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塞脉浸膏在制备治疗脑中风药物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69550阅读:3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通塞脉浸膏在制备治疗脑中风药物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组合物的用途,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用中草药为原料制备的通塞脉浸膏在治疗脑中风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中药通塞脉浸片是由当归、牛膝、黄芪、、党参、金银花、石斛、玄参、甘草八味中药,每味中草药用量为400~500克,按上述用量配比,用常规的中药制备工艺制取。其方法将上述八味药材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煎煮1~2小时,第二次煎煮1~2小时,将两次煎液合并,静置,取上清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2左右的稠膏,加乙醇使含醇量达60~70%,搅匀,静置,回收乙醇并浓缩成稠膏即得到浸膏,再经过干燥、粉碎、过筛、制粉、压片、包衣制成片剂。
通塞脉片具有培补气血,养阴清热,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之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脱疽)的毒热症。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慢性顽固性周围血管疾病,确切的病因尚未完全了解。建国以来我国以中西医结合、中医中药为主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高位截肢率一般为2.5~9.5%。江苏省中医研究所等单位,于1962年开始,以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先后经过三次总结以顾步汤为基础,筛选制成“通塞脉片”进行临床观察,从1976年至1982年共治疗135例,显效率95.6%,总有效率97.8%,高位截肢率0.74%。对84例患者进行了1~4年的随访观察,优良率为66.6%。此外,从实验研究中提示“通塞脉片”具有一定的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液凝固度等作用,135例应用结果未发现明显的副作用。经1982年江苏省卫生厅等单位鉴定意见与会者认为“通塞脉片”,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一种有效药物,建议批量生产以满足临床需要。

发明内容
1、发明目的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通塞脉浸膏的新用途,即在制药中的新应用,具体地说是涉及通塞脉浸膏在制备治疗脑中风药物中的应用。
2、技术方案通塞脉浸膏的制备方法,其步骤如下(1)称取下列中药材作原料当归 400~500g 牛膝 400~500g 黄芪 400~500g 党参400~500g金银花 400~500g 石斛 400~500g 玄参 400~500g 甘草400~500g(2)加水煎煮两次,煎液合并,静置;(3)取上清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2左右的稠膏;(4)用乙醇进行醇沉,搅匀,静置,将上清液回收乙醇并继续浓缩成浸膏。
用通塞脉浸膏可以制成如下的各种剂型,其工艺方法步骤是a.片剂通塞脉浸膏→干燥→粉碎→过筛→制粒→压片→包衣b.胶囊剂通塞脉浸膏→干燥→粉碎→过筛→装胶囊c.颗粒剂通塞脉浸膏→干燥→粉碎→过筛→制粒d.软胶囊剂通塞脉浸膏→干燥→粉碎→过筛→制丸→干燥e.口服液通塞脉浸膏→配液→过滤→灌装→灭菌f.注射液通塞脉浸膏→醇沉→离心→配液→过滤→灌装→灭菌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实质,下面将用通塞脉浸膏的动物实验结果来说明其在制药领域中的新用途。
