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具清洗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5192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餐具清洗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部具有抗菌剂的餐具清洗机。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餐具清洗机具有将餐具放入清洗槽内、将洗涤剂投入清洗槽内后依次进行洗涤、漂洗、干燥的功能。但是,在现有的餐具清洗机中,从餐具上冲掉的残渣会附着在清洗槽底部配设的过滤器上,或者残存在清洗水的循环路径中,有时细菌会在该残渣中繁殖而产生臭味。另外,清洗运转后,含有残渣等的污水残存在清洗槽底部和循环路径等的积水部中的情况很多(以下将残存在积水部中的水称为残水)。因此,该残水中的富有营养成分的残渣会促进杂菌的繁殖而成为不卫生的状态,而且会向周围释放异臭,给使用者带来不舒服感。
另外,在餐具清洗机中,一般会在底部安装有用于对水进行加热的铠装加热器等加热装置,在洗涤时和漂洗时利用该加热装置对循环水进行加热,从而提高餐具的清洗性能、或促进干燥。但是,自来水中含有钙、镁、硅酸等不溶成分,这些物质一旦成为蒸发残渣后就会作为水锈附着在加热装置表面上,这些物质剥落后就会成为浮游状态而混入上述残水中。
因此,提出一种餐具清洗机,在构成餐具清洗机的零件上承载光催化剂,向所述光催化剂照射紫外线使其产生活性,利用光催化剂的作用对残水中产生的细菌进行杀菌(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参照图7对现有技术例1至4中的抗菌效果进行说明。
在现有技术例1的餐具清洗机中,向聚丙烯树脂中混入1%的银沸石细粉并成形为块状,将约30克该块状物质作为抗菌剂固定在小餐具盒附近。图7表示在每天进行一次标准餐具清洗的情况下,银离子浓度在从新放置抗菌剂开始使用后伴随时间经过产生的变化。此时,作为抗菌成分的银离子从银沸石中缓慢地溶出。如图7所示,银离子浓度在使用刚开始时非常高,抗菌效果较好,但在露出在聚丙烯树脂表面的银离子溶出后,其浓度急剧下降。这是因为块状结构中的银离子不能溶出,块状结构中的银离子不能使用而白白浪费。因此,经过约20天后,银离子浓度下降至达到一般抗菌效果所需的浓度以下即1ppb以下,从而不能发挥充分的抗菌效果。
在现有技术例2的餐具清洗机中,使用混入了1%左右银沸石的聚丙烯树脂制的配水管。现有技术例2中,可在菌类最易于繁殖的配水管内的残水中使银离子直接溶出,这点比现有技术例1优越。如图7所示,现有技术例2也在使用刚开始时银离子浓度非常高,抗菌效果较好。但是,在露出在树脂表面的银离子溶出后,由于树脂内部的银离子很难溶出,故残水中的银离子浓度下降,抗菌效果变得不佳。因此,经过约3个月后,银离子浓度下降至达到一般抗菌效果所需的浓度以下即1ppb以下。
在现有技术例3的餐具清洗机中,将银沸石成形为直径约2mm的颗粒状,并将约10克该物质作为抗菌剂放在具有通水性的壳体内,与小餐具盒并列设置。由于沸石是多孔质体,表面积非常大,故与现有技术例1相比,可有效使用抗菌剂,持续抗菌效果。但是,如图7所示,银离子的浓度逐渐降低,经过约3个月后,银离子浓度下降至达到一般抗菌效果所需的浓度以下即1ppb以下。另外,成形为颗粒状的抗菌剂即使银离子用完,也以原来的形态残留着,故使用者不能确认没有抗菌效果。
在现有技术例4的餐具清洗机中,使用现有技术例3中的成形为颗粒状的抗菌剂,但抗菌剂材料不使用银沸石而使用银磷灰石。在现有技术例4中也与现有技术例3相同,由于抗菌剂的表面积非常大,故可有效使用抗菌剂,提高抗菌效果的持续性,但是,经过约2个月后,银离子浓度下降至达到一般抗菌效果所需的浓度以下即1ppb以下。另外,在现有技术例4中,与现有技术例3相同,即使银磷灰石的银离子用完,成形为颗粒状的抗菌剂也以原来的形态残留着,故使用者不能确认没有抗菌效果。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10-276960号公报(图1)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餐具清洗机中,当使构成零件具有光催化剂功能时,需要在该构成零件上设置用于使其发挥光催化剂功能的紫外线光源。即,除需要使期望得到杀菌效果的部分具有光催化剂功能外,还必须设置照射紫外线的光源,存在导致高成本的缺点。而且,紫外线光源需要配置在不与清洗水接触的位置上,故不可能配设在使用者可容易且廉价地更换的位置。因此,在光源切断或达到使用寿命时,存在为了更换而耗费大量工序的缺点。
