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拉链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05734阅读:419来源:国知局
新型拉链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拉链加工设备,尤其是一种新型拉链机。



背景技术:

搭扣钩码拉链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拉链,其拉链头本身具有防倒退的功能,防倒退功能较好,因此得到较为广泛的使用。此类拉链的拉链头与拉链的装配通常使用拉链机进行操作,当需要安装两个拉链头的时候,就要分别装配第一个拉链头和第二个拉链头。拉链头包括拉片、安装拉片的上板以及下板。

一般安装第一个拉链头的拉链机,包括有第一机体,第一机体上设有拉链带传送平台以及与拉链带传送平台衔接的拉链带输送机构、第一拉链头输送机构,拉链头输送机构包括第一震动料盘和第一拉链头输送轨道,拉链带传送平台远离拉链头输送机构的一端设有并链机构,并链机构处设有拉链头检测机构,并链机构与拉链带输送轨道之间设有拉链头转移机构,拉链头转移机构与并链机构之间还设有第一拉链带感应机构,拉链头由第一震动料盘移至第一拉链头输送轨道,再由拉链头转移机构将拉链头推至安装位置,第一拉链带感应机构检测拉链齿的位置,其带动并链机构运行,使第一个拉链头与拉链带装配起来,经过该类拉链机可实现单个拉链头与拉链带的装配。

一般安装第二个拉链头的拉链机,包括有第二机体,第二机体上设有第二震动料盘、拉链头模具、送头机构、拉链滑移槽及第二拉链带感应机构,拉链头由第二震动料盘移至送头机构位置,由送头机构将拉链头推入到拉头模具内,拉链带沿拉链滑移槽移动,当第二拉链带感应机构感应到拉链齿位置时,拉头模具在气缸的作用下上升至装配位置,由于已经安装上第一个拉链头,其拉链齿啮合,拉链带移动,拉链带可直接穿入第二个拉链头实现装配。

这两类拉链机不能满足:安装完第一个拉链头后,马上能进入第二个拉链头的安装,不能实现进料和出料的完整过程,加工效率较低;在进行第二个拉链头装配过程中,拉链带传送速度过快,影响拉链头装配;带有一个拉链头的拉链带沿拉链滑移槽移动时,其运行不够稳定,也会影响拉链头的装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新型拉链机,其可依次进行两个拉链头的装配,防止拉链带错位,拉链带的传送传送稳定,装配效率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拉链机,包括有机体,所述机体上设有用于安装第一个拉链头的第一装配装置和用于安装第二个拉链头的第二装配装置,所述第一装配装置包括拉链带传送平台、拉链带输送机构、第一拉链头输送机构、第一拉链头输送轨道、并链机构和拉链头转移机构,所述第二装配装置包括拉链头模具、送头机构、拉链滑移槽及第二拉链带感应机构,所述机体上设有分带装置,所述分带装置包括支撑梁和机座,所述支撑梁上固定设置有滑轨,所述机座通过滑块可滑移的设置在滑轨上,所述支撑梁上设有刀架,所述刀架上固定有分带刀,所述机座上设有用于传送分离拉链带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处设有用于抵挡拉链齿的挡块,所述机座上还设有驱动挡块工作的驱动组件,所述滑轨上设有驱动机座复位的复位组件,所述拉链滑移槽的中部设有供拉链头的拉片通过的第二通道,所述拉链滑移槽设有用于抵触拉链头的上板的钢片以及安装钢片的夹持组件。

通过上述方案可知,刀架安装在支撑板上,刀架上设有分带刀,其抵压分离拉链带,使得拉链带的拉链齿分离更加省力、便捷,刀架上设置通道,用于传送分离后的拉链带,通过挡块抵挡拉链齿,设置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挡块工作,调整两条拉链带的传送,分离后的两条拉链带上的拉链齿彼此对应,在进行并链操作时避免发生错位,拉链机运行时,带有拉链头的拉链带沿拉链滑移槽方向传送,拉链头的拉片可沿第二通道传送,拉链头的上板与钢片抵触,拉链头传送更加稳定。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是:所述拉链滑移槽上对称设置有两块钢片,对应钢片设置有两组夹持组件,两块钢片之间的距离小于拉链头上板的宽度,所述夹持组件包括上夹持块和下夹持块,所述钢片置于上夹持块与下夹持块之间,并且钢片朝向第二通道的一侧露出上夹持块设置,所述下夹持块与拉链滑移槽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上夹持块与下夹持块固定连接。

