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温毒型上呼吸道感染的药物及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1056602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温毒型上呼吸道感染的药物及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治疗温毒型上呼吸道感染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属于中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腔、咽或咽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是呼吸道最常见的一种传染病。大多数(占70~80%)由病毒引起,少数为细菌所致(朱贵卿,呼吸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3月)。临床上以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喷嚏、流涕、咽痛、咳嗽、声嘶等症状为特征。温毒型上感是中西医结合的名词。有文献报道(曲敬来、高雪等,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学术研讨会,香港,2004年9月)。温毒型上感属上呼吸道感染的一个类型。温毒型是指中医温病学中的温毒,其定义是感受温热毒邪而引起的一类温热时毒疾患,这类疾患的特征是多见局部红肿疼痛,甚则溃破糜烂等症状,病初亦伴有表证。临床多见于流感病毒A、流感病毒B、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埃可病毒等感染。所以本组温毒型上感是指感受流感病毒A、流感病毒B、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埃克病毒等引起以咽部红肿疼痛、发热为主的上呼吸道感染。
流感病毒是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传染病之一,在病毒的发展史上,几乎没有一种病毒像流感病毒那样一直起着主导作用(杨占秋主编,临床病毒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年5月)。
流感病毒A起病多急骤,主要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呼吸道症状轻微或不明显。全身中毒症状是畏寒、高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呼吸道症状是咽痛、流涕、咳嗽。发热通常持续3~4天,但疲乏,虚弱可达2~3周。(流行性感冒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流感病毒B常引起流感局部爆发,不引起大流行,其发病特点与流感病毒A相似,但发热通常持续6~7天。
柯萨奇病毒可引起急性传染性咽峡炎,呈急性发病,体温为37~40.5℃,有咽痛、肌肉痛、头痛。病初有咽部充血,1~2天后在咽前出现小疱疹,直径1~2mm,周围有红晕。2~3天后小疱疹破溃形成溃疡,发热通常持续2~4天后消退,溃疡常持续1周左右。埃可病毒也可引起呼吸道感染出现咽痛等流感样症状。腺病毒可引起急性咽炎,表现为咽痛、结膜充血、发热、头痛、乏力。(翁心华主编,现代感染病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本研究就是针对上述疾病进行选方用药的,十余年来,我们根据国内外先进检测技术确定疾病的诊断,努力寻找并继承经典书籍的名方。我们的经验1、上述病毒性上感具有发热重,初时略恶寒,继之热象偏重,久之易化燥伤阴的特点,所以应属温病范畴;2、根据流感病毒A多发于春季特点,应属温病中的春温;3、根据上述病毒性上感发病2~3日后发热而不恶寒,易口干而渴,尿赤,苔薄黄,脉数的特点,应属温热毒邪入气分的临床表现。按春温邪入气分应选黄芩汤。我们按照上述疾病的证候、传变特点反复筛选药物,最终选用清热泻火解毒、因势利导、疏风散邪之法,达到温热清解,又不伤正气的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已有技术不足和缺点而提供一种新型治疗温毒型上感的药物。
