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制品的表面片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51515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吸收性制品的表面片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生理用卫生巾或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制品用的表面片材和其它纤维片材,更具体地说,涉及被吸收的液体的回流防止性优异,而且易于跟随穿戴者的动作的吸收性制品用的表面片材和其它纤维片材。
背景技术
本申请人在特开2002-187228号公报中已经提出了如下的立体片材材料包含第一层和与该第一层相邻接的第二层,第一层和第二层通过预定图案的接合部局部地接合在一起,该接合部间第一层具有三维立体形状,第二层由呈现弹性体行为的材料构成,而且片材整体均呈现弹性体行为,并具有通气性。
根据这种立体片材材料,在向平面方向伸张时的回复性和向厚度方向上压缩时的压缩变形性变得充分。因此,该立体片材材料适宜用作生理用卫生巾或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制品的表面片材。但是,对吸收性制品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其表面片材也要求更高的性能,例如要求被吸收的液体的回流防止性优异,且对穿戴者的动作的跟随性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液体的回流防止性好和对穿戴者的动作跟随性高的吸收性制品用的表面片材和其它纤维片材。
本发明通过提供如下的吸收性制品的表面片材而达到上述目的该吸收性制品的表面片材由具有通过压纹形成的许多热熔融粘合部的无纺布组成,构成该热熔融粘合部之间的无纺布的纤维在该无纺布的厚度方向上鼓起来,从而在该无纺布的上下表面上分别形成许多隆起部,在该无纺布的下表面侧形成的该隆起部的基部为在该无纺布的平面方向上突出的形状。
而且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吸收性制品用的纤维片材的制备方法,所述吸收性制品用的纤维片材由具有通过压纹形成的许多热熔融粘合部的无纺布组成,构成该热熔融粘合部之间的无纺布的纤维在该无纺布的厚度方向上鼓起来,从而在该无纺布的上下表面上分别形成许多隆起部,在该无纺布的下表面侧形成的该隆起部的基部为在该无纺布的平面方向上突出的形状,而且所述无纺布包含上层和与该上层相邻接的下层,在该无纺布的上表面侧形成的所述隆起部是由上层构成,而在该无纺布的下表面侧形成的所述隆起部是由下层构成,在下层中含有50重量%以上的产生卷缩的潜在卷缩性纤维,且在上层中含有实质上不具有热收缩性或者在该潜在卷缩性纤维的卷缩开始温度以下不热收缩的热熔融粘合纤维,所述的方法包括下列的步骤将含有50重量%以上的潜在卷缩性纤维的所述下层与含有实质上不具有热收缩性或者在该潜在卷缩性纤维的卷缩开始温度以下不热收缩的热熔融粘合纤维的所述上层进行层压,从所述下层侧通过进行压纹加工得到的许多热熔融粘合部将两纤维网局部地粘合起来而形成无纺布的同时,使得位于在该下层中的热熔融粘合部的周围的该潜在卷缩性纤维预收缩,接着,以所述潜在卷缩性纤维的卷缩开始温度以上的温度热处理该无纺布而使所述下层收缩,形成许多使所述上层和所述下层分别在该无纺布的厚度方向上鼓起的隆起部的同时,使在该无纺布的下表面侧形成的该隆起部的基部为在该无纺布的平面方向上突出。


本发明将参照附图进行详细的说明,在附图中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表面片材的一实施方案的斜视图;图2是图1中所示的表面片材的纵断面图;和图3是说明在图1中所示的表面片材向水平方向移动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涉及液体的回流防止性好和对穿戴者的动作跟随性高的吸收性制品用的表面片材和其它纤维片材。