通过上述方案可知,带有拉链头的拉链带进行传送时,拉链头的上板正好抵触在两块钢片上,拉链头可沿钢片方向滑移,拉链头的拉片沿两块钢片之间的第二通道运行;上夹持块与下夹持块将钢片夹持定位,结构稳定,钢片露出上夹持块设置,左右两侧的上夹持块能起到导向作用,便于拉链头稳定传送。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是:所述复位组件包括固定设置在滑轨上的安装座,所述安装座沿滑轨方向设有直杆和第一气缸,所述滑块对应直杆位置设有第一感应开关,所述滑块对应第一气缸的第一伸缩杆位置还设有挡板,当第一感应开关检测到直杆时,第一气缸的第一伸缩杆伸出并抵压挡板实现机座复位。

通过上述方案可知,当挡块抵挡住拉链齿,机座会随拉链带移动,到达一定位置时,第一感应开关的感应部分检测到直杆,第一感应开关会控制第一气缸的第一伸缩杆伸出,通过抵压挡板,带动滑块往回移动,从而实现机座复位。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是:所述机座上设有腔体,所述挡块的中部铰接在腔体中,所述挡块靠近第一通道出口位置的上端面设有凸起,挡块转动至凸起伸入第一通道实现凸起抵挡拉链齿,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弹簧和第二气缸,所述挡块靠近第一通道入口位置的上端面设有凹槽,所述弹簧一端抵触在凹槽上,另一端抵触在腔体的内壁上,所述第二气缸固定设置在机座的下端面,所述第二气缸的第二伸缩杆伸入腔体,第二伸缩杆推动挡块转动实现凸起转离第一通道。

通过上述方案可知,机座内设有腔体,挡块的中部铰接在腔体中,挡块靠近第一通道出口位置的上端面设有凸起,挡块旋转,凸起可伸入第一通道出口,同时抵挡两条拉链带上的拉链齿,避免拉链带错位,影响并链操作,弹簧一端抵触在凹槽上,另一端抵触在腔体的内壁,其始终给予挡块转动的弹性力,使得凸起伸入第一通道,用于抵触拉链齿,进行拉链带错位调节,机座上设有第二气缸,第二气缸固定在刀架的下端面,第二气缸的第二伸缩杆伸入腔体,第二气缸驱动第二伸缩杆向上移动,从而推动挡块转动,使得凸起转离第一通道,便于错位调节后的拉链带传送。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是:所述机座包括上机座和下机座,所述下机座通过滑块可滑移的设置在滑轨上,下机座与滑块固定连接,所述上机座通过导向杆与下机座连接,所述腔体设置在下机座内,所述上机座的下端面分别对称设置有两条第一导向槽,所述下机座对应第一导向槽处设置有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配合构成传送分离拉链带的第一通道,所述下机座对应导向杆位置设有安装槽,所述导向杆穿过上机座,其下端面与安装槽的底壁相抵触,所述上机座上设有可调节上机座高度的凸轮,所述凸轮通过转轴与上机座连接,所述凸轮的下端面抵触于滑块的上侧壁,凸轮转动带动上机座沿导向杆移动,所述导向杆的上端固定设置有螺帽。

通过上述方案可知,机座包括上机座下机座,所述下机座通过滑块可滑移的设置在滑轨上,下机座与滑块固定连接,上机座通过导向杆与下机座连接,当挡块抵挡住拉链齿时,机座可随拉链带移动,腔体设置在下机座内,中机座的下端面分别对称设置有两条第一导向槽,下机座对应第一导向槽处设置有第二导向槽,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扣合,形成可传送分离后的两条拉链带的第一通道;上机座通过导向杆与下机座连接,下机座上设有安装槽,导向杆插设在安装槽内,起到固定作用,上机座可沿导向杆上下移动,在上机座上设置凸轮,凸轮抵触于滑块的上侧壁,可旋转凸轮,带动上机座上移,便于安装分离后的拉链带,导向杆上端设置螺帽,给予限位,防止上机座脱离。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是:所述第二拉链带感应机构包括移动件、检测移动件抵触或远离的第二感应开关以及传动件,所述传动件与移动件联动,所述传动件置于第二通道的上方,所述第二拉链带感应机构还包括安装架,所述第二感应开关固定设置在安装架上,所述传动件呈L形设置,包括横向部和纵向部,所述横向部沿第二通道方向设置,所述横向部的中部铰接设置在安装架上,所述纵向部与横向部远离第二感应开关的一端固定或一体设置,所述移动件设置在横向部靠近第二感应开关的一端,当传动件未转动时,移动件的一端可抵触在第二感应开关上,所述移动件为螺钉,所述横向部对应螺钉位置设有螺纹孔,螺钉穿设于螺纹孔。

