侧缘部。

实施例1

图1是表示本实施例1的拉链的俯视图。图2是放大地表示该拉链中的牙链带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3是图2所示的III-III线处的剖视图。图4和图5是表示该牙链带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和仰视图。此外,在图2~图5中,省略了针线的图示。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方向是指带构件的带长度方向,是与拉头滑动的滑动方向相同的方向。尤其是,将在拉链闭合时使拉头滑动的方向设为前方,将在拉链打开时使拉头滑动的方向设为后方。

另外,左右方向是指带构件的带宽度方向,是指与带构件的长度方向和表背方向正交的方向。而且,上下方向是指带构件的带表背方向,尤其是,将拉链在使用时向外部暴露的方向(例如,相对于带构件而言拉头的拉片所配置的方向)设为上方,将其相反的方向设为下方。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1的拉链1包括:左右一对牙链带10,其沿着左右的带构件20的相对的各带侧缘部22形成有链牙列11;左右的第1止挡件12(也称为上止挡件),其与链牙列11相邻地配置于各牙链带10的前端部;打开嵌插件13,其与链牙列11相邻地配置于一对牙链带10的后端部;拉头,其安装于链牙列11,可沿着链牙列11滑动。

该本实施例1的拉链1的牙链带10的带构件20具备防水性,该本实施例1的拉链1形成为抑制液体从带构件20的表面侧向背面侧进入的防水拉链。另外,本实施例1的打开嵌插件13具有:与链牙列11相邻地配置于左侧的带构件20的后端部的插棒;与链牙列11相邻地配置于右侧的带构件20的后端部的座棒;以及与座棒一体地形成于座棒的后端部并可供插棒插入的插座。

此外,本实施例1的拉链1中的第1止挡件12、打开嵌插件13、以及拉头14分别与通常用于以往的止水链的第1止挡件、打开嵌插件、以及拉头同样地形成,因此,在此省略它们的详细的说明。另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与链牙列11相邻地设置跨着左右的带构件20形成的第2止挡件(也称为下止挡件)来替代打开嵌插件13。

左右的牙链带10具有窄带状的带构件20和沿着带构件20的与对象侧相对的带侧缘部22形成的链牙列11。链牙列11是通过利用注塑成形并以恒定的间隔在带侧缘部22设置多个合成树脂制的链牙15而形成的。

本实施例1的链牙15具有与配置于例如以往的通常的防水拉链的链牙同样的形状。

简单地说明,本实施例1的链牙15具有配置于带构件20的带背面侧的第1链牙部15a和配置于带构件20的带表面侧并具有与第1链牙部15a的形状不同的形状的第2链牙部15b。

在此,带构件20的带表面(构件表面)是指,在后述那样将带构件20中的带侧缘部22的第2带固定部22c折回、而且利用带缝线29保持着带侧缘部22折回来的形态的状态下、朝向上方而向外部暴露的面(上表面)。另外,带构件20的带背面(构件背面)是指,配置于带表面的相反侧、并在保持着上述的第2带固定部22c的折回形态的状态下朝向下方的面(下表面)。

链牙15的第1链牙部15a具有固着于带构件20的第1主体部、从第1主体部连续地形成并具有缩径的形状的颈部、以及从颈部连续地形成的椭圆形状的啮合头部。

第2链牙部15b具有固着于带构件20的大致长方体状的第2主体部和以从带构件20的带内相对侧缘突出的方式从第2主体部向带宽度方向延伸的链牙头部。另外,第2链牙部15b的链牙头部具有带长度方向的尺寸随着趋向链牙头部的顶端而分两段逐渐减小的形状。此外,在本发明中,链牙15的形状并没有限定,能够任意地变更。

本实施例1的带构件20具有将具备挠性和防水透湿性的厚度较薄的布料裁断成窄幅状而形成的带体23以及沿着带长度方向设于该带体23的带侧缘部22的第1芯线部24a和第2芯线部24b。在该情况下,第1芯线部24a以从带体23向上方鼓出的方式设于带构件20的构件表面,第2芯线部24b以从带体23向下方鼓出的方式设于带构件20的构件背面。

构成带构件20的带体23是通过准备具有防水透湿性的薄的布料、并将该布料裁断成窄幅的形状(或所期望的形状)而形成的。此外,作为具备上述那样的防水透湿性的较薄的布料,可使用例如Gore-Tex(ゴアテックス,注册商标)等布料。

另外,在本发明中,带体23也可以使用不是具有上述那样的防水透湿性而是具有吸水(吸汗)·速干性、蓄热性、或防污性等其他性质的布料来形成,另外,也可以使用动物的天然皮革、合成皮革等除了布料以外的原材料来形成。

本实施例1的带构件20包括:带主体部21,其可缝于衣服、箱包等安装拉链的产品;具备第1芯线部24a和第2芯线部24b的带侧缘部22,其从带主体部21的一侧缘沿着带宽度方向延伸,在设置有第1芯线部24a和第2芯线部24b的状态下,利用注塑成形在带侧缘部22形成多个链牙15。因此,带侧缘部22也有时称为链牙安装部。

此外,本实施例1的带构件20如上述那样具有窄幅状的形态,但在本发明中,也可将构成例如衣服等安装拉链的产品的一部分的布料(也称为衣服布料)直接用作带构件,利用注塑成形在该衣服布料直接形成多个链牙15来制造拉链。

在该情况下,带构件(或带体)不具有窄幅的形状而是具有与该安装拉链的产品所使用的构成零件相对应的形状。在例如多个链牙15直接形成于形成衣服的前襟部的衣服布料(前襟部的构成部分)的情况下,要形成链牙15的带构件的带体是通过将具有所期望的性质(例如防水透湿)的布料裁断成与前襟部的构成部分相对应的形状形成的,而不是裁断成窄幅状的形状。由此,与衣服等安装拉链的制品具有一体感,另外,可获得柔软且轻量的拉链。

