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伸缩绕湾移动输送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1467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伸缩绕湾移动输送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服装生产过程中的输送机。
在服装的大规模制造过程中,为提高生产效率,通常每位业员只负债加工其中一部分。以生产成衣为例,大约要经过数道至十数道车缝手续才能完成;换言之,成衣系经过一站站车缝而成,每一站各有人专司其职;例如,有入专缝衣袖、有人专缝口袋、有人专缝衣领、有人专车拉链等等。至于站与站之间的输送工作,传统上是把自己缝妥的半成品堆放在地上、蓝子或手推车里,再有人工抱(提、推)至下站车缝,即输送工作仍仰赖人工,即耗费人力,又缺乏效率。
于是,业者乃想到利用输送机将织物半成品一站站往前送,以节省搬运人力,提高生产效率。然而,一般输送均属固定式,必须先丈量现场后,再经过设计、制造、安装,整个过成相当费时,而且架设成本高昂。尤其是传统输送机属于固定式,当欲变更移动或更改移动流程时,相当不便,甚至可能不适用。因此传统输送机较不设于成衣业使用。
本创作之目的乃在解决传统输送机不能移动之问题,而提供一种适合输送织物,以利逐站车缝加工之输送机。
本实用新型之技术方案为一种可伸缩绕湾移动传输机,包含有一机台、一系列关节、一链传动机构、一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台,包含数支等间距配置之横档,每一横档二端均加装刹车脚轮,横档上方则各垂直连接一对脚柱;所述的关节连接于机台之脚柱上,每一关节均由一对连杆枢接成X形,而允许机台自由伸缩及弯曲;所述的链传动机构包含若干支持脚柱之轮轴和导轮轴之连轮和导轮,一驱动链轮旋转之马达,一扰挂于链轮和导轮之链条,及结合于链条之挂钩;所述的机壳包含有两端壳,复数小裙板和大裙板,该端盖固定于脚柱,以封闭机台两端,小裙板和大裙板乃间隔配置,以复盖机台外表面,其中大裙板固定于前述关节,尺寸与端盖相当,均可接纳小裙板,小裙板乃支持于结合在关节之托板上,所述的端盖小裙板和大裙板之邻接端,沿着宽边方向之厚度分别增加,形成一可避免小裙板脱落之肋骨,同时机壳上表面包含一供前述挂钩伸出之笔直沟槽。
所述的脚柱包含一外管,及一与其配套并可升降之内管,该外管并沿径方向旋设一用于固定内管的带柄螺栓。
所述的内管和外管之管壁上各有一允许导轮轴穿过之长孔。
所述的导轮轴之螺栓与所述锁紧外管用之螺栓乃间隔90度。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输送机之机身长度及高度可调整自如,并可自由移动及湾曲,以配合现场及其生产流程需要。
现在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说明如下


图1为本实用新型之传输机立体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卸下机壳之正视图,以图示送机内部结构;图3为
图1A-A线之剖示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脚柱之纵剖面图,以图示脚柱可调高低之情形;图5为本实用新型机台之纵剖面图,以图示导轮轴可调高低之情形;图6为本实用新型机壳之局剖面图,以图示导轮、小裙板和大裙板之构造;图7为图6之轴向之剖面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缩合后之立体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缩合后并卸下机壳之立体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拉长时之上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局部弯曲后之上视图;参见
图1及图2所示,具体实现本实用新型之输送机系由一机台1、伸缩关节2、链传动机构3及机壳4组成,其中机台1包含数支等间距配置之横档11,每一横档上端均加装脚轮12,俾可任意移动输送机10,该脚轮12并附有刹车13,防止输送机10滑移。横档11上面各垂直连接一对脚柱14,每一脚柱14实际由一方形或圆形断面之内管15和外管16组成,其中内管15直径小于外管16,而可伸缩自如地插入外管16,使外管16可支撑于内管15升降,以调整机台1高度。另外,为固定机台1高度,故外管16侧面沿经方向旋设一带柄螺栓17,当旋紧螺栓17,以至迫紧内管15时(参见图4),便可将外管16和内管15锁固一起,防止外管16自行滑降;放松螺栓17时,则允许外管16上下移动,以调整机台1至适于工作之高度。
再如图2所示,相邻脚柱14之间则由一系列之关节2枢接一起,每一关节2乃由一对连杆21枢接成X形,使得机台1长度一方面可籍由X形关节2自由伸缩(见图2、图9),一方面可以随意弯曲(见
图11),以配合现场及生产流程需要。参见图3,机台1二端上、下方各有一链轮轴31,该链轮轴31乃支持于二脚柱14之间,每一链轮轴31各带一链轮32,以供链条33绕挂在上面旋转;机台1中间二脚柱14之间的下方则连接一导轮轴34,以支持一导轮35旋转,其中一链轮32并与一马达36连结,再构成链传动机构3,俾将马达36之旋转传给该链轮32,再由该链轮32带动链条33旋转,作为输送织物之动力。而为输送织物,故链条33每间隔一定距离结合一挂钩37,供缝妥之织物钩挂在那里,俾由链条33输送前进,供应下一站作业员取下来进行后序车缝。由于织物具有柔软的特性,一旦挂妥于挂钩37,即可随挂钩37运动前进,而促使织物无法准确挂于挂钩37上,只要织物系落在链条33运转之轨道上,也会在后被挂钩37推动前进。
