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鞋的结构,具体说是一种具有防崴脚功能的运动鞋。
背景技术:
随着飞织鞋面的技术发展,飞织鞋面体广泛应用于鞋类制作,飞织鞋面体质量轻,并拥有良好的弹性和透气性,十分适用于运动鞋的制作,但飞织鞋面的刚性不足,在运动过程中,鞋面对脚面的支撑力不足,会造成运动伤害,尤其是跳跃落地过程中,容易发生运动员崴脚的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防崴脚功能的运动鞋,能够解决运动过程中鞋面支撑力不足而导致脚面外翻的崴脚事故的问题,提高鞋子在运动过程中的安全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
一种具有防崴脚功能的运动鞋,包括飞织鞋面体、鞋底外底组件、鞋底中底组件,鞋底中底组件与鞋面固定接合,鞋底外底组件包裹住鞋底中底组件并与所述飞织鞋面体相接合,飞织鞋面体两侧设置有“X”型鞋面补强。
优选地,鞋面补强下端内侧与所述飞织鞋面体接合,外侧与鞋底外底组件上沿接合。
优选地,鞋面补强上端间隔设有两个以上通孔,通孔位置与鞋眼位置对应,鞋带穿过所述鞋眼将位于所述飞织鞋面体两侧的所述鞋面补强上端连接起来。
优选地,飞织鞋面体两侧的所述鞋面补强的后端在鞋后跟处通过织物进行连接。
优选地,鞋面补强覆盖在所述飞织鞋面体的表面形成至少一镂空区。
优选地,镂空区的数量为4。
优选地,鞋面补强的材料为合成革或者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X”型鞋面补强,通过下端嵌入鞋底的固定方式可以将运动过程中鞋面来自脚面的作用力导向鞋底,避免鞋面补强下端连接处成为疲劳点,产生断裂;鞋面补强上端间隔设有两个以上通孔通过鞋带固定,鞋面两侧的鞋面补强后端在鞋后跟处通过织物进行连接,由此两片鞋面补强在鞋面上端形成闭合圈,可以使运动过程中鞋面受力均匀,在增加鞋面强度的同时,保证穿着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鞋的左视图;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鞋的装配图。
标号说明:
1-运动鞋;2-飞织鞋面体;3-“X”型鞋面补强;4-鞋底外底组件;5-鞋底中底组件;32-鞋面补强下端;41-鞋底外底组件上沿;33-通孔;36-织物;34-鞋面补强后端;35-镂空区;31-鞋面补强上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请同时参阅图1、2所示,一种具有防崴脚功能的运动鞋1,包括飞织鞋面体2、鞋底外底组件4、鞋底中底组件5,鞋底中底组件5与飞织鞋面体2固定接合,鞋底外底组件4包裹住鞋底中底组件5并与所述飞织鞋面体2相接合,飞织鞋面体2两侧设置有“X”型鞋面补强3,即,在飞织鞋面体2脚背位置外侧面和内侧面分别设置一“X”型鞋面补强3。
进一步地,鞋面补强3的下端32内侧与所述飞织鞋面体2接合,外侧与鞋底外底组件上沿41接合;鞋面补强3的上端31间隔设有两个以上通孔33,通孔33位置与鞋眼位置对应,鞋带穿过鞋眼将位于飞织鞋面体2两侧的鞋面补强3的上端31连接起来;飞织鞋面体2两侧的鞋面补强3的后端34在鞋后跟处通过织物36彼此连接。
进一步地,“X”型鞋面补强3覆盖在飞织鞋面体2上形成至少一个镂空区35,使飞织鞋面体2暴露出来。在本实施方式中,该镂空区35的数量为4。
在一实施方式中,鞋面补强3的材料为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或者合成革。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设置在飞织鞋面体2脚背位置外侧面的“X”型鞋面补强3材料为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设置在飞织鞋面体2脚背位置内侧面的“X”型鞋面补强材料为合成革。
以上方案,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X”型鞋面补强,可以在运动过程中有效提高鞋面对脚面的支撑强度,防止运动过程中鞋面支撑强度不足而导致脚面外翻的崴脚事故,通过补强下端嵌入鞋底的固定方式可以将运动过程中鞋面来自脚面的作用力导向鞋底,避免鞋面补强下端连接处与下端受力点重合成,形成疲劳点,产生连接处断裂;鞋面补强上端间隔设有两个以上通孔通过鞋带固定,鞋面两侧的鞋面补强后端在鞋后跟处通过织物进行连接,由此两片鞋面补强在鞋面上端形成闭合圈,可以使运动过程中鞋面受力均匀,后端的织物柔软的构造可以保持鞋后跟区域飞织鞋面的柔软特性,利于穿着,由此在增加鞋面强度的同时,保证穿着的舒适性;同时补强片镂空的设计,有利于保持飞织鞋面体的优良透气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