A.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的保护作用通塞脉浸膏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所致的神经行为学评分有改善作用;可明显降低脑梗塞率、脑指数、脑含水量;降低MDA及蛋白含量,提高SOD活性;病理组织学检查提示,通塞脉浸膏对大脑中动脉阻断所致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B.对插线法所致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大鼠的保护作用通塞脉浸膏可提高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存活率;可改善动物的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动物的脑梗塞率、脑指数、脑含水量;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对缺血再灌注所致的组织病理学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C.对急性实验性不完全性脑缺血小鼠的保护作用通塞脉浸膏可延长急性脑缺血的小鼠存活时间。
D.对急性微循环障碍家兔眼球结膜微循环的影响通塞脉浸膏对高分子右旋糖酐所致家兔急性微循环障碍具有明显的对抗作用,缩短线粒流时间;加快血流速度。提示通塞脉浸膏能减轻家兔急性微循环障碍,具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E.对麻醉犬血流动力学及对麻醉犬脑循环的影响通塞脉浸膏可以降低总外周血管及脑血管阻力,在不增加心脏负担的前提下,增加脑血流量,从而为脑部提供充分的血液供应。
3、有益效果从以上动物实验的结果,可以得出本发明的优点在于(1)本发明对已知通塞脉浸膏拓宽了新的医疗用途,具体来说,是在制备治疗脑中风药物中的应用。
(2)通塞脉浸膏安全无毒,药理作用强,有着很好的药用前景。
(3)通塞脉浸膏能改善梗塞后的神经行为障碍,缩小梗塞面积;降低缺血大脑的肿胀程度;增加心搏出量,心搏指数及脑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及血液流变量等功能。
(4)本发明的药物原料来源丰富,制备工艺简单并可以制成各种不同剂型,使用方便。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通塞脉浸膏的制备方法(1)称取下列中药材作原料当归 480g 牛膝 480g 黄芪 480g 党参 480g金银花 480g 石斛 480g 玄参 480g 甘草 480g(2)加水覆盖药材面10cm左右,煎煮两次,第一次煎煮1.5小时,第二次煎煮1小时,将两次煎液合并,静置;(3)取上清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25左右的稠膏;(4)用95%的乙醇进行醇沉,使含醇量达60%,搅匀,静置,将上清液回收乙醇并继续浓缩成浸膏。
实施例2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的保护作用1、实验方法取SD雄性大鼠108只,体重250~350g,随机分为6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以上两组给予等容积的蒸馏水)、阳性药物组(尼莫地平20mg/kg)、通塞脉浸膏I(2.10g/kg)、II(4.20g/kg)、III(8.40g/kg)3个剂量组,动物分为2批,第一批每组10只,检测梗塞率、脑含水量及脑指数;第二批每组8只,检测SOD、MDA、NOS、蛋白含量及组织学检查。各组口服给药,每天1次,连续给药五天,给药容积为10ml/kg,于末次给药0.5h后,以10%水合氯醛麻醉(300mg/kg,ip),以侧卧位沿右外耳道与右眼外眦连线的中点,垂直于连线切开皮肤约2cm,剪开筋膜,钝性分离肌肉,暴露出颧弓。用止血钳咬断颧弓,将颧弓和下颌骨撑开,用小拉钩拉住固定于鼠板上,暴露鳞状骨的大部分,然后在颧骨和鳞状骨前联合的前下方约2~4mm处用台式电车钻孔,开一直径约2mm的小颅窗,此时透过硬脑膜就可见一条较直且少分支的小血管,即为大脑中动脉(MCA)。它几乎垂直路过嗅束向上而行,用细针灸针刺破硬脑膜,暴露中动脉,确认后将电刀置双极电凝位置,选择最大档电凝开关,除假手术组不做电凝术外,其余各组动物电凝嗅束内1mm至大脑下静脉之间的一段大脑中动脉,电凝4~6秒,电凝时避免出血及伤害脑组织,可用湿棉球保护。阻断大脑中动脉后用小块肌肉组织轻敷于颅窗上,然后逐层缝合伤口。以上过程均在室温恒定(24~25℃)情况下进行,以利于评价脑缺血情况。MCAO后24小时断头取脑,肉眼进一步确证右侧大脑中动脉已在嗅束与大脑下静脉之间烧断,且脑实质无损害者,将脑置冰冷的生理盐水中(2~3℃)10min,去除嗅球、小脑和低位脑干后,冠状切四刀,切成五片。第一刀在脑前极与视交叉连线中间;第二刀在视交叉部位;第三刀在漏斗柄部位;第四刀在漏斗柄与后叶尾极之间。然后迅速将脑片置5ml含有1%TTC的磷酸缓冲溶液中,避光温孵30分钟,其中每隔7~8分钟翻动一次,经染色后,正常脑组织呈玫瑰红色,而梗塞组织呈白色,且界限分明。温孵完毕后将脑片照相。
2、实验观测指标①大鼠局灶性脑缺血行为评分法待MCAO大鼠麻醉清醒后,进行行为学检测。方法为在MCAO后4小时及24小时,进行行为学评分。
②TTC染色测量脑梗塞面积分离并称重梗塞区域,求出梗塞区重量占脑重的百分比,即脑梗塞率。