在现有技术例1和现有技术例2记载的餐具清洗机中,当向由热塑性树脂构成的构成零件中混入含有抗菌成分的多孔质体等而使其具有抗菌性时,只有与残水接触的表面上的抗菌成分有效,与混入的总量相比很少,在短时间内抗菌成分就被消耗,很难持续抗菌效果。并且,由于在树脂制构成零件中混入抗菌成分,故餐具清洗机的使用者不能确认抗菌剂已向清洗水中溶出,连有无抗菌剂都无法确认。
在现有技术例3和现有技术例4记载的餐具清洗机中,当将颗粒状的无机性多孔质体收容在壳体内进行设置时,虽然银离子可有效地溶出,但很难长时间维持抗菌效果。另外,餐具清洗机的使用者虽然能确认有抗菌剂,但不能确认抗菌效果是否还在持续。
再者,在上述先前技术文献及现有技术例1至4中,很难除去附着在加热装置等上的水锈。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长期保持抗菌性能、且可观察到有无抗菌剂的餐具清洗机。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餐具清洗机的主要特征在于,包括筐体、设置在所述筐体内的清洗槽、向餐具喷射清洗水的喷射构件、将积存在所述清洗槽内的清洗水向所述喷射构件压送的压送构件、以及将积存在所述清洗槽内的清洗水排出的排水构件,在清洗槽内配设有抗菌剂,该抗菌剂随着抗菌成分的溶出而体积逐渐减小。
本发明提供的餐具清洗机,其效果在于可长期抑制积存在积水部内的残水中的细菌繁殖,且使用者可观察到抗菌剂的有无及剩余量。


图1表示抗菌剂壳体,图1(a)是从前面上方观察抗菌剂壳体的立体图,图1(b)是从后面下方观察抗菌剂壳体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在门体打开状态下的整个餐具清洗机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在收容有下层篮子的状态下的餐具清洗机的概略图。
图4是将餐具清洗机的一部分剖开表示的侧向剖视图。
图5是表示残水中的银离子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表。
图6是对本实施例和现有技术例进行比较的图表。
图7是表示现有技术例1至4中的银离子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表。
(元件符号说明)1餐具清洗机 2筐体6清洗槽 7下层篮子8小餐具盒 12、12喷射喷嘴14喷射孔15循环泵16配水管17排水口19铠装加热器23水位传感器24热敏电阻 25控制回路28抗菌剂壳体28a孔部29抗菌剂30卡扣部31铰链 32盖体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6对本发明一实施例进行说明。
其中,图2是表示在门体打开状态下的整个餐具清洗机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在收容有下层篮子7的状态下的餐具清洗机的概略图,图4是将餐具清洗机的一部分剖开表示的纵剖侧视图。
图2是表示在门体打开状态下的餐具清洗机的立体图,在图2中,餐具清洗机1包括构成外部轮廓的筐体2、形成在筐体2内部的清洗槽6、用于相对该清洗槽6存取餐具的开口部3、以及可开闭地覆盖该开口部3的门体。该门体包括沿上下方向滑动的上门5、以及以开口部3的下端附近为转动支点进行转动的下门4。并且,在下门4上配设有用于进行餐具清洗机的运转操作的操作面板(未图示),在其上方配设有透明的横长状的窗部(未图示),用于观察清洗槽6的内部。