本发明的另外一个目的是提供该新型治疗温毒型上感药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由黄芩、贯众、牛蒡子、柴胡、马勃、桔梗为原料。其中黄芩苦寒之品,清热泻火、解毒,用于温毒炽盛的咽喉肿痛,身热燥渴为君药;贯众苦寒清解头目、咽喉温毒为臣药;牛蒡子疏风散邪,解毒利咽为佐药;柴胡升阳散火,疏散风热,使郁热温毒之邪宣散透发,此即“火郁发之”之意,并协助诸药上达头目,为升楫之用,为使药。黄芩得柴胡苦降又不至于升散太过。此一升一降,相反相成,互为制约。马勃既助牛蒡子解毒利咽,又助黄芩、贯众清热。桔梗助牛蒡子利咽,助柴胡载药直达咽喉。诸药配伍,清疏并用,升降共投,共奏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之功。主治温毒型上感。
由于温毒型上感热毒炽盛,必用重剂清热,而清热过度则有苦寒伤中之虞。且外感之邪必用解表之法,方能达邪外出。因而,本发明药物原料中还可以加入木蝴蝶和荆芥。其中,木蝴蝶清热利咽,荆芥振奋卫阳,既助牛蒡子疏风散邪,又防止苦寒伤中。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其药物组分的用量也是经过长期临床的总结得出的,各组分用量在下述重量份范围都具有较好疗效。
黄芩20-30重量份、贯众6-15重量份、牛蒡子6-15重量份、柴胡3-10重量份、马勃3-10重量份、桔梗6-15重量份。
优选用量为黄芩30重量份、贯众15重量份、牛蒡子10重量份、柴胡10重量份、马勃10重量份、桔梗10重量份。
本发明药物的原料用药还可以是黄芩10-20重量份、贯众6-15重量份、牛蒡子6-15重量份、柴胡3-10重量份、马勃3-10重量份、桔梗6-15重量份、木蝴蝶3-10重量份、荆芥3-10重量份。
优选用量为黄芩30重量份、贯众15重量份、牛蒡子10重量份、柴胡10重量份、马勃10重量份、桔梗10重量份、木蝴蝶10重量份、荆芥10重量份。
其中黄芩(优选枝芩)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主含黄酮类成分,已分离出约40种黄酮,主要有黄芩甙、黄芩素、汉黄芩素、汉黄芩甙、千层纸素A等。药理研究表明黄芩浸剂与煎剂在试管内对流感病毒PR8株与亚洲甲型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并能减轻小鼠感染病毒后的肺部损伤和存活时间。(科学通报,1958,(3)90;科学通报,1958,(5)155;微生物学报,1960,8(2)164;陕西医药卫生杂志,1959,(1)14)黄芩的多种制剂具有显著而广谱的抗菌作用。并有报道,黄芩与柴胡配伍,可显著抑制流感病毒对鸡胚的感染,并显著减轻流感病毒所致小鼠死亡;较多报道,黄芩有显著解热效果;黄芩70%甲醇提取物及黄芩甙、黄芩素、汉黄芩素具有抗炎作用;黄芩醇提取物静注可显著减低惊厥强度,降低死亡率,有效成分为黄芩甙;黄芩对多型变态反应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有效成分为黄芩甙、黄芩素及其他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过敏作用。
贯众(优选东北贯众)含绵马酸类、黄绵马酸类及微量的白绵马素、新绵马素、东北贯众素以及鞣质、挥发油、树脂等。研究表明,贯众具有显著的抗病毒作用,能抑制各型流感病毒。水、酒精提取物均能抑制流感病毒等病毒(上海中医药杂志,1960,(2)68;微生物学报,1979,(2)20;新医学,1975,6(10)461);并具有显著而广谱的体外抗菌作用,抗菌成分与其所含间苯三酚类化合物有关,如绵马素、白绵马素、绵马酚等。
牛蒡子,其主要成分苯丙素类及其缩合物。这类成分有拉帕酚甲、乙、丙、丁、戊、(LappaolA、B、C、D、E),牛蒡子甙原(1-Arctigenin),牛蒡甙(Arctiin),异牛蒡子甙原(Isoarctigenin),罗汉松树脂酚(Matairesinol),牛蒡拉帕酚丁、己(AL-D,AL-F)。其它还含有联噻吩类及其愈创木酚酯的衍生物,三萜,脂肪酸、甾醇类化合物,以及直链烯炔类衍生物,氨基酸,维生物,微量元素等。牛蒡子100%煎剂在试管内对金葡菌、肺炎球菌、乙型链球菌和伤寒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中药志(第三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50);在体外对副流感病毒伴合株有抑制作用(1∶160)(新医药学杂志,1973,(12)38)。
