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601707阅读:377来源:国知局
导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导管。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在PTA (经皮的血管形成术),PTCA (经皮的冠状动脉形成术)这样的治疗等中使用气囊导管。气囊导管具备导管管子和气囊。气囊设置在导管管子的远端侧。用户向血管内产生的狭窄部位或堵塞部位导入气囊并使气囊膨胀,由此进行该部位的扩张。用户例如是医生等手术者。
[0003]气囊导管的导管管子具备外侧管和内侧管。内侧管穿过外侧管。气囊与外侧管的远端部接合。压缩流体通过外侧管的内腔而流通,由此气囊膨胀或收缩。内侧管以内侧管的前端部与外侧管的前端相比向前端侧延伸的状态设置。从外侧管的前端延伸出的内侧管的前端部通过气囊内部,延伸至比气囊靠前端侧的位置。内侧管的内腔是能够供导线插通的导线管腔。用户在将气囊导管向体内导入时,使预先导入到体内的导线穿过内侧管的内腔。用户以导线穿过内侧管的内腔的状态将气囊导管导入到体内。
[0004]作为导线的插通方式,已知有导线能够从外侧管的轴线方向的中途位置向外部导出的类型、所谓的RX型。在RX型的气囊导管的外侧管的轴线方向的中途位置处,形成有贯穿外侧管的周壁部的导线口。内侧管的内腔通过导线口而向导管外部开放。在该情况下,从内侧管的前端部导入到内侧管内的导线通过导线口而向导管外部导出。
[0005]然而,以提高刚性等为目的,有时在这种气囊导管中设置芯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芯线穿过外侧管的内腔而设置。芯线例如沿轴线方向跨导线口地配置。在该情况下,在外侧管的内腔中的比导线口靠前端侧的区域设置内侧管。因此,在该前端侧的区域,芯线穿过内侧管的外周面与外侧管的内周面之间。因此,芯线中的配设于该前端侧的区域的部分需要形成为细径。
[0006]另一方面,期望芯线中的比形成为细径的部分靠基端侧的部分以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而外径逐渐变大的方式形成。因此,考虑将芯线形成为例如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而外径以固定的程度平缓地变大。在该情况下,能够使芯线的刚性从基端侧朝向前端侧逐渐降低,能够实现抗扭折性的提尚。
[0007]在先技术文献
[0008]专利文献
[0009]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00317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0]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11]然而,在上述的气囊导管中,在导线穿过内侧管的内腔的状态下,由于存在导线,因此在比导线穿过的导线口靠前端侧的区域刚性变高。另一方面,在比导线口靠基端侧的区域不存在导线。因此,比导线口靠基端侧的区域的刚性与导线穿过导管之前相比不变。在该情况下,在轴线方向上的导线口的形成部位处,刚性局部地发生变化。因此,当用户沿着导线将气囊导管向体内导入时,在该部位处,来自基端侧的按压力有可能未顺利地传递到前端侧。因此,可能会使操作性下降。
[0012]另外,在沿轴线方向跨导线口地配设芯线的上述结构中,通过芯线向导线口的基端侧附近赋予刚性。因此,能够期待抑制导线口的形成部位处的局部的刚性变化的效果。然而,上述的芯线的外径从比导线口靠前端侧配置的细径区域朝向基端侧以固定的程度平缓变大。因此,在导线口的基端侧附近难以将其外径设为足够的大小。因此,可认为在该基端侧附近难以赋予足够的刚性。因此,在上述的芯线中,依然没有消除将向体内导入导管时的按压力顺利地传递到前端侧这一上述的技术问题,谋求对该技术问题的改善。
[0013]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将导管向体内导入时的操作性提高的导管。
[0014]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001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第一发明的导管具备:管,其在内部具有管腔;导线口,其以将包围所述管腔的周壁部贯穿的方式形成在所述管的轴线方向的中途位置处;以及芯线,其穿过所述管腔,并沿轴线方向跨所述导线口地延伸,所述导管的特征在于,所述芯线具备:前端侧区域,其是位于比所述导线口靠前端侧的区域;以及锥体区域,其是比所述前端侧区域靠基端侧的区域,并且是以与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截面积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连续增大的方式形成的区域,所述锥体区域具有:第一锥体区域,其是从所述前端侧区域的基端朝向基端侧延伸的区域,并且是在轴线方向上包含与所述导线口相同的位置的区域;以及第二锥体区域,其是从所述第一锥体区域的基端朝向基端侧延伸的区域,在所述第一锥体区域中所述截面积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增加的程度大于在所述第二锥体区域中所述截面积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增加的程度。
[0016]根据本发明,芯线具备设置于比导线口靠前端侧的前端侧区域、以及设置于比前端区域靠基端侧的锥体区域。锥体区域具有在轴线方向上包含与导线口相同的位置的区域即第一锥体区域、以及比第一锥体区域靠基端侧的区域即第二锥体区域。在第一锥体区域中,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的截面积的增加程度比第二锥体区域大。因此,与锥体区域的截面积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以固定的程度增大的结构相比,能够在轴线方向上的导线口的基端侧附近的位置处增大芯线的截面积。因而能够提高芯线的刚性。由此,能够提高将导管向体内导入时的压入力的传递性。其结果是,能够实现操作性的提高。
