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奶牛乳腺炎的中药散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78886阅读:2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治疗奶牛乳腺炎的中药散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中医药领域,涉及一种兽药,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治疗奶牛乳腺炎的中药散剂乳炎消。
背景技术
乳腺炎是世界奶牛养殖业中发病率最高、流行最快、造成损失最大的疾病之一。根据美国奶协统计,临床型奶牛乳腺炎发病率高达50%,而总发病率可占整个牛群的70%。由于引发奶牛乳腺炎的致病因素较多,致病病原类型较杂,因此如何有效预防和治疗各种类型的乳腺炎已成为世界性课题。近些年国内外的的相关研究报道,着重介绍了用于预防和治疗奶牛乳腺炎的抗生素疗法、基因工程疫苗、干扰素、卵黄抗体等方法,并对它们之间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
一、奶牛乳腺炎是世界乳制品行业危害性很大的疾病,据报道,乳腺炎给奶牛业造成的危害包括直接造成产奶量的减少;由于牛奶变质和药物残留使人们不能食用而被倒掉的牛奶;一些牛无法治愈而被淘汰所造成的损失;在治疗乳腺炎期间医疗费的开支;护理病牛所需额外的劳动力开支等。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乳腺炎的发病率约为40%,每头牛平均减少奶量约为15%。在美国自90年代以来受此影响每年经济损失达20亿美元,平均每头牛每年损失200美元左右。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某些乳腺炎具有传染性,少数几头牛的感染就常可导致整个牛场乳腺炎的蔓延。从病理学上看,乳腺炎是乳腺组织对于细菌、真菌、霉菌、化学药物、温热刺激以及机械性损伤等外界不良条件的一种炎性反应过程。这种过程包括升高血液中免疫蛋白质的浓度以及乳腺组织和乳中的白细胞的数量。研究表明,我国牧场中的乳腺炎80%以上都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
二、乳腺炎的治疗措施1、抗生素抗生素的使用是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一种治疗手段。临床常用药物通常包括以下几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即青霉素类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大环内脂类抗生素及林可霉素等。主要使用干奶期疗法,即在哺乳期最后一次挤奶后,向每头牛的每个乳区注入一定剂量的抗生素。有报道称这种方法能较为有效的控制传染性致病菌如金黄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的感染,而对环境中的大肠菌引起的乳腺炎效果并不明显。另外还有一些抗生素口服制剂也能达到杀菌、消炎的作用。通常使用抗生素疗法在初期效果较为理想,但是它也存在诸多不利因素(1)易出现抗药性和耐药性。(2)单一药物抗菌谱不够广,往往需要几种抗生素的混合使用,花费较高。(3)引起其他一些副作用,如肠道菌群失调,影响食欲等。(4)造成牛奶中药物残留及奶牛体内药物积蓄,间接危及人类健康。
2、基因工程疫苗采用疫苗防治乳腺炎的发生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它通过注入灭活菌或弱毒苗激发病牛体内的特异抗体达到杀菌消炎的目的。利用疫苗防治牛乳腺炎最常见的问题是细菌抗原的变异,细菌不断地改变致病因子的结构使得免疫系统在产生新的抗体时总是落后于细菌。造成疫苗在第一年效果很好,第二年却失去作用。之后研究人员发现革兰氏阴性菌胞壁内含有一种“通用核心抗原”在细菌生长最快的对数生长期这个部位将暴露于免疫系统。这时抗体与之结合就会达到防治作用。例如J5大肠杆菌疫苗就是利用这种原理研制的。还有一类疫苗也是利用革兰氏阴性菌的通用核心抗原而设计的。据报道,这种疫苗通过对含有蔗糖-6果糖转移酶基质质粒的转化,在蔗糖诱导下使革兰氏阴性菌自杀,收集这些阴性菌制备疫苗。据称它对疫苗的免疫原性没有损害,不会损伤正确的刺激动物免疫系统的重要部位,不会产生替代的、非天然的疫苗抗原。所用的化学诱导物是可食用的蔗糖,因而不必除去。同时可大大降低体内内毒素含量,刺激免疫系统抵御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所引起的牛乳腺炎。但由于致病因素复杂,目前的疫苗很难对各种乳腺炎都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3.重组牛γ-干扰素(rboIFN-γ)机体的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能合成和分泌小分子的多肽类因子,它们能调节多种细胞生理功能,称为细胞因子。目前已知白细胞介素、干扰素(Interferon,IFN)、集落刺激因子、肿瘤坏死因子、转化生长因子等均是免疫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它们在免疫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在异常情况下也会导致病理反应。