③测定脑指数及脑含水量[4]MCAO后24小时断头取脑,称湿重;106℃烘干至恒重,即干重,按下列公式计算脑指数和脑含水量。
脑指数=脑湿重(g)/体重(100g)脑含水量(%)=脑湿重(g)-脑干重(g)/脑湿重(g)×100%④组织学检查MCAO后24小时断头取脑,冠状切一刀,切成两片,前片置10%甲醛溶液中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镜检脑缺血的病理改变。
⑤对脑匀浆SOD活性、MDA、NOS及蛋白含量的影响MCAO后24小时断头取脑,冠状切一刀,切成两片,后片取固定位置脑片匀浆测定SOD活性(化学发光法)、MDA(TBA比色法)含量、NOS活性及蛋白含量(双缩脲法)。
3、实验结果行为学评分通塞脉浸膏4.2g/kg、8.4g/kg组动物的行为学评分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显著(P<0.05).结果见表1。
对脑梗塞率的影响通塞脉浸膏4.2g/kg组、8.4g/kg组动物的脑梗塞率均明显低于模型组,经统计学处理,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果见表1。
对脑指数及含水量的影响通塞脉浸膏4.2/kg组、8.4g/kg组动物的脑含水量明显低于模型组,经统计学处理,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见表2。
对MCAO大鼠的脑组织的病变的改善作用通塞脉浸膏8.4g/kg组动物对神经元变性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见表3。
对脑匀浆SOD活性、MDA含量及NOS活性的影响通塞脉浸膏8.4g/kg组升高SOD活性,降低蛋白含量及MDA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果见表4。
组织学检查假手术组本组所有脑组织均基本正常。皮层、海马神经元结构清楚,无胞体固缩或肿胀,尼氏小体无减少或消失,神经元数目未见减少,无软化灶形成。模型组本组所有脑组织均见皮层神经元因缺血而出现不同程度变性坏死,表现为皮层和/或海马结构模糊,胞体固缩,胞浆嗜酸性染色增强、核深染、核固缩、核溶解,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在白质区可见多发性软化灶形成,所有脑组织均有不同程度水肿,且多为中到重度。此外个别标本还见脑组织出血及炎细胞浸润。尼莫地平组本组3例脑组织基本正常,余均见神经元因缺血而出现的不同程度变性坏死以及脑水肿,但明显轻于模型组。未见脑组织出血及炎细胞浸润。通塞脉浸膏III组脑组织总体病变程度轻于模型组,但较尼莫地平略重。通塞脉浸膏II组脑组织总体病变程度较通塞脉浸膏III组为重,略轻于模型组,通塞脉浸膏I组脑组织病理学改变基本同给药通塞脉浸膏II组。
表1通塞脉浸膏对MCAO大鼠行为学评分及脑梗塞率的影响(X±S)剂量 n行为学评分 脑梗塞率组别(g/kg) (只) 4h24h (%)假 手 术 组 -- 101.10±0.99 0.70±0.67 0.00±0.00模型组 -- 106.90±1.20△△7.40±0.97△△10.32±2.45△△尼 莫 地 平 组 20mg/kg 105.40±0.97**5.70±1.06**3.74±2.52**通 塞 脉浸膏I 2.10 9 6.44±1.24 7.00±1.41 8.69±2.26通 塞 脉浸膏II 4.20 9 5.67±1.10*6.22±1.20*7.82±2.68*通 塞 脉浸膏III 8.40 105.80±0.92*6.10±1.10*4.88±2.36**与假手术组比较△△P<0.01。
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
表2通塞脉浸膏对MCAO大鼠脑指数及脑含水量的影响(X±S)剂量动物数组别脑指数(g/100g)脑含水量(%)(g/kg)(只)假 手 术 组 -- 100.52±0.04 79.12±2.67模型组 -- 100.57±0.03△81.37±1.48△尼 莫 地 平 组 20mg/kg 100.53±0.03*79.54±1.76*通 塞 脉 浸膏I 2.10 9 0.56±0.04 80.97±1.62通 塞 脉 浸膏II 4.20 9 0.54±0.04 79.83±1.25*通 塞 脉 浸膏III 8.40 100.54±0.03 79.78±1.16*与假手术组比较△P<0.05。
与模型组比较*P<0.05。
表3-1通塞脉浸膏对MCAO大鼠脑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N 神经细胞变性 神经细胞坏死组别(只)-++++++P -++++++P假手术组 6 600 0 <0.01 60 0 0 <0.01模型组6 024 0 - 03 1 2 -通塞脉浸膏I组5 041 0 >0.05 05 0 0 >0.05通塞脉浸膏II组 6 113 1 >0.05 11 3 1 >0.05通塞脉浸膏Ⅲ组 8 251 0 <0.05 25 1 0 >0.05尼莫地平组 8 251 0 <0.05 35 0 0 <0.05注采用秩和检验,与模型组比较。