在本实施例1中,如图8所示,带构件20的带侧缘部22具有:第1带固定部22a,其从带主体部21沿着带宽度方向连续地配置,第1芯线部24a形成于该第1带固定部22a;弯折部22b,其从第1带固定部22a延伸,呈大致U字状向构件背面侧弯折;第2带固定部22c,其从弯折部22b朝向带内侧延伸。另外,第2带固定部22c与第1带固定部22a叠合,并且被带缝线29缝于第1带固定部22a。

另外,本实施例1的带侧缘部22具有在使第2带固定部22c叠合于第1带固定部22a后成为相对的内表面的第1带面以及形成带侧缘部22的构件表面和构件背面的第2带面。

在此,第1带面和第2带面是指在带体23平坦的状态(第2带固定部22c折回之前的状态)下该带体23所具有的一侧的带面和另一侧的带面,尤其是,第1带面是指在进行将后述的线构件25固定于带体23的缝制加工之际在使缝纫机针5刺穿时朝向上面、且供针线26沿着带长度方向走线的带面,第2带面是指利用刺穿了的缝纫机针5形成针线26的线圈那一侧的带面。特别是在本实施例1的带体23中,第2带面成为供线构件25固定那一侧的带面。

因而,在本实施例1的带侧缘部22中,第2带固定部22c借助弯折部22b以带侧缘部22的第2带面朝向外侧并且第1带面形成内周面的方式被向第1带固定部22a折回并被缝合固定于第1带固定部22a。

在该情况下,第1带固定部22a的接近带主体部21的部分和第2带固定部22c的靠近前端的部分(带体23的靠近作为裁剪边的带侧端缘的部分)在第1固定部22a和第2带固定部22c叠合的状态下利用带缝线29相互缝合。

本实施例1的第1芯线部24a沿着带长度方向呈直线状设于带侧缘部22中的第1带固定部22a的构件表面(第2带面),第2芯线部24b沿着带长度方向呈直线状设于带侧缘部22中的第2带固定部22c的构件背面(第2带面)。

另外,例如,如在图9中示意地表示第1芯线部24a的构造那样,第1芯线部24a和第2芯线部24b分别是由松软的具有蓬松性的加捻纱线构成的1根线构件25沿着带长度方向呈直线状配置、并且该线构件25被1根针线26固定而形成的。此外,在图9中,为了更易于清楚地表示第1芯线部24a的构造,与实际上形成的第1芯线部24a相比,以将带体23的带侧缘部22、线构件25、以及针线26之间的各间隔放大、并且使针线26自身的交叉松弛的形态进行了图示。

在本实施例1的第1芯线部24a和第2芯线部24b中,如图9所示,针线26沿着带长度方向重复形成恒定的线迹形式,同时该针线26的线圈缠绕于形成第1芯线部24a和第2芯线部24b的各线构件25,从而针线26不刺穿线构件25就将线构件25勒紧而固定于带侧缘部22。

在该情况下,形成第1芯线部24a和第2芯线部24b的各线构件25的粗细能够根据要在带构件20形成的链牙15的大小、形状等任意地选择。另外,在本实施例1的情况下,形成第1芯线部24a的第1线构件25a和形成第2芯线部24b的第2线构件25b虽然具有相同的粗细,但本发明中,第1线构件25a的粗细和第2线构件25b的粗细也能够互不相同。

另外,本实施例1的第1线构件25a和第2线构件25b能够使用具有任意的色彩的线构件25。即、在本实施例1中,可选择带体23、第1线构件25a、第2线构件25b、针线26、以及链牙15各自的色彩,由此,能够增加拉链1的设计图案的变化而有效地提高安装拉链的制品的装饰性。

本实施例1的针线26使用了比形成第1芯线部24a和第2芯线部24b的线构件25细的线。该针线26在带侧缘部22的第1带面走线、且以恒定的间隔从第1带面向第2带面刺穿带体23,并且所刺穿的每一针都在第2带面上形成1个线圈。另外,针线26所形成的各个的线圈在带侧缘部22的第2带面侧不刺穿蓬松的线构件25,而是一边接触该线构件25的外周面一边分别与该线构件25交叉两次。

针线26通过形成上述那样的线圈的形态(线迹),呈直线状延伸的线构件25被1根针线26牢固地固定于带侧缘部22,以使该线构件25无法沿着带长度方向、带宽度方向活动。此外,线构件25的外周面是指线构件25的配置于与接触带体23的内周面相反的一侧、向外部暴露那一侧的周面。

在此,参照图6~图13说明通过准备已被裁断加工成窄幅状的带体23、在该带体23的带侧缘部22形成第1芯线部24a和第2芯线部24b、来制造图8所示的带构件20的方法。

首先,在准备好的窄幅状的带体23中的带侧缘部22的第2带面形成第1芯线部24a和第2芯线部24b。在该情况下,如图6和图7所示,通过缝纫机缝制,将第1线构件25a和第2线构件25b沿着带长度方向呈直线状且彼此平行地固定于带侧缘部22的第2带固定部22c相对于第1带固定部22a折回之前的平坦的状态的带体23。

另外,第1线构件25a被针线26固定于带侧缘部22的第1带固定部22a的第2带面,第2线构件25b被针线26固定于带侧缘部22的第2带固定部22c的第2带面。

在本实施例1中,在分别利用缝纫机缝制将第1线构件25a和第2线构件25b固定于带侧缘部22的第1固定部22a和第2带固定部22b的情况下,使用具备进行双线锁缝的动作的缝纫机针5和弯针6的缝纫机,并且将第1线构件25a和第2线构件25b分别用作弯针线(下线),进行以下详细论述那样的缝制加工。