首先,参照图2及图3对餐具清洗机1进行说明。餐具清洗机1由筐体2形成外壳,前面形成开口部3。如图2所示,该开口部3由下门4和上门5覆盖。下门4可转动地轴支承在开口部3下端,在下门4向下方转动时,上门5也通过未图示的连动机构与下门4连动地转动,从而向上方打开。在打开状态下,形成在筐体2内部的清洗槽6露出,可通过开口部3相对清洗槽6存取餐具。
如图4所示,在清洗槽6内下方承载有由不锈钢制的网构成的下层篮子7,在该下层篮子7上可承载茶碗、大盘子等比较大的餐具类。并且,该下层篮子7可在承载有餐具的状态下拉出到下门4上。再者,在该下层篮子7上可拆卸地配设有树脂制的小餐具盒8,用于立放筷子、勺子、叉子等。
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在清洗槽6的顶面上安装有中央支柱。在形成在该中央支柱上的导轨9和分别设置在清洗槽6左右两端的导轨10之间可配置多层未图示的中层篮子、左上层篮子、右上层篮子并予以保持。
下面参照图3对清洗槽6的底部结构进行说明。
图3是表示在收容有下层篮子7的状态下的餐具清洗机的概略图,在该下层篮子7上承载有盘子等餐具。在清洗槽6内的下部左右并列地设置有两个旋转式喷射喷嘴12、12。喷射喷嘴12、12可旋转地连接在中空的支撑臂13上,并在上面具有多个喷射孔14。这些喷射喷嘴12、12用于向承载在下层篮子7上的餐具等喷射清洗水,使附着在餐具上的污物掉落。
在清洗槽6的下部配置有循环泵15。所述循环泵15兼具清洗泵的功能和排水泵的功能,通过配水管16连接到所述支撑臂13上,且通过配水管16连接到清洗槽6下部的排水口17上。该循环泵15用于向喷射喷嘴12、12压力输送清洗水,排水时用于将清洗水向清洗槽6外部排出。
在清洗槽6内的下部里部设置有供水口18,且在右前部配置有作为加热构件的铠装加热器19。所述供水口18通过供水阀20与供水配管21连接。所述供水配管21通过供水软管(未图示)与自来水等供水源连接。所述铠装加热器19的基端部固定在清洗槽6的右壁部的前下部,大致水平地延伸到位于清洗槽6的左右方向中央附近的前端部。并且,铠装加热器19用于对清洗槽6内的清洗水进行加热,且用于在干燥运转时使送风温度提高,从而利用后述的送风风扇22将干燥风吹到餐具上进行干燥。
在清洗槽6的左壁部上设置有水位传感器23,该水位传感器23具有检测部23a、23b,用于检测清洗槽6内的水位已到达高水位(相当于3.5升)及低水位(相当于1.7升),另外,在清洗槽6的右壁部上设置有用于从外部向所述清洗槽6内输送空气的送风风扇22。
在清洗槽6的底部、且在铠装加热器19的下方安装有作为温度检测构件的热敏电阻24。该热敏电阻24用于检测存积在清洗槽6内的清洗水温度和干燥运转时的送风温度。
上述的循环泵15、铠装加热器19、供水阀20、送风风扇22、水位传感器23及热敏电阻24均连接在控制回路25上。此外,虽省略详细图示及说明,但所述控制回路25是以微型计算机为主体构成的,具有作为存储构件的易失性存储器和非易失性存储器。
在本实施形态中,用控制回路25及循环泵15构成压送构件兼排水构件。用控制回路25及供水阀20构成供水构件。用控制回路25及水位传感器23构成水位检测构件。用控制回路25及喷射喷嘴12、12构成喷射构件。
下面参照图2对清洗槽6的下部结构进行说明。在喷射喷嘴12、12上形成有多个喷射孔14,该喷射孔14的形状及位置被设定成利用喷射喷嘴12、12喷射由后述循环泵15压送的水时的反作用力而进行旋转。并且,此时喷射孔14的最大开口径小于等于5毫米。由此,在冲掉的米粒等与清洗水一起通过循环泵15循环时,不会堵塞喷射孔14。另外,铠装加热器19的上方由加热器盖体11覆盖。
与循环泵15相通的排水口(未图示)由残渣过滤器26覆盖。该残渣过滤器26在其一部分上形成用于排出残渣的残渣排出口27。并且,残渣过滤器26向该残渣排出口27侧倾斜地形成,从而所述残渣过滤器26上的残渣与清洗水一起流入残渣排出口27中。另外,残渣过滤器26由细小的网眼形成,且进行防水处理,故易于排拒清洗水,从而清洗水更加易于向残渣排出口27流动。该防水处理是如此进行的用金属制成残渣过滤器26,在其表面上形成氟树脂涂膜或高分子涂膜,或者是用合成树脂制成残渣过滤器26,在该合成树脂材料中混合氟元素等。
图4是将餐具清洗机的一部分剖开表示的侧向剖视图。如该图所示,在下层篮子7上安装有树脂制的小餐具盒8,用于收纳筷子、勺子等小餐具。该小餐具盒8形成为下面和所有侧面都可通水的网状。该小餐具盒8的上面开口,内部由分隔板划分为多个小室。并且,在该小餐具盒8的前面安装有作为箱体的抗菌剂壳体28。