IFN是最先发现的细胞因子,早在1957年,Issacs等人发现病毒感染的细胞产生一种因子,可抵抗病毒的感染,干扰病毒的复制,因而命名为干扰素,根据其来源和结构,可将IFN分为IFN-α、IFN-β和IFN-γ,它们分别由白细胞、纤维细胞和活化T细胞产生。IFN除有抗病毒作用外,还有抗肿瘤,免疫调节,控制细胞增殖及引起发热等作用。自1986年首次克隆出IFN-γ后,近些年来有关IFN-γ治疗乳腺炎的方法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IFN-γ是一段含有143个氨基酸的糖蛋白,分子量在14-18kDa间。它是由被激活的NK细胞和T细胞分泌产生的。Sordillo等进行了小母牛免疫力实验,用rboIFN-γ来预防大肠菌性乳腺炎。结果使用安慰剂的对照组死亡率为42%,而治疗组奶牛全部存活。表明干扰素-γ能抑制大肠菌的生长,增强初生小母牛对大肠菌的免疫力。在此之后又对乳池注射的rboIFN-γ剂量进行了实验(Snider等,1992)。研究显示rboIFN-γ的合适剂量为105U/乳区左右,此时奶样中SCC值和组分含量均没有明显的变化。当rboIFN-γ每乳池的注射剂量超过107U时SCC值会显著升高,同时乳汁组分中的乳糖含量及pH值都会下降,使牛奶质量降低。rboIFN-γ体外实验发现,一定量的rboIFN-γ能增强嗜中性白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但不影响其杀菌能力。目前rboIFN-γ方法治疗奶牛乳腺炎的机理尚不完全清楚,它必须与其高亲和性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生物活性。随着现在消费者健康意识的增强,在我国全面实行“放心奶”也已势在必行。
为取代上述方法,研制一种治疗中药剂治疗奶牛乳腺炎是势在必行,涉及“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奶业发展”和“食品安全”这三项国家科技部提出的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治疗奶牛乳腺炎的中药散剂,该药全部采用中药组成,并能够有效的治疗奶牛乳腺炎。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用于治疗奶牛乳腺炎的中药散,其特征在于该中成药由下述重量份的中药成分组成二剂花35~45g,连翘35~45g,公英35~45g,地丁草15~25g,柴胡25~35g,黄芩25~35g,白芥子15~25g,龙骨25~35g,牡蛎25~35g,益母草55~65g,乳香10~20g,没药10~20g。
其制备方法是,将上述中药晒干、拣净杂质、粉碎、过80目筛,按每包400g用双层塑料袋严密包封即可。
本发明的中药散,经临床诊疗实践证明,乳炎消疗效显著,其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散结,消肿下乳等功效,而且治愈后产奶量很快恢复至正常水平,保持稳定,不易复发。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结合发明人给出的该中成药的药效学试验和急性和长期毒性试验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药方中二花、连翘、公英、地丁、黄芩清热解毒、杀菌抗病毒;黄芩、甘草、干夏调理寒热、和解内外;乳香、没药、益母草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益母草、白芷、白芥子、龙骨、牡蛎、浙贝母软散结、利水消肿;甘草、积壳、抗过敏、护脾胃,调畅气机,全方共奏抗病原,化瘀血,止疼痛,清肿胀软硬结,通乳道之功,是目前兽医临床上治疗奶牛急慢性乳房炎的一剂良药。
1.药效学试验该治疗奶牛乳腺炎的中药散以对照组、小量组、中量组、大量组进行实验,证明本发明的中药散对病牛治愈率有显著的效果(参见下表)

2.动物急性毒性试验以动物能耐受的最大浓度(3g/ml)、0.8ml的药量一次灌胃小鼠各20只,雌雄各半,连续观察7天,未发生死亡。给药量为120g/kg体重,相当于临床用量的179.1倍。在观察期间,未发现动物有明显中毒症状。
3.动物长期毒性试验大鼠分别灌胃乳炎消5g/kg/d、15g/kg/d(相当于临床给药剂量的7.4、22.2倍)连续四个月,两剂量组大鼠药后的一般活动,精神状态、毛发、粪便等均未见明显异常。给药前后外周血象,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及分类、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对三项肝(SGPT、SGOT)、肾(尿素氮、肌酐)功能指标均未见明显影响。试验结束时,动物血清中总蛋白、白蛋白、碱性磷酸酶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心电图检查均未发现异常。各主要脏器肉眼检查未见明显肿大、充血、坏死等病理形态学变化。心、肝、脾、肺、肾、胸腺、肾上腺、子宫、睾丸的重量系数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病理组织学检查,均未见异常。以上结果说明乳炎消比较安全,在所试剂量范围内并无明显毒副作用。(原始资料保存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畜牧兽医院)。
4.乳炎消(散)的临床应用报告对比试验以乳牛为例,分为三组,I组用“乳炎消”治疗,II组用青霉素静注治疗,每天每头用量600万国际单位,III组用链霉素治疗,每天每头用量8g,结果见表1。
表1“乳炎消散”、青霉素、链霉素治疗乳牛乳房炎效果表