通过上述方案可知,传动件呈L形设置,包括横向部和纵向部,横向部的中部铰接设置在安装架上,纵向部与横向部固定或一体设置,拉链带在传送过程中,纵向部未抵触到拉链齿,移动件抵触在第二感应开关上,未进入第二个拉链头安装操作;纵向部抵触到拉链齿,其带动横向部向上转动,移动件向下移动,脱离第二感应开关,第二感应开关检测到该信号,进入第二个拉链头的安装操作,其检测稳定;移动件为螺钉,螺钉与横向部的螺纹孔配合,可通过旋转螺钉,调节横向部倾斜的角度,在纵向部抵触不同高度的拉链齿时,方便调节横向部倾斜的角度,使得感应开关检测更加灵敏。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是:所述机体上还设有用于传送拉链带的摩擦轮机构,所述摩擦轮机构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有摩擦轮以及用于安装摩擦轮的夹紧组件,所述摩擦轮上设有供拉链带抵触传送的抵触外周面,所述安装板上还设有将拉链带压设在摩擦轮上的抵压件,所述抵压件上设有延伸至摩擦轮的抵触外周面上的抵压部,所述抵压件的抵压部与摩擦轮的抵触外周面抵触设置。

通过上述方案可知,摩擦轮通过夹紧组件设置在安装板上,拉链带在传送的时候,其两条布带分别抵触在摩擦轮的抵触外周面上,抵压件的抵压部延伸至摩擦轮的抵触外周面,抵压件可将拉链带的布带抵压在摩擦轮的抵触外周面上,增大拉链带的传送阻力,防止拉链带传送过快,便于拉链头的安装。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是:所述夹紧组件包括安装杆、垫圈和第一螺母,所述安装杆固定设置在安装板上,所述安装杆上设有肩阶,所述摩擦轮套设在安装杆上,摩擦轮靠近肩阶的端面与肩阶相抵触,所述垫圈套设在安装杆上,垫圈与摩擦轮相抵触,所述垫圈远离摩擦轮的一侧设有与第一螺母形状适配的第一容置槽,所述安装杆上设有外螺纹,其与第一螺母相配合。

通过上述方案可知,安装杆固定设置在安装板上,摩擦轮套设在安装杆上,垫圈将摩擦轮压设在安装杆的肩阶上,垫圈上设有第一容置槽,安装杆通过旋接第一螺母,使得第一螺母抵压第一容置槽的底面,防止垫圈松动,便于摩擦轮的固定安装。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是:所述抵压件通过支撑杆与安装板连接,支撑杆固定设置在安装板上,抵压件套设在支撑杆上,所述抵压件包括安装部,所述安装部的两端对称设有第二容置槽,所述支撑杆上套设有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分别置于第二容置槽内,所述第一轴承一侧与支撑杆相抵触,另一侧与第二容置槽的底面相抵触,所述支撑杆上还设有用于抵压第二轴承的第二螺母,所述抵压件的抵压部与安装部固定或一体设置,所述抵压部为两条平行设置的延伸臂,所述延伸臂与摩擦轮抵触的端部呈弧形设置,所述摩擦轮的中部设有供拉链带的拉链齿通过的凹槽,所述抵触外周面分别置于凹槽的两侧,两个延伸臂的弧形端部的外弧面分别与抵触外周面相抵触。

通过上述方案可知,抵压件通过安装部套设在支撑杆上,安装部的两端对称设有第二容置槽,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分别置于第二容置槽内,抵压件可进行转动调节其位置,当旋紧第二螺母时,第二螺母将第二轴承抵压在第二容置槽底壁,抵压件再将第一轴承抵压在支撑杆上,实现抵压件的定位;抵压件的抵压部为两条平行设置的延伸臂,延伸臂的端部呈弧形设置,摩擦轮的中部设有凹槽,抵触外周面分别置于凹槽的两侧,拉链带的拉链齿部分可置于凹槽内传送,而拉链带的布带部分可置于凹槽两侧的抵触外周面,通过延伸臂的弧形端部将布带部分压设在摩擦轮上,能有效的增大阻力,减小拉链带的传送速度,延伸臂的弧形端设置,其外弧面与拉链带抵触,使得拉链带传送平滑。

