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心脑肾血管疾病的药物制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13394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防治心脑肾血管疾病的药物制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中草药提取物为主要原料制成用于防治心脑肾血管疾病的药物制剂,尤其是关于选择作用清楚的中草药活性成分按最佳的剂量比例配伍组方,是一种高效低毒天然抗氧化剂。
背景技术
近年来研究发现,氧化应激和抗氧化机制的平衡失调导致人体内氧自由基(OFR)过剩与一些临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中风、心律失常、心肌梗塞、早老性痴呆、震颤麻痹症和肾组织病变如肾炎、急性肾、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等的发生和损伤有密切关系。据统计,1982~2002年间全球上市1000多种小分子药品中,55%系来自天然产物或其衍生物,其中6%直接为天然产物。另有报告世界畅销的25种药品中,12种为天然产物或其衍生物。我国50年代以来研究成功的新药90%以上系与天然产物有关。由此可见创新药物与天然产物的关系密不可分,显示从天然产物研发创新药物的潜能十分巨大。我国中医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了,这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抗氧化剂宝库。很多实验已经证明,天然抗氧化剂是许多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包括现在已在临床使用的茶多酚,银杏叶提取物EGD761,田七,人参皂甙等。然而,在中药抗氧化剂的研究中,发现要取得好的抗自由基损伤作用,不仅要掌握好剂量和适宜浓度,而且还需要多种抗氧化剂的协同和共济作用,因为单一的清除剂的清除作用是远远不够的。几种天然抗氧化剂可以对不同种类自由基和自由基生成过程及损伤的不同环节起作用,同时有的还可提高体内自由基清除酶的活力,加强人体自身清除自由基的能力。目前我国开发的具有防治心脑肾血管疾病的中药天然抗氧化剂包括提取的有效活性成分类,如银杏叶提取物、丹参素等和传统配伍方剂,如补阳还五汤、参芪合剂等。前者尽管有效,但靶点比较单一,后者虽为复方,但大多制剂粗糙,各组分(按现代医学理论)所起作用不明确,生物利用度较低,药效较差,要取得国际认可,还需进行拆方研究和剂型改进。目前国外更趋于应用现代提取工艺技术提取分离出对药效作用显著的成分后,再以现代医药学方法筛选配以复方使用,这样效果更好,理化性状和生物利用度也更高,这是发展趋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避免上述两类药物的缺陷,提供一种成本低、高效低毒的用以防治心脑肾血管疾病的中药活性成分组方制剂,还可大大缩短现代中药制剂的研发速度。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措施来达到用绿茶、银杏叶、田七茎叶、丹参根茎提取的活性成分茶多酚(TP)、银杏提取物(Egb761)、三七总皂苷(PNS)、丹参素(DS),以抗氧化活性较强的TP为主药(君),佐辅其他三成份,按重量比例15~50∶2.5~12.5∶5~15∶1~10组成复方制剂,各成分纯度均为100%,若成分纯度不同,配置时需折算成相应的含量。
本发明的生产工艺方法按以上重量组份比称取原料(茶多酚、银杏提取物、三七总皂苷、丹参素均可在医药市场买到),将其混匀,得干药粉。
以重量组份按1∶0.05~0.1的比例称取干药粉、淀粉,用浓度为70%~90%的食用乙醇作润湿剂制湿颗粒,在37℃左右干燥,制成胶囊。
本发明的组方还可制成片剂等口服给药制剂。