以下,参照基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的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在图1中,显示了本发明的吸收性制品的表面片材(下文中,也简单地称之为表面片材)的一实施方案的斜视图,图2中示出了图1的纵断面图。
图1所示的表面片材10是由包含上层纤维层1和与该上层纤维层1相邻接的下层纤维层2的二层结构的无纺布构成。上层纤维层1由纤维的集合体构成。另一方面,下层纤维层2是由与构成上层纤维层的纤维不同种类和/或配合的纤维的集合体构成。上层纤维层1和下层纤维层2由通过压纹加工形成的许多热熔融粘合部3局部地接合起来。换言之,上层纤维层1和下层纤维层2并没有在它们的整个表面上粘合在一起。所谓表面片材10的上层,是指在将表面片材10编入至吸收性制品中时与穿戴者相对的一侧。另一方面,所谓下层,是指与吸收性制品中的吸收体相对的一侧。
热熔融粘合部3是离散地不连续地形成的小圆形,整体上形成交错格子状(千鸟格子状)的配置图案。热熔融粘合部3被压密化,比表面片材10中的其它部分厚度小且密度大。上层纤维层1和下层纤维层2通过热熔融粘合部3在厚度方向上一体化。在本实施方案中的热熔融粘合部3是圆形的,但是热熔融粘合部3的形状也可以是椭圆形、三角形或矩形,或者是它们的组合等。而且,热熔融粘合部可以以连续的形状形成,例如以直线或曲线等线状形成。
相对于表面片材10面积的热熔融粘合部3的面积率(表面片材10的每单位面积的热熔融粘合部3的面积)也依赖于表面片材10的具体用途,但从充分地提高上层纤维层1和下层纤维层2的接合,以及充分地形成突状的立体形状而产生蓬松性的方面来考虑,热熔融粘合部3的面积率优选是4~35%,更优选是5~30%。另外,在按照后述的制备方法制备表面片材10时,收缩前的所述面积率优选是2~15%,更优选是5~10%。
在表面片材10中,构成表面片材10的无纺布的纤维在热熔融粘合部3之间在无纺布的厚度方向鼓起来。由此在无纺布的上表面形成许多隆起部4a,而在无纺布的下表面也形成许多的隆起部4b。在无纺布的上表面侧形成的隆起部(下文中也称之为上层隆起部)4a主要由上层纤维层1构成。在无纺布的下表面侧形成的隆起部(下文中也称之为下层隆起部)4b主要由下层纤维层2构成。在本实施方案中,表面片材10具有通过由千鸟格子状的排列图案构成的热熔融粘合部3围起来形成的许多封闭区域,在这些封闭区域中上层纤维层1和下层纤维层2分别如图2所示鼓起来,从而分别形成上层隆起部4a和下层隆起部4b。因此,当平视表面片材10时,上层隆起部4a和下层隆起部4b处于相同的位置。本实施方案中的上层隆起部4a和下层隆起部4b均为圆穹的形状。它们的内部是由构成各纤维层的纤维塞满。热熔融粘合部3构成相对于上层隆起部4a和下层隆起部4b的较凹部。因此,表面片材10整体上成为两侧具有许多凹凸部的蓬松的结构。
如图2所示,当以各热熔融粘合部相连的面作为基准面时,上层隆起部4a的高度h1比下层隆起部4b的高度h2更高。具体地说,上层隆起部4a的高度h1优选是0.3~5毫米左右,下层隆起部4b的高度h2优选是0.1~3毫米左右。由此,具有表面片材10的吸收性制品的穿戴感良好,在吸收体中被吸收的液体不易回流。各隆起部4a,4b的高度可以通过用显微镜观察表面片材10的纵断面而测定。
如图2所示,作为在表面片材10的下表面侧形成的隆起部的下层隆起部4b的基部(例如热熔融粘合部3附近的部位)变成从表面片材10的平面方向突出的形状,形成突出部5。当平视下层隆起部4b时,沿基部的四周形成突出部5。因此,如图2所示,下层隆起部4b的纵断面形状近似为倒Ω字形。突出部5向平面方向延伸出来以致于覆盖了热熔融粘合部3的一部分。在突出部5中,纤维主要沿着表面片材10中的下层隆起部4b的外形而在厚度方向上取向。这种情况可以通过用显微镜观察突出部5而加以确认。