参照图1对抗菌剂壳体28进行详述。图1(a)是从前面上方观察抗菌剂壳体28的立体图,图1(b)是将抗菌剂壳体28的上面朝向下方从盖体32侧观察的立体图。该抗菌剂壳体28是长方体形状的容器,用于收容逐渐溶解性的抗菌剂29,该抗菌剂29是在磷酸钙中加入作为抗菌成分的银而形成的。对于抗菌剂29的成分将会在后面叙述。
抗菌剂壳体28为了内外连通而形成有作为通水孔的大量孔部28a,从而形成为网状。因此,可观察到抗菌剂壳体28的内部,可从外部确认抗菌剂29溶出后体积逐渐减少的情况以及抗菌剂29本身用完的情况。
并且,抗菌剂壳体28为了能安装在小餐具盒8的一侧面上进行使用而形成为比小餐具盒8的宽度稍宽。在抗菌剂壳体28的一个面上突设有具有钩部的四个卡扣部30。这些卡扣部30的在左右相同高度位置上相对的一对分别配置在上端附近和下端附近。抗菌剂壳体28可利用卡扣部30相对小餐具盒8拆装,从而可在抗菌剂29溶出而用完时更换新的抗菌剂壳体28。
抗菌剂壳体28的另一个面成为可通过铰链31转动的盖体32。另外,也可根据需要利用卡扣片(未图示)等形成一旦关闭后则打不开的结构。这样,使用者不会碰触到抗菌剂29,这样的结构更佳。
该孔部28a的最大开口径构成为越向抗菌剂壳体28下方越小,至少在抗菌剂壳体28的最下端小于等于3mm。由此,即使在抗菌剂29溶出在清洗水中时、或在抗菌剂29破碎时,也可尽量防止其碎片从孔部28a落入清洗槽6内。
其次对抗菌剂29进行说明。该抗菌剂29中,银氧化物约占3%,氧化锌约占27%,氧化钴约占1%,磷酸钙约占69%。下面对各成分的效用进行说明。
一般地,作为溶解性玻璃已知有以SiO2及B2O3为主要成分的硼硅酸类玻璃、以及本实施例中的以P2O5为主要成分的磷酸类玻璃。在本实施例中,抗菌剂29由磷酸类玻璃构成。这样,由于采用磷酸类玻璃,故除具有抗菌效果外,还可防止水锈附着在铠装加热器19和热敏电阻24上。
其次对水锈进行说明。在长期使用餐具清洗机时,自来水中含有的钙、镁、硅酸等蒸发残渣成分(水锈)在铠装加热器19和热敏电阻24的表面等析出,并逐渐变大。并且,若水锈加厚变大,则会导致铠装加热器19的加热效率降低,热敏电阻24不能进行正确的温度测定,因此,铠装加热器19的加热控制有可能不能正常进行。
另一方面,在该水锈剥落时,会附着在清洗槽6内和餐具上,给使用者带来不卫生感。尤其是在自来水中含有的蒸发残渣成分多的地域,该水锈的存积量多,需要频繁地进行清扫。作为清扫方法一般采用将柠檬酸等有机酸水溶液放入箱内进行加热循环从而使水锈溶解、除去的方法,但该方法需要耗费时间、工序、费用,给使用者带来不利。
该抗菌剂29的用于溶解于清洗水中的磷酸成分(P2O5)用于维持玻璃的透明性,且用于得到使银离子缓慢溶于清洗水中的效果。若其浓度低于10重量%的话,则会变得没有透明性,且不能维持机械强度。另一方面,若其浓度超过80重量%的话,则有可能导致机械强度下降。因此,磷酸成分的含量较好为抗菌剂29整体的10~80重量%,最好为30~70重量%。再者,在该磷酸成分溶解于水中时,与自来水中的钙及镁进行螯合(Ca2P6O182-、Mg2P6O182-),从而可提高钙成分的水溶性,防止碳酸钙和硅酸钙作为水锈析出。
其中,银氧化物在清洗水中作为银离子溶出,发挥抗菌作用。并且,氧化钴是作为对抗菌剂29进行着色使其成为蓝色的金属氧化物添加的,即便是1%左右的极少含量,也可使抗菌剂29成为鲜艳的蓝色。
具体而言,作为该抗菌剂29的成分最好含有0.1~5重量%的Ag2O,10~90重量%的磷酸成分,最好以抗菌作用为主体来确定Ag2O的重量百分比。之所以调整在该范围内是因为若Ag2O的重量百分比小于0.1重量%,则不能得到实质上的抗菌作用,另一方面,若大于5重量%,则抗菌剂29易于因光变为褐色,且制造成本也提高。
另外,也可另外含有0~50重量%左右的具有抗菌作用的氧化锌。该氧化锌起到防止该抗菌剂29变为褐色的作用,虽然达不到银离子那样的程度,但锌离子也具有除去接触到的微生物和菌类、抑制繁殖的效果。但是,若其含量超过50重量%,则抗菌剂29有可能会出现白浊、变色,因此最好小于等于50重量%。
