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节旅行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47511阅读:417来源:国知局
可调节旅行箱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旅行用品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旅行箱。



背景技术:

旅行箱是一种基础旅行用品,通常配备有拉杆及滚轮;由于滚轮的高度是固定的,因此在拖行过程中,如遇到路面积水,则通常无法使用滚轮进行拖行,否则污水极有可能浸湿箱体;另一方面,目前的旅行箱在上台阶时,最少需要使用与旅行箱重量相等的力气将箱体提起,这对于力气相对较小的人群,如女性朋友而言,较为吃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节旅行箱,该旅行箱可以在路面积水的情况下正常拖行,并且在上台阶的过程中提供助力功能。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可调节旅行箱包括箱体;箱体下方的前后侧分别设有前排滚轮、后排滚轮;所述箱体的内部靠后侧设有左右对称的、贯穿箱体上下侧的纵向滑道;所述后排滚轮的上部轮座连接向上延伸,且可在所述纵向滑道内滑动的轮杆;所述纵向滑道内还设有从箱体上方伸入纵向滑道的拉杆;所述纵向滑道的固定位置上还设有沿水平轴线旋转的中央齿轮;所述中央齿轮的两侧分别耦合于所述拉杆下半部分的拉杆齿条,以及所述轮杆上半部分的轮杆齿条,以使所述中央齿轮旋转时,同时驱动所述拉杆、轮杆反向运动;所述拉杆上端的横向拉手下降到箱体的顶部时,所述中央齿轮驱动后排滚轮的上部轮座向上运动到箱体底部;而当所述拉杆向上拉出至上极限位置时,所述轮杆向下伸出至下极限位置,以使所述前排滚轮明显高于后排滚轮。

作为优选,所述轮杆向下伸出到下极限位置时,所述前排滚轮比所述后排滚轮高160mm~170mm;该高度差比大部分台阶的高度略大,从而使该旅行箱的后排滚轮支承在下方台阶上时,前排滚轮可向上抬起,并跨至上方台阶。

作为优选,所述纵向滑道的横截面呈矩形;所述拉杆的上半部分为矩形柱,下半部分呈槽钢状,其三个外侧面与所述纵向滑道的内表面接触,以稳定结构;所述拉杆齿条制作于呈槽钢状的拉杆下半部分的内侧槽底;同样,所述轮杆的下半部分为矩形柱,上半部分呈槽钢状,其三个外侧面与所述纵向滑道的内表面接触;所述轮杆齿条制作于呈槽钢状的轮杆上半部分的内侧槽底。

作为优选,所述拉杆的下半部分、上半部分之间可拆连接;在不需要后排滚轮向下伸出时,可使拉杆的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分离,此时,拉杆向上拉出时,对后排滚轮的位置不构成影响。进一步地,所述可拆连接由拉杆下半部分、上半部分之间的纵向插块、纵向插孔形成,且所述纵向插块与纵向插孔之间的最大滑动阻力为25-30kg。所述可拆连接亦可由拉杆下半部分、上半部分之间的纵向螺柱、纵向螺管形成,且所述拉杆的上半部分可绕自身轴线自由旋转,以使旅行者通过手动旋拧拉杆的上半部分,实现拉杆上半部分、下半部分的轴向连接或拆分。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该可调节旅行箱在将拉杆向上拉出并进行拖行时,与所述后排滚轮相连接的轮杆向下伸出,使得箱体的底部被向上提起,并由后排滚轮及轮杆对箱体构成承托;由此可使箱体底部远离地面积水,使该旅行箱可在雨天路面积水情况下正常拖行;另外,在所述中央齿轮的滚动过程中,设其周向位移为l,则由于轮杆的下端与地面的距离是不变的,故中央齿轮将相对于地面上升l,亦即箱体相对于地面上升l;同时拉杆相对于中央齿轮的位移也为l,故拉杆相对于地面上升了2l;根据功能原理,可见,在将箱体抬起的过程中,对拉杆提供的向上拉力只需要箱体的一半重量即可;这大大地降低了该旅行箱在上台阶过程中的提拉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可调节旅行箱实施例一的第一状态示意图。