由于表面片材10具有下层隆起部4b,在具有这种表面片材的吸收性制品中,表面片材10的下表面和吸收体的上表面之间保持一定的空间。因此,在吸收体中被吸收的液体不易回流到表面片材10(所谓的回湿)上。特别是通过在下层隆起部4b上形成突出部5,即使在吸收性制品的穿戴中穿戴者的体压施加至表面片材10,突出部5也能抵抗压缩,由此不会减少表面片材10的厚度,其结果进一步防止产生回湿。进而,突出部5延伸出来以致于覆盖了被压密化并刚硬地形成的热熔融粘合部3的一部分,进一步提高了对压缩的抵抗性,由此也不易产生回湿。此外,在突出部5中,因为纤维主要沿着隆起部的外形而在无纺布的厚度方向上取向,所以由此也提高了对压缩的抵抗性而不易产生回湿。
除了不易产生回湿之外,本实施方案的表面片材10对穿戴者的动作跟随性高,结果还具有的优点是,包含该表面片材的吸收性制品在穿戴中不会引起位置偏移。详细地说,如上所述,下层隆起部4b为具有突出部5的倒Ω字形,所以如图3所示,下层隆起部4b对水平方向的动作(图3中箭头A方向的动作)具有自由度。因此,下层隆起部4b可以独立于上层隆起部4a而进行动作。结果,穿戴者在动作时,上层隆起部4a的位置不移动而保持在同一位置,但是下层隆起部4b与上层隆起部4a的位置独立,而可以跟随穿戴者的动作而动作。为此,包含本实施方案的表面片材10的吸收性制品在穿戴中不易引起位置偏移。另外,如后所述,在下层纤维层2包含发生卷缩的潜在卷缩性纤维的情况下,在该下层纤维层2中伸缩性而使其在平面方向伸张时的回复性提高。结果,使得整个表面片材10在平面方向伸张时的回复性也提高。因此,包含该表面片材的吸收性制品对穿戴者的动作的跟随性良好。而且,提高了吸收性制品的贴适性,并有效地防止了液体泄漏。
除了以上的诸多效果之外,本实施方案的表面片材10因为在其两侧大量地形成隆起部4a、4b,所以具有极蓬松的结构,且也实现了对压缩的变形性和回复性高的效果。而且,如前所述,在下层纤维层2包含发生卷缩的潜在卷缩性纤维的情况下,至少该下层纤维层2具有伸缩性,结果也达到如下的效果下层纤维层2在穿戴中对使用者的动作可以自由地伸缩而跟随其动作,同时不会引起上层纤维层1的变形。因此,表面片材10的触感极其良好,而且包含该表面片材的吸收性制品呈现出舒适的穿戴感。
在本实施方案的表面片材10中的下层纤维层2含有产生卷缩的潜在卷缩性纤维。产生卷缩的潜在卷缩性纤维变成线圈状的卷缩状态。作为潜在卷缩性纤维,其纤度适宜为1~7分特左右。潜在卷缩性纤维是由例如收缩率不同的两种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作为成分的偏心芯鞘型复合纤维或并列型复合纤维组成。可例举出特开平9-2963325号公报或特许2759331号公报中记载的那些。作为收缩率不同的两种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的例子,优选可列举出例如乙烯-丙烯无规共聚物(EP)和聚丙烯的组合。从上层隆起部4a和下层隆起部4b的形成性和突出部5的形成性的方面考虑,产生卷缩的潜在卷缩性纤维在下层纤维层中的含量优选为50重量%以上,特别是70~90重量%。当然,下层纤维层2也可由产生卷缩的潜在卷缩性纤维100%构成。在下层纤维层2中含有产生卷缩的潜在卷缩性纤维以外的纤维时,作为该纤维,可列举出在潜在卷缩性纤维的卷缩开始温度下基本上不发生热收缩的热熔融粘合纤维。具体地说,可列举出具有热收缩性,但在潜在卷缩性纤维的卷缩开始温度下基本上不热收缩的热熔融粘合纤维,和基本上不具有热收缩性的热熔融粘合纤维(下文中,将这些纤维统称为非热收缩性熔融粘合纤维)。
在由下层纤维层2形成的下层隆起部4b中,产生卷缩的潜在卷缩性纤维之间优选不发生热熔融粘合。而且该潜在卷缩性纤维优选不与在下层隆起部4b中含有的其它纤维发生热熔融粘合。由此在下层隆起部4b中的纤维的自由度提高,下层隆起部4b在水平方向的动作的自由度进一步提高。(参照图3)。
上层纤维层1含有非热收缩性熔融粘合纤维。具体地说,上层纤维层1优选由芯鞘型或并列型的热熔融粘合复合纤维构成。而且,在上层纤维层1中可含有在下层纤维层2中含有的潜在卷缩性纤维。由此,在压缩由上层纤维层1形成的上层隆起部4a时的回复性提高。并且,使上层纤维层1在平面方向上伸张时的回复性也提高。从这些观点来考虑,在上层纤维层1中含有的潜在卷缩性纤维的量优选是3~50重量%,特别优选是10~30重量%。