目前国内外研究均表明多靶点作用较单靶点疗效增强,不良反应及耐药性下降,如何氏治疗AIDS的鸡尾酒疗法即是多靶点作用优越性的一个范例。现在临床所用的天然抗氧化剂大多是单味药制剂或提取的药物单一活性成分,作用靶点不多;而参麦散、补阳还五汤、参芪合剂等传统方剂,则多数成分复杂,每种成分的具体药理作用不明确且工艺粗糙,生物利用度和药效均不高。例如,临床研究显示抗动脉粥样硬化天然药物及其单体作用明确、安全性好,但往往作用较弱,药物产生临床疗效时需较高剂量或静脉给药。西药的化学实体为单一化合物,有特定的作用靶点,具有专一性、针对性,而无论是单味中药或复方,它们的物质基础是活性物质群,这些活性物质群按一定要求配伍组合,作用于多个靶点,经多途径的整合而发挥作用,呈现多效性。本发明中的单味虽同是天然抗氧化剂,但所起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茶多酚与氧作用而消耗密闭系统中残留的氧,可与铁离子络合,抑制胆固醇的氧化,阻止食物中不饱和脂肪酸氧化。丹参素防止心肌线粒体H+-ATP酶的水解活性下降和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功能损伤,同时增加SOD及GSH-Px活性。Egb761具广谱的自由基清除作用,可通过直接作用于自由基的生成位点、抑制促自由基产生的潜在催化剂同时稳定靶细胞膜,舒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和对细胞氧、葡萄糖的输送,增加细胞对缺氧和自由基的耐受。三七总皂苷纠正TXA2/PGI2比值失衡,改善脑循环。阿魏酸可提高GSH-Px及SOD活性,稳定靶细胞膜,保护线粒体结构和功能。这些具有不同抗氧化性能的物质混合在一起,抗氧化的整体效果自然要增强。另外,不同抗氧化剂共用时,自由基之间可能互相还原,使抗氧化剂再生。本发明避开了从传统中医理论组方入手所需进行繁琐的拆方研究、成分不宜明确、耗时费力等弊端,根据不同的作用靶点以及单味药的功能主治,选择来源丰富、已确知药效的天然药物活性成分有机组方,使复方中多种活性成分以低于它们中某一单体的治疗剂量进入人体,反复作用于疾病的多个直接靶点(治标)和间接靶点(治本),从而提高疗效,减轻毒副作用,大大缩短研发时间和费用。
以下为本发明的动物实验结果根据预试,分别取TP、Egb761、PNS、DS各活性成分LD50的1/5为起始剂量,以1‰二甲基亚砜(DMSO)生理盐水溶液作溶剂等比稀释成一系列浓度,按表1、2所示加入各试剂,分别进行O2·清除率、·OH清除率的测定,并描绘各单味药量效曲线。(体外试验)表1 O2·清除率的测定

表2·OH清除率的测定

从量效曲线上选择ED50、1/2ED50、1/4ED50作为各药的高、中、低三个浓度。
采用Fe2+-H2O2脂质过氧化作用诱发体系,在预先泡酸处理的5ml玻璃离心管中依次加入正常大鼠大脑皮层10%组织匀浆0.2ml、0.16mM FeSO4(NH4)2、0.16mM H2O2、KH2PO4-NaOH缓冲液(pH7.4)后,按表3分别加入各浓度单味药,将离心管置37C温育30min后测定MDA(丙二醛)值。各管均重复两次,同时做空白和标准对照。以“MDA抑制率%”作为评价指标,进行方差分析,确定复方配比;再根据各药生物利用度和预试验,最终确立大鼠体内试验灌胃给予TPC的高、中、低三个剂量。
表3 L9(34)正交设计表

(注ATP BEgb761 CPNS DDS)
正交试验及预试验验证得出A2B1C2D3为最佳组方。其中主药TP占复方总量的40%。
TPC急性毒性试验精密称取TP(纯度98%,批号20031108)165mg,Egb761(总黄酮/总内酯=24/6,批号20030710)60mg,PNS(纯度90%,批号20030911)90mg,DS(3%针用提取物,批号20030815)240mg(以上四药均购自成都华高天然药物有限公司)。以1‰二甲基亚砜(DMSO)生理盐水溶液0.015ml作溶剂,加入20ml单蒸水充分混匀,即配成高剂量的复方制剂。中、低剂量组各药物成分为高剂量组1/2、1/4用量,同上法配成。
考察组方急性口服毒性即可。采用“人用药物注册技术要求的国际协调会议(ICH)”推荐的最大耐受量试验(MTD)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高、中、低剂量药物组、溶媒对照组(1‰二甲基亚砜生理盐水)和空白对照组,根据试验所得出的最佳组方中各单味药的量换算为成人剂量后的200倍、100倍、50倍,作为高、中、低剂量药物组,每日给药一次,连续7天。各组均无动物死亡。