表3-2通塞脉浸膏对MCAO大鼠脑组织病变的保护作用N 软化灶 脑水肿组别(只)- +++ +++ P -+ ++ +++ P假手术组6 600 0 <0.05 60 0 0 <0.01模型组 6 212 1 - 02 2 2 -通塞脉浸膏I 5 020 3 >0.05 03 2 0 >0.05通塞脉浸膏II 6 321 0 >0.05 30 3 0 >0.05通塞脉浸膏Ⅲ 8 701 0 >0.05 33 2 1 >0.05尼莫地平组 8 611 0 >0.05 34 1 0 <0.05注采用秩和检验,与模型组比较。表4通塞脉浸膏对脑匀浆SOD活性、MDA含量、NOS活性的影响(n=8,X±S)剂量 SODMDANOS 蛋白含量组别(g/kg)(U/mgprot)(nmol/mgprot)(U/mgprot)(mgprot/ml)假手术组 -6.67±1.99 5.00±1.57 0.85±0.301.75±0.42模型组 -4.78±1.03△7.74±2.93△1.22±0.40△2.16±0.17△尼莫地平组 20mg/kg6.50±1.56*5.36±2.09*0.90±0.23*1.86±0.37*通塞脉浸膏I 2.10 4.75±0.78 6.30±1.37 1.04±0.360.92±0.39通塞脉浸膏II 4.20 5.59±1.65 6.01±2.54 0.92±0.392.10±0.52通塞脉浸膏III 8.40 6.62±2.02*5.38±1.86*0.89±0.371.82与假手术组比较△P<0.05。
与模型组比较*p<0.05。
实施例3对插线法所致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大鼠的保护作用1、实验方法(1)尼龙栓子的制备参考Zealonga方法,将一长40mm,直径0.2mm的尼龙线的一端加热为光滑的球形。用酒精擦干净并于距球端18.5mm处标记,置于生理盐水中备用。
(2)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复制及分组取大鼠75只,随机分为6组,除假手术组10只外,其余五组每组13只。即假手术组、模型组(以上两组给予等容积的蒸馏水)、阳性药物组(尼莫地平20mg/kg)、通塞脉浸膏I(2.10g/kg)、II(4.20g/kg)、III(8.40g/kg)3个剂量组。各组口服连续给药五天,每天一次,每次给药容积为10ml/kg,于末次给药0.5h后,用10%水合氯醛(300mg/kg,ip)麻醉。仰卧于手术台上,颈正中切开,分离左侧颈总动脉(CCA),颈外动脉(ECA),颈内动脉(ICA),用0号线接扎并剪断ECA的分支,分离ICA的颅外分支翼突腭动脉。夹闭CCA、ICA,将准备好的尼龙栓自ECA插入,经CCA分叉处通过ICA入颅至大脑前动脉(ACA),尼龙线插入深度约为18mm。再灌注时外拉尼龙线使其球端回至ECA内即可恢复大脑中动脉的血供。假手术组不插尼龙线外其余步骤同上。
2、检测指标观察各项指标同实施例2。
3、实验结果结果显示通塞脉浸膏III、II两组动物的存活率均为76.92%,较模型组69.23%高,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见表5。
行为学评分4小时及24小时,通塞脉浸膏4.2g/kg、8.4g/kg组动物的行为学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显著(P<0.05)。结果见表6。
对脑梗塞率的影响通塞脉浸膏组动物的脑梗塞率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显著(P<0.05),结果见表6。
对脑指数及含水量的影响通塞脉浸膏8.4g/kg组动物的脑含水量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显著(P<0.05)。结果见表7。
组织学检查假手术组本组所有脑组织均基本正常。皮层、海马神经元结构清楚,无胞体固缩或肿胀,尼氏小体无减少或消失,神经元数目未见减少,无软化灶形成。模型组本组所有脑组织均见皮层神经元因缺血而出现不同程度变性坏死,表现为皮层和/或海马结构模糊,胞体固缩,胞浆嗜酸性染色增强、核深染、核固缩、核溶解,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在白质区可见多发性软化灶形成,所有脑组织均有不同程度水肿,且多为中到重度。此外个别标本还见脑组织出血及炎细胞浸润。尼莫地平组本组1例脑组织基本正常,另1例见神经元因缺血而出现的轻到中度变性坏死以及脑水肿,但明显轻于模型组。未见脑组织出血及炎细胞浸润。通塞脉浸膏III组脑组织总体病变程度轻于模型组,因缺血而出现变性坏死的神经元较少,脑水肿较轻,但较尼莫地平略重。通塞脉浸膏II组脑组织总体病变程度轻于模型组,与通塞脉浸膏III组相当。通塞脉浸膏I组脑组织病理学改变基本同给药通塞脉浸膏II组。