柴胡(优选北柴胡)其成分主要含柴胡皂甙(Skai-side a、b、c、d四种)、甾醇(主要为a-菠菜甾醇a-Spinasterol,尚有豆甾醇等)、挥发油、柴胡醇Bupleurmol、丁香酚、己酸、r-十一酸内酯、对-甲氧基苯二醇等、脂肪油(为油酸、亚麻油酸、棕榈酸、硬脂酸等的甘油酯)和多糖等。此外,尚含生物碱、葡萄糖、氨基酸等。研究表明,柴胡煎剂、注射液、醇浸油、挥发油、粗皂甙等均有明显的解热作用。解热的主要成分是柴胡皂甙、皂甙元A和挥发油。但柴胡皂甙服用剂量必须大,方有解热降温之效。作为解热,国内多用其总挥发油,总挥发油中的丁香酚、己酸、r-十一酸内酯、对-甲氧基苯二酮等是其解热的主要有效成分。柴胡皂甙、柴胡挥发油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柴胡、柴胡粗皂甙及柴胡皂甙元A有较强的镇咳作用。柴胡对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有较强的抑制作用(J.Pharm.Sci.,1974,63(3)471)。高温提取柴胡水中高分子助分、柴胡多糖、柴胡果胶多糖等能促进机体的免疫功能。
马勃,本品含有多种含氮类化合物,亮氨酸、酪氨酸、尿素及紫颓马勃酸。体外试验证明,脱皮马勃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及肺炎双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少数致病真菌也有抑制作用。(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284)。
桔梗(优选南桔梗)含多种皂甙,主要为桔梗皂甙,另外还含有菊糖、植物甾醇等。桔梗皂甙具有显著抗炎、降温作用,并具有明显的祛痰作用。
木蝴蝶,单味木蝴蝶煎剂治疗以咳嗽为主症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急性喉炎、慢性咽炎、百日咳、百日咳综合征、肺炎后期等7个病种188例患者,小儿每日5~12g,成人每日12~20g,顿服或分次服用,对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上感效果最好,20例全部显效;急性支气管炎133例显效81例,显效率60.9%(中医杂志,1991,32494)。
荆芥,主要有效成分为挥发油。挥发油中主要成分有薄荷酮、胡薄荷酮、异薄荷酮、异胡薄荷酮和柠檬烯等。本品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百喉杆菌有较强的体外抑制作用。此外,对炭疽杆菌、乙型链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和人型结核杆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对麻疹病毒亦有抑制作用。
本发明药物的药效组分可以直接将原料干燥研粉混匀制成,也可以采用水或乙醇提取制得。优选采用如下方法制备得到取黄芩、贯众、牛蒡子、柴胡、马勃、桔梗加水煎煮,其中黄芩后下,合并滤液、浓缩,冷却,加乙醇使含醇量为20~80%,回收乙醇,使上清液浓缩成稠膏,得到本发明药物的药效组分。
本发明药物制备的稠膏可以加入胶囊剂常用辅料,干燥、粉碎装入胶囊,即可制备成抗温毒型上感的胶囊。
本发明药物制备的稠膏可以加入颗粒剂常用辅料混合,制粒,干燥和分装成袋,即可制备成抗温毒型上感的颗粒剂。
本发明药物制备的稠膏可以加入口服液常用辅料混合,煮沸,加水稀释,精制,过滤,混匀分装成瓶,即可制备成抗温毒型上感的口服液。
本发明药物制备的稠膏可以加入蔗糖、矫味剂及防腐剂,煮沸,加水稀释,精制,滤过,混匀,分装,即得抗温毒型上感的糖浆。
本发明药物制备的稠膏可以加入片剂常用辅料混合、压片,即可制备成抗温毒型上感的片剂。
如果加入木蝴蝶和荆芥,本发明药物的药效组分可以直接将原料干燥研粉混匀制成,也可以采用水或乙醇提取制得。优选采用如下方法制备得到取黄芩、贯众、牛蒡子、柴胡、马勃、桔梗、木蝴蝶、荆芥加水煎煮,其中黄芩后下,合并滤液、浓缩,冷却,加乙醇使含醇量为20~80%,回收乙醇,使上清液浓缩成稠膏,得到本发明药物的药效组分。
本发明药物制备的稠膏可以加入胶囊剂常用辅料,干燥、粉碎装入胶囊,即可制备成抗温毒型上感的胶囊。
本发明药物制备的稠膏可以加入颗粒剂常用辅料混合,制粒,干燥和分装成袋,即可制备成抗温毒型上感的颗粒剂。
本发明药物制备的稠膏可以加入口服液常用辅料混合,煮沸,加水稀释,精制,过滤,混匀分装成瓶,即可制备成抗温毒型上感的口服液。
本发明药物制备的稠膏可以加入蔗糖、矫味剂及防腐剂,煮沸,加水稀释,精制,滤过,混匀,分装,即得抗温毒型上感的糖浆剂。
本发明药物制备的稠膏可以加入片剂常用辅料混合、压片,即可制备成抗温毒型上感的片剂。
本发明治疗温毒型上感的药物为纯天然制品,无毒副作用,具有清热解毒,疏风散邪的功效,口味甘中带苦,老幼皆宜。主要用于治疗由病毒引起的以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喷嚏、流涕、咽痛、咳嗽、声嘶等症状为特征的温毒型上感。配方合理,药味精炼,疗效确切,剂型和制备工艺适合工业化大批量生产。
