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3584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留置针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防止误穿刺功能的留置针装置,所述留置针装置 的结构为具备软质外针和硬质内针,在用从外针突出来的内针穿刺 后,能够从外针将内针收回。
背景技术
留置针装置我们已经知道广泛用于输液或输血、体外血液循环等 处置时的各种结构例。例如,带翼的留置针将针管保持在带翼部的导 管头的顶端,导管头的后端连接输液用管。在进行输液时,用粘接胶 布等将翼部固定在患者的臂等上,保持针管的穿刺状态。另一方面,在医疗设施中,由注射针和穿剌针等误穿刺引起的污 染、感染已成为问题。因此,我们知道为了防止误穿刺事故而将带翼 的圆筒状的护罩可以滑动地设置在具有针管的导管头上的结构。艮P, 通过滑动圆筒状的护罩可以使针管变成露出的状态和收纳到护罩内 的状态,在注射针或穿刺针使用后废弃时,可以使针管滑动收纳到护 罩内。而且,由于将金属性的针管留置在血管内有可能使血管受伤,因 此还知道具备软质外针和硬质内针,在用从外针突出来的内针穿刺 后,能够从外针将内针收回的留置针的结构。并且,还知道为了在这 种情况下也防止误穿剌而与上述圆筒状护罩相组合,在留置外针的状 态下使内针能够收纳到圆筒状的护罩内的结构。在这种具有防止误穿剌用的圆筒状护罩的双重针结构的留置针 中,输液管与保持内针的导管头连接,在将内针引入到圆筒状护罩内
的状态下,从输液管到达外针内腔的流路经由内针的内腔。但是,由 于内针的内腔直径小,因此难以确保足够的流量。因此,为了确保流量,考虑过将保持内针的导管头的外周面与圆 筒状护罩的内周面之间形成的空间追加到内针的内腔形成的流路中 作为流路使用。即,采用使导管头的外周面与圆筒状护罩的内周面之 间形成的空间经过外针与内针之间、与外针的内腔连通,并且在导管 头上形成将该空间与导管头的内腔连通的开口部的结构。由于能够使 导管头的内腔比内针的内腔粗,因此,总体上与只有内针的内腔的流 路相比,能够确保大的流量(参照专利文献l)。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45980号公报但是,上述现有技术例的留置针装置仅在导管头上形成1个开口 部,流量确保不充分。另一方面,如果开口部过大,位于比开口部靠 顶端一侧的保持内针的导管头的顶端与其后端部的结合在结构上变 弱,不能确保安全使用的强度。并且,如果用来将内针收纳到圆筒状 护罩内加以保持的结构与开口部完全分开设置的话,则导管头在轴向 上变长,整个装置变大。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确保足够的与导管头内腔连通的 开口部的截面积的同时、使形成了开口部的导管头的侧壁与保持内针 的导管头的顶端部的结合稳定并且牢固、而且能够使导管头的结构紧 凑的留置针装置。本发明的留置针装置,具有大致圆筒状的护筒,固定在上述护筒顶端部的软质外针,在轴向上可移动地插入上述护筒内腔、其后端 连接输液管的导管头,以及固定在上述导管头的顶端部、能够插入上述外针内腔的硬质内针;当上述导管头位于上述护筒内腔的顶端部 时,上述内针贯穿上述外针的内腔突出到外部;通过向上述护筒内腔头,能够将上述内针收纳到上述护筒的内腔 中。并且,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第1结构方案的留置针装置 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导管头上形成有从其外周贯穿内腔的横贯通道, 上述导管头外周面与上述护筒内周面之间形成的空间通过上述横贯 通道与上述导管头的内腔连通;在上述导管头的比上述横贯通道靠后 端一侧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保持上述导管头的外周面与上述护筒的内 周面之间的液密性的密封部;在上述导管头的上述横贯通道的两侧侧 壁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卡止凹部;在上述护筒的后端一侧的内周面上设 置有后端侧卡止凸部,在上述内针收纳到上述护筒内腔中的状态下, 上述后端侧卡止凸部能够与上述卡止凹部卡合。