从顺利地透过液体的观点来考虑,下层纤维层2优选进行亲水化处理。同样,上层纤维层1也优选进行亲水化处理。这种情况下,优选下层纤维层2的亲水化的程度大于上层纤维层1的亲水化程度,由此更不易引起回湿。作为亲水化处理的方法,可列举出例如对纤维表面赋予亲水化剂,或者在纤维中混入亲水化剂的方法。而作为使得下层纤维层2的亲水度比上层纤维层的亲水度高的方法,可以在下层纤维层2中混纺具有吸水性的纤维(纤维素纤维、棉纤维、人造丝纤维等)。
上层纤维层1的基重优选是10~100g/m2、更优选是20~60g/m2。另一方面,下层纤维层2的基重优选是10~100g/m2、更优选是20~60g/m2。在通过后述的制造方法制造表面片材10时,收缩前的上层纤维层1的基重优选是5~50g/m2、更优选是10~30g/m2,而下层纤维层2的基重优选是比上层纤维层1的基重大而使得下层隆起部4b容易形成,具体地说,优选是5~50g/m2、更优选是10~30g/m2。
表面片材10因为具有纤维密度较低的上层隆起部4a,所以在厚度方向上压缩时的压缩变形性十分大。更详细地说,从给表面片材10赋予蓬松感、和提高压缩变形性以及柔软性的方面考虑,表面片材10在0.5cN/cm2压力下的表观密度优选是0.005~0.05g/cm3,特别是0.01~0.05g/cm2。另外,从给表面片材10赋予充分的强度而提高凸状的三维立体形状的保形性的方面考虑,表面片材10在50cN/cm2压力下的片材10全体的表观密度优选是0.04~0.1g/cm3,更优选是0.05~0.08g/cm3。0.5cN/cm2的压力几乎等于吸收性制品在穿戴中的压力,而50cN/cm2的压力几乎等于吸收性制品在穿戴中体压所施加的压力。
表面片材10在0.5cN/cm2压力下和50cN/cm2压力下的表观密度是通过用其基重分别除以在0.5cN/cm2压力和50cN/cm2压力下的厚度而算出。
表面片材10的厚度也根据其具体的用途不同,从蓬松性和压缩变形性的方面考虑,在0.5cN/cm2压力下的厚度优选是0.5~5毫米,更优选是1~3毫米,而在50cN/cm2压力下的厚度优选是0.2~3毫米,更优选是0.5~2毫米。
在0.5cN/cm2压力和50cN/cm2压力下的厚度采用カト一テツク株式会社制的KES-FB3压缩试验机测定。该试验机通过具有面积为2cm2的圆形压缩面的加压部的下降-上升,对布或薄膜状的试样施加压缩-回复载荷,得到其压缩和回复过程的一个循环的压缩载荷-压缩变形量的滞后曲线,由此可以求得试样厚度、压缩作功量、回复性等。将表面片材切割成2.5厘米×2.5厘米的正方形,以其作为试样,固定在压缩试验机上。然后,以0.02毫米/秒的加压速度使加压部下降以对片材进行加压直至0.5cN/cm2压力和50cN/cm2的压力。测定片材这时的厚度,作为0.5cN/cm2压力下的厚度和50cN/cm2压力下的厚度。
从使得包含表面片材10的吸收性制品对穿戴者的体形或动作容易跟随和提高表面片材10的接触感觉的方面考虑,该表面片材10以涉及上述的0.5cN/cm2压力下的厚度T1和50cN/cm2压力下的厚度T2的以下式(1)定义的压缩率优选是30~85%,更优选是40~70%。
压缩率(%)=(T1-T2)/T1×100 (1)从使表面片材10产生充分的压缩变形性和蓬松感的观点来考虑,该表面片材10的基重优选是20~200g/m2,更优选是40~150g/m2。基重是按如下求得的将表面片材10裁断成50毫米×50毫米以上的大小并用其作为测定片,用最小刻度值为1毫克的电子天平测定该测定片的重量并换算成基重。
下面对实施方案的表面片材10的优选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制造上层纤维层1和下层纤维层2。上层纤维层1制成例如是含有非热收缩性熔融粘合纤维的纤维网或无纺布的形态。具体地说,以非热收缩性熔融粘合纤维以及根据需要以潜在卷缩性纤维作为原料形成梳理纤维网,该纤维网可以直接地、或者可以以透气方式(air through;或称为风透法)进行热处理的透气无纺布的形态用作上层纤维层1。另一方面,从下层隆起部4b和突出部5的形成性的观点来考虑,下层纤维层2优选使用含有50重量%以上的潜在卷缩性纤维的纤维网。若以无纺布代替纤维网使用时,有时不易形成下层隆起部4b和突出部5。