此外,在本实施例1中,用于第1线构件25a和第2线构件25b的固定的缝纫机可使用下述双线锁缝缝纫机,即,缝纫机针5和弯针6进行动作,以形成在日本工业标准(JIS)的L0120-1984中规定为标号401的双线锁缝的线迹形式。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将第1线构件25a固定于带侧缘部22的第1带固定部22a而形成第1芯线部24a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在本实施例1中,在将第2线构件25b固定于带侧缘部22的第2带固定部22c而形成第2芯线部24b的情况下,也进行与第1芯线部24a的情况同样的缝制加工。

在利用缝制加工将第1线构件25a固定于带侧缘部22的第1带固定部22a的情况下,如图10~图13所示,该缝制加工为,一边使穿设有针线26的缝纫机针5沿着上下方向升降、并且使弯针6在针板的背面侧在预定的时刻反复进行前进和后退,一边使带体23的带侧缘部22对应于缝纫机针5的上下移动而间歇地朝向下游侧(后方)以预定的输送量移动。

更具体地说明,通过使缝纫机针5下降,例如,如图10所示,从第1带面向第2带面刺穿带体23的带侧缘部22,而且,该缝纫机针5在通过弯针6的后退而形成的第1线构件25a(弯针线)的线圈27a内穿过而移动到针最下位置。

接着,缝纫机针5从针最下位置开始上升。由于该缝纫机针5的上升,如图11所示,针线26的线圈26a在缝纫机针5的顶端部处松弛(鼓起)。而且,在预定的待机位置等待的弯针6以一边将第1线构件25a保持于其顶端部、一边在针线26的松弛的线圈26a内穿过的方式前进,该弯针6勾住针线26的线圈26a(换言之,第1线构件25a的下一个线圈27b套入针线26的线圈26a)。与此同时,缝纫机针5在针线26的线圈26a钩挂于弯针6的状态下进一步上升,向带侧缘部22的上方移动。另外,此时,通过对针线26施加拉力,针线26被拉紧。

由此,如图12所示,成为如下状态:在带侧缘部22的第2带面侧形成的针线26的线圈26a在接近带侧缘部22并已经形成的第1线构件25a的线圈27a内穿过,并且第1线构件25a的接下来形成的线圈27b在该针线26的线圈26a的顶端部内穿过。

接着,如在图12中以箭头所示,带体23的带侧缘部22利用缝纫机的输送动作向下游侧移动,缝纫机针5相对于带侧缘部22相对前进,并且该缝纫机针5开始下降而刺穿带侧缘部22。另外,在针线26的线圈26a内穿过的弯针6也与带侧缘部22的移动相应地后退。此时,如图13所示,第1线构件25a的线圈27b在弯针6的顶端部处松弛。

之后,刺穿了带侧缘部22的缝纫机针5进一步下降,在带侧缘部22的第2带面侧形成的针线26的下一个线圈26b在第1线构件25a的弯针6的顶端部处的线圈27b内穿过(换言之,针线26的线圈26b套入第1线构件25a的线圈27b)。与此同时,在缝纫机针5钩挂于第1线构件25a的线圈27b的状态下弯针6后退,该弯针6从在缝纫机针5前一次刺穿了带侧缘部22时形成的针线26的线圈26a内拔出而返回待机位置。

而且,随着该弯针6的后退,未图示的弯针线的拉力赋予部将第1线构件25a(弯针线)如图13所示那样强力地拉拽而对第1线构件25a施加拉力。由此,在第1线构件25a的从前一个线圈27a到刺穿了带侧缘部22的缝纫机针5的范围,使第1线构件25a笔直地延伸,同时,使针线26的前一个线圈26a和针线26的前第2个线圈26z变形。而且,此时,通过对针线26施加拉力,能够将针线26拉紧而牢固地缠绕于第1线构件25a。

由此,针线26和第1线构件25a进入图10所示的状态,成为针线26的前第2个线圈26z以一边接触笔直地延伸的第1线构件25a的外周面一边与该第1线构件25a两次交叉的方式缠绕而将第1线构件25a勒紧的状态(即、图10所示的针线26的比线圈26z靠前一个的线圈的状态),因此,第1线构件25a被针线26的线圈26z固定。

如以上那样,与缝纫机的输送动作相应地,缝纫机的缝纫机针5和弯针6在每一针(缝纫机的每一针距)都重复进行双线锁缝的动作,并且与缝纫机针5刺穿带侧缘部22的时刻相应而间歇地对第1线构件25a强力地施加拉力,从而通常的双线锁缝的线迹变形,第1线构件25a呈直线状延伸,并且针线26的线圈与该直线状的第1线构件25a交织。

其结果,针线26能够在带侧缘部22的第1带面走线、且刺穿带侧缘部22而每一针都在第2带面形成线圈,并且该针线26的各线圈在呈直线状延伸的第1线构件25a的外周面分别与该第1线构件25a交叉两次并勒紧。

由此,为了形成图9所示那样的针线26的线迹,针线26不刺穿第1线构件25a,就利用针线26的各线圈的交织沿着带长度方向将直线状的第1线构件25a牢固地且稳定地固定于带侧缘部22的第2带面,从而能够形成第1芯线部24a。另外,在所形成的第1芯线部24a中,针线26的各线圈以将第1线构件25a勒紧的方式与第1线构件25a交织,因此,也能够防止第1线构件25a的位置沿着带长度方向、带宽度方向偏移。

而且,在本实施例1中,在形成该第1芯线部24a的同时或在形成第1芯线部24a之前或者之后,使用针线26和第2线构件25b,与第1芯线部24a的情况同样地由双线锁缝缝纫机进行缝制加工,从而能够形成第2芯线部24b。

