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48452发布日期:2018-07-03 19:28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送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向衣服的内侧送入空气的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2中记载有现有的送风装置的例子。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送风装置具有框架、设于框架内的马达、安装于马达的旋转轴的风扇、安装于框架的波纹管部、设于框架的卡合片、以及设于波纹管部的下端的夹持件。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送风装置在将卡合片勾挂于衣服的带部的状态下驱动马达来使风扇旋转。从波纹管部的下端引进空气,空气通过波纹管部被送向衣服的内侧。

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送风装置具备主体部件和安装部件。主体部具有收纳部和凸缘部。收纳部收纳马达以及叶轮。安装部件呈圆环形状。在将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送风装置安装于衣服的情况下,将主体部件的收纳部插入衣服的孔,并使凸缘部与衣服接触。接下来,以从衣服的里侧覆盖收纳部的方式将安装部件安装于主体部件,并使安装部件与衣服接触。这样,通过利用凸缘部和安装部件夹持衣服,来将送风装置安装于衣服。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39625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06-009108号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送风装置相对于衣服或者带部的一个能够安装,有安装对象受限的问题。

并且,在现有的技术中也有送风装置的小型化、风量增大的课题。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对于衣服以及带部都能够安装的小型且风量较大的送风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个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是具有向工作人员所穿戴的衣服的内侧送入空气的风扇主体的送风装置,上述风扇主体能够选择性地配置于上述衣服的下摆的上侧或者上述下摆的下侧的任一处。

其它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具有:风扇主体,其从吸气口吸引空气并向工作人员所穿戴的衣服的内侧送入空气;和排气管,其与风扇主体连接,并具有向衣服内送入空气的排气口,上述吸气口能够选择性地配置于上述衣服的下摆的上侧、或者上述下摆的下侧的任一处,上述排气口能够选择性地配置于上述衣服的下摆的上侧、或者上述下摆的下侧的任一处。

其它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具有:轴流风扇,其与风扇的轴向大致平行地吸入、排出空气;风扇主体,其容纳上述轴流风扇;以及排气管,其以与上述轴流风扇的轴向成规定角度的方式与上述风扇主体连接,并且向衣服的内侧排出上述风扇所吸入的空气。

发明的效果如下。

一个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对于衣服以及带部都能够安装。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安装于工作服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2是分解送风装置的风扇单元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组装风扇单元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组装风扇单元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构成风扇单元的风扇主体的主视图。

图6是风扇主体的后视图。

图7是示出送风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8是示出将风扇单元安装于工作服前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

图9是示出将风扇单元安装于工作服后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

图10是构成风扇单元的套筒的侧视图。

图11是送风装置所具有的操作部的示意图。

图12是安装风扇单元的工作服的示意图。

图13是示出送风装置的操作例的流程图。

图14是示出送风装置的风扇单元的其它例子的立体图。

图15是图14的风扇单元的主视图。

图16是图14的风扇单元的侧视图。

图17是图14所示的带部接合器的主视图。

图18是图14的风扇单元的俯视图。

图19是图14的风扇单元的仰视图。

图20是分解图14的风扇单元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1是将图14的风扇单元安装于带部后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22是将具有风扇主体的其它例子的风扇单元分解后的侧视图。

图23是组装图22的风扇单元后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

图24是组装图22的风扇单元后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

图25是将图22的风扇单元安装于工作服后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26是将图22的风扇单元安装于工作服后的状态的主视图。

符号的说明

10—送风装置,14—风扇主体,15—套筒,24—导轨,25—安装槽,27、28、46、49、50、51—突起,34—工作服,34a—下摆,38—风扇单元,39—带部接合器,42—夹紧部,44—排气管,48—带部,52—工作裤。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送风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各图所示的结构中相同的结构标注有相同的符号。

图1所示的送风装置10具有风扇单元11、操作部12以及电源部13。风扇单元11安装于工作人员所穿戴的工作服34的下摆34a的上方。送风装置10具有多组具体而言为两组风扇单元11,两组风扇单元11是同一结构。因此,为便于说明,基于一组风扇单元11对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图3以及图4所示,风扇单元11具有风扇主体14以及套筒15。风扇主体14具有:图5以及图6所示的外壳16;如图7所示设于外壳16内的电动马达17;设于外壳16内的逆变电路18;以及设于外壳16内且被电动马达17驱动的风扇19。电动马达17是无刷马达,电动马达17具有转子以及定子。定子具有线圈,转子以及风扇19是安装于旋转轴的轴流风扇。逆变电路18具有多个开关元件,逆变电路18与电动马达17的定子连接。