将上层纤维层1和下层纤维层2进行层压并进行压纹加工,得到两纤维层在热熔融粘合部3处局部地形成一体化的无纺布。作为压纹加工,可以使用加热至预定温度的双辊装置或超声波压纹装置。无论使用何种装置,都是从含有潜在卷缩性纤维的下层纤维层2侧进行压纹加工。所谓“从下层纤维层2侧进行压纹加工”,在使用双辊装置时是指,使雕刻辊同下层纤维层2接触而进行压纹加工(因此光滑辊同上层纤维层1接触),而在使用超声波压纹装置时是指,将喇叭与下层纤维层2接触并进行压纹加工。通过从下层纤维层2侧进行压纹加工,在下层纤维层2含有的潜在卷缩性纤维之中,位于热熔融粘合部3的周围的潜在卷缩性纤维预卷缩,聚集在靠近热熔融粘合部的周围。为了有效地进行潜在卷缩性纤维的预卷缩,使得压纹加工的温度,即与下层纤维层2接触的压纹装置的温度足够高。具体地说,以比潜在卷缩性纤维的卷缩开始温度优选高5~30℃,更优选高5~20℃的温度下进行压纹加工。从通过后述的下层纤维层2的热收缩容易地形成下层隆起部4和突出部5的方面,以及从抑制突出部5的纤维取向的方面考虑,预卷缩是重要的。
另一方面,与上层纤维层1接触的压纹装置的温度就不需达到这样的高温,达到辅助热熔融粘合部3形成的程度的温度就足够了。具体地说,在上层纤维层中含有的非热收缩性熔融纤维的熔点或比该熔点高10~20℃左右的温度即可。
接着,对所得的无纺布以潜在卷缩性纤维的卷缩开始温度以上的温度进行热处理。热处理可以采用例如吹送热风(透气加工)或照射紫外线等处理方法。由于热处理下层纤维层2在热熔融粘合部3之间发生收缩。但是,在上层纤维层1不会发生收缩。因此,对应于下层纤维层2的收缩量,上层纤维层1在无纺布的厚度方向上鼓起来,大量地形成上层隆起部4a。由于上层纤维层不产生收缩,所以阻碍了下层纤维层2收缩。结果,下层纤维层2在平面方向上不能完全收缩,而是向无纺布的厚度方向上鼓起来而收缩,因此形成下层隆起部4b。特别是当下层纤维层2的基重在上述的范围内时,容易形成下层隆起部4b。
如前所述,在通过压纹加工局部地接合上层纤维层1和下层纤维层2的情况下,若从下层纤维层2的侧开始进行压纹加工,则位于热熔融粘合部3的周围的潜在卷缩性纤维发生预卷缩,聚集在热熔融粘合部3的周围。在这种状态下,若下层纤维层2收缩而鼓起来的话,聚集在靠近热熔融粘合部3的周围的预卷缩纤维进一步卷缩的同时,进行移动以致于沿着隆起部的外形在无纺布的厚度方向上取向而使下层隆起部4b的基部在无纺布的平面方向突出。结果,形成突出部5。
在下层纤维层2收缩时,为了控制其收缩程度并首尾良好地形成下层隆起部4b和突出部5,可以将无纺布安装至针链拉幅机等束缚装置上。下层纤维层2在其平面内几乎各向同性地收缩,所以在将无纺布安装至束缚装置上时,优选将其整个周围部分安装至束缚装置上。无纺布的收缩程度以面积收缩率表示优选是30~80%,更优选是30~60%。将收缩前的基准面积设定为S0,收缩后的基准面积设定为S1时,面积收缩率以下列的式(2)表示。
面积收缩率(%)=(S0-S1)/S0×100(2)包含这样得到的表面片材10的吸收性制品不易产生回湿,有优良的干爽感、舒适的穿戴感。而且,因为穿戴者的动作跟随性良好,所以吸收性制品不易从适宜的穿戴位置发生偏移,且不易引起液体泄漏。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案。例如,在上述实施方案中表面片材是由两层结构的无纺布构成,但也可以由单层结构或三层以上的多层结构的无纺布构成的表面片材代替两层结构构成的表面片材。在由单层结构无纺布构成表面片材时,将含有潜在卷缩性纤维和非热收缩性熔融粘合纤维的纤维网进行压纹加工而形成熔融粘合部,之后实施热处理就使得潜在卷缩性纤维进行卷缩。在压纹加工时,使得纤维网的一面的压纹加工温度比另一面的压纹加工温度更高。
而且,在本发明中,也可使用表面片材10作为吸收性制品的表面片材以外的纤维片材。例如,作为配置在表面片材和吸收体之间的中间纤维片材(通常称之为中间片材或内层片材),可以使用与表面片材10同样的片材。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得到具有液体吸收性良好,且回湿量少的吸收性制品。在这种情况下,将片材配置成上层纤维层1对着表面片材侧,而下层纤维层2对着吸收体侧。