本发明的第2结构方案的留置针装置,在上述导管头上形成有从 其外周贯穿内腔的横贯通道,上述导管头的外周面与上述护筒的内周 面之间形成的空间通过上述横贯通道与上述导管头的内腔连通;在上 述导管头的比上述横贯通道靠后端一侧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保持上述 导管头的外周面与上述护筒的内周面之间的液密性的密封部;在上述 导管头的上述横贯通道两侧侧壁的外周面上设置有顶端侧卡止凹部;在上述导管头的比上述密封部靠后端一侧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后 端侧卡止凹部;在上述护筒的顶端一侧的内周面上设置有顶端侧卡止 凸部,在上述内针从上述外针突出到外部的状态下,上述顶端侧卡止 凸部能够与上述导管头的顶端侧卡止凹部卡合;在上述护筒的后端一 侧的内周面上设置有后端侧卡止凸部,在上述内针收纳到上述护筒内 腔中的状态下,上述后端侧卡止凸部能够与上述后端侧卡止凹部卡合。发明的效果-如果采用上述结构,通过将顶端侧卡止凹部与横贯通道配置到轴 向的同一位置上,使卡止凹部成对,不仅能够用横贯通道确保足够的
流路截面积,而且能够使形成了卡止凹部的侧壁与保持内针的导管头 的顶端部的结合部分为十分牢固并且稳定的结构,并且能够使导管头 的结构极其紧凑。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l的留置针装置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1的留置针装置的留置和废弃时的 状态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1的留置针装置的内导管头结构的 放大立体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2的留置针装置的内导管头结构的 放大立体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2的留置针装置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2的留置针装置的留置和废弃时的 状态的剖视图。图7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3的留置针装置的内针结构的主 视图。图7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3的留置针装置的内针的剖视图 图7C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3的留置针装置的内针所起的作 用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内针 la侧孔 2导管头 2a前部2b卡止凹部(顶端侧卡止凹部) 2c密封用环形凹部2d后部2e横贯通道3导管4带翼护罩4a护筒5、 6翼部7外导管头8外针9挤缝部件10内腔11 O型环12a顶端侧卡止凸部12b后端侧卡止凸部13挡圈14、 15 空间16轴向槽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l方案的留置针装置在上述护筒的顶端一侧的内周面 上设置顶端侧卡止凸部,在上述内针从上述外针突出到外部的状态 下,顶端侧卡止凸部能够与上述导管头的卡止凹部卡合。在上述任何一种结构的留置针装置中,能够使上述导管头中比上 述横贯通道靠顶端一侧的外径比靠后端一侧的外径小。