外壳16是合成树脂制或者金属制,如图2所示,外壳16具有筒部20、吸气口21以及排气口22。吸气口21以及排气口22将外壳16的内部与外部连接起来。筒部20具有在径向上向外侧突出的凸缘23。如图8以及图9所示,在筒部20的中心线a1方向上,筒部20配置于凸缘23和排气口22之间。吸气口21在中心线a1方向上配置于与凸缘23相同的位置。

在筒部20的外周面设有导轨24。导轨24沿筒部20的圆周方向呈圆弧状地设置。导轨24在筒部20的圆周方向上的不同位置设置多个。在多个导轨24和凸缘23之间分别设有安装槽25。多个安装槽25沿筒部20的圆周方向设置。在导轨24和导轨24之间分别设有切口26,切口26与安装槽25分别独立地连接。多个导轨24分别具有朝向安装槽25突出的突起27。

套筒15是合成树脂制或者金属制,并且如图2以及图10所示呈环状。套筒15的内径比筒部20的外径大且比凸缘23的外径小。在套筒15的内周面设有突起28。突起28隔开间隔地在套筒15的圆周方向上设置多个。突起28的个数和切口26的个数相同。

操作部12具有图11所示的触觉开关29、灯30以及图7所示的控制器31。控制器31是具备中央运算处理装置、存储部、输入输出接口的微型计算机。控制器31与逆变电路18、触觉开关29以及灯30连接。通过触觉开关29的操作,能够进行电源的接通、断开的切换、以及各种模式的切换。灯30的点亮个数或者点亮位置按照触觉开关29的接通、断开以及模式的种类而不同。控制器31在电源正接通的状态下切换各种模式,来控制逆变电路18。

电源部13经由逆变电路18与电动马达17连接。电源部13具有容纳壳体32和容纳于容纳壳体32的电池元件。电池元件是直流电源,并且是能够反复进行充电以及放电的二次电池。电池元件能够使用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聚合物电池、镍镉电池的任一种。两组风扇单元11的风扇主体14分别经由缆线33与操作部12以及电源部13连接。缆线33包括电力缆线以及信号缆线。缆线33和风扇主体14的连接结构可以是第一结构或者第二结构都可以。第一结构是缆线33的端部固定于风扇主体14的结构。第二结构是缆线33的端部经由插头相对于风扇主体14能够拆装的结构。

风扇单元11相对于工作人员w1所穿戴的工作服34能够安装以及拆下。如图12所示,在工作服34的任意部位、例如在与后身的腰部对应的部位设有安装孔35。在本公开的工作服34的多个部位、例如两个部位设有安装孔35。安装孔35在工作服34的后视中呈圆形,安装孔35的内径在筒部20的外径以上且不足凸缘23的外径。在一个部位的安装孔35安装一组风扇单元11。

参照图8以及图9,对将风扇单元11安装于工作服34的例子进行说明。将风扇主体14配置于工作服34的外侧b1,将套筒15配置于工作服34的内侧b2。并且,同心状地配置套筒15和筒部20。将风扇主体14的筒部20插入安装孔35,使凸缘23与工作服34接触。使筒部20进入套筒15的内侧,并使套筒15的突起28进入切口26。而且,工作人员w1使风扇主体14和套筒15在第一方向上相对旋转,当工作人员通过触感识别出突起28越过了突起27,停止风扇主体14以及套筒15。于是,如图9所示成为凸缘23以及套筒15夹持有工作服34的状态,将风扇单元11安装于工作服34。这样,利用突起27和突起28的卡合力来相互固定风扇主体14和套筒15,并如图9所示地组装成风扇单元11。

在将风扇单元11安装于工作服34后的状态下,若工作人员w1操作操作部12接通电源,并选择任一模式,则从电源部13对电动马达17施加电压,风扇19旋转。于是,工作服34的外侧b1的空气通过吸气口21进入外壳16内,外壳16内的空气从排气口22向工作服34的内侧b2排出。于是,在工作服34的内侧b2强制性地形成空气的流动。在工作服34的内侧b2流动的空气通过领部36、袖部37等并向工作服34的外侧b1排出。因此,能够抑制空气滞留在工作服34的内侧b2,能够抑制工作服34的内侧b2的温度上升。因此,能够有助于工作人员w1的中暑对策。并且,通过使风扇19为沿安装有叶片的旋转轴的轴向、或者与旋转轴大致平行地吸入且排出空气的轴流风扇,能够实现送风装置10的轻薄化以及风量的增大。