耐缺氧试验将小鼠随机分为高、中、低剂量复方制剂、杏灵颗粒阳性对照、溶媒对照(1‰二甲基亚砜生理盐水)、空白对照共六组,分组i.g.7d,每天一次。末次给药后1h将各组小鼠分别放入含钠石灰的缺氧瓶中,记录各组小鼠死亡时间(即耐常压密闭缺氧时间)并评价动物的耐缺氧能力。与空白和溶媒对照组相比,各用药组小鼠耐缺氧能力明显增强。
组方初步稳定性试验采用HPLC法测定,以EGCG含量变化为指标。TPC溶液室温下放置2h稳定。
复方制剂防治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精密称取TP(纯度98%,批号20031108)330mg,Egb761(总黄酮/总内酯=24/6,批号20030710)120mg,PNS(纯度90%,批号20030911)180mg,DS(3%针用提取物,批号20030815)480mg(以上四药均购自成都华高天然药物有限公司),以1‰二甲基亚砜(DMSO)生理盐水溶液0.02ml作溶剂,加入20ml单蒸水充分混匀,即配成高剂量的复方制剂。中、低剂量组各药物成分为高剂量组1/2、1/4用量,同上法配成。
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模型对照、复方制剂低、中、高剂量、XL阳性对照共6组,每组6只,于术前7d,每天i.g.1次。其中复方制剂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88、175、350mg.kg-1.d-1剂量给药,阳性对照组给予20mg.kg-1.d-1XL,假手术和模型对照组给予同体积1‰DMSO生理盐水。第7d最后一次于缺血前60min给药,术后清醒再按各分组剂量给药一次。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模型)24h后,取脑组织检测。结果示复方制剂各剂量组均能使脑缺血大鼠的神经行为明显改善,脑组织含水量、脑梗塞面积下降并呈剂量依赖性;多项生化指标测定表明高剂量组效果最明显,与模型组相比,脑组织匀浆中的MDA、LA、ROS、NOS含量分别下降46.71%、59.39%、48.45%、65.19%,SOD、GSH、Ca2+-ATPase含量分别增加76.65%、82.93%、94.91%,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为58.91%;此外,复方制剂可下调缺血大脑皮层ICAM-1和iNOS表达。病理切片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复方制剂三个剂量组神经元细胞的胞体肿胀、核固缩、核溶解程度明显减轻。其中,高剂量组效果最明显,可见神经元结构较清晰、周围间隙缩小;胞体轻度肿胀,核膜完整,核仁清晰;坏死和凋亡细胞明显减少。
复方制剂防治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Wista大鼠,雌雄各半,分组及给药方法同前,只是将阳性对照药换成肾复康胶囊,给药量为600mg.kg-1.d-1。肾缺血再灌24h后右眼球取血,处死大鼠,开腹取出双侧肾脏。实验结果表明复方制剂各剂量组均可降低Scr和Bun,减少肾组织匀浆MDA、ROS、NO含量,增加SOD活性并呈剂量依赖性。其中高剂量组效果最明显,与模型组相比,分别使Scr和Bun降低27.06%、39.19%;肾组织MDA、ROS、NO含量分别下降34.77%、39.37%、40.21%;SOD活性增加47.38%。病理切片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用药后肾小管管腔较狭窄、管壁较厚,少数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其中以高剂量组损伤最轻细胞肿胀、核固缩、核深染等现象明显减轻,蛋白管型减少,少数肾间质血管轻微扩张充血。