下面将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说明。下列的实施例仅仅是说明性的,而不应被视为限制性的。
实施例1(1)上层纤维层的制造作为非热收缩性熔融粘合纤维,使用大和纺织株式会社制的芯鞘型复合纤维(商品名NBF-SH,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鞘聚乙烯,芯/鞘重量比=5/5,纤度2.2分特,纤维长51毫米)。使用梳理机对这些纤维进行解纤并制成纤维网,接着通过透气方式对该纤维网进行热处理(120℃),得到基重为20g/m2的透气无纺布。
(2)下层纤维层的制造使用潜在卷缩性纤维(以乙烯-丙烯无规共聚物作为芯成分,以聚丙烯作为鞘成分的呈现热收缩性的芯鞘型复合纤维,纤度2.2分特,大和纺织株式会社制,卷缩开始温度为90℃)作为原料,与上层纤维层同样地梳理成纤维网。所得到的梳理纤维网的基重是20g/m2。
(3)表面片材的制造将上层纤维层和下层纤维层重合,并将它们通过由雕刻辊和光滑辊的组合构成热压纹辊装置,将两层局部地接合形成一体化而得到无纺布。这时,雕刻辊与第二纤维层接触,使得从第二纤维层侧进行压纹加工。雕刻辊设定为175℃,而光滑辊设定为125℃。雕刻辊的压纹图案是所谓的千鸟格子状图案,各个压纹点是圆形(压纹面积0.047cm2),且沿纵向的压纹点间的距离(间距)是7毫米,沿横向的压纹点间的距离(间距)是7毫米,沿倾斜45°的方向的压纹的距离是5毫米。这时的压纹面积率是7.2%。
将所得到的无纺布在加热至130℃的热风干燥机内进行1~3分钟热处理。这时,为了达到所需的收缩率,结合调整所需收缩后的尺寸,将无纺布的四边固定到针链拉幅机上,限制更多的收缩。面积收缩率是表1中所示的值。所得到的无纺布具有80g/m2的基重,且如图2所示,具有上层隆起部和下层隆起部,并在下层隆起部的基部上具有突出的部分。而且,通过显微镜观察确认,下层隆起部的构成纤维未熔融粘合,且突出部的纤维主要沿下层隆起部的外形在无纺布的厚度方向上取向。
(实施例2)将非热收缩性熔融粘合纤维和潜在卷缩性纤维以85∶15(前者∶后者)的重量比率混纺,使用梳理机对该混合纤维进行解纤并制成纤维网,接着通过透气方式对该纤维网进行热处理(120℃),得到基重为20g/m2的透气无纺布。采用该无纺布作为上层纤维层。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得具有图2所示的结构的表面片材。基重是80g/m2。而且,通过显微镜观察确认,下层隆起部的构成纤维未熔融粘合,且突出部的纤维主要沿下层隆起部的外形在无纺布的厚度方向上取向。
(实施例3)将上层纤维层的基重设定为15g/m2,下层纤维层的基重设定为35g/m2。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得具有图2所示的结构的表面片材。基重是100g/m2。而且,通过显微镜观察确认,下层隆起部的构成纤维未熔融粘合,且突出部的纤维主要沿下层隆起部的外形在无纺布的厚度方向上取向。
(实施例4)将上层纤维层的基重设定为16g/m2,下层纤维层的基重设定为16g/m2。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得具有图2所示的结构的表面片材。基重是65g/m2。而且,通过显微镜观察确认,下层隆起部的构成纤维未熔融粘合,且突出部的纤维主要沿下层隆起部的外形在无纺布的厚度方向上取向。
(比较例1)以潜在卷缩性纤维作为原料制造梳理纤维网。采用由雕刻辊和光滑辊构成的热压纹辊装置(雕刻辊温度145℃)对该纤维网进行压纹加工而得到基重为20g/m2的热压纹加工无纺布。使用该热压纹无纺布作为下层纤维层。压纹加工图案是散点状,各个压纹点是圆形(0.0055cm2),且沿纵向的压纹点间的距离(间距)是1.4毫米,沿横向的压纹点的距离(间距)是1.4毫米。这时的压纹面积率是28%。除此之外,与实施例3同样地得到基重为60g/m2的表面片材。在该表面片材上没有形成下层隆起部和突出部。