图13是示出送风装置10的操作例的流程图。若工作人员w1在步骤s1中按压触觉开关29在规定时间以上,则电源接通。电源的接通是指从电源部13向控制器31供给微弱电流,控制器31起动。在电源接通的状态下,若工作人员w1在步骤s2中按压触觉开关29不足规定时间,则对电动马达17施加涡轮模式电压(ターボモード)。涡轮模式电压是指最大风速电压。另外,若在步骤s3中按压触觉开关29不足规定时间,则对电动马达17施加强模式电压。强模式电压是指比涡轮模式电压低的电压。

另外,若在步骤s4中按压触觉开关29不足规定时间,则对电动马达17施加中模式电压。中模式电压是指比强模式电压低的电压。另外,若在步骤s5中按压触觉开关29不足规定时间,则对电动马达17施加弱模式电压。弱模式电压是指比中模式电压低的电压。另外,若在步骤s6中按压触觉开关29在规定时间以上,则电源断开。电源断开是指不从电源部13向控制器31供给电力。因此,控制器31的功能停止,电动马达17停止。

在从工作服34拆下风扇单元11的情况下,若工作人员w1使风扇主体14和套筒15在第二方向上相对旋转,则突起28在安装槽25内移动并越过突起27。而且,若使风扇主体14和套筒15相互分离,则突起28从切口26退出。因此,能够使风扇主体14和套筒15分离。这样,套筒15相对于风扇主体14能够拆装。并且,使风扇主体14相对于工作服34移动,从安装孔35拔出筒部20。

除上述的风扇单元11之外,送风装置10还能够构成图14所示的风扇单元38。风扇单元38具有风扇主体14以及带部接合器39。也就是说,风扇主体14对于套筒15和带部接合器39都能够拆装。

带部接合器39具有接合器主体40、安装于接合器主体40的钩部41、以及设于接合器主体40的夹紧部42。接合器主体40是合成树脂制或者金属制,如图14、图15、图16、图17、图18以及图19所示,接合器主体40具有筒形状的收纳部43和与收纳部43的端部连接的排气管44。排气管44沿收纳部43的径向配置。排气管44以与风扇19的轴向成规定角度的方式与风扇主体14连接。钩部41以及夹紧部42设于排气管44的外表面。在带部接合器39的俯视情况下,钩部41相对于排气管44设于与连接有收纳部43的部位相反的一侧。夹紧部42是在收纳部43的配置区域内设于排气管44且向远离收纳部43的方向延伸的板片。

收纳部43能够从开口部45收纳风扇主体14。也就是说,收纳部43的内径比筒部20的外径大,且比凸缘23的外径小。如图17所示,在收纳部43的内表面设有突起46。突起46在收纳部43的圆周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多个。

在将风扇主体14固定于接合器主体40的情况下,如图20所示,将风扇主体14和收纳部43以中心线a1为中心呈同心状地配置。而且,使风扇主体14和接合器主体40相互接近,使突起46进入切口26。接下来,若使风扇主体14和接合器主体40在第一方向上相对旋转,则突起46在安装槽25内移动。当工作人员w1通过触感识别出突起46越过了突起27,停止风扇主体14以及接合器主体40。这样,组装成风扇单元38。此外,在风扇单元38中,操作部12以及电源部13也如图21所示与风扇主体14连接。

工作人员w1挂上图21所示的工作裤52的带部48。风扇主体14的吸气口21位于工作服34的下摆34a的下方。带部48将工作裤52相对于工作人员w1的腰部进行定位。图21是在相当于工作人员w1的侧腹的位置将两组风扇单元38勾挂于带部48的例子。工作服34的一部分覆盖带部48。并且,使排气管44位于工作服34的内侧b2,将工作服34的下摆34a插入夹紧部42和排气管44之间。也就是说,夹紧部42支撑下摆34a。收纳部43以及风扇主体14位于工作服34的外侧b1。此外,风扇单元38并不限定于带部48,也可以安装于工作服34的兜部、工作裤52的腰部等用钩部41能够安装的位置的任一位置。

