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温制冷衣的热循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10657阅读:350来源:国知局
恒温制冷衣的热循环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衣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恒温制冷衣的热循环结构。



背景技术:

夏天高温季节,通常户外温度可以达到36-38度,一些特殊环境中的工作环境温度甚至高于40度,比如舰艇轮机舱,高速运动中的装甲车,坦克车,三夏大忙时的拖拉机驾驶舱,炼钢炉前,甚至战斗机中,有资料显示美军在伊拉克战场上因天气炎热,装甲车内温度高达70度,迫使士兵弃车徒步巡逻;我国南方的西沙,南沙群岛的边防前线官兵,坚持在城市交通指挥岗位上的交警,露天作业的建筑工地工人,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会使人大量出汗,严重的导致中暑,通常遇到高温天气时,人们需要降低环境温度,如开动空调机,冲凉,或者躲在树荫下以降低高温对人体的冲击。但是很多情况下处于户外或特定环境中的人员是无法躲避高温酷暑的。同时针对沙漠等地区,日间最高温70-80℃,夜间最低温零下5-10℃,没有一种高效的恒温衣,具备大范围可控的恒温功能同时使用用方便,此领域即使在国际发达国家也属空白。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市面上出现了一种恒温制冷衣,但这种恒温制冷衣主要是采用如图3蛇形冷管排布的方式,这种热循环结构不完善,因为制冷导管安装的方式不合理,常有液体入口非常冷,但出口部位不够冷的现象产生。且系统均不具备套热能隔绝结构,其制冷量损失较大,作用于人体的制冷量小于自然散发而浪费掉的制冷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恒温制冷衣的热循环结构;可均匀的给人体带来制冷,可极大的节省能量损失。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恒温制冷衣的热循环结构,包括设置在衣服本体上的分水管结构和制冷导管结构,所述制冷导管结构由多个并联的制冷导管组成,且多个制冷导管围绕设置在分水管结构的周围;所述分水管结构包括进水管和出水管,每个制冷导管的进口均连接至进水管,且每个制冷导管的出口均连接至出水管;且进水管和出水管均连接至制冷水袋。

其中,每个制冷导管均为U型结构,每个制冷导管的管线长度相同,且其覆盖面积也相同;每个制冷导管的U型底部均设置有测温点。

其中,所述制冷水袋通过水泵和多段分段水管连接至进水管。

其中,所述出水管通过多段分段水管直接连接至制冷水袋。

其中,每相邻两段分段水管之间均通过插拔接头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恒温制冷衣的热循环结构,包括水管结构和制冷导管结构,且多个制冷导管呈并联方式相连,且围绕设置在分水管结构的周围;该并联结构的制冷导管可加快制冷液循环速率,即单位时间内,同等环境下,本结构可为人体输送更多的制冷量来为人体降温,由此极大的节省了能源的损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恒温制冷衣的热循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制冷导管结构分布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蛇形冷管排布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10、分水管结构 11、制冷导管结构

12、制冷水袋 13、水泵

14、插拔接头 15、衣服本体

16、分段水管 111、制冷导管

101、进水管 102、出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表述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描述。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的恒温制冷衣的热循环结构, 包括设置在衣服本体15上的分水管结构10和制冷导管结构11,制冷导管结构11由多个并联的制冷导管111组成,且多个制冷导管111围绕设置在分水管结构10的周围;分水管结构10包括进水管101和出水管102,每个制冷导管111的进口均连接至进水管101,且每个制冷导管111的出口均连接至出水管102;且进水管101和出水管102均连接至制冷水袋12。

相较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恒温制冷衣的热循环结构,包括水管结构10和制冷导管结构11,且多个制冷导管111呈并联方式相连,且围绕设置在分水管结构10的周围;该并联结构的制冷导管111可加快制冷液循环速率,即单位时间内,同等环境下,本结构可为人体输送更多的制冷量来为人体降温,由此极大的节省了能源的损失。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制冷导管111均为U型结构,每个制冷导管111的管线长度相同,且其覆盖面积也相同;每个制冷导管111的U型底部均设置有测温点。由于制冷液进入制冷导管时温度最低,随着制冷液在制冷导管中不断流动,持续与人体发生热交换,制冷液的温度会不断升高,制冷量会不断下降。

在本实施例中,制冷水袋12通过水泵13和多段分段水管16连接至进水管101。出水管102通过多段分段水管16直接连接至制冷水袋12。本案中是通过水泵抽取制冷水袋内的水进入分段水管、进水管后再进入制冷导管内进行制冷;制冷导管内的制冷也直接通过出水管和分段水管后流入制冷水袋内进行循环使用。每相邻两段分段水管16之间均通过插拔接头14固定连接。本案中并不局限于通过插拔接头14连接,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连接。

图2和图3中都是数量为七个的制冷导管,图2为本案结构,图3为现有技术结构,通过对比图2和图3,在每个U型制冷导管的U型底部设置一个测温点,U型制冷导管底部设置的测温点所测得的制冷量可代表本段U型制冷导管中的平均制冷量。图2中的各U型制冷导管制冷效能分别用F1-F7表示,图3中的制冷效能分别用f1-f7表示。在初始制冷液温度相同的情况下,现假设每段制冷管消耗的制冷量为1。故能推导出,图2中的各段管制冷效能关系为F1= F2= F3= F4= F5= F6= F7。图3中的制冷效能关系为f2=f1-1; f3=f1-2; f4=f1-3; f5=f1-4; f6=f1-5; f7=f1-6。同时,由于两幅图对比使用的都是7个U型制冷导管,每个管线长度相同,覆盖面积也相同,故F1=f1。所以图2环境下制冷总量为F1+F2++F3+F4+F5+F6+F7=7F1。

图3环境下制冷总量为:

f1+f2+f3+f4+f5+f6+f7=f1+f1-1+f1-2+f1-3+f1-4+f1-5+f1-6=7f1-21。由于F1=f1,所以图2环境下制冷总量为7F1,图3环境下制冷总量为7F1-21。结论是假设每段制冷管消耗的制冷量为1时,本实用新型中的热循环结构比传统热循环结构高出21制冷量。从这个描述可得出,本实用新型可较为均匀的给人体带来制冷,可极大的节省能量损失。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