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鞋面,特别是涉及多种材料复合的多功能鞋面。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消费者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鞋子的舒适性和观赏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轻便鞋和运动鞋作为步行和运动的主要鞋类,受到人们的青睐。目前市场上的鞋子大多数是网布与一些特殊材料或是皮革做拼合,无法同时满足用户对鞋子的多种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以网格布作为底层同时在底层上复合多种面料的多种材料复合的多功能鞋面。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多种材料复合的多功能鞋面,包括鞋面本体,所述鞋面本体具有左右分布的左区和右区,所述左区由前至后依次设置有左鞋尖面、左鞋侧面和左鞋后跟面,所述右区由前至后依次设置有右鞋尖面、右鞋侧面和右鞋后跟面,所述左鞋侧面与所述右鞋侧面之间设有鞋舌口,所述左鞋后跟面与所述右鞋后跟面之间设有鞋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鞋面本体具有底层,此底层为网格布底层,所述底层对应于所述左区或所述右区复合有圆编材料层,所述底层对应于所述右区或所述左区复合有经编材料层,所述圆编材料层上设置有一针一线绣面料块,所述经编材料层上设置有支架和镭射处理区域,所述圆编材料层上避开所述一针一线绣面料块的部分设置有第一梭织材料块,所述经编材料层上避开所述支架和所述镭射处理区域的部分设置有第二梭织材料块。
所述支架在宽度方向上贯穿所述右鞋侧面或所述左鞋侧面,所述镭射处理区域设置所述经编材料层上对应于所述右鞋侧面或所述左鞋侧面的部分。
所述支架为TPU材料支架。
所述第一梭织材料块分别对应热压设置于所述圆编材料层上。
所述圆编材料层上设置有插口,所述第一梭织材料块的一部分热压设置于所述圆编材料层上,另一部分卡嵌于所述插口上。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多种材料复合的多功能鞋面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将多种材料鞋面复合在网格布底层上,使鞋面本体的不同区域上具有不同的材质特性,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圆编材料层和经编织材料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梭织材料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的镭射处理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一针一线绣面料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1.左鞋尖面、12.左鞋侧面、13.左鞋后跟面、14.右鞋尖面、15.右鞋侧面、16.右鞋后跟面、3.一针一线绣面料块、4.支架、5.圆编材料层、51.插口、6.经编材料层、7.镭射处理区域、8.第一梭织材料块、81.插条、9.第二梭织材料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6所示的多种材料复合的多功能鞋面,包括鞋面本体,鞋面本体为圆弧状的常规鞋面:具有左右分布的左区和右区,左区由前至后依次设置有左鞋尖面11、左鞋侧面12和左鞋后跟面13,右区由前至后依次设置有右鞋尖面14、右鞋侧面15和右鞋后跟面16,左鞋侧面12与右鞋侧面15之间设有鞋舌口,左鞋后跟面13与右鞋后跟面16之间设有鞋口。
鞋面本体包括底层和复合在底层上的多种鞋面材料层,所述底层为网格布底层。
所述底层对应于所述左区的部分热粘贴复合有圆编材料层5,圆编材料层5上对应于左鞋侧面12的位置上留有若干镂空的插口51。
圆编材料层5对应于左鞋尖面11和左鞋侧面12的交界处位置上设置有一针一线绣面料块3,一针一线绣面料块3为不规则块状、通过热压的方式贴合在圆编材料层5上。
所述底层对应于所述右区的部分热粘贴复合有经编材料层6。
经编材料层6上对应于右鞋侧面15的位置上的部分区域经过镭射处理,形成条纹状的镭射处理区域7。
经编材料层6上对应于右鞋侧面15的位置上粘贴有TPU材质的支架4,支架4在经编材料层6于右鞋侧面15的宽度方向上贯穿设置,且支架4部分包围镭射区域7。
圆编材料层5上避开一针一线绣面料块3的部分上热压粘贴有第一梭织材料块8,第一梭织材料块8分布于经编材料层6对应于左鞋侧面12和左后跟面13的位置上,第一梭织材料块8上成型有不规则花纹孔和数道条状的插条81,各插条81分别对应卡插于各插口51内。
经编材料层6上避开支架4和镭射处理区域7的部分热压粘贴有第二梭织材料块9,第二梭织材料块9分布于经编材料层6对应于右鞋侧面15的后端和右后跟面16的位置上,第二梭织材料块9上成型有不规则花纹孔。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多种材料组合热压,使鞋面本体具有如下特点:圆编材料层5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透气性,经编材料层6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可增加采用鞋面本体的鞋子的舒适度,梭织材料块8具有较高的强度,配合支架4可以起到支撑鞋面本体的作用,一针一绣面料层3具有较高的强度不易断裂且美观大方的优点,可以保证鞋尖面11和鞋侧面12之间位置处的耐折性和观赏性,经编材料层6上通过镭射处理,具有反光效果,使鞋面本体更具有观赏性。
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仅在于:本实施例将实施例一中的左区和右区的设置相互对调。
上述实施例和附图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