表5对缺血再灌注大鼠死亡率的影响(X2)剂量 动物数(只) 存活率组别(g/kg)总数死亡数(%)假 手 术 组 -- 100 100模型组 -- 134 69.23尼 莫 地 平 组20mg/kg133 76.92通塞脉浸膏 I 2.1 134 69.23通塞脉浸膏 II 4.2 133 76.92通塞脉浸膏 III 8.4 133 76.92本表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6通塞脉浸膏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行为学评分及脑梗塞率的影响(n=10,X±s)剂量 行为学评分脑梗塞率组别(g/kg) 4h 24h (%)假 手 术 组 -- 0.50±0.70 0.80±0.63 0.00±0.00模型组 -- 6.44±1.01△△6.89±1.05△△29.71±7.88△△尼 莫 地 平 组 20mg/kg 4.78±1.30**5.11±1.27**17.35±6.37**通塞脉浸膏 I 2.1 6.11±1.27 6.56±0.88 24.42±7.40通塞脉浸膏 II 4.2 5.40±0.97*6.00±1.15 22.26±7.10*通塞脉浸膏 III 8.4 5.20±0.92*5.70±1.06*21.10±7.25*与假手术组比较△△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
表7通塞脉浸膏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指数及脑含水量的影响(n=10,X±s)剂量组别 脑指数(g/100g)脑含水量(%)(g/kg)假 手 术 组 -- 0.50±0.03 78.07±1.20模型组 -- 0.54±0.05△80.44±2.06△△尼 莫 地 平 组 20mg/kg 0.50±0.02* 78.75±0.93*通塞脉浸膏 I 2.1 0.53±0.03 79.90±1.41通塞脉浸膏 II 4.2 0.52±0.01 79.52±0.74通塞脉浸膏 III8.4 0.51±0.03 78.82±1.27*与假手术组比较△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
实施例4对急性实验性不完全性脑缺血小鼠的保护作用1、实验方法取ICR小鼠75只,雌雄兼备,体重18~22g。随机分为5组,即模型组(给予等容积的蒸馏水)、阳性药物组(尼莫地平40mg/kg)、通塞脉浸膏I(4.2g/kg)、II(8.4g/kg)、III(16.8g/kg)3个剂量组共5组;各组口服给药,每天1次,连续给药五天,给药容积为20ml/kg,于末次给药0.5h后,仰卧位固定,用0号手术缝线两端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合并迷走神经)后中间剪断。记录小鼠的呼吸维持时间。
2、实验结果结果显示,通塞脉浸膏16.8g/kg剂量组均能延长急性脑缺血的小鼠存活时间,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果见表8。
表8通塞脉浸膏对小鼠急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X±SD)剂量动物数呼吸维持时间组别(g/kg)(只) (min)模型组 -151.97±0.62尼 莫 地 平 组 40mg/kg 154.02±2.64**通塞脉浸膏 I 4.2 152.33±0.90通塞脉浸膏 II 8.4 152.86±1.52通塞脉浸膏 III16.8 154.06±2.88*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实施例5通塞脉浸膏对家兔眼球结膜微循环的影响1、实验方法取家兔30只,体重1.8-2.2kg,雌、雄兼用,随机分为6组,每组5只。(1)正常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蒸馏水;(2)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蒸馏水;(3)丹参酮组0.6g·kg-1;(4)通塞脉浸膏I组0.35g·kg-1;(5)通塞脉浸膏II组0.70g·kg-1;(6)通塞脉浸膏III组1.40g·kg-1。ig给药,连续给药7d,各组灌胃容积均为5ml·kg-1。末次给药后20min,iv 20%乌拉坦0.8g·kg-1麻醉,剪去眼睫毛,用胶布分开眼睑,以WX彩色多部位微循环仪,观察各组家兔正常左眼球结膜微循环,记录细动脉和细静脉口径比、血液流速,然后自耳缘静脉缓缓注入10%高分子右旋糖酐(平均分子量490000)生理盐水溶液,造成急性微循环障碍,观察10、20、30min家兔眼球结膜微循环变化情况。