(比较例2)将在花王株式会社制的生理用卫生巾“ロリエさらさらクツションスリムウイングなし”(ロリエUN-f)中使用的无纺布制的表面片材取出,99*6以此作为比较例2。使用梳理机对大和纺织株式会社制的芯鞘型复合纤维(商品名NBF-SH,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鞘聚乙烯,芯/鞘重量比=5/5,纤度2.2分特,纤维长51毫米)进行解纤并制成纤维网,之后实施热压纹处理而得到基重为25g/m2的透气无纺布。对该无纺布实施开孔处理。
(比较例3)将在プロクタ一アンドギヤンブル公司制的生理用卫生巾“ウィスパ一TM”(ウィスパ一WGa1-a)中使用的聚乙烯的开孔薄膜制的表面片材取出,以此作为比较例3。该开孔薄膜以热压纹固定到无纺布的状态使用。
(性能评价)对于实施例和比较例的表面片材,通过显微镜观察而测定上层隆起部和下层隆起部的高度。而且,用上述的方法测定在0.5cN/cm2压力下和50cN/cm2压力下的表观密度和厚度。进一步,用以下的方法测定,以10gf/cm2的载荷进行压缩变形时的每1gf/cm2的厚度变形量,加压时的液体回流量和液体扩展面积。结果示于表1中。
(厚度变形量)采用上述的カト一テツク株式会社制、KES-FB3压缩试验机测定厚度变形量。首先,将表面片材切割成2.5厘米×2.5厘米的正方形,以其作为试样,设置在压缩试验机上。然后,以0.02毫米/秒的加压速度使加压部下降以对片材进行加压直至施加50gf/cm2的载荷。求得载荷为10gf/cm2时的试样的厚度(t1)和载荷为0.5gf/cm2的厚度(t2),算出厚度的减少量〔t2-t1〕(毫米),除以10就计算出每1gf/cm2的厚度变形量。厚度变形量是表征如载荷为10gf/cm2这样低的值的情况下的片材的压缩的难易性(即片材的柔软性)。
(加压时的液体回流量)从花王株式会社制的生理用卫生巾“ロリエさらさらクツションスリムウィングなし”(ロリエUN-f)中取出吸收体,将3克脱纤维马血(日本バィオテスト制)注入至该吸收体中。在该吸收体的血液注入面的上面,覆盖切割成长度100毫米×宽度80毫米的表面片材。这时,下层纤维层与吸收体相对向。在其上设置丙烯酸酯板,施加50g/cm2的载荷而放置3分钟。使丙烯酸酯板的尺寸覆盖表面片材的全部。经过3分钟之后,取出丙烯酸酯板,用预先测定了重量的滤纸吸取附着至该丙烯酸酯板上的血液。将血液完全吸取后,再次测定滤纸的重量。算出血液吸取前后的滤纸的重量差,以该值作为液体回流量。
(液体扩展面积)
从花王株式会社制的生理用卫生巾“ロリエさらさらクツションスリムウィングなし”(ロリエUN-f)上去除表面片材,在露出的吸收体上配置在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得到的表面片材。将表面片材的大小设定为长100毫米×宽70毫米。将该卫生巾安装到花王株式会社制的生理用短裤的ロリエスタンダ一ドショ一ツ(商品名)的胯裆部,将短裤穿戴在人体腰部模特上,使该模特进行步行动作。经过1分钟之后,以2g/15秒的注入速度注入3克脱纤维马血。之后再继续进行30分钟步行动作。步行动作30分钟之后,从短裤之中卸下卫生巾,使用图象解析装置测定在表面片材中的血液扩展面积。液体扩展面积成为表征由于穿戴者的动作引起的卫生巾的位置偏移的程度。
表1

*...未收缩从表1所示的结果可以看出,各实施例的表面片材是柔软的且液体回流量是少的。另外可以看出,液体扩展面积小,且下层纤维层跟随穿戴者的动作而动作。
如以上所详细说明的那样,本发明的吸收性制品用的表面片材和其它纤维片材,其液体回流防止性好和对穿戴者的动作的高跟随性,因此,包含这些片材的吸收性制品不易产生回湿,由优良的干爽感,舒适的穿戴感。吸收性制品不易从适宜的穿戴位置产生偏移,也不易引起液体泄漏。
以上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本发明明显可以在许多方面进行变化。此种变化不应视为脱离了本发明的精神实质和范围,而且对于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明显的是,此种变化意欲包括在后附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