并且可以采用将上述顶端侧卡止凸部和上述后端侧卡止凸部形 成为沿上述护筒的内周方向延伸的环形凸部的结构。并且可以用上述导管头外周面上形成的环形槽和安装在上述环 形槽内的O型环构成上述密封部。 并且可以采用使上述导管头内腔中比与上述横贯通道连通的部 位靠后端一侧的直径比上述内针内腔的直径大,小于等于上述输液管 的内径的结构。并且,可以采用在上述导管头的外周面上形成将上述导管头的顶 端外周面与上述护筒内周面之间形成的空间与上述横贯通道连通起 来的轴向槽的结构。并且,可以采用上述内针在顶端部具有侧孔,上述侧孔位于比在 上述内针从上述外针的顶端突出的量最大的状态下上述外针的顶端 部与上述内针接触的位置靠后端一侧的位置上的结构。下面参照附图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 (实施形态l)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1的留置针装置的沿轴向的剖视图。图2为表示实施形态1的留置针装置的内针引入到圆筒状护罩内的状态 的剖视图。l为金属制的内针,固定在树脂制的内导管头2的顶端。内导管 头2的后端连接有导管3。 4为带翼的护罩,包括树脂制的具有大致 圆筒状的护筒4a和左右翼部5、 6。内针l和内导管头2插入护筒4a 的内腔内,能够沿轴向移动。左右翼部5、 6设置在护筒4a的顶端, 即设置在内针1突出一侧的端部。翼部5、 6分别结合在护筒4a外周 面的两侧,具有以护筒4a的轴为中心互相对称的形状。作为护筒4a 的材质,可以使用具有柔性的树脂材料,例如聚乙烯、氯乙烯树脂以 及其他的弹性体;作为内导管头2的材质,可以使用例如聚碳酸酯。外导管头7固定在护筒4a的顶端,外针8安装在外导管头7的 内腔内,用挤缝材料9固定。内针1插入外针8的内腔内,其顶端从 外针8突出。外针8用树脂材料,例如聚氨酯系弹性体形成。内导管头2由前部2a、后部2d、以及它们之间的中间部构成。 后部2d和中间部具有刚好嵌入护筒4a的内腔的外径。前部2a的直
径比其他部分小,如后面将要叙述的那样,与护筒4a的内周面之间 形成空间。内针l安装在前部2a的内腔内。导管3安装在后部2d的 内腔内。中间部中内腔10的直径比内针1的内腔的直径大,与导管 3的内径相等或比其小。在内导管头2的中间部的外周面上形成卡止凹部2b和密封用环 形凹部2c。并且,与卡止凹部2b在轴向上相同的位置上形成横贯通 道2e。密封用环形凹部2c配置在比卡止凹部2b和横贯通道2e靠后 端一侧,安装O型环ll形成密封部。由此,内导管头2的外周面与 护筒4a的内周面之间保持液密性。在护筒4a的内周面上,与卡止凹 部2b相对应设置环形顶端侧卡止凸部12a和环形后端侧卡止凸部 12b。在护筒4a后端的内周面上,形成环形挡圈13。放大内导管头2的结构的立体图表示在图3中。由该图可以判断 前部2a的外周面与护筒4a的内周面之间的空间通过横贯通道2e在 内导管头2的中间部与内腔IO连通的形态。并且可以判断在横贯通 道2e的两侧形成有一对侧壁的状态,可以判断各侧壁的外周面凹下 形成一对卡止凹部2b的样子。在卡止凹部2b的顶端一侧形成具有内 导管头2的中间部的外径的粗径部2f。在粗径部2f上形成有从前部 2a到达卡止凹部2b的轴向槽16。在图1所示的初始状态下,内针1可以从外针8突出进行穿刺。 在该状态下,卡止凹部2b与顶端侧卡止凸部12a结合,在该位置上 内导管头2被保持在护筒4a上。并且,由于内导管头2的前部2a直 径小,因此嵌入外导管头7后部的内腔内。由此,能够使该初始状态 下内导管头2的外表面与护筒4a的内周面之间形成的空间极小。在 该状态下穿刺后,为了进行留置,如图2所示使内针1变成不从外针 8突出的引入的状态。在图2所示的状态下,由于内导管头2的前部2a脱离外导管头7, 因此直径小的前部2a的外周面与护筒4a的内周面之间形成空间14。