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设置是:所述机体上还设有出料牵引机构,所述出料牵引机构包括导向轮、牵引轮、出料槽和电机,所述牵引轮可转动的设置在机体上,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牵引轮联动,所述出料槽设置在牵引轮的下方,机体上还设有可调节高度的调节杆,所述导向轮设置在调节杆上。

通过上述方案可知,拉链带绕设在导向轮和牵引轮上,电机带动牵引轮转动,带动拉链带传送,拉链带由出料槽出料,完成装配,导向轮设置在调节杆上,可通过调节杆设置导向轮的高度。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装配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拉链滑移槽与第二拉链带感应机构配合示意图;

图4为第二拉链带感应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夹持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6为钢片结构示意图;

图7为分带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机座结构示意图;

图9为驱动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导向杆与螺帽配合示意图;

图11为复位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夹紧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的A-A剖面示意图;

图14为抵压件与安装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14所示,一种新型拉链机,包括有机体1,机体1上设有用于安装第一个拉链头的第一装配装置2和用于安装第二个拉链头的第二装配装置3,第一装配装置2包括拉链带传送平台21、拉链带输送机构22、第一拉链头输送机构23、第一拉链头输送轨道24、并链机构25和拉链头转移机构26,第二装配装置3包括拉链头模具31、送头机构32、拉链滑移槽33及第二拉链带感应机构34,机体1上设有分带装置4,分带装置4包括支撑梁41和机座42,支撑梁41上固定设置有滑轨43,机座42通过滑块44可滑移的设置在滑轨43上,支撑梁41上设有刀架45,刀架45上固定有分带刀451,机座42上设有用于传送分离拉链带的第一通道46,第一通道46处设有用于抵挡拉链齿的挡块47,机座42上还设有驱动挡块47工作的驱动组件48,滑轨43上设有驱动机座42复位的复位组件49,拉链滑移槽33的中部设有供拉链头的拉片通过的第二通道35,拉链滑移槽33设有用于抵触拉链头的上板的钢片36以及安装钢片36的夹持组件37。

在本实施例中,拉链滑移槽33上对称设置有两块钢片36,对应钢片36设置有两组夹持组件37,两块钢片36之间的距离小于拉链头上板的宽度,夹持组件37包括上夹持块371和下夹持块372,钢片36置于上夹持块371与下夹持块372之间,并且钢片36朝向第二通道35的一侧露出上夹持块371设置,下夹持块372与拉链滑移槽33的底面固定连接,钢片36上设置有通孔361,上夹持块371可通过螺钉穿过通孔361与下夹持块372固定连接。钢片36的安装还可以是:一块上夹持块夹持钢片进行固定安装;或是一块下夹持块垫在滑槽底面上进行固定安装;或是钢片直接与滑槽底面固定安装,能够实现钢片的安装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复位组件49包括固定设置在滑轨43上的安装座491,安装座491沿滑轨43方向设有直杆492和第一气缸493,滑块44对应直杆492位置设有第一感应开关494,滑块44对应第一气缸493的第一伸缩杆4931位置还设有挡板495,当第一感应开关494检测到直杆492时,第一气缸493的第一伸缩杆4931伸出并抵压挡板495实现机座42复位。

在本实施例中,机座42上设有腔体421,挡块47的中部铰接在腔体421中,挡块47靠近第一通道46出口位置的上端面设有凸起471,挡块47转动至凸起471伸入第一通道46实现凸起471抵挡拉链齿,该挡块47还可以是沿上下移动,驱动组件48驱动其移动,使得挡块47上的凸起471伸入或脱离第一通道46,实现对拉链齿的抵挡或解除抵挡,驱动组件48包括弹簧481和第二气缸482,挡块47靠近第一通道46入口位置的上端面设有凹槽472,弹簧481一端抵触在凹槽472上,另一端抵触在腔体421的内壁上,第二气缸482固定设置在机座42的下端面,第二气缸482的第二伸缩杆4821伸入腔体421,第二伸缩杆4821推动挡块47转动实现凸起471转离第一通道46。该驱动组件还可以是步进电机,步进电机与挡块47的铰接轴联动,通过控制步进电机的转动,从而带动挡块47的转动,实现挡块47对拉链齿的抵挡。