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1称取原料药黄芩150g、贯众75g、牛蒡子50g、柴胡50g、马勃50g、桔梗50g以上六味(黄芩后下),加水煎煮2次,合并滤液,滤液浓缩、冷却,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60%),静置12小时,滤过,回收乙醇,浓缩至50℃测定相对密度1.10,得清膏,加入β-环糊精,加热溶解,搅拌,滤过,喷雾干燥热空气进风温度180℃,出风温度80℃,喷干粉加入调味剂,混匀,物料在40℃温度下干式制粒,整粒,得棕色颗粒100g,按每次服用量4.5g分装成袋,即得抗温毒型上呼吸道感染的颗粒剂。
实施例2称取原料药黄芩180g、贯众80g、牛蒡子90g、柴胡60g、马勃60g、桔梗90g以上六味(黄芩后下),加水煎煮合并滤液,煎煮次数为2次,每次2.0小时,每次加水量为12倍,浓缩,冷却,加乙醇使含醇量为60%,回收乙醇,加入蔗糖500g、矫味剂薄荷脑和果味料,用量为3%,及防腐剂山梨酸,用量为0.1%等辅料,煮沸,加水稀释至1000ml,精制,加入101澄清剂、管式离心、板筐过滤,混匀,分装至塑料瓶,即得抗温毒型上感的糖浆。
实施例3
称取原料药黄芩150g、贯众75g、牛蒡子50g、柴胡50g、马勃50g、桔梗50g、木蝴蝶50g、荆芥50g以上八味(黄芩后下),加水煎煮2次,合并滤液,滤液浓缩、冷却,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60%),静置12小时,滤过,回收乙醇,浓缩至50℃测定相对密度1.10,得清膏,加入β-环糊精,加热溶解,搅拌,滤过,喷雾干燥热空气进风温度180℃,出风温度80℃,喷干粉加入调味剂,混匀,物料在40℃温度下干式制粒,整粒,得棕色颗粒100g,按每次服用量4.5g分装成袋,即得抗温毒型上呼吸道感染的颗粒剂。
实施例4称取原料药黄芩180g、贯众80g、牛蒡子90g、柴胡60g、马勃60g、桔梗90g、木蝴蝶60g、荆芥60g以上八味(黄芩后下),加水煎煮合并滤液,煎煮次数为2次,每次2.0小时,每次加水量为12倍,浓缩,冷却,加乙醇使含醇量为60%,回收乙醇,加入蔗糖500g、矫味剂薄荷脑和果味料,用量为3%,及防腐剂山梨酸,用量为0.1%等辅料,煮沸,加水稀释至1000ml,精制,加入101澄清剂、管式离心、板筐过滤,混匀,分装至塑料瓶,即得抗温毒型上感的糖浆。
实验例1 抗温毒型上感颗粒治疗流感病毒A型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观察一.临床资料1、诊断标准(参考2002年中华医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流行性感冒诊断标准诊断)(1)流行病学史在流感季节,一个单位或一个地区出现大量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或医院门诊、急诊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明显增加。
(2)临床症状急性起病,畏寒、高热、头痛、头晕、全身酸痛、乏力等中毒症状。可伴有咽痛、流涕、流泪、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少数病例有食欲减退,伴有腹痛、腹胀、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婴幼儿流感的临床症状往往不典型,可见高热惊厥。部分患儿表现为喉气管支气管炎,严重者出现气道梗阻现象。新生儿流感少见,一旦发生常呈败血症表现。
(3)实验室检查①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不高或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加;②患者呼吸道上皮细胞查流感病毒抗原阳性;③血清学检查疾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流感病毒抗体滴度有4倍或以上升高,有助于回顾性诊断。
(4)确诊病例具备流行病学史和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符合(1)、(2)、(3)的②或③。
2、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2)发病后20小时内。