该空间14通过内针1的外周面与护筒4a的内周面之间形成的空间 15与外针8的内腔连通。并且,空间14通过轴向槽16和横贯通道 2e与内导管头2中间部的内腔10连通。由此,内导管头2与护筒4a 之间形成的空间14追加到内针1的内腔形成的流路上起流路的作用, 因此能够确保更大的流量。而且,由于内导管头2的内腔10比内针 1的内腔大,因此整体上能够确保比只有内针1内腔的流路大的流量。 在图2的状态下,通过使卡止凹部2b与后端侧卡止凸部12b卡 合,将内导管头2保持在护筒4a内。由于内针l几乎收纳在护筒4a 内,因此足以减轻误穿刺的危险。卡止凹部2b与后端侧卡止凸部12b 的卡合起防止内针1再突出的功能。在此状态下再使内导管头2的后 端抵接在挡圈13上,能够获得足够的防止内导管头2从护筒4a脱离 的作用。通过像上述那样将卡止凹部2b和横贯通道2e配置在轴向相同的 位置上,使卡止凹部2b成对,不仅能够通过横贯通道2e确保足够的 流路截面积,而且能够使形成了卡止凹部2b的侧壁与前部2a的结合 部分的结构十分牢固和稳定。这是因为即使横贯通道2e非常大,由 于形成了卡止凹部2b的侧壁成对,因此强度对称,所以确保使用时 的稳定性。并且,由于卡止凹部2b和横贯通道2e配置在轴线方向相 同的位置上,因此能够使内导管头2的结构极其紧凑。一般情况下,留置针装置在图1的状态下供给使用。在该初始状 态下,卡止凹部2b卡合在顶端侧卡止凸部12a上,由此将内导管头 2保持在护筒4a内。该保持力为使内针1不能轻易后退的、维持初 始状态的力。穿剌操作通过沿护筒4a的外表面向上提起翼部5、 6使 它们重叠并握持而进行。通过握持翼部5、 6,握持力传递给护筒4a, 挤压护筒4a使其变形。由此通过护筒4a的内周面与内导管头2的摩 擦接触,以足够的力保持内针l。而且,由卡止凹部2b与顶端侧卡 止凸部12a的卡合的保持力增大了 ,因此能够以足够的力保持内针1, 穿刺后,为了留置通过导管3施加使内导管头2引入到护筒4a 内部的力,变成图2所示的状态。gp,解除卡止凹部2b与顶端侧卡 止凸部12a的卡合,使卡止凹部2b与后端侧卡止凸部12b卡合。由 此,内针l被从血管拔出,只有外针8留置在穿剌状态。并且,在穿刺使用后废弃留置针装置时,只要是图2的状态就能 够防止误穿刺。即,内针l收纳到护筒4a内,卡止凹部2b与后端侧 卡止凸部12b卡合,通过这样变成防止内针l再突出的状态。 (实施形态2)下面参照图4 图6说明实施形态2的留置针装置。另外,对于 与实施形态l相同的要素,添加相同的参照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在本实施形态中,如图4所示,在内导管头2的后部2d,因而在 比密封用环形凹部2c靠后端一侧的内导管头2的外周面上,设置有 后端卡止凹部2g。在以后的说明中,考虑到区分的明确性,将卡止 凹部2b称为顶端侧卡止凹部2b。后端卡止凹部2g形成为沿内导管 头2外周面的圆周方向的沟槽状。如图5所示,护筒4a后端一侧的内周面上设置的后端结合凸部 12c与后端卡止凹部2g相对应,形成在与实施形态1的后端侧卡止 凸部12b相比靠后端一侧的位置上。图5所示的留置针装置的状态与实施形态1时图1所示的使用(初 始)状态相同。即,内针l能够从外针8突出进行穿刺,顶端侧卡止 凹部2b与顶端侧卡止凸部12a结合,在该位置上内导管头2被保持 在护筒4a内。图6所示的状态与实施形态1中图2所示的状态相对应,表示内 针1收纳到护筒4a内的状态。但是,与实施形态1不同的是,通过 后端卡止凹部2g与后端结合凸起12c卡合,将内导管头2保持在护 筒4a内。为了保持这种状态而设置后端卡止凹部2g的理由如下
实施形态1中将卡止凹部2b的位置设置在比密封用环形凹部2c 靠顶端一侧(内针l一侧)。在这种状态下,当进行使内导管头2后 退、收纳内针1的操作时,O型环11与设置在护筒4a的内腔面上的 后端侧卡止凸部12b物理接触。因此,O型环11存在扭曲或巻起的 可能性,因此可能不能确保空间15的气密性。并且,由于收纳操作 时物理接触感,有可能招致误操作。而像本实施形态这样采用当内导管头2位于护筒4a内部的顶端 一侧时(内针l突出时),卡止凹部2b与顶端侧卡止凸部12a卡合; 当内导管头2位于护筒4a内部的后端一侧时(内针1收纳时),后端 卡止凹部2g与后端结合凸起12c卡合的结构的话,避免了上述那样 0型环11与后端结合凸起12c的接触。 (实施形态3)下面参照图7A 7C说明实施形态3的留置针装置。本实施形态 为有关内针l的改进的形态。如图7A、 7B所示,内针1在顶端具有侧孔la。侧孔la的位置 如图7C所示考虑与外针8的关系设定。即,侧孔la形成在这样的位 置上在内针1从外针8的顶端突出量最大的状态下,位于比外针8 的顶端与内针1接触的位置靠后端的位置上。这样设置侧孔la的理由如下艮P,实施用生理盐水等填充留置针内部的"填充(priming)操作" 时,在内导管头2位于护筒4a内部顶端一侧的初始状态下进行。但 是,在没有设置侧孔la的情况下,外针8的内表面与内针1的外表 面之间形成的空间以及比横贯通道2e靠顶端一侧的护筒4a的内表面 与内导管头2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的空间难以填充,容易残留空气。原 因是外针8顶端内表面与内针1的外表面紧贴,空气难以排出。结果, 在收纳内针1时在装置内部残留有空气,该空气有混入患者的血管内 的危险。而如果采用本实施形态的结构的话,通过侧孔la,即使是外针8 的内表面与内针1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的空间以及比横贯通道2e靠顶 端的护筒4a的内表面与内导管头2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的空间也能够 使填充用液体容易地流入,能够防止空气残留在留置针装置内部。为 了更充分地获得这一效果,可以设置多个侧孔la。但是,此时有必 要考虑强度的问题。另外,将侧孔la设置在与内针1和外针8的顶端部接触的位置 相同的位置上的形态也能够达到同样的效果。但是,由于在内针1收 纳时存在侧孔la的边缘揭开外针8的顶端的可能,因此有时不合适。产业上的可利用性由于本发明的留置针装置为确保了内针和外针的双重结构中足 够的从外针到输液用导管的流路截面积,同时为使形成了开口部的导 管头的侧壁与保持内针的导管头顶端的结合稳定并且牢固的结构,而 且是能够使导管头的结构紧凑的结构,因此适用于输液或者输血、体 外血液循环等处置。
权利要求
1. 一种留置针装置,具有大致圆筒状的护筒,固定在上述护 筒顶端部的软质外针,在轴向上可移动地插入上述护筒内腔、其后端 连接输液管的导管头,以及固定在上述导管头的顶端部、能够插入上 述外针内腔的硬质内针;当上述导管头位于上述护筒内腔的顶端部 时,上述内针贯穿上述外针的内腔突出到外部;通过向上述护筒内腔 的后端一侧移动上述导管头,能够将上述内针收纳到上述护筒的内腔 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导管头上形成有从其外周贯穿内腔的横贯通道,上述导管 头外周面与上述护筒内周面之间形成的空间通过上述横贯通道与上 述导管头的内腔连通;在上述导管头的比上述横贯通道靠后端一侧的外周面上,设置有 保持上述导管头的外周面与上述护筒的内周面之间的液密性的密封 部;在上述导管头的上述横贯通道的两侧侧壁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卡 止凹部;在上述护筒的后端一侧的内周面上设置有后端侧卡止凸部,在上 述内针收纳到上述护筒内腔中的状态下,上述后端侧卡止凸部能够与 上述卡止凹部卡合。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留置针装置,在上述护筒的顶端一侧的 内周面上设置有顶端侧卡止凸部,在上述内针从上述外针突出到外部 的状态下,上述顶端侧卡止凸部能够与上述导管头的卡止凹部卡合。