动物实验已证明本发明是有效的防治心脑肾血管疾病的新复方制剂。试验结果表明心脑肾康能使脑缺血大鼠的神经行为明显改善,脑组织含水量、脑梗塞面积下降。多项生化指标测定表明与模型组相比,脑组织匀浆中的MDA、LA、ROS、NOS含量分别下降46.71%、59.39%、48.45%、65.19%,SOD、GSH、Ca2+-ATPase含量分别增加76.65%、82.93%、94.91%,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为58.91%;此外,可下调缺血大脑皮层ICAM-1和iNOS表达。病理切片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神经元细胞的胞体肿胀、核固缩、核溶解程度明显减轻。神经元结构较清晰、周围间隙缩小;胞体轻度肿胀,核膜完整,核仁清晰;坏死和凋亡细胞明显减少。心脑肾康可降低Scr和Bun,减少肾组织匀浆MDA、ROS、NO含量,增力SOD活性。与模型组相比,分别使Scr和Bun降低27.06%、39.19%;肾组织MDA、ROS、NO含量分别下降34.77%、39.37%、40.21%;SOD活性增加47.38%。病理切片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用药后肾小管管腔较狭窄、管壁较厚,少数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细胞肿胀、核固缩、核深染等现象明显减轻,蛋白管型减少,少数肾间质血管轻微扩张充血。
本发明各成分清楚,药理作用明确;药源充足、价格便宜;多靶点、多层次作用;制剂工艺较简单;药效确切。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以重量组份计算按15∶2.5∶5∶1比例取茶多酚(TP,纯度98%)153g,银杏提取物(Egb761,总黄酮/总内酯=24/6)25g,三七总皂苷(PNS,纯度90%)56g,丹参素(DS,3%针用提取物)333g(以上四药均购自成都华高天然药物有限公司)混匀(各成分用量均按纯度比例折算),得干药粉。以重量组份计算按1∶0.05的比例称取干药粉500g、淀粉25g混匀,用浓度为70%的食用乙醇4ml作为润湿剂制成湿颗粒,在37℃左右干燥,制成1000粒胶囊,检验合格,分装,即得心脑肾康胶囊成品。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2~4粒,一日3次。
贮藏密封,置阴凉干燥处。
实施例2
以重量组份计算按50∶12.5∶15∶10比例取茶多酚(TP,纯度98%)102g,银杏提取物(Egb761,总黄酮/总内酯=24/6)25g,三七总皂苷(PNS,纯度90%)33g,丹参素(DS,3%针用提取物)667g(以上四药均购自成都华高天然药物有限公司)混匀(各成分用量均按纯度比例折算),得干药粉。以重量组份计算按1∶0.1比例取干药粉500g、淀粉50g混匀,用浓度为90%的食用乙醇6ml作为润湿剂制成湿颗粒,在37℃左右干燥,制成1060粒胶囊,检验合格,分装,即得心脑肾康胶囊成品。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2~4粒,一日3次。
贮藏密封,置阴凉干燥处。
权利要求
1.一种防治心脑肾血管疾病的药物制剂,其特征是取茶多酚TP∶银杏提取物Egb761∶三七总皂苷PNS∶丹参素DS按15~50∶2.5~12.5∶5~15∶1~10的重量比例配伍制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绿茶、银杏叶、田七茎叶、丹参根茎、当归提取的活性成分茶多酚(TP)、银杏提取物(Egb761)、三七总皂苷(PNS)、丹参素(DS),以抗氧化活性较强的TP为主药(君),佐辅其他三成份,按重量比例15~50∶2.5~12.5∶5~15∶1~10组成的复方制剂,该药物制剂各成分清楚,药理作用明确;药源充足、价格便宜;多靶点、多层次作用;制剂工艺较简单;药效确切。本发明是有效的防治心脑肾血管疾病的新复方制剂。
文档编号A61K31/192GK1850129SQ20061001847
公开日2006年10月25日 申请日期2006年3月3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3日
发明者梁钢 申请人:广西医科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