若工作人员w1操作操作部12使电动马达17旋转,则风扇19旋转。工作服34的外侧b1的空气从吸气口21被吸入至外壳16内,从排气口22向排气管44内排出。排气管44内的空气从排气口47向工作服34的内侧b2排出。因此,风扇单元38能够得到与风扇单元11相同的效果。并且,排气管44呈筒形状,由于从排气口47排出空气,所以容易设定向工作服34的内侧b2排出空气的朝向。

参照图22、图23以及图24对风扇主体14的变更例进行说明。在风扇主体14的导轨24设有多个突起,例如设有三个突起49、50、51。突起49、50、51在筒部20的圆周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

在将图22的风扇主体14安装于带部接合器39的情况下,以中心线a1为中心呈同心状地配置风扇主体14和收纳部43。风扇主体14配置于工作服34的外侧b1,将带部接合器39配置于工作服34的内侧b2。而且,使筒部20进入安装孔35,利用凸缘23和收纳部43的端部来夹持工作服34。

此处,当连接风扇主体14和带部接合器39时,在将突起46插入安装槽25的状态下,能够以中心线a1为中心任意变更以及定位风扇主体14和带部接合器39的相对位置。图23所示的风扇单元38是使突起46在突起49和突起50之间停止并定位风扇主体14和带部接合器39的例子。图24所示的风扇单元38是使突起46在越过突起51后的位置停止并定位风扇主体14和带部接合器39的例子。

这样,若以中心线a1为中心任意变更风扇主体14和带部接合器39的相对位置,则不变更风扇主体14相对于工作服34的在圆周方向上的位置就能够如图25以及图26所示地变更从排气管44向工作服34的内侧b2排出的空气的方向。

图25示出如下例子:以表示从两组风扇单元38排出的空气的朝向的线段d1彼此的间隔随着接近领部36而变窄的方式相对于风扇主体14来定位带部接合器39。图26示出如下例子:以便表示从两组风扇单元38排出的空气的朝向的线段d1彼此的间隔随着接近领部36而变宽的方式相对于风扇主体14来定位带部接合器39。因此,工作人员能够在工作服34的内侧b2从排气管44朝向任意位置排出空气。

此外,图22、图23以及图24所示的风扇单元38也能够如图21所示将钩部41勾挂于带部48来使用。若使带部接合器39和风扇主体14在第二方向上相对旋转,使突起46从安装槽25,则能够使风扇主体14和带部接合器39分离。这样,带部接合器39相对于风扇主体14能够拆装。

若对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的事项的意义进行说明,则工作服34是衣服的一个例子,工作裤52是裤子的一个例子,风扇主体14、套筒15是第一接合器的一个例子,带部接合器39是第二接合器的一个例子。突起27、28、导轨24以及安装槽25是第一固定机构的一个例子。突起27、46、49、50、51、导轨24以及安装槽25是第二固定机构的一个例子。突起27、49、50、51是第一突起的一个例子,突起28是第二突起的一个例子,突起46是第三突起的一个例子。突起46、49、50、51、安装槽25以及导轨24是风向变更机构的一个例子。风扇主体14能够选择性地配置于工作服34的下摆34a的上侧或者下摆34a的下侧的任一处。

送风装置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电源部可以是直流电源或者交流电源中任一个。直流电源也可以是一次电池或者二次电池中任一个。并且,风扇单元11、38也可以设置一个或者三组以上。设于工作服34的安装孔35的个数是风扇单元的个数以上即可。风扇19为轴流风扇,但风扇19也可以是西洛克风扇。第一固定机构能够由设于筒部20的外周面的外螺纹部和设于套筒15的内周面的内螺纹部构成。第二固定机构能够由设于筒部20的外周面的外螺纹部和设于收纳部43的内周面的内螺纹部构成。并且,风扇19也能够是将所被吸入的空气向工作裤52的内侧排出的结构。

衣服是覆盖人的上半身的服装,包括工作服、制服、t恤、运动服等。裤子是覆盖人的下半身的服装,包括工作裤、短裤、西裤、牛仔裤等。带部可以是皮革、合成皮革等哪种都可以。送风装置10具备风扇单元11、38即可。送风装置10可以是具备操作部12、电源部13以及缆线33的装置,或者也可以不具备它们的装置,都是可以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