2、实验结果由表910实验结果表明,通塞脉浸膏1.40g.kg-1剂量组可使正常家兔眼球结膜微循环血流明显加快,通塞脉浸膏0.70g.kg-1、1.40g.kg-1剂量组可明显降低V/A,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提示通塞脉浸膏对正常家兔具有活血作用。通塞脉浸膏各剂量组对高分子右旋糖酐所致家兔急性微循环障碍具有明显的对抗作用,缩短线粒流时间,血流速度与造模前比较,略有减慢,统计学结果未见明显差异;通塞脉浸膏各剂量组与造模后的模型组比较,血流速度明显加快,经统计学处理具有非常显著差异(p<0.05、p<0.01)。提示通塞脉浸膏能减轻家兔急性微循环障碍,具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表9通塞脉浸膏对家兔眼球结膜微循环的影响(X±S)组别动物数 剂量 V/A 血流速度(只) (g.kg-1)(um.s-1)正常对照组 5——1.52±0.23 870.47±95.77丹参酮组 50.6 1.22±0.08* 1039.68±105.57*通塞脉浸膏I组 50.35 1.48±0.24 910.66±40.29通塞脉浸膏II组 50.70 1.22±0.08* 1009.86±115.42通塞脉浸膏III组51.40 1.20±0.10* 1000.46±80.08*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表10通塞脉浸膏对家兔急性微循环障碍眼球结膜微循环的影响(X±S)组别 动物数 剂量血流速度(um.s-1)造模前 造模后(只) (g.kg-1) 10min 20min 30min模型组5 -- 870.47±95.77 809.23±90.29 775.72±86.68 772.79±87.11丹参酮组5 0.6 1039.68±105.57*977.23±128.27*896.08±114.32948.70±92.60*通塞脉浸膏I组 5 0.35 910.66±40.29 867.56±29.75 858.09±24.36 885.74±41.53*通塞脉浸膏II组 5 0.70 1009.86±115.4 909.97±59.29 933.40±80.90*968.38±94.86**通塞脉浸膏III组5 1.40 1000.46±80.08*963.67±963.67*958.48±42.17** 967.95±38.40**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实施例6对麻醉犬血流动力学的影响1、实验方法家犬25只,体重为7-11Kg,雌雄兼用。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尼莫地平组(2.7mg/kg)、通塞脉浸膏I剂量组(0.8g/kg)、II剂量组(1.6g/kg)、通塞脉浸膏III剂量组(3.2g/kg),各组给药容积为2ml/kg。
用3%戊巴比妥钠30mg/kg前肢皮下头静脉麻醉,背位固定于手术台上,剪去颈部、胸部和左后肢内侧的毛。分离气管并插入气管插管;分离股静脉插入静脉插管,缓慢恒速输入生理盐水(约1ml/min);分离股动脉插入动脉插管(管内充满500u/ml的肝素生理盐水),以测量动脉血压。人工呼吸下,于第4肋间开胸,剪开心包膜,缝于胸壁,分离升主动脉根部和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放置适宜内径的电磁血流量计探头(12mm,2mm),连接于电磁血流量计上测量心输出量(CO)和冠脉流量(CBF)。将左心室插管(管内充满肝素生理盐水)经左心室心尖部创口插入左心室内,测量左室内压(LVSP)、左室舒张末期压力(LVEDP)、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LVdp/dtmax);将针状电极插入犬四肢皮下,记录心电图(ECG)。待稳定后,用恒流泵经股静脉给药(1ml/min),直接记录动脉收缩压(SAP)、舒张压(DA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输出量(CO)、冠脉流量(CBF),并于八道生理记录仪上描记ECG、左室内压(LVSP)、LVdp/dtmax、LVEDP及动脉压(BP)曲线。测量并计算给药前后各时间段麻醉犬的BP(SAP、DAP、MAP)、HR、CO、CBF、LVSP、LVEDP、+dp/dtmax(心肌收缩参数)、-dp/dtmax(心肌舒张参数)、t~dp/dtmax(左室开始收缩至左室内压上升速率峰值时间)、SV(每搏输出量)、CI(心脏指数)、SI(心搏指数)、LVWI(左室作功指数)、TTI(总耗氧指数)、TPVR(总外周血管阻力)。