在本实施例中,机座42包括上机座422和下机座423,下机座423通过滑块44可滑移的设置在滑轨43上,下机座423与滑块44固定连接,上机座422通过导向杆424与下机座423连接,腔体421设置在下机座423内,上机座422的下端面分别对称设置有两条第一导向槽4221,下机座423对应第一导向槽4221处设置有第二导向槽4231,第一导向槽4221和第二导向槽4231配合构成传送分离拉链带的第一通道46,下机座423对应导向杆424位置设有安装槽4232,导向杆424穿过上机座422,其下端面与安装槽4232的底壁相抵触,上机座422上设有可调节上机座422高度的凸轮51,凸轮51通过转轴52与上机座422连接,凸轮51的下端面抵触于滑块44的上侧壁,凸轮51转动带动上机座422沿导向杆424移动,导向杆424的上端固定设置有螺帽425,下机座423的第二导向槽4231出入口分别设有第一滚轮53和第二滚轮54。该凸轮51还可以由其他调节机构代替,实现调节上机座422和下机座423之间的距离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拉链带感应机构34包括移动件341、检测移动件341抵触或远离的第二感应开关342以及传动件343,传动件343与移动件341联动,传动件343置于第二通道35的上方,第二拉链带感应机构34还包括安装架344,第二感应开关342固定设置在安装架344上,传动件343呈L形设置,包括横向部3431和纵向部3432,横向部3431沿第二通道35方向设置,横向部3431的中部铰接设置在安装架344上,纵向部3432与横向部3431远离第二感应开关342的一端固定或一体设置,移动件341设置在横向部3431靠近第二感应开关342的一端,当传动件343未转动时,移动件341的一端可抵触在第二感应开关342上;当传动件343转动时,移动件341的一端与第二感应开关342的接触面分离,移动件341为螺钉,横向部3431对应螺钉位置设有螺纹孔34311,螺钉穿设于螺纹孔34311。

在本实施例中,机体1上还设有用于传送拉链带的摩擦轮机构6,摩擦轮机构6包括安装板61,安装板61上设有摩擦轮62以及用于安装摩擦轮62的夹紧组件63,摩擦轮62上设有供拉链带抵触传送的抵触外周面621,抵触外周面621粗糙设置,具有较大的阻力,安装板61上还设有将拉链带压设在摩擦轮62上的抵压件64,抵压件64上设有延伸至摩擦轮62的抵触外周面621上的抵压部641,抵压件64的抵压部641与摩擦轮62的抵触外周面621抵触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夹紧组件63包括安装杆631、垫圈632和第一螺母633,安装杆631固定设置在安装板61上,安装杆631上设有肩阶6311,摩擦轮62套设在安装杆631上,摩擦轮62靠近肩阶6311的端面与肩阶6311相抵触,垫圈632套设在安装杆631上,垫圈632与摩擦轮62相抵触,垫圈632远离摩擦轮62的一侧设有与第一螺母633形状适配的第一容置槽6321,安装杆631上设有外螺纹6312,其与第一螺母633相配合。用于固定摩擦轮还可以是其他夹紧结构,以实现摩擦轮62的定位安装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抵压件64通过支撑杆65与安装板61连接,支撑杆65固定或一体设置在连接板66上,连接板66固定设置在安装板61上,抵压件64套设在支撑杆65上,抵压件64包括安装部642,安装部642的两端对称设有第二容置槽6421,支撑杆65上套设有第一轴承71和第二轴承72,第一轴承71和第二轴承72分别置于安装部642两端的第二容置槽6421内,第一轴承71一侧与支撑杆65相抵触,另一侧与第二容置槽6421的底面相抵触,支撑杆65上还设有用于抵压第二轴承72的第二螺母67,第二轴承72一侧与第二螺母67相抵触,另一侧与第二容置槽6421的底面相抵触,抵压件64的抵压部641与安装部642固定或一体设置,抵压部641为两条平行设置的延伸臂,延伸臂与摩擦轮62抵触的端部6411呈弧形设置,摩擦轮62的中部设有供拉链带的拉链齿通过的凹槽622,抵触外周面621分别置于凹槽622的两侧,两个延伸臂的弧形端部6411的外弧面分别与抵触外周面621相抵触。该抵压部还可以设置成弹性变形材料,可将安装部固定设置在支撑杆上,安装拉链带时,可抬起抵压部,安装完拉链带,抵压部复原。

在本实施例中,机体1上还设有出料牵引机构8,出料牵引机构8包括导向轮81、牵引轮82、出料槽83和电机84,牵引轮82可转动的设置在机体1上,电机84的输出轴841与牵引轮82联动,出料槽83设置在牵引轮82的下方,机体1上还设有可调节高度的调节杆85,导向轮81设置在调节杆85上。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