图2是本可调节旅行箱实施例一的第二状态示意图。

图3是本可调节旅行箱实施例二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可调节旅行箱实施例三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可调节旅行箱的上台阶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在图1、图2所示的实施例一中,该可调节旅行箱包括箱体1;箱体1下方的前后侧分别设有前排滚轮(未图示)、后排滚轮2;所述箱体1的内部靠后侧设有左右对称的、贯穿箱体上下侧的纵向滑道10;所述后排滚轮2的上部轮座20连接向上延伸,且可在所述纵向滑道10内滑动的轮杆21;所述纵向滑道10内还设有从箱体上方伸入纵向滑道的拉杆31;所述纵向滑道10的固定位置上还设有沿水平轴线旋转的中央齿轮4;所述中央齿轮4的两侧分别耦合于所述拉杆31下半部分的拉杆齿条311,以及所述轮杆21上半部分的轮杆齿条211,以使所述中央齿轮4旋转时,同时驱动所述拉杆31、轮杆21反向运动;所述拉杆31上端的横向拉手3下降到箱体1的顶部时,所述中央齿轮4驱动后排滚轮2的上部轮座20向上运动到箱体底部,使整个旅行箱处于图1所示的状态;而当所述拉杆31向上拉出至上极限位置时,所述轮杆21向下伸出至下极限位置,以使所述前排滚轮明显高于后排滚轮2,使整个旅行箱处于图2所示的状态。

上述的可调节旅行箱,如图5所示,所述轮杆21向下伸出到下极限位置时,所述前排滚轮2a比所述后排滚轮2高160mm~170mm;该高度差比大部分台阶的高度略大,从而使该旅行箱的后排滚轮2支承在下方台阶上时,前排滚轮2a可向上抬起,并跨至上方台阶。由此,该旅行箱在上台阶过程中,只需使用较小的力气,将箱体1向上抬起至前排滚轮2a达到上一台阶的高度,将前排滚轮2a向前平推至该上一台阶后,下压拉杆31(此过程所需力气极小),即可将后排滚轮2向上缩回箱体底部,从而将整个旅行箱移动到所述上一个台阶;然后以同样的过程再提升到更上一个台阶;该过程如同人体自身在上台阶时,前脚先踏上一级台阶,而后后脚跟进;整个过程相较于直接提着旅行箱上台阶,在较大程度上降低了体力消耗。

上述可调节旅行箱在将拉杆向上拉出并进行拖行时,与所述后排滚轮2相连接的轮杆21向下伸出,使得箱体1的底部被向上提起,并由后排滚轮2及轮杆21对箱体1构成承托;由此可使箱体底部远离地面积水,使该旅行箱可在雨天路面积水情况下正常拖行;另外,在所述中央齿轮4的滚动过程中,设其周向位移为l,则由于轮杆21的下端与地面的距离是不变的,故中央齿轮4将相对于地面上升l,亦即箱体1相对于地面上升l;同时拉杆31相对于中央齿轮的位移也为l,故拉杆相对于地面上升了2l;根据功能原理,可见,在将箱体1抬起的过程中,对拉杆31提供的向上拉力只需要箱体(包括箱体内的物件)的一半重量即可(直观地,可以认为由拉力及地面支承力共同构成了箱体的提升合力,故拉力较小);这大大地降低了该旅行箱在上台阶过程中的提拉难度。

实施例二:

对于图3所示的实施例二,其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拉杆31的下半部分、上半部分之间可拆连接。具体地,所述可拆连接由拉杆21下半部分、上半部分之间的纵向插块31a、纵向插孔31b形成,且所述纵向插块31a与纵向插孔31b之间的最大滑动阻力为25-30kg,即纵向插块31a完全插入纵向插孔31b时,两者之间的滑动阻力为25-30kg。这样,在不需要后排滚轮2向下伸出时,可向下按住箱体1,同时上拉拉杆31,使拉杆31的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分离,此时,拉杆31向上拉出时,对后排滚轮2的位置不构成影响;而通常箱体的装箱重量不超过50kg,因此拉杆31的上下半部分结合时,拉杆31所承受的拉力不超过25kg,故在提拉箱体时,拉杆31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不会自己脱离,导致无法实现该旅行箱的基本技术效果。

实施例三:

对于图4所示的实施例三,其与实施例二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可拆连接由拉杆下半部分、上半部分之间的纵向螺柱31c、纵向螺管31d形成,且所述拉杆的上半部分可绕自身轴线自由旋转,从而使旅行者通过手动旋拧拉杆31的上半部分,实现拉杆31上半部分、下半部分的轴向连接或拆分。由此,在拉杆31上半部分、下半部分连接后,拉杆的轴向拉力完全无法使拉杆分离,而通过旋拧拉杆31的上半部分,又可以轻松地使拉杆分离。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