3、排除标准(1)排除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和确诊为细菌感染所致上呼吸道感染等,以及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
(2)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4、疗效判断标准(1)临床痊愈治疗3天内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2)显效治疗3天内体温正常,临床大部分症状消失。
(3)有效治疗3天内体温较前降低,临床主要症状消失。
(4)无效治疗3天内体温未降到正常或升高,临床症状无改善。
以上纳入、排除、疗效判断标准参考中药新药治疗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5、一般情况63例病毒检测阳性患者来自急诊和内科门诊,根据随机分配表将病人随机分为抗温毒型上感颗粒组和病毒唑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两组资料差异性不明显,(P>0.05),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
二.研究方法(一)病毒检测1、检测方法ELISA法定性测定鼻咽分泌物中的流感抗原。
2、检测材料(1)流感病毒酶联免疫试剂盒;(2)酶标仪,波长450nm;(3)37摄氏度恒温水浴箱;
(4)洗板机;(5)蒸馏水。
3、标本采集标本收集时间于发病早期(20小时内)。
(二)治疗方案1、观察药品抗温毒型上感颗粒(实施例1制备的),组成及制备方法此略。病毒唑含片由江苏苏中药业有限公司生产,50mg/粒,批号030501。
2、给药方法观察组成人抗温毒型上感颗粒4.5g,po,q6h,小儿每日按0.1-0.2g/kg。
对照组成人病毒唑含片150mg,含服,q6h。小儿每日按10mg/kg。
两组病人均给予对症处理,如发热、头身酸痛者,临时服用百服宁或肌注来比林;合并细菌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两组病人均治疗3天后,进行复诊,以判定疗效。
3、疗效观察(1)分级评分标准(参考中药新药治疗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2)病情分级标准重度治疗前各项积分值≥17分;中度治疗前各项积分值在11-16分之间;轻度治疗前各项积分值不足11分。
三.结果1、一般情况表1.性别分布表

经X2检验,X20.01=3.84>0.01,P>0.01,二组年龄分布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
表2.平均年龄表

采用T检验,T0.05=1.96>0.48,P>0.05,两组年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
表3.病情轻重程度比较

采用RADIT检验,Z=0.205,P=0.838>0.05,两组病情程度分布无统计学意义。
2、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表4.两种疗法疗效比较

采用RADIT检验,Z=3.215,P=0.001<0.05,抗温毒型上感颗粒疗效优于病毒唑。
表5.退热改善情况

采用RADIT检验。Z=3.734,P=0.000<0.05,抗温毒型上感颗粒退热情况优于病毒唑。
表6.全身酸痛改善情况

采用RADIT检验。Z=3.506,P=0.000<0.05,抗温毒型上感颗粒全身酸痛改善情况优于病毒唑。
表7.咳嗽改善情况

采用RADIT检验。Z=3.462,P=0.001<0.05,抗温毒型上感颗粒咳嗽改善情况优于病毒唑。
四.结论本研究应用抗温毒型上感颗粒和病毒唑含片对流感病毒A型上呼吸道感染进行临床疗效比较,其结果经RADIT检验,Z=3.215,P=0.001<0.05,抗温毒型上感颗粒优于病毒唑组;在退热、全身中毒、咳嗽症状改善方面,抗温毒型上感颗粒组亦明显优于病毒唑组。临床研究证明,抗温毒型上感颗粒具有抗流感病毒A型上呼吸道感染的作用。现代药理证明,抗温毒型上感颗粒中黄芩、贯众、柴胡均具有较强的抗流感病毒A的作用。同时该药还具有抗炎、解热等作用。临床上特别适合于流感A病人咽痛、高热、全身中毒症状的治疗。病毒唑主要通过抑制单磷酸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IMP)来阻碍病毒核酸的合成。目前临床上许多医生仍然依靠病毒唑用于流感病毒A的治疗,但从多年抗流感病毒A的临床经验和本次研究看,病毒唑对流感A病人的症状、体征改善不明显。