2、实验结果通塞脉浸膏通塞脉浸膏III剂量组能明显降低血管总外周阻力(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5),I、II剂量组则无明显影响(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5)。通塞脉浸膏III、II两个剂量组能明显增加麻醉犬心搏出量和心搏指数,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I剂量组则无明显影响(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5)。通塞脉浸膏三个剂量组对麻醉犬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心率、射血时间、总耗氧指数、左室内压、左室舒张末期压、+dp/dtmax、-dp/dtmax、t-dp/dtmax以及左室做功指数均无显著影响(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5)。
实施例7对麻醉犬脑循环的影响1、实验方法家犬25只,体重为7-11Kg,雌雄兼用。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尼莫地平组(2.7mg/kg)、通塞脉浸膏I剂量组(0.8g/kg)、II剂量组(1.6g/kg)、通塞脉浸膏III剂量组(3.2g/kg),各组给药容积为2ml/kg。
取家犬,用3%戊巴比妥钠30mg/kg前肢皮下头静脉麻醉,背位固定于手术台上,剪去颈部和左后肢内侧的毛。分离股静脉插入静脉插管,缓慢恒速输入生理盐水(约1ml/min);分离股动脉插入动脉插管(管内充满500u/ml的肝素生理盐水),以测量动脉血压。分离颈内动脉和椎主动脉沿颈部正中线切口,沿气管右部分离出右颈总动脉,以粗丝线提起颈总动脉并略向外牵引,沿颈总动脉向胸锁乳突肌方向分离,以手指触摸出颈部最下的横突,在这一突出向中线1cm向下肢方向1.5cm有一凹陷,能触摸到搏动明显的动脉即为椎动脉,以小弯止血钳椎将动脉与周围结缔组织分离,以左手手指为引导,以长止血钳轻轻夹起椎动脉,并穿线,放置适宜内径的电磁血流量计探头(1.5mm),测量椎动脉血流量(VAF);沿颈总动脉向头端分离出在下颌深部进入颅内之前的颈外动脉,并将其结扎,这时放置适宜内径的电磁血流量计探头(2mm),此时测得颈总动脉血流即为颈内动脉血流量(ICBF)。实验结束时,处死动物,开颅取出全脑称重,将全脑重量除以2得一侧脑重。按下列公式计算脑血流量(ICF)和脑血管阻力(ICR),并采用组间t检验法进行统计学比较。 /100g·min) 2、试验结果通塞脉浸膏III、II剂量组能明显降低麻醉犬脑血管阻力,增加麻醉犬脑血流量(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5,P<0.01),I剂量组对麻醉犬脑血管阻力未见明显影响(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5)。
结果表明通塞脉浸膏三个剂量组对麻醉犬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均未见明显影响(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5)。
表11 通塞脉浸膏对麻醉犬脑血管阻力(ICR)的影响(X±S)(n=5)ICR(kPa·100g·min/ml)剂量组别 给药后(min)(g/kg)给药前30 45 60 90 120 150 1801.371.351.351.381.351.351.371.36生理盐水组 --0.460.450.440.490.450.440.450.46-0.68 -0.600.76 -0.20 -0.600.63 -0.34变化率%2.484.167.776.933.592.593.621.161.080.930.850.910.991.111.12尼莫地平0.00270.100.110.080.080.050.050.080.07-6.74 -20.33 -26.57 -21.65 -14.81 -4.17 -3.41变化率%4.92* 2.88** 2.43** 2.80** 5.88** 8.97 10.061.011.00 1.011.021.021.02 1.03 1.02I剂量组0.80.250.23 0.220.190.180.18 0.19 0.21-1.03 1.510.69 -0.271.07 0.87 -0.87变化率%4.14 2.194.603.195.97 3.61 4.151.031.01 0.940.870.950.97 0.99 1.00II剂量组 1.60.190.18 0.170.120.170.19 0.20 0.21-1.47 -8.30 -13.87 -6.94 -5.27-3.71 -2.46变化率%8.00 9.2910.53 8.26* 7.27 5.22 5.891.061.00 0.900.890.900.96 1.00 1.04III剂量组 3.20.200.19 0.170.170.180.19 0.25 0.31-5.32 -14.67 -15.65 -15.22 -9.04-6.14 -2.67变化率%5.56 4.55** 6.38** 7.35* 3.58** 7.50 11.40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5 **P<0.01