在该第2芯线部24b的形成过程中,也形成图9所示那样的针线26的线迹,因此,针线26不刺穿第2线构件25b,就能够利用针线26的各线圈的交织沿着带长度方向将直线状的第1线构件25b牢固地且稳定地固定于带侧缘部22的第2带面。

并且,通过如上述那样形成第1芯线部24a和第2芯线部24b,如图6和图7所示,第1线构件25a沿着带长度方向呈直线性地设置于带侧缘部22的第1带固定部22a,并且第2线构件25b与第1芯线部24a分开且与第1芯线部24a平行地呈直线性地设置于带侧缘部22的第2带固定部22b。特别是在该情况下,即使例如带体23具备伸缩性,也能够将第1线构件25a和第2线构件25b呈直线状笔直地固定于带体23的带侧缘部22。

因而,在本实施例1中,能够随后容易地针对具备防水透湿性这样的所期望的特性的没有芯线部的带体23形成第1芯线部24a和第2芯线部24b。另外,也能够防止所形成的第1芯线部24a和第2芯线部24b产生位置偏移、第1线构件25a和第2线构件25b沿着带长度方向活动等不良情况。

而且,在本实施例1中,在进行缝纫机缝制之际,除了缝纫机用的针线和弯针线之外无需另外做准备以对线构件25进行引导,另外,仅通过一次缝制就能够形成第1芯线部24a或第2芯线部24b。因此,能够简便且高效率地进行第1芯线部24a和第2芯线部24b的形成。在此基础上,不是使用进行例如特殊动作的特别构造的缝纫机,而能够使用以往的通常的双线锁缝缝纫机,因此,还能够抑制设备费用等成本的增加。

并且,在如上述那样第1芯线部24a和第2芯线部24b沿着带长度方向形成于带体23的带侧缘部22之后(参照图6和图7),例如,如图8所示,将带侧缘部22的形成有第2芯线部24b的第2带固定部22c以第1芯线部24a与第2芯线部24b的中间位置为基准,以带侧缘部22的针线26走线的第1带面朝向内侧的方式,沿着带宽度方向向形成有第1芯线部24a的第1带固定部22a折回而与该形成有第1芯线部24a的第1带固定部22a叠合。由此,第1带固定部22a与第2带固定部22c之间的弯折部22b被弯折成大致U字状。

而且,将该叠合好的第1带固定部22a和第2带固定部22c在比第1线构件25a和第2线构件25b靠带内方侧的位置(靠近带主体部21的位置)缝合。此时,在本实施例1中,第1带固定部22a和第2带固定部22c使用双线锁缝缝纫机沿着带长度方向进行缝合,因此,在第1线构件25a、第2线构件25b与带主体部12之间的位置,基于双线锁缝的带缝线29顺着第1线构件25a和第2线构件25b形成。

通过按照上述方式将第1带固定部22a和第2带固定部22c以带缝线29缝合,可制造如图2和图3所示那样的第1芯线部24a以向上方鼓出的方式配置于带侧缘部22的构件表面、且第2芯线部24b以向下方鼓出的方式配置于带侧缘部22的构件背面的本实施例1的带构件20。

在按照上述方式制造的实施例1的带构件20中,第2带固定部22c以折回来的状态缝合于第1带固定部22a。因此,第2带固定部22c的带侧缘端即使是例如被裁断而未处理的状态(裁剪边的状态),该未处理的带侧缘端向带构件20的构件背面侧折回而不会暴露于拉链1中的左右带构件20的彼此相对的侧面部。

因而,带体23的未处理的侧缘端难以从外部(特别是拉链的上表面侧)看到,因此,能够提高拉链1的外观品质。另外,即使反复进行拉头14的滑动操作,也难以在左右的带构件20的相对侧面部产生绽线等不良情况,因此,能够长期稳定地维持拉头14的滑动性等品质、性能。

此外,在本实施例1中,通过将由加捻纱线构成的第1线构件25a和第2线构件25b固定于带体23的带侧缘部22,形成了第1芯线部24a和第2芯线部24b。不过,在本发明中,形成第1芯线部24a的第1线构件25a和形成第2芯线部24b的第2线构件25b也可使用单丝或编织线来替代上述那样的加捻纱线,该编织线是通过在将多根线集成一束的状态下对线束周围进行编织而获得的。

并且,在本实施例1中,通过对合成树脂材料进行注塑成形而在形成有上述那样的第1芯线部24a和第2芯线部24b的带构件20的带侧缘部22形成具有预定的形状的多个链牙15,从而可制造牙链带10。

在该情况下,既可以以与将带侧缘部22的第1带固定部22a和第2带固定部22c缝合的带缝线29叠合那样的(跨着带缝线29那样的)大小形成各链牙15,另外,也可以不以与带缝线29叠合那样的大小(在比带缝线29靠弯折部22b的区域内形成的大小)形成。

而且,通过将如上述那样制造成的本实施例1的牙链带10以两个一组进行组合,针对该一组的牙链带10的链牙列11安装拉头14、并且形成第1止挡件12和打开嵌插件13,从而可制造图1所示的拉链1。

在按照上述方式获得的本实施例1的拉链1中,准备具备防水透湿性的带体23,随后将第1线构件25a和第2线构件25b固定于该带体23的带侧缘部22,从而制作了具备沿着表背方向鼓出的第1芯线部24a和第2芯线部24b的带构件20。因此,能以较低的制造成本简单地制造具备防水透湿性的拉链用带构件20。

而且,第1线构件25a和第2线构件25b利用针线26的交叉(或交织)牢固地固定而形成了第1线构件25a和第2线构件25b,因此,固定到带侧缘部22的第1线构件25a和第2线构件25b的位置难以沿着带宽度方向、带长度方向偏移。