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温毒型上呼吸道感染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制成它所含活性组分的原料药主要组成为黄芩10-20重量份、贯众6-15重量份、牛蒡子6-15重量份、柴胡3-10重量份、马勃3-10重量份、桔梗6-15重量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原料药主要组成为黄芩30重量份、贯众15重量份、牛蒡子10重量份、柴胡10重量份、马勃10重量份、桔梗10重量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药物,其特征在于该药物的有效组分是按照下列方法制得取黄芩、贯众、牛蒡子、柴胡、马勃、桔梗加水煎煮,其中黄芩后下,合并滤液、浓缩、冷却,加乙醇使含醇量为20-80%,回收乙醇,使上清液浓缩成稠膏。
4.权利要求3所述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取黄芩、贯众、牛蒡子、柴胡、马勃、桔梗加水煎煮,其中黄芩后下,合并滤液、浓缩、冷却,加乙醇使含醇量为20-80%,回收乙醇,使上清液浓缩成稠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将制备的稠膏加入胶囊剂常用辅料,干燥、粉碎装入胶囊,即可制备成胶囊;或将稠膏与颗粒剂常用辅料混合,制粒,干燥和分装成袋,即可制备成颗粒剂;或将稠膏与口服液常用辅料混合,煮沸,加水稀释,精制,过滤,混匀分装成瓶,即可制备成口服液;或将稠膏加入蔗糖、矫味剂及防腐剂,煮沸,加水稀释,精制,滤过,混匀,分装,即得糖浆;将制备的稠膏与片剂常用辅料混合、压片,即可制备成片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原料药中还有木蝴蝶3-10重量份和荆芥3-10重量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药物,其特征在于该药物的原料药为黄芩30重量份、贯众15重量份、牛蒡子10重量份、柴胡10重量份、马勃10重量份、桔梗10重量份、木蝴蝶10重量份和荆芥10重量份。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药物,其特征在于该药物是按照下列方法制得取黄芩、贯众、牛蒡子、柴胡、马勃、桔梗、木蝴蝶、荆芥加水煎煮,其中黄芩后下,合并滤液、浓缩、冷却,加乙醇使含醇量为20-80%,回收乙醇,使上清液浓缩成稠膏。
9.权利要求8所述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取黄芩、贯众、牛蒡子、柴胡、马勃、桔梗、木蝴蝶、荆芥加水煎煮,其中黄芩后下,合并滤液、浓缩、冷却,加乙醇使含醇量为20-80%,回收乙醇,使上清液浓缩成稠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将制备的稠膏加入胶囊剂常用辅料,干燥、粉碎装入胶囊,即可制备成胶囊;或将稠膏与颗粒剂常用辅料混合,制粒,干燥和分装成袋,即可制备成颗粒剂;或将稠膏与口服液常用辅料混合,煮沸,加水稀释,精制,过滤,混匀分装成瓶,即可制备成口服液;或将稠膏加入蔗糖、矫味剂及防腐剂,煮沸,加水稀释,精制,滤过,混匀,分装,即得糖浆;将制备的稠膏与片剂常用辅料混合、压片,即可制备成片剂。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温毒型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药组合物,主要由黄芩、贯众、牛蒡子、柴胡、马勃、桔梗组成。该药物组合物重用了清热泻火解毒之要药,因势利导,疏风散邪,升降共投,相辅相成,既有利于温毒清解,又不伤正气。本发明还公开了该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该药物组合物具有抗病毒、解热、抗炎等作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温毒型上呼吸道感染所引起的咽痛、发热、鼻塞、干咳等症状。
文档编号A61K9/20GK101062096SQ20061007615
公开日2007年10月31日 申请日期2006年4月28日 优先权日2006年4月28日
发明者曲敬来, 温纯青, 温育青, 刘家琛, 曾晓莲, 高雪 申请人:大百汇生物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