表12 通塞脉浸膏对麻醉犬脑血流量(ICF)的影响(X±S)(n=5)ICF(ml/100g·min)剂量组别 给药后(min)(g/kg)给药前304560 90 120 150 180103.34103.60102.50102.14102.10103.10102.02103.08生理盐水组--±25.88±26.83 ±22.95 ±25.52 ±22.27 ±25.27 ±25.14 ±26.680.20 -0.25 -0.88 -0.23 -0.03 -0.91 -0.19变化率%±2.33±3.91±7.26±9.39 2.68 ±5.80±4.422013.08 2013.08 2013.08 2013.08 2013.08 2013.08 2013.08 2013.08尼莫地平 0.0027±30.47 ±30.47 ±30.47 ±30.47 ±30.47 30.47 ±30.47 ±30.471.64 11.92 14.3815.78 10.08 2.23 3.04变化率% ±±±1.97 ±2.87**±9.30* ±3.36±4.442.01**2.77**128.96128.90128.34129.52128.92 128.14 126.52126.62I剂量组0.8±12.65 ±12.66 ±9.15±9.63±9.90 ±7.98 ±9.06±9.040.02 -0.19 0.93 -0.42 -0.39 -1.27 0.09变化率%±3.84±3.58±2.86±3.68 ±5.89 ±3.20±1.93129.68130.38135.34142.62132.20 131.62 131.76130.26II剂量组 1.6±22.09 ±24.56 ±25.26 ±23.96 ±24.56±25.13 ±24.13 ±23.000.35 4.26 10.27 1.82 1.20 1.43 0.33变化率%±3.56±3.67±5.97* ±2.99 ±3.52 ±1.77±1.54121.46125.66137.84137.10136.34 126.82 123.78124.12III剂量组 3.2±18.94 ±20.86 ±21.71 ±22.96 ±24.12±18.17 ±18.17 ±22.463.44 13.59 12.90 12.15 4.64 2.04 1.87变化率%±4.23±5.07** ±5.87* ±6.52*±3.55* ±2.79±5.29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5结果表明通塞脉浸膏III、II剂量组能明显降低麻醉犬脑血管阻力、增加麻醉犬脑血流量(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5,P<0.01),I剂量组对麻醉犬脑血管阻力、脑血流量未见明显影响(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5)。
权利要求
1.由下述药物原料制成的通塞脉浸膏在制备治疗脑中风药物中的应用当归 400~500g 牛膝 400~500g 黄芪 400~500g 党参 400~500g金银花 400~500g 石斛 400~500g 玄参 400~500g 甘草 400~500g。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塞脉浸膏,其特征是该浸膏的制备方法如下(1)称取上述八味中药材的重量份作原料;(2)加水煎煮两次,煎液合并,静置;(3)取上清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2左右的稠膏;(4)用乙醇进行醇沉,搅匀,静置,将上清液回收乙醇并继续浓缩成浸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塞脉浸膏,其特征在于用该浸膏可以制成片剂、胶囊剂、颗粒剂、软胶囊剂、口服液、注射溶液。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通塞脉浸膏在制药领域的新用途,该浸膏由当归、牛膝、黄芪、党参、金银花、石斛、玄参、甘草八味药材,按中药常规制备工艺方法制成,该药物具有改善中风后的神经行为障碍,缩小梗塞面积,降低缺血大脑的肿胀程度,增加心搏输出量,心搏指数及脑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及血液流变量等功能,它是预防和治疗脑中风的有效药物,且具有良好的药用前景。
文档编号A61P9/10GK1442183SQ0311317
公开日2003年9月17日 申请日期2003年4月11日 优先权日2003年4月11日
发明者陈荣明, 殷书梅, 李吉峰 申请人:江苏南中医大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