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终端的外机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35413发布日期:2018-09-28 18:18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外机套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移动终端的外机套。



背景技术:

传统对讲机的外机套只用于对讲机随身携带,有的放在腰间,有的放在手臂上,通常,对讲机在使用过程中耗电速度非常快,待机时间也较短。用户在外部场合经常会遇到对讲机没电的情况,而周边没有专用的充电设备,进而造成对讲机没电而无法使用,影响用户的体验度。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对讲机的外机套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移动终端的外机套,能够实现外机套通过耦接外接电源而对移动终端充电,提升用户的体验。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移动终端的外机套,包括:上端开口袋装的套体,设置于套体侧面或底面上的电压转换电路板;电压转换电路板包括依次耦接的输入端口、电压转换电路以及输出端口,第一输入端口用于与外接电源耦接,输出端口用于与移动终端的充电端口耦接。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电压转换电路包括依次耦接的第一检测电路、变压电路、第二检测电路,以及分别与第一检测电路、变压电路以及第二检测电路耦接的控制电路;其中,第一检测电路与输入端口耦接,第二检测电路与输出端口耦接;第一检测电路用于检测输入端输入的电压,第二检测电路用于检测移动终端的充电电压,变压电路用于将输入端输入的电压转换为移动终端的充电电压,并通过第二检测电路将转换后的电压输出至移动终端的充电端口。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实施方式中,电压转换电路还包括第一滤波电路以及第二滤波电路,第一滤波电路分别与第一检测电路以及变压电路耦接;第二滤波电路分别与变压电路以及第二检测电路耦接。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实施方式中,输出端口包括插拔通讯检测接口,插拔通讯检测接口与控制电路耦接。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实施方式中,电压转换电路板内嵌于所述套体。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施方式中,输入端口为微型通用串行总线Micro-USB端口、通用串行总线USB Type-C端口以及闪电Lightning端口中的任一个。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实施方式中,外机套还包括分别置于电压转换电路板两侧的底压板以及盖板,底压板中空且内嵌于外机套的套体中,盖板覆盖于电压转换电路的表面上。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实施方式中,底压板的边缘设置有多个定位柱,电压转换电路板以及盖板边缘对应位置设置有定位孔,其中,定位柱贯穿定位孔以固定电压转换电路板以及盖板。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实施方式中,定位柱的数量为四个。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九种可能实施方式中,外机套的套体的外表面设置有挂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移动终端的外机套包括上端开口袋装的套体,设置于套体侧面或底面上的电压转换电路板;电压转换电路板包括依次耦接的输入端口、电压转换电路以及输出端口,第一输入端口用于与外接电源耦接,输出端口用于与移动终端的充电端口耦接。通过在套体上设置电压转换电路板能将外接电源的电压转换为移动终端电池的充电电压,进而实现通过外机套对移动终端充电,提高用户的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外机套一实施例第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外机套一实施例第二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外机套一实施例第三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A是图1-图3外机套输出端口正面切面的一实施方式的的结构示意图;

图4B是图1-图3外机套输出端口侧面一实施方式的的结构示意图;

图4C是图1-图3外机套输出端口侧切面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图3中外机套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外机套的电压转换电路一实施例的原理示意图;

图7是图6中电压转换电路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执行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8是图6中电压转换电路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控制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为了实现通过外机套对移动终端进行充电,在外机套的本体上设置电压转换电路板,输入端口通过耦接外接电源将从输入端输入的电压传输给电压转换电路,电压转换电路将输入的电压转换为移动终端电池的充电电压,并通过输出端口将转换后的电压输出至移动终端的充电端口。

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外机套对移动终端充电的过程,以下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图5,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外机套一实施例第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外机套10包括上端开口袋装的套体101以及内嵌于套体101侧面的电压转换电路板102,也可以将电压转换电路板102以其他方式设置在套体101上,不限于内嵌这一种方式,其中,电压转换电路板102上设置有依次耦接的输入端口103、电压转换电路104以及输出端口105,输入端口103用于与外接电源耦接,外接电源包括移动电源和适配器,输出端口105用于与移动终端的充电端口耦接。将电压转换电路板102设置在套体101的侧面是一具体实施方式,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电压转换电路板102设置在套体101的底面。本实施例中套体101的外表面上设置有挂扣106,挂扣106用于将外机套10扣在衣物或包上便于随身携带。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外机套一实施例第二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外机套一实施例第三角度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输入端口103为Micro-USB端口,输入端口103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为USB Type-C端口或Lightning端口。图4A是图1外机套输出端口正面切面的一实施方式的的结构示意图,图4B是图1外机套输出端口侧面一实施方式的的结构示意图,图4C是图1外机套输出端口侧切面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输出端口105包括四个接口,位于外侧的两个接口是电源接口107,中间的两个接口是插拔通讯检测接口108,其中输出端口105的四个接口能与移动终端电池上的充电端口匹配连接。图5是图1-图3中外机套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在电压转换电路板10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底压板109和盖板110,底压板109中空且内嵌于套体101中,盖板110覆盖于电压转换电路104的表面上从而起到保护电压转换电路104的作用。本实施例中,底压板109的边缘设置有四个定位柱111,也可以将定位柱111设置为其他的数量,如三个、五个或者六个,在此不做限定;电压转换电路板102和盖板110分别在对应四个定位柱111的位置设置有四个定位孔112,定位柱111贯穿定位孔112以固定转换电压板102和盖板110,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将底压板109、电压转换电路板102和盖板110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电压转换电路板102设置于套体101的侧面,且与电压转换电路板102相邻的两个侧面上设置有开孔和与开孔位置对应的强力皮带,通过设置开孔和强力皮带能更好的固定移动终端,此外,在与电压转换电路板102相对的侧面上设置有置物袋。