由此,在对链牙15进行注塑成形而形成于带构件20的带侧缘部22之际,能够防止产生泄漏,能够将链牙15稳定地安装于预定的位置,另外,也能够有效地防止成形的链牙15的姿态倾斜、链牙15的位置沿着带长度方向偏移。

因而,本实施例1的拉链1不仅恰当且稳定地具备横拉强度等链本来的性能,还增加了带构件20具备防水透湿性这样的附加价值。而且,该拉链1因带体23较薄而使拉头14的滑动阻力减小,因此,成为拉头14的滑动性提高了的高品质的拉链1。具有这样的特征的拉链1适合用于例如户外用的产品。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例1中,如图8所示,带构件20的带侧缘部22形成为具有供第1芯线部24a形成的第1带固定部22a、大致U字状的弯折部22b、以及供第2芯线部24b形成的第2带固定部22c。不过,本发明中的带侧缘部22的形态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例如以图14和图15所示那样的形态形成带侧缘部32、42。

如例如在图14中示出实施例1的第1变形例的带构件30的剖视图那样,该第1变形例的带构件30的带侧缘部32具有从带主体部31沿着带宽度方向连续地配置并供芯线部24形成于构件表面的带固定部32a、从带固定部32a延伸并向构件背面侧呈大致U字状弯折的弯折部32b、从弯折部32b朝向带内侧延伸并与带固定部32a叠合的带折回部32c。

在该情况下,带固定部32a的接近带主体部31的部分和带折回部32c的顶端部,在带固定部32a和带折回部32c叠合后的状态下,利用将线构件25固定于带固定部32a的针线26相互缝合。

第1变形例中的芯线部24沿着带长度方向呈直线状设置于带侧缘部32的带固定部32a。该芯线部24是通过将由加捻纱线构成的1根线构件25沿着带长度方向呈直线状配置、并且该线构件25被比该线构件25细的作为固定线的1根针线26固定而形成的。

此外,第1变形例的将线构件25固定的针线26的线迹自身,与前述的实施例1中的在第1芯线部24a和第2芯线部24b中的、用于固定第1线构件25a和第2线构件25b的针线26的线迹同样地形成。

即、该第1变形例中的芯线部24利用双线锁缝缝纫机如下形成:将线构件25用作弯针线,进行与前述的实施例1的情况同样的缝制加工,利用针线26将该线构件25固定于带固定部32a。在该情况下,在双线锁缝缝纫机中,与前述的实施例1同样地使缝纫机针5和弯针6进行双线锁缝的动作,并且,在预定的时刻对线构件25间歇地且强力地施加拉力而进行使其呈直线状延伸的作业。

另外,在该第1变形例中,带侧缘部32的带固定部32a和带折回部32c如上述那样被与将线构件25固定于带固定部32a的针线26相同的针线26缝合。

如图6~图8所示,例如,前述的实施例1中的带侧缘部22是在将第1线构件25a和第2线构件25b分别固定于第1带固定部22a和第2带固定部22c之后、将第2带固定部22c折回并与第1带固定部22a缝合而形成的。

与此相对,在图14所示的第1变形例中,在线构件25固定于带侧缘部32之前,带侧缘部32的带折回部32c折回而与带固定部32a叠合。然后,在带折回部32c与带固定部32a叠合的状态下,通过利用双线锁缝缝纫机进行上述那样的形成芯线部24的缝制加工,在将线构件25固定于带固定部32a的表面(与带折回部32c所叠合的带面相反的带面)的同时,将叠合了的带固定部32a和带折回部32c缝合。

在按照上述方式形成的第1变形例的带侧缘部32中,线构件25被牢固地固定于带固定部32a的构件表面,芯线部24容易地且稳定地形成于带侧缘部32的仅构件表面。

另外,在该情况下,带折回部32c的带侧缘端即使是被裁断而未处理的状态,该未处理的侧缘端也不会暴露于左右带构件30的彼此相对的侧面部。因此,在第1变形例中,与前述的实施例1的情况同样地拉链1的外观品质得以提高,另外,即使反复进行拉头14的滑动操作,也难以在左右的带构件30的相对侧面部产生绽线等不良情况,因此,能够长期稳定地维持拉链1的品质、性能。

此外,在该实施例1的第1变形例中,在将线构件25固定于带固定部32a的同时将带折回部32c缝于该带固定部32a,但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不将带折回部32c缝于带固定部32a,而将线构件25固定于带固定部32a,之后将带折回部32c向带固定部32a折回并利用粘接等或利用注塑成形的链牙15按压,将该带折回部32c固定于带固定部32a。

另一方面,在图15所示的实施例1的第2变形例的带构件40中,在观察与该带构件40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时,具有:以将固定好的线构件25包入内侧的方式进行包覆的带包覆部42a;从带包覆部42a中的靠带主体部侧的第1端缘延伸的第1相邻部(带内侧相邻部)42b;以及从带包覆部42a中的与第1端缘相反的一侧的第2端缘延伸的第2相邻部(带外侧相邻部)42c。

在该情况下,第1相邻部42b与带包覆部42a相邻地配置于带包覆部42a的带主体部侧,第2相邻部42c与该带包覆部42a相邻地配置于该带包覆部42a的相反侧。另外,第1相邻部42b从带主体部41沿着带宽度方向连续地配置,从该第1相邻部42b起沿着带宽度方向依次配置带包覆部42a和第2相邻部42c。

