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式心包积液引流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5848阅读:4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气囊式心包积液引流导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引流器具,特别是涉及一种气囊式心包积液引流导管。
背景技术
心包积液属心血管科常见病,多发病。许多患者因各种原因(病毒、细菌、结核、外伤、肿瘤、转移、结缔组织等)引起的心包积液,导致不同程度的心脏压塞症状,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严重时可危及生命。临床上,为解除心脏压塞症状,除积极治疗原发病外,常采用反复心包穿刺抽液,这种反复心包穿刺抽液的方法存在以下三个不足之处1、术者操作复杂、耗工、费时;2、反复穿刺增加了病人的痛苦,且容易引起各种并发症,如感染、出血等;3、穿刺抽液后随着积液量的减少,增加了再次穿刺的风险性。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一次穿刺并可反复抽液、不脱管、不堵塞、操作简单的气囊式心包积液引流导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气囊式心包积液引流导管包括管体6,所述管体6的头部设有引流正孔1,其前部侧壁设有引流侧孔2和3,其尾部7后端设有引流接头9,所述管体6上设有标示刻度10,其外壁上距引流正孔1相应位置处设有气囊4,其外壁一侧设有与气囊4相通的气囊通气管道5。
所述气囊通气管道5的尾部后端设有气囊阀8。
所述气囊通气管道5的尾部与管体6的尾部7成小于90度夹角。
所述引流侧孔2与引流侧孔3成交叉排列。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操作简单、安全,一次穿刺并可反复抽液,不脱管,积液不堵塞,引流畅通、彻底,既避免了因反复穿刺而造成周围组织和心包壁层的损伤,减少了损伤心肌和血管的危险性,降低了感染、出血的机会,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极大的方便了临床心包腔内给药治疗及护理。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的气囊式心包积液引流导管,它包括管体6,所述管体6的头部设有引流正孔1,其前部侧壁设有引流侧孔2和3,所述引流侧孔2与引流侧孔3成交叉排列,管体6的尾部7后端设有引流接头9,可接引流管或引流袋,所述管体6上设有标示刻度10,其外壁上距引流正孔1相应位置处设有气囊4,其外壁一侧设有与气囊4相通的气囊通气管道5,所述气囊通气管道5的尾部与管体6的尾部7成25度夹角,气囊通气管道5的尾部后端设有气囊阀8。
管体6为长250mm、外径2.5mm、内径2.0mm、壁厚0.20mm的硅胶管,其上标有标有刻度10,以提示管体6进入人体内的长度,距引流正孔1约20mm内设有4个距离相等且成交叉排列的椭圆形引流侧孔2和3,可避免引流导管被堵塞,保证引流通畅,在距引流正孔1约20mm处管体6的外壁上设有一圆环形气囊4,可使引流管体6固定于心包腔内,使管体6不易脱落,未注气时,气囊4紧贴在管体6的外管壁上,气囊4的通气管道5紧贴在管体6的一侧,气囊通气管道5的尾部与管体6的尾部7成25度夹角,气囊通气管道5的尾部后端设有气囊阀8。
手术时,先将20号普通穿刺针在常规穿刺点处超声引导下缓缓进针,达心包腔后,拔出针芯,插入“J”型导丝于心包腔内,然后退出穿刺针,用扩皮导管将皮肤及皮下组织扩张后,再缓缓置入该引流导管,该引流导管进入心包腔50mm后,退出“J”型导丝,用气囊阀8给气囊4注入约1ml气体后,轻轻拔该引流导管至有阻力为止,通过引流接头9外接引流管或引流袋,最后将滑槽式控制夹系于管体6的尾部7以备用。
权利要求1.一种气囊式心包积液引流导管,包括管体(6),所述管体(6)的头部设有引流正孔(1),其前部侧壁设有引流侧孔(2、3),其尾部(7)后端设有引流接头(9),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6)上设有标示刻度(10),其外壁上距引流正孔(1)相应位置处设有气囊(4),其外壁一侧设有与气囊(4)相通的气囊通气管道(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式心包积液引流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通气管道(5)的尾部后端设有气囊阀(8)。
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气囊式心包积液引流导管,特征在于所述气囊通气管道(5)的尾部与管体(6)的尾部(7)成小于90度夹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式心包积液引流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侧孔(2)与引流侧孔(3)成交叉排列。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囊式心包积液引流导管,它包括管体,所述管体的头部设有引流正孔,其前部侧壁设有引流侧孔,其尾部后端设有引流接头,所述管体上设有标示刻度,其外壁上距引流正孔相应位置处设有气囊,其外壁一侧设有与气囊相通的气囊通气管道。本实用新型操作简单、安全,一次穿刺并可反复抽液,不脱管,积液不堵塞,引流畅通、彻底,既避免了因反复穿刺而造成周围组织和心包壁层的损伤,减少了损伤心肌和血管的危险性,降低了感染、出血的机会,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极大地方便了临床心包腔内给药治疗及护理。
文档编号A61M39/00GK2699894SQ20042004169
公开日2005年5月18日 申请日期2004年3月24日 优先权日2004年3月24日
发明者吴正奇, 张志镒, 杨旺胜, 凌玉龙 申请人:吴正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