请参阅图6,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外机套的电压转换电路一实施例的原理示意图。如图6所示,电压转换电路104包括依次耦接的第一检测电路1041、变压电路1042、第二检测电路1043以及分别与第一检测电路1041、变压电路1042、第二检测电路1043耦接的控制电路1044。第一检测电路1041与输入端电路1031电连接,第二检测电路1043与输出端电路1051电连接,第一检测电路1041和第二检测电路1043分别检测输入端输入的电压和移动终端的充电电压,变压电路1042将输入端输入的电压转换为移动终端的充电电压,并通过第二检测电路1043将转换后的电压输出至移动终端的充电端口。

进一步地,电压转换电路104还包括第一滤波电路1045以及第二滤波电路1046,第一滤波电路1045分别与第一检测电路1041以及变压电路1042耦接,第二滤波电路1046分别与变压电路1042以及第二检测电路1043耦接。具体地,第一检测电路1041在控制电路1044的控制下采集通过输入端电路1031输入的电压,防止输入的电压过高或过低,同时控制电路1044与插拔通讯检测接口108耦接。

更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插拔通讯检测接口108包括电池插拔接口1081和温检通讯接口1082,其中,电池插拔接口1081用于判断移动终端的电池是否插入外机套10中,外机套10通过电池插拔接口1081进行电信号检测判断电池是否插入。将移动终端插入到外机套10后,外机套10判断移动终端的电池为非移动电池时,通过电压转换电路104获取温检通讯接口1082的电信号进行温度检测,从而能防止充电过程中电池的温度过高;外机套10判断移动终端的电池为移动电池时,温检通讯接口1082通过单总线方式与移动电池的充电端口进行通信,进而能根据移动终端电池内部电量计预先设置的密钥,通过移动终端的充电端口对移动终端的电池进行防伪判断,且通过电压转换电路104能够对移动终端的电池实施快速充电或者普通充电。

第一滤波电路1045能对输入的电压进行过滤,防止波纹过大影响电池的充电效果。变压电路1042在控制电路1044的控制下对从第一滤波电路1045输出的电压进行升压降压处理,并将处理后的电压传输给第二滤波电路1046,第二滤波电路1046对经升压降压处理后的电压进行第二次滤波后传输给第二检测电路1043,控制电路1044通过第二检测电路1043对电压进行采样,并将采样后的电压通过输出电路1051传输给移动终端的充电端口。

本实施例中的移动终端为对讲机,其他实施例中的移动终端也可以为其他移动设备,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请参阅图7-图8,图7是图6中电压转换电路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执行电路的电路示意图,图8是图6中电压转换电路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控制电路的电路示意图。图7中的执行电路包括图6中依次耦接的输入端电路1031、第一检测电路1041、第一滤波电路1045、变压电路1042、第二滤波电路1046、第二检测电路1043和输出端电路1051。具体地,通过Micro-USB输入端电路1031将输入的电压传输给第一检测电路1041,第一检测电路1041中的Vins接口和Vinc接口分别与控制电路1044中的Vins接口和Vinc接口电连接,第一检测电路1041采集输入的电压并将采集到的电压传输给第一滤波电路1045。第一检测电路1041中的Vinc接口在输入的电压过高或过低时会和控制电路1044中的Vinc接口断开,进而能防止输入的电压过高或过低。

第一滤波电路1045包括由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相互并联组成的第一并联电容单元以及与第一并联电容单元串联的第一电感L1,其中,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为非极性电容,第三电容C3和第四电容C4为极性电容。第一滤波电路1045对输入的电压进行过滤,进而防止波纹过大影响电池的充电效果。控制电路1044中三极管Q4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5的发射极均与FORQ接口连接,变压电路1042中电阻R1的一端连接FORQ接口,三极管Q4的基极G与三极管Q5的基极G连接,变压电路1042在控制电路1044的控制下对输入的电压进行升压降压处理,并将进行变压处理后的电压传输给第二滤波电路1046,第二滤波电路1046包括由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相互并联组成的第二并联电容单元以及与第二并联电容单元串联的第五电阻R5,第五电容C5和第六电容C6为非极性电容,第七电容C7和第八电容C8为极性电容,第二滤波电路1046对经升压降压处理后的电压进行第二次滤波后传输给第二检测电路1043。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滤波电路1045和第二滤波电路1046通过分别设置四个电容能节省电压转换电路板102的空间。

第二检测电路1043中的BAT+接口与控制电路1044中的BAT+接口以及电源接口107中的正极接口电连接,输出端电路1051中的DADE接口和控制电路1044中的DADE接口电连接,DADE接口为插拔通讯检测接口108中的温检通讯接口1082。控制电路1044中的C接口与输出电路1051中的C接口电连接,C接口为插拔通讯检测接口108中的电池插拔接口1081,进而能通过控制电路1044判断移动终端电池的插拔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移动终端的外机套包括上端开口袋装的套体,设置于套体侧面或底面上的电压转换电路板;电压转换电路板包括依次耦接的输入端口、电压转换电路以及输出端口,第一输入端口用于与外接电源耦接,输出端口用于与移动终端的充电端口耦接。通过在套体上设置电压转换电路板能将外接电源的电压转换为移动终端电池的充电电压,进而实现通过外机套对移动终端充电,提高用户的体验。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