本发明要求2002年11月19日递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02-334527作为优先权,在此将其引作参考。
权利要求
1.一种吸收性制品的表面片材,其由具有通过压纹加工形成的许多热熔融粘合部的无纺布组成,构成该热熔融粘合部之间的无纺布的纤维在该无纺布的厚度方向上鼓起来,从而在该无纺布的上下表面上分别形成许多隆起部,且在该无纺布的下表面侧形成的该隆起部的基部为在该无纺布的平面方向上突出的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制品的表面片材,其中,所述无纺布包含上层和与该上层相邻接的下层,在该无纺布的上表面侧形成的所述隆起部是由上层构成,而在该无纺布的下表面侧形成的所述隆起部是由下层构成,在下层中含有50重量%以上的产生卷缩的潜在卷缩性纤维,且在上层中含有实质上不具有热收缩性或者在该潜在卷缩性纤维的卷缩开始温度以下不热收缩的热熔融粘合纤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收性制品的表面片材,其中,在由下层构成的所述隆起部中,产生卷缩的所述潜在卷缩性纤维彼此之间未热熔融粘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制品的表面片材,其中,在所述无纺布的上表面侧形成的所述隆起部的高度比在该无纺布的下表面侧形成的所述隆起部的高度高。
5.一种吸收性制品用的纤维片材,其由具有通过压纹加工形成的许多热熔融粘合部的无纺布组成,构成该热熔融粘合部之间的无纺布的纤维在该无纺布的厚度方向上鼓起来,从而在该无纺布的上下表面上分别形成许多隆起部,且在该无纺布的下表面侧形成的该隆起部的基部为在该无纺布的平面方向上突出的形状。
6.一种吸收性制品用的纤维片材的制备方法,所述吸收性制品用的纤维片材由具有通过压纹加工形成的许多热熔融粘合部的无纺布组成,构成该热熔融粘合部之间的无纺布的纤维在该无纺布的厚度方向上鼓起来,从而在该无纺布的上下表面上分别形成许多隆起部,在该无纺布的下表面侧形成的该隆起部的基部为在该无纺布的平面方向上突出的形状,而且所述无纺布包含上层和与该上层相邻接的下层,在该无纺布的上表面侧形成的所述隆起部是由上层构成,而在该无纺布的下表面侧形成的所述隆起部是由下层构成,在下层中含有50重量%以上的产生卷缩的潜在卷缩性纤维,且在上层中含有实质上不具有热收缩性或者在该潜在卷缩性纤维的卷缩开始温度以下不热收缩的热熔融粘合纤维,所述的方法包括下列的步骤将含有50重量%以上的潜在卷缩性纤维的所述下层与含有实质上不具有热收缩性或者在该潜在卷缩性纤维的卷缩开始温度以下不热收缩的热熔融粘合纤维的所述上层进行层压,从所述下层侧通过进行压纹加工得到的许多热熔融粘合部将两纤维网局部地粘合起来而形成无纺布的同时,使得位于在该下层中的热熔融粘合部的周围的该潜在卷缩性纤维预收缩,接着,以所述潜在卷缩性纤维的卷缩开始温度以上的温度热处理该无纺布而使所述下层收缩,形成许多使所述上层和所述下层分别在该无纺布的厚度方向上鼓起的隆起部的同时,使在该无纺布的下表面侧形成的该隆起部的基部在该无纺布的平面方向突出。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吸收性制品的表面片材(10)是由具有通过压纹加工形成的许多热熔融粘合部(3)的无纺布构成;构成热熔融粘合部(3)、(3)之间的无纺布的纤维在该无纺布的厚度方向上鼓起来,从而在该无纺布的上下表面上分别形成许多隆起部(4a)、(4b);在该无纺布的下表面侧形成的隆起部(4b)的基部为在该无纺布的平面方向上突出的形状。
文档编号A61F13/511GK1502736SQ200310116149
公开日2004年6月9日 申请日期2003年11月17日 优先权日2002年11月19日
发明者丰岛泰生, 根本研, 坂涩 申请人:花王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