抗菌剂29形成为直径约为15毫米、厚度约为5毫米的圆盘形状,其重量约为2.1克。对于该抗菌剂29的大小,是以足够在清洗水中发挥抗菌作用的银离子浓度是否能持续使用超过餐具清洗机平均寿命的10年以上的观点,根据实验得到的抗菌剂29的溶解速度计算得到的最佳值。其计算结果是,10年后抗菌剂29的重量预测为4.9g。此时残水中的银离子浓度为初始浓度的92%左右,但该浓度是具有充分的抗菌作用的量。
下面对本实施例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对标准清洗运转进程(以下称为标准进程)的内容进行简单说明。
对未图示的操作部进行操作来设定标准进程,当指示运转开始后,控制回路25依次执行清洗运转、漂洗运转、加热漂洗运转、干燥运转。在清洗运转及各漂洗运转中,依次执行供水阀20开放向清洗槽6内供水的动作、使循环泵15动作将清洗槽6内的水从喷射喷嘴12、12喷出的洗涤动作或漂洗动作、使循环泵15动作将清洗槽6内的水排出的动作。清洗运转及各漂洗运转中的水位(以下称为清洗水位)设定为高水位(相当于3.5升),控制回路25在根据来自水位传感器23的检测部23a的输入信号检测出清洗槽6内的水位到达清洗水位后,使供水阀20关闭。另外,即使供水达到该清洗水位,抗菌剂壳体28内也不会浸水。
在清洗运转及加热漂洗运转中,控制回路25根据热敏电阻24的输入信号对所述铠装加热器19进行加热控制,使清洗槽6内的清洗水温度达到规定温度。另外,在干燥运转中,控制回路25对铠装加热器19进行加热控制,且使送风风扇22动作,从而使暖风在清洗槽6内流通。
在清洗运转、漂洗运转、加热漂洗运转后,虽然利用循环泵15排出清洗槽6内的清洗水,但并不能完全排出。因此,在配水管16内始终会残留有称为残水的清洗水。在该残水中由于含有大量的残渣等营养成分,故形成菌类易于繁殖的环境。
在上述清洗运转、漂洗运转、加热漂洗运转中,因为清洗水与抗菌剂壳体28内的抗菌剂29接触,故抗菌剂29缓慢向清洗水中溶解,其体积逐渐减小。该抗菌剂29中含有的作为抗菌成分的银离子和锌离子溶出,对在所述残水内繁殖的菌类进行直接杀菌,且银离子和锌离子也可薄薄地附着在餐具等的表面上,使餐具表面具有抗菌能力。
采用上述实施例可得到下述效果。
参照图5及图6对现有技术例1~4与本实施例的效果进行对比说明。图5是表示残水中的银离子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表。图6是对本实施例和现有技术例1至4进行比较的图表。
图5中的实线是将约6g(相当于3粒)抗菌剂29放入抗菌剂壳体28中,在每天一次地执行“标准进程”的情况下通过实验求得的残水中银离子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的图表。另外,图5中的点线(包括虚线、点划线)表示用于与本实施例进行比较的上述现有技术例1至4。图表中的箭头表示在残水中得到充分的抗菌效果的银离子浓度。如该图表所示,在连续地与清洗水接触时,现有技术例在2、3个月即失去抗菌效果,而采用本实施例的构成时,经过42个月后仍能继续保持银离子的有效浓度。
由于磷酸钙缓慢地溶解于清洗水中,且作为抗菌成分的银离子也逐渐溶出,故可抑制菌类在清洗槽6内的残水中繁殖。由此,可防止产生臭味和腐烂,维持餐具清洗机的卫生。而且,由于含有该银离子的清洗水与餐具表面接触,故银离子附着在餐具表面上,从而餐具本身也可具有抗菌作用。
磷酸钙非常缓慢地向清洗水中溶解。与此同时,银离子也长期缓慢地溶出。因此,如图6中与现有技术例1至4的对比所示,即使使用者不进行更换抗菌剂29等的维护,也可持续抗菌效果。另外,在需要更换抗菌剂29时也可连抗菌剂壳体28一起更换。
由于抗菌剂29由磷酸类玻璃构成,故可提高钙成分的水溶性,如图6中与现有技术例1至4的对比所示,可防止碳酸钙和硅酸钙作为水锈析出。
由于在安装在下层篮子7上的小餐具盒8上设置收容抗菌剂29的抗菌剂壳体28,故在清洗运转和各漂洗运转中,在压送构件工作时清洗水与抗菌剂29接触,在不工作时不接触,从而可防止抗菌剂29过量地溶解在清洗水中,防止银离子溶出,进而可长期维持抗菌效果。
另外,抗菌剂29成形为圆盘形状。因此,可抑制抗菌剂29由于从喷射喷嘴12、12喷射的清洗水的水压而与抗菌剂壳体28的内壁冲撞导致破碎、进而散乱在清洗槽6的内部。