在该第2变形例中,首先,在带包覆部42a的第2带面固定线构件25而形成芯线部24,接下来,将带包覆部42a以卷绕于固定好的线构件25的周面的方式进行包覆,以将线构件25包入带包覆部42a的内侧,并且使第2相邻部42c与第1相邻部42b叠合。之后,使用双线锁缝缝纫机,将叠合好的第2相邻部42c和第1相邻部42b顺着线构件25缝合,从而形成带侧缘部42。

该第2变形例中的芯线部24利用双线锁缝缝纫机如下形成:将线构件25用作弯针线来对由加捻纱线构成的1根线构件25进行与前述的实施例1的情况同样的缝制加工,将线构件25沿着带长度方向呈直线状固定于带包覆部42a。在该第2变形例中,固定线构件25的针线26的线迹与前述的实施例1中的第1芯线部24a和第2芯线部24b的情况同样地形成。

在按照上述方式形成的第2变形例的带侧缘部42中,线构件25被牢固地固定于带包覆部42a的内周面(第2带面)而稳定地形成芯线部24。另外,固定好的线构件25被带包覆部42a包裹而被保护,因此,芯线部24难以产生绒毛等,能够提高芯线部24的耐久性。

而且,在该第2变形例,第2相邻部(带外侧相邻部)42c的带侧缘端也不会暴露于左右带构件40的彼此相对的侧面部,因此,该带侧缘端即使是被裁断而未处理的状态,也能够与前述的实施例1、第1变形例同样地拉链1的外观品质得以提高,并且长期稳定地维持拉链1的品质、性能。

实施例2

图16是表示本实施例2的带部的带侧缘部的剖视图。图17和图18是表示在该带构件中第2带固定部折回之前的带侧缘部的俯视图和剖视图。图19是示意地表示表示将线构件固定于该带侧缘部的平缝线迹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2的带构件50中,作为将第1线构件25a和第2线构件25b固定于带体23的带侧缘部22的手段,使用了由针线56和梭线57形成的锯齿状的平缝线迹来替代使用前述的实施例1那样的针线26的线迹。

此外,对于本实施例2的带构件50中的用于固定第1线构件25a和第2线构件25b的线迹以外的构造,与前述的实施例1实质上同样地形成。因而,在本实施例2中,以与前述的实施例1不同的构造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具有与前述的实施例1实质上相同构造的部位或构件,通过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例2的带构件50具有:将具备挠性和防水透湿性的布料裁断成窄幅状而形成的带体23;沿着带长度方向设置于该带体23的带侧缘部22的第1芯线部54a和第2芯线部54b。本实施例2的带体23与前述的实施例1中的带体23同样地形成。

另外,带构件50的带侧缘部22具有:从带主体部21延伸并供第1芯线部54a形成的第1带固定部22a;从第1带固定部22a延伸而呈大致U字状弯折的弯折部22b;从弯折部22b进一步延伸地配置并供第2芯线部54b形成的第2带固定部22c。另外,第1带固定部22a和第2带固定部22c在彼此叠合的状态下被形成于接近带主体部21的部分的带缝线29缝合。

在该情况下,第1芯线部54a沿着带长度方向呈直线状设置于带侧缘部22的构件表面(换言之,第1带固定部22a的第1带面),第2芯线部54b沿着带长度方向呈直线状设置于带侧缘部22的构件背面(换言之,第2带固定部22c的第1带面)。

另外,第1芯线部54a和第2芯线部54b分别将由加捻纱线构成的1根线构件25(即、第1线构件25a或第2线构件25b)沿着带长度方向呈直线状配置,并且该线构件25被由比该线构件25细的针线56和梭线57形成的锯齿状的平缝线迹固定。

在本实施例2中,将第1线构件25a和第2线构件25b固定于带侧缘部22的平缝线迹形成为,使图19所示的针线56和梭线57的线迹形式沿着带长度方向连续地重复,从而相对于第1线构件25a或第2线构件25b呈锯齿状弯曲。

在该情况下,第1线构件25a或第2线构件25b以插入带侧缘部22的第1带面与针线56之间的方式配置,并且通过使形成线迹的针线56一边接触线构件25的外周面一边呈锯齿状交叉,从而第1线构件25a或第2线构件25b被固定于带侧缘部22的第1带面。

在此,图19所示的线迹形式是在JIS的L0120-1984中规定为标号304的线迹形式。即、对于在本实施例2中使用的线迹形式,针线56在带侧缘部22的第1带面走线,并且针线56从第1带面向第2带面穿过带侧缘部22而在第2带面上与梭线57交叉(交织)。

另外,在针线56与梭线57交叉时,通过进行针线56的拉回,针线56与梭线57的交叉部分被拉入带侧缘部22内而形成针迹。而且,缝纫机针5的每一针形成的各个的针迹(线迹部分)沿着与相邻的针迹交叉的方向形成,连续的多个针迹以跨着线构件25的方式呈锯齿状配置。

在制作上述那样的本实施例2的带构件50的情况下,首先,如图17和图18所示,使用缝纫机并以将第1线构件25a或第2线构件25b插入带侧缘部22的第1带面与针线56之间的方式,将第1线构件25a或第2线构件25b向平坦状态的带体23的带侧缘部22供给,同时进行重复图19所示的线迹形式的锯齿状的平缝,将第1线构件25a或第2线构件25b固定,从而依次(或同时)形成第1芯线部54a和第2芯线部54b。

在该情况下,第1线构件25a不被针线56刺穿就被牢固地且坚固地固定于平坦的带侧缘部22的第1带固定部22a,另外,第2线构件25b不被针线56刺穿就牢固地且坚固地固定于第2带固定部22c。由此,如图17和图18所示,能够容易地且高效率地在具备防水透湿性的带体23的带侧缘部22形成彼此平行且呈直线状配置的第1芯线部54a和第2芯线部54b。