3. —种留置针装置,具有大致圆筒状的护筒,固定在上述护 筒顶端部的软质外针,在轴向上可移动地插入上述护筒内腔、其后端 连接输液导管的导管头,以及固定在上述导管头的顶端部、能够插入 上述外针内腔的硬质内针;当上述导管头位于上述护筒内腔的顶端部 时,上述内针贯穿上述外针的内腔突出到外部;通过向上述护筒内腔 的后端一侧移动上述导管头,能够将上述内针收纳到上述护筒的内腔 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导管头上形成有从其外周贯穿内腔的横贯通道,上述导管 头的外周面与上述护筒的内周面之间形成的空间通过上述横贯通道与上述导管头的内腔连通;在上述导管头的比上述横贯通道靠后端一侧的外周面上,设置有 保持上述导管头的外周面与上述护筒的内周面之间的液密性的密封 部;在上述导管头的上述横贯通道两侧侧壁的外周面上设置有顶端 侧卡止凹部;在上述导管头的比上述密封部靠后端一侧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后 端侧卡止凹部;在上述护筒的顶端一侧的内周面上设置有顶端侧卡止凸部,在上 述内针从上述外针突出到外部的状态下,上述顶端侧卡止凸部能够与 上述导管头的顶端侧卡止凹部卡合;在上述护筒的后端一侧的内周面上设置有后端侧卡止凸部,在上 述内针收纳到上述护筒内腔中的状态下,上述后端侧卡止凸部能够与 上述后端侧卡止凹部卡合。
4. 如权利要求1 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留置针装置,上述导管头 的比上述横贯通道靠顶端一侧的外径比靠后端一侧的外径小。
5. 如权利要求2 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留置针装置,上述顶端侧 卡止凸部和上述后端侧卡止凸部形成为沿上述护筒的内周方向延伸 的环形凸起部。
6. 如权利要求1 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留置针装置,上述密封部 由上述导管头外周面上形成的环形槽和安装在上述环形槽内的0型 环构成。
7. 如权利要求1 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留置针装置,上述导管头 内腔的比与上述横贯通道连通的部位靠后端一侧的直径,比上述内针 内腔的直径大,小于等于上述输液管的内径。
8. 如权利要求1 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留置针装置,在上述导管 头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将上述导管头的顶端部外周面与上述护筒的内 周面之间形成的空间与上述横贯通道连通起来的轴向槽。
9. 如权利要求1 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留置针装置,上述内针在 顶端部具有侧 L上述侧孔位于比在上述内针从上述外针的顶端突出 的量最大的状态下上述外针的顶端部与上述内针接触的位置靠后端 一侧的位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留置针装置。具有护筒(4a),固定在其顶端部的软质外针(8),能够在护筒内腔内移动、连接输液管(3)的导管头(2),固定在导管头的顶端部、能够插入外针内腔的硬质内针(1)。在导管头上形成有贯穿其内腔的横贯通道(2e),导管头外周面与护筒内周面之间的空间(14)通过横贯通道与导管头内腔(10)连通,在比横贯通道靠后端一侧的导管头外周面上设置保持导管头与护筒之间的液密性的密封部(2c),在横贯通道两侧侧壁的导管头外周面上设置卡止凹部(2b),在护筒内周面上设置后端侧卡止凸部(12b)。在内针收纳到护筒内腔的状态下,后端侧卡止凸部能够与卡止凹部卡合。能够确保与导管头内腔连通的开口面积足够,能够使具有开口的导管头侧壁与导管头顶端的结合牢固、并能够使导管头小型化。
文档编号A61M25/00GK101146568SQ200680009638
公开日2008年3月19日 申请日期2006年2月14日 优先权日2005年3月24日
发明者藤井亮至 申请人:株式会社Jms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