在抗菌剂壳体28上作为通水孔形成孔部28a,并构成为可观察抗菌剂壳体28的内部,故如图6中与现有技术例1至4的对比所示,使用者可观察到抗菌剂29用完、以及体积减少的状态。
由于在抗菌剂29中作为着色剂含有氧化钴,故可将抗菌剂29着色为蓝色,由此使用者可更加容易地从抗菌剂壳体28的外部通过孔部28a观察到抗菌剂29的存在情况。另外,着色剂的种类只要是浓度对人体无害则可采用任意的无机类颜料等。例如,即使含有氧化铜和滑石等颜料也可得到同样的效果。尤其是在用氧化铜进行着色时,由于铜离子本身也具有抗菌效果,故可得到更好的抗菌效果。
由于孔部28a的最大开口径构成为小于等于喷射孔14的直径,故即使万一抗菌剂29从抗菌剂壳体28的孔部28a脱落而与清洗水一起循环,也不会堵塞喷射孔14。
由于抗菌剂壳体28的孔部28a的开口径形成为越向下方越小,故即使万一抗菌剂29在抗菌剂壳体28内破碎,其碎片也不会从孔部28a落入清洗槽6内,喷射喷嘴12、12和循环泵15不会因抗菌剂29的碎片的冲撞而破损。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叙述且显示在附图中的一个实施例。
例如,抗菌剂29也可不将抗菌玻璃成形为圆盘形状,而是将板状的抗菌玻璃弄碎后将一定大小以上的碎片收容在抗菌剂壳体28中使用。因为磷酸类玻璃一般在熔融时粘度低而难于成形,故像实施例1那样成形为圆盘状会增加成本,故采用这种方法可降低制造成本。
也可通过适当调整抗菌剂29的大小和在抗菌剂壳体28中的收容量,从而使残水中的银离子浓度增加。
如上所述,本发明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可作各种变形予以实施。
权利要求
1.一种餐具清洗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筐体、设置在所述筐体内的清洗槽、向所述清洗槽内喷射清洗水的喷射构件、将积存在所述清洗槽内的清洗水向所述喷射构件压送的压送构件、以及将积存在所述清洗槽内的清洗水排出的排水构件,在所述清洗槽内配设有抗菌剂,该抗菌剂随着抗菌成分的溶出而体积逐渐减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餐具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抗菌剂由具有抗菌性的金属元素和磷酸类玻璃组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餐具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抗菌剂由金属氧化物进行着色。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餐具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抗菌剂配设在压送构件工作时可与清洗水接触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餐具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抗菌剂收纳在具有通水孔的箱体内,至少位于所述箱体下方的通水孔的最大开口径小于等于喷射喷嘴的喷射孔的直径。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保持清洗槽内的清洁、抑制异臭产生的餐具清洗机。在餐具清洗机的放置在清洗槽(6)内的下层篮子(7)上安装有小餐具盒,在小餐具盒的前面配设具有盖体(32)、且具有孔部(28a)的抗菌剂壳体(28),在所述抗菌剂壳体(28)的内部收容有圆盘状的抗菌剂(29),抗菌剂(29)中含有69重量%的磷酸钙、27重量%的氧化锌、3重量%的氧化银、以及1重量%的氧化钴。
文档编号A61L2/16GK1879546SQ20061009137
公开日2006年12月20日 申请日期2006年6月14日 优先权日2005年6月15日
发明者久保田亨 申请人:株式会社东芝, 东芝电器营销株式会社, 东芝家电制造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