在如上述那样形成第1芯线部54a和第2芯线部54b之后,将带侧缘部22的第2带固定部22c以第1芯线部54a与第2芯线部54b的中间位置为基准,以带侧缘部22的进行梭线57走线的第2带面朝向内侧的方式,沿着带宽度方向向第1带固定部22a折回而与第1带固定部22a叠合。由此,第1带固定部22a与第2带固定部22c之间的弯折部22b被弯折成大致U字状。

而且,将该叠合好的第1带固定部22a和第2带固定部22c在第1线构件25a、第2线构件25b与带主体部21之间的位置利用例如双线锁缝缝纫机的缝制进行缝合。由此,基于双线锁缝的带缝线29顺着第1线构件25a和第2线构件25b形成。

通过按照上述方式将第1带固定部22a和第2带固定部22c用带缝线29缝合,可制造图16所示的具有带侧缘部22的本实施例2的带构件50。而且,对合成树脂材料进行注塑成形而在该本实施例2的带构件50以预定的安装间距形成具有与前述的实施例1同样的形状的多个链牙15,从而可制造牙链带。

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例2中,通过利用锯齿状的平缝将第1线构件25a和第2线构件25b固定于具备防水透湿性的带体23的带侧缘部22,平缝线迹的针迹被牢固地且强力地形成,因此,能够以较低的制造成本简单地制造在带侧缘部22坚固地形成有沿着表背方向鼓出的第1芯线部54a和第2芯线部54b的具备防水透湿性的带构件50。

并且,通过使用本实施例2的牙链带10来制造拉链,能够简单地获得恰当且稳定地具备拉链本来的性能、且带构件50具备防水透湿性、并且拉头14的滑动性提高了的高品质的拉链。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例2中,第1线构件25a和第2线构件25b被插入带侧缘部22的第1带面与针线56之间而被固定,但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在制造带构件50之际,例如一边将第1线构件25a或第2线构件25b以插入带侧缘部22的第2带面与梭线57之间的方式供给一边进行锯齿状的平缝,从而在带侧缘部22的第2带面形成第1芯线部54a和第2芯线部54b。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2中,如图16所示,带构件50的带侧缘部22形成为具有供第1芯线部54a形成的第1带固定部22a、大致U字状的弯折部22b、供第2芯线部54b形成的第2带固定部22c。不过,在本发明中,也可使用在实施例2中说明的锯齿状的平缝线迹将带构件50的带侧缘部形成为例如在实施例1的第1变形例中说明了那样的具有带固定部32a、弯折部32b、以及带折回部32c的带侧缘部32(参照图14)的形态,另外,也可使用在实施例2中说明的锯齿状的平缝线迹形成为例如在实施例1的第2变形例中说明的具有带包覆部42a、第1相邻部42b、以及第2相邻部42c的带侧缘部42(参照图15)的形态。

而且,在上述的实施例2中,作为将第1线构件25a和第2线构件25b固定于带侧缘部22的平缝的线迹形式,采用了在JIS的L0120-1984中规定为标号304的线迹形式(图19),但在本发明中,也可替代该线迹形式而采用例如在JIS的L0120-1984中规定为标号404的线迹形式,将第1线构件25a和第2线构件25b固定于带侧缘部22。在此,在JIS的L0120-1984中规定为标号404的线迹形式是使用针线和弯针线并利用双线锁缝形成的针迹呈锯齿状配置的线迹形式。

实施例3

图20是表示本实施例3的带构件的带侧缘部的俯视图。图21是示意地表示将线构件固定于该带侧缘部的包边缝的线迹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3的带构件60中,作为将线构件25固定于带体23的带侧缘部62的手段,采用使用针线66和两根弯针线67、68而形成的包边缝(也称为包缝)的线迹。

此外,对于本实施例3的带构件60中的固定线构件25的线迹以外的构造,与前述的实施例1实质上同样地形成。因而,在本实施例3中,也通过对具有与前述的实施例1实质上相同构造的部位或构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例3的带构件60具有将具备挠性和防水透湿性的布料裁断成窄幅状而形成的带体23、和沿着带长度方向呈直线状设置于该带体23的带侧缘部62的构件表面的芯线部64。

另外,虽省略图示,但带构件60的带侧缘部62与前述的实施例1的第1变形例的情况同样地,具有从带主体部61沿着带宽度方向连续地配置并供芯线部64形成于构件表面的带固定部、从带固定部延伸并向构件背面侧呈大致U字状弯折的弯折部、从弯折部朝向带内侧延伸而与带固定部叠合并被缝合的带折回部。在该情况下,本实施例3的带折回部在线构件25被包边缝的线迹固定于带固定部的同时利用同一包边缝的线迹缝合于带固定部。

本实施例3的芯线部64是通过由加捻纱线构成的1根线构件25沿着带长度方向呈直线状配置、并且该线构件25被包边缝的线迹固定而形成的,该包边缝的线迹是由比线构件25细的针线66、比线构件25细的第1弯针线67和第2弯针线68形成的。

本实施例3中的包边缝的线迹是通过图21所示的线迹形式沿着带长度方向连续地重复而形成的。形成该线迹的第1弯针线67一边接触线构件25的外周面、一边以沿着带长度方向以恒定的间隔斜着向带宽度方向倾斜的方式与线构件25交叉,从而线构件25被固定于带侧缘部62的构件表面。

在此,图21所示的线迹形式是在JIS的L0120-1984中规定为标号504的包边缝的线迹形式。即、对于在本实施例3中使用的线迹形式,针线66在带侧缘部62的第1带面(带固定部的第1带面)上走线,并且该针线66的线圈66a穿过第1弯针线67的第1线圈67a和带侧缘部62而在带侧缘部62的第2带面与第2弯针线68交叉(线圈互穿)。另外,第2弯针线68的线圈68a在带侧缘部62中的相对侧缘的侧面部与第1弯针线67的第2线圈67b交叉(线圈互穿)。