由表1可以看出,“乳炎消散”治疗乳牛乳房炎效果明显。
以往,临床治疗奶牛乳房炎,主要使用抗生素、激素和化学合成药,故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耐药菌株增加,内分泌功能紊乱,抗生素和兽药残留超标等,严重影响到人类健康。随着我国加入WTO,广大消费者对牛奶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提出无抗奶、无残留奶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从1998年9月到2004年4月,申请人应用该中药制剂乳炎消治疗奶牛乳腺炎1283例,总有效率达96%以上。
5.具体实施例实施例1依照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该用于治疗奶牛乳腺炎的中药散的最佳配制由下述重量份的中药成分组成二剂花40g、连翘40g、公英40g、地丁草20g、浙贝母15g、白芷25g、积壳40g、甘草20g、柴胡30g、黄芩30g、白芥子20g、龙骨30g、牡蛎30g、益母草60g、乳香15g、没药15g。
其制备方法是将上述中药晒干、拣净杂质、粉碎、过80目筛,按每包400g用双层塑料袋严密包封即可。
实施例2该用于治疗奶牛乳腺炎的中药散的配制由下述重量份的中药成分组成二剂花35g,连翘35g,公英35g,地丁草15g,柴胡25g,黄芩25g,白芥子15g,龙骨25g,牡蛎25g,益母草55g,乳香10g,没药10g。
其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3该用于治疗奶牛乳腺炎的中药散的配制由下述重量份的中药成分组成二剂花45g,连翘45g,公英45g,地丁草25g,柴胡35g,黄芩35g,白芥子25g,龙骨35g,牡蛎35g,益母草65g,乳香20g,没药20g。
其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如果用于批量生产,可按上述配方成比例放大。
本发明药方与西药消肿灵结合使用,则疗效更佳,其处方如下10%葡萄糖注射液1000.05%氯化钙注射液化250.010%安钠咖注射液30.010%水杨酸钠注射150.0每天一次,静注,连续3天。
6.适应症状临床型乳腺炎早期乳汁性状异常,稀薄,内含凝乳块或絮状物,有的混有血液或脓汁,有的乳汁排出不畅,泌乳量减少或停止。中后期乳房红、肿、热、痛、乳房淋巴结肿大。大部分奶牛除上述症状外,还伴有精神不振、食欲减少、体温升高等全身症状。
隐性乳房炎一般临床症状不明显,感观检查乳汁没有异常变化,通常仅表现奶量逐渐减少,多数酒精试验呈阳性。
7.使用方法乳炎消(散)每次400g,开水冲调,候温灌服,每日1-2次。有全身症状者,结合使用抗生素,全身症状消失后,再服用乳炎消1-3天维持巩固疗效,以防复发。
8.具体病例病例1,1999年6月28日,杨凌区李台乡淡某一头6岁黑白花奶牛,主诉3天前挤奶时发现两侧乳房红肿,请当地兽医用青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仍不见效,且出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检查双侧乳腺红、肿、热、痛,乳上淋巴结肿大。治疗用乳炎消早晚各服400g,次日复诊时乳房红肿已消大半,再用乳炎消400g/日,连用4天,痊愈。
病例2,2001年4月5日,兴平市桑镇曹某一头5岁奶牛来诊,主诉近日来奶量有所下降,乳汁感观正常,但收奶站用酒精试验后拒收,进一步检验,乳汁酸度为20°T,属酒精阳性乳,高酸度,应为隐性乳房炎。内服乳炎消3包,隔日后,乳汁验收合格,奶量亦有所回升。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治疗奶牛乳腺炎的中药散剂,其特征在于该中药散剂由下述重量份的中药成分组成二剂花35~45g,连翘35~45g,公英35~45g,地丁草15~25g,柴胡25~35g,黄芩25~35g,白芥子15~25g,龙骨25~35g,牡蛎25~35g,益母草55~65g,乳香10~20g,没药10~20g。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治疗奶牛乳腺炎的中药散剂,其特征在于该中成药由下述重量份的中药成分组成二剂花40g、连翘40g、公英40g、地丁草20g、浙贝母15g、白芷25g、积壳40g、甘草20g、柴胡30g、黄芩30g、白芥子20g、龙骨30g、牡蛎30g、益母草60g、乳香15g、没药15g。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治疗奶牛乳腺炎的中药散剂,该中药散剂由下述重量份的中药成分组成二剂花35~45g,连翘35~45g,公英35~45g,地丁草15~25g,柴胡25~35g,黄芩25~35g,白芥子15~25g,龙骨25~35g,牡蛎25~35g,益母草55~65g,乳香10~20g,没药10~20g。其制备方法是,将上述中药晒干、拣净杂质、粉碎、过80目筛,按每包400g用双层塑料袋严密包封即可。本发明的中药散剂,经临床诊疗实践证明,乳炎消疗效显著,其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散结,消肿下乳等功效,而且治愈后产奶量很快恢复至正常水平,保持稳定,不易复发。
文档编号A61K9/14GK1634361SQ200410073289
公开日2005年7月6日 申请日期2004年11月18日 优先权日2004年11月18日
发明者宋明德, 李长安 申请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