至于马达36应具有无段变速功能,以配合车缝速度调整链条33运转速度,使输送速度和车缝速度可以协调一致,避免二者速度配合不上,造成织物塞车或作业员停工待料。
由于机台无论是拉至最长或缩至最短,链条33都应保持紧张状态,以防脱链,确保链轮32之旋转运动可确保传给链条33。但因链条33长度系以机台拉至最长时为设计基准,为使机台缩合后,链条33也能保持张力状态,故导轮35位置可上下移动,籍以调整链条33张力。如图2及图5所示,调整的方法是,于内管15和外管16分别设一贯穿前、后管壁之纵长孔18和19,传导轮轴34二端分别窜过,使导轮轴34二端分别穿过,使导轮轴34可沿着纵长孔18和19上下移动,再于导轮轴34两端各自旋设一带柄螺栓39,以锁紧导轮轴34,当机台1欲缩合时,先放松螺栓39,将导轮轴34向上移动至定位,再锁紧螺栓39将导轮轴34固定于外管16。如图9所示,由于导轮35位置上升之故,导轮35与链轮32之斜线距离相对变长,而有拉伸链条33之作用,使链条33能保持于张力状态运转,不致因机台1缩合而脱离链轮32,此外,为避免妨碍机台1调整至最大高度,故外管16之纵长孔19应延伸至外管16底端而形成倒U形(见
图1),俾使外管16可避开导轮轴34而提升至最高位置,至分别用来固定机台1和导轮轴34高度之螺栓17和39应间隔90度,即前者位在外管16侧面,后者则设于外管16正(背)面。

图1及图6所示,为了防止织物沾染链条33上的油渍,故机台1外表面有机壳4覆盖,该机壳4包含有端盖41,小裙板42及大裙板43,其中端盖41由塑胶制成半圆形,而固定于脚柱14上,以封闭机台1二端,小裙板42和大裙板43乃间隔配置,每一小裙板42和大裙板43皆由一对倒L形板体44面对保持一适当的间距47组成,其中大裙板43固定于关节2之上,尺寸与端盖41相当,均可紧密接纳小裙板42,使小裙板42可与邻接之端盖41和大裙板43内伸缩自如,以配合机台1调整长度及弯曲所需,至于小裙板42乃支持一组面对面结合于关节2之托板22上,该托板22一方面可阻止小裙板42掉落,一方面可支持小裙板42伸缩运动。而为了防止小裙板42脱离端盖41或大裙板43,故端盖41、小裙板42、大裙板43之邻接端,沿着宽边方向之厚度分别增加,形成一肋骨44,其中端盖41和大裙板43之肋骨45设于内侧,小裙板42之肋骨45则设于外侧,俾能利用肋骨于肋骨45之合作(参见图7),避免小裙板42脱落。另外,端盖41上表面沿着长度方向有一孔洞,其与小群板42和大裙板43之板体44间距47排列一笔直沟漕49,供结合于链条33之挂钩37伸出,使车妥之织物可钩挂于挂钩37,而随着链条33之运转移动前进。由于机台1底部并未对闭,故允许手伸进去松紧螺栓17和39,以调整机台1和导轮35高度。当然,由前述端盖41、小裙板42和大裙板43构成之机壳4也可由已知的蛇腹囊替代。
权利要求1.一种可伸缩绕湾移动传输机,包含有一机台、一系列关节、链传动机构、一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台,包含数支等间距配置之横档,每一横档二端均加装刹车脚轮,横档上方则各垂直连接一对脚柱;所述的关节连接于机台之脚柱上,每一关节均由一对连杆枢接成X形;所述的链传动机构包含若干支持于前述脚柱之链轮轴和导轮轴分别结合于链轮轴和导轮轴之连轮和导轮,一驱动链轮旋转之马达,一绕挂于链轮和导轮之链条,及结合于链条之挂钩;所述的机壳包含有两端壳,复数小裙板和大裙板,该端盖固定于脚柱,以封闭机台两端,小裙板和大裙板乃间隔配置,以复盖机台外表面,其中大裙板固定于前述关节,尺寸与端盖相当,均可接纳小裙板,小裙板乃支持于结合在关节之托板上;所述的端盖、小裙板和大裙板之邻接端,沿着宽边方向之厚度分别增加,形成一肋骨,同时机壳上表面包含一供前述挂钩伸出之笔直沟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伸缩绕湾移动传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脚柱包含一外管,及一插入外管并可升降之内管,所述外管沿径方向旋设一用于固定内管的带柄螺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伸缩绕湾移动传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管和外管之管壁上各有一允许导轮轴穿过之长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伸缩绕湾移动传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轮轴之螺栓与所述锁紧外管用之螺栓乃间隔90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服装生产中的输送机。其目的为解决传统输送机不能移动之问题。其技术方案为:一种可伸缩绕弯移动传输机,包含机台、关节、链传动机构、机壳,其特征在于:机台含数支等间距配置之横档;关节连接于机台之脚柱上;链传动机构由马达,链条,及结合于链条之挂钩;机壳包含两端壳,复数小裙板和大裙板。优点是:输送机之机身长度及高度可调整自如,并可自由移动及弯曲,以配合现场及其生产流程需要。
文档编号A41H42/00GK2376756SQ99225780
公开日2000年5月10日 申请日期1999年2月13日 优先权日1999年2月13日
发明者卢金荣 申请人:卢金荣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