在该情况下,第1弯针线67的第1线圈67a从第1弯针线67的第2线圈67b与第2弯针线68的线圈68a交叉的位置起,一边接触线构件25的外周面一边被拉长到下一个针迹中的穿针点,从而第1弯针线67的第1线圈67a与线构件25斜着交叉。由此,线构件25被图21所示的线迹稳定地固定于带侧缘部62。

在制作本实施例3的具有上述形态的带构件60的情况下,首先,带侧缘部62的带折回部被折回而与带固定部叠合,之后在带折回部与带固定部叠合的状态下,使用缝纫机而以形成上述包边缝的线迹的方式进行缝制加工。

通过进行这样的缝制加工,在将线构件25利用第1弯针线67固定于带固定部的构件表面(带固定部的与带折回部所叠合的带面相反的带面)的同时,能够利用包边缝的线迹将叠合了的带固定部和带折回部缝合。由此,可制造带侧缘部62具备带固定部、大致U字状的弯折部、缝合于带固定部的带折回部、并且在该带固定部的构件表面形成芯线部64的本实施例3的带构件60。

而且,通过对合成树脂材料进行注塑成形而将具有与前述的实施例1同样的形状的多个链牙15以预定的安装间距形成在制造出的本实施例3的带构件60,可制造牙链带。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3中,能够以较低的制造成本简单地制造在带侧缘部62具有芯线部64并且具备防水透湿性的带构件60。而且,通过使用本实施例3的牙链带来制造拉链,能够简单地获得恰当且稳定地具备拉链本来的性能、且带构件60具备防水透湿性、并且拉头14的滑动性提高了的高品质的拉链。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例3中,线构件25使用图21所示的包边缝的线迹形式而被固定于带侧缘部62中的带固定部的构件表面(第1带面),从而形成了芯线部64。不过,在本发明中,例如,也可将线构件25插入带侧缘部62的构件背面与图21所示的包边缝的线迹形式的第2弯针线68之间,并且使该第2弯针线68的线圈一边与线构件25的外周面接触一边与线构件25交叉,将线构件25固定于带侧缘部62的构件背面而形成芯线部。

而且,在上述的实施例3中,作为将线构件25固定于带侧缘部62的包边缝的线迹形式,采用了在JIS的L0120-1984中规定为标号504的图21的线迹形式,但在本发明中,也可替代该线迹形式而采用在JIS的L0120-1984中规定为标号502的线迹形式、图22所示的线迹形式,将线构件25固定于带侧缘部62。

在此,在JIS的L0120-1984中规定为标号502的线迹形式是使用1根针线和1根弯针线而形成的包边缝的线迹形式。在该标号502的线迹形式中,针线在带侧缘部62的第1带面(构件表面)上走线、并且该针线的线圈穿过弯针线的第1线圈和带侧缘部62而在带侧缘部62的第2带面(构件背面)侧与弯针线的第2线圈交叉(线圈互穿)。

在该情况下,弯针线的第1线圈从配置于带侧缘部62的构件背面的第1弯针线的第2线圈的位置起,与带侧缘部62的相对侧缘的侧面部接触并且跨着该侧面部的方式从第2带面到达第1带面,而且一边接触线构件25的外周面一边被拉长到下一个针迹中的穿针点,从而与线构件25斜着交叉。由此,线构件25被该线迹稳定地固定于带侧缘部62。

另外,图22所示的线迹形式是通过缩短图21所示的线迹形式(在JIS的L0120-1984中规定为标号504的线迹形式)中的第2弯针线68的线圈68a、并且延长第1弯针线67的第1线圈67a而形成的线迹形式。

在该图22所示的线迹形式的情况下,第1弯针线67的第1线圈67a从第1弯针线67的第2线圈67b与第2弯针线68的线圈68a交叉的位置起,与带侧缘部62的相对侧缘的侧面部接触并且跨着该侧面部的方式从第2带面到达第1带面,而且一边与线构件25的外周面接触一边被拉长到下一个针迹中的穿针点,从而与线构件25斜着交叉。由此,线构件25被图22所示的线迹稳定地固定于带侧缘部62。

使用上述那样的在JIS的L0120-1984中规定为标号502的线迹形式、或使用图22所示的线迹形式,即使是线构件25固定于带侧缘部62的带构件,也可获得与上述的实施例3的带构件60同样的效果。

附图标记的说明

1、拉链;5、缝纫机针;6、弯针;10、牙链带;11、牙链;12、第1止挡件;13、打开嵌插件;14、拉头;15、链牙;15a、第1链牙部;15b、第2链牙部;20、带构件;21、带主体部;22、带侧缘部;22a、第1带固定部;22b、弯折部;22c、第2带固定部;23、带体;24、芯线部;24a、第1芯线部;24b、第2芯线部;25、线构件;25a、第1线构件;25b、第2线构件;26、针线;26a、26b、针线的线圈;26z、针线的线圈;27a、27b、第1线构件的线圈;29、带缝线;30、带构件;31、带主体部;32、带侧缘部;32a、带固定部;32b、弯折部;32c、带折回部;40、带构件;41、带主体部;42、带侧缘部;42a、带包覆部;42b、第1相邻部;42c、第2相邻部;50、带构件;54a、第1芯线部;54b、第2芯线部;56、针线;57、梭线;60、带构件;61、带主体部;62、带侧缘部;64、芯线部;66、针线;66a、针线的线圈;67、第1弯针线;67a、第1弯针线的第1线圈;67b、第1弯针线的第2线圈;68、第2弯针线;68a、第2弯针线的线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