[0017]第二发明的导管以第一发明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锥体区域与所述第二锥体区域的边界部位于比轴线方向上的所述锥体区域的中央靠前端侧的位置。
[0018]在将第一锥体区域与第二锥体区域的边界部的截面积设为相同的条件下,对于该边界部在锥体区域中位于前端侧的情况以及位于基端侧的情况而言,在对第一锥体区域中的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的截面积的增加程度比较了大小的情况下,可认为前者的情况与后者的情况相比截面积的增加程度增大。于是,在本发明中,着眼于这一点,使第一锥体区域与第二锥体区域的边界部位于比轴线方向上的锥体区域的中心位置靠前端侧的位置。在该情况下,通过增大第一锥体区域中的截面积的增加程度,从而能够在轴线方向上的导线口的基端侧附近的位置处进一步增大芯线的截面积。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芯线的刚性。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将导管向体内导入时的压入力的传递性。
[0019]第三发明的导管以第二发明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界部位于比如下的部位靠前端侧的位置,该部位是位于距所述锥体区域的前端部为所述锥体区域的全长的1/4的距离的基端侧的部位。
[0020]根据本发明,第一锥体区域与第二锥体区域的边界部位于比如下的部位靠前端侧的位置,该部位是位于距锥体区域的前端部为该锥体区域的全长的1/4的距离的基端侧的部位。由此,与第二发明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增大第一锥体区域的截面积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增加的程度。在该情况下,能够在轴线方向上的导线口的基端侧附近的位置处进一步增大芯线的截面积。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芯线的刚性。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将导管向体内导入时的压入力的传递性。
[0021]第四发明的导管以第二发明或第三发明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界部的所述截面积大于所述锥体区域的轴线方向两端部的各所述截而积的平均值。
[0022]根据本发明,在第一锥体区域与第二锥体区域的边界部位于比锥体区域的中心位置靠前端侧的第二发明的结构中,该边界部的截面积大于锥体区域的轴线方向两端部的各截面积的平均值。在该情况下,与该边界部的截面积为上述各截面积的平均值以下的结构相比,能够增大第一锥体区域的截面积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增加的程度。因此,能够在轴线方向上的导线口的基端侧附近的位置处更进一步增大芯线的截面积。因而能够更进一步提高芯线的刚性。由此,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将导管向体内导入时的压入力的传递性。
[0023]第五发明的导管以第一发明至第四发明中的任一发明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线还具备基端侧区域,该基端侧区域是从所述第二锥体区域的基端朝向基端侧延伸的区域,所述基端侧区域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以固定的所述截面积形成,或者形成为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所述截面积以比所述第二锥体区域小的增加程度增大,所述第一锥体区域与所述第二锥体区域之间的所述截面积的增加程度之差和所述第二锥体区域与所述基端侧区域之间的所述截面积的增加的程度之差相同或者大致相同。
[0024]根据本发明,第一锥体区域与第二锥体区域之间的截面积的增加程度之差和第二锥体区域与基端侧区域之间的截面积的增加程度之差相同或大致相同。因此,能够使在第一锥体区域与第二锥体区域的边界部、以及第二锥体区域与基端侧区域的边界部分别产生的截面积的增加程度的局部变化(量)相同。即,在该情况下,能够将在各边界部分别产生的截面积的增加程度的局部变化均匀地分配至各边界部。结果是,能够抑制在各边界部分别产生的上述局部变化。因此,能够抑制在各边界部分别产生的刚性的局部变化。由此,在锥体区域具备截面积的增加程度不同的两个区域的结构中,能够抑制抗扭折性的下降。
[0025]第六发明的导管以第一发明至第五发明中任一项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具备:外侧管,其相当于内部具有流体管腔的所述管,该流体管腔相当于所述管腔;内侧管,其以一部分与所述外侧管的前端相比向前端侧延伸出的状态穿过所述流体管腔,所述内侧管具有能够供所述导线穿过且基端部与所述导线口连通的导线管腔;以及气囊,其将从所述外侧管的前端延伸出的所述内侧管的所述一部分从外侧覆盖,并且其基端部与所述外侧管的前端部接合,所述芯线的所述前端侧区域在所述流体管腔内穿过所述内侧管的外周面与所述外侧管的内周面之间。
[0026]气囊导管具备外侧管与内侧管。内侧管穿过外侧管的流体管腔。流体通过内侧管的外周面与外侧管的内周面之间而流通。因此,为了抑制在内侧管与外侧管之间流动的流体的流通性下降,需要尽可能地减小前端侧区域的截面积。因此,从前端侧区域向基端侧延伸的锥体区域的截面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