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口服液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42992阅读:31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抗病毒口服液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病毒感染等引起发热的纯中药口服液——抗病毒口服液。
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但对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的治疗,由于缺乏抗病毒的特效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如休息,大量饮水、降低热度和减轻症状。常用的退热药如扑热息痛、百服咛、泰诺等,由于不具有抗病毒作用,退热后易反复。具有抗病毒作用的药物如干扰素等却不具有退热的作用,反而会引起发热,不能减轻病人的症状,而且需注射给药,使用不方便,药物的价格也昂贵,给病人造成一定经济负担。其他常用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是核苷类似物,通过干扰DNA的合成,抑制病毒DNA聚合酶而发挥抗病毒的作用,如阿糖腺苷(Ara-a)及Ara-AMP,但其远期疗效并不优于安慰剂对照组,而且有较大的毒、副作用。新一代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拉米呋定也有头痛、不适、疲倦、胃痛以及腹泻等副反应,而且价格昂贵。是否有一种价廉物美的药物,既有抗病毒的作用,又有退热减轻病人症状的作用?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效果显著、副作用小、成本较低,具有清热解毒,抗病毒的作用的纯中药制剂。主要用于病毒性感冒、咽炎、急性支气管炎、扁桃体炎、腮腺炎等病毒感染引起发热的治疗。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如下方法来达到∶由七叶一枝花、黄芩、生石膏、寒水石四味中药制成,四味中药(重量份数)之间的比例为七叶一枝花∶黄芩∶生石膏∶寒水石=3~20∶5~15∶5~70∶3~40。也可在这四味药的基础上加上其他中药如板蓝根、生甘草等增加药物的疗效。其制作工艺是将草药浸水(浸没)1~2小时,生石膏和寒水石先加水煎20~60分钟,然后将草药及浸液放入生石膏和寒水石煎液中一起再煎20~60分钟,滤汁为药液。
本发明是在多年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历经多年的研究,调整配方和剂量而制成。与现有的用于治疗毒感染引起的药物相比有明显的优点,用本配方的药物治疗后,病人热退后不易反复,退热效果显著。本发明配方中的七叶一枝花有抗微生物、平喘、止咳作用;黄芩有抗微生物、抗炎抗变态反应、解热的作用;生石膏的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报道有退热作用;寒水石有清热降火,利窍,消肿的作用。四味药组合在一起,经过特殊的加工制成的口服液其疗效会有互补和协同的作用,具有清热解毒,抗病毒的作用。有效地用于病毒性感冒、咽炎、急性支气管炎、扁桃体炎、腮腺炎等病毒感染引起发热的治疗。临床研究显示将2658例病毒感染的发热病人(体温38℃~40℃)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用抗病毒口服液治疗的1658例病人中,1585例第2天体温恢复到正常,而且没有反复;而用扑热息痛治疗的1000例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病人中,只有460例第2天体温恢复到正常,没有反复。两组之间比较有明显的差异
(P<0.01)。表明抗病毒口服液对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有明显的疗效,治疗前后做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未见异常变化,无毒副作用,且制作工艺简单,成本较低。
本发明结合实施例作进一步的描述抗病毒口服液由七叶一枝花、黄芩、生石膏、寒水石四味中药加上板蓝根制成,五味中药(重量份数)的比例为七叶一枝花∶黄芩∶板蓝根∶生膏∶寒水石=15∶10∶15∶60∶30。将三味草药浸水(浸没)1小时,生石膏和寒水石先煎20分钟,然后将草药以及草药的浸液放入生石膏和寒水石中一起再煎20分钟,滤液既为药品。用法用量口服一日3次,共用两天,每次用量6个月~3岁15毫升;3~10岁50毫升;10岁以上100毫升。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病毒性感染的纯中药口服液,其特征主要由七叶一枝花、黄芩、生石膏、寒水石四味中药制成,四味中药(重量份数)之间的比例为七叶一枝花∶黄芩∶生石膏∶寒水石=3~20∶5~15∶5~70∶3~40。
2.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味药的基础上加上其他中药如板蓝根、生甘草等增加药物的疗效。
3.将草药浸水(浸没)1~2小时,生石膏和寒水石先煎20~60分钟,然后将草药及浸液放入生石膏和寒水石煎液中一起再煎20~60分钟,滤汁为药液。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的纯中药口服液—抗病毒口服液。主要在七叶一枝花、黄芩、生石膏、寒水石四味中药的基础上,加上其他中药如板蓝根等制成。经几十年的临床实践,证实其有清热解毒,抗病毒的作用。用于病毒性感冒、咽炎、急性支气管炎、扁桃体炎、腮腺炎,有效率达95.6%,而且热退后不易反复,明显优于其他的解热镇痛药。抗病毒口服液无副作用,且制作工艺简单,成本较低,是理想的治疗病毒感染等引起的发热的纯中药口服液。
文档编号A61P31/00GK1475244SQ0213647
公开日2004年2月18日 申请日期2002年8月13日 优先权日2002年8月13日
发明者吴圣楣 申请人:吴圣楣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