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冠心病血小板聚集率的中药的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926678阅读:4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降低冠心病血小板聚集率的中药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具体是涉及一种降低冠心病血小板聚集率的中药的 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心血管疾病是危害全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一类严重疾病,是全球性的公 共卫生问题,而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冠心病临床治 疗手段很多,但其治疗的创伤性和手术的风险性,以及术后较高的再狭窄发生 率,高昂的医疗费用,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冠心病的药物治疗包括硝酸盐或硝酸酯类、B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等,但化学药物在治疗的同时, 发生的不良反应也是显而易见的。传统中医药学对冠心病的认识有悠久的历史,并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 的经验,在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指导下,创立了一整套预防和治疗胸痹、 心痛的理论和方药,在冠心病的防治中,具有肯定的疗效,显示出一定的优势, 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凭借其毒副作用小、费用低廉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广大患 者的青睐和学术界的关注。目前,临床用于冠心病治疗的中药制剂较多,显示出一定的疗效,如冠心 苏合丸,芳香开窍,理气活血止痛,用于寒凝血脉,胸阳痹阻所致的胸痹,真 心痛等;地奥心血康胶囊、复方丹参片及复方丹参滴丸,均具活血化瘀,行气 止痛功效,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及瘀血内阻之胸痹;以上药物主要针对冠心病 气滞血瘀的病机施治,可取得气行血活,络通痛止的暂时缓解效果,但未顾及 冠心病气虚之本的治疗,且多含芳香走窜、活血化瘀之品,不宜于长期服用治 疗是其主要弊端。通心络胶囊,具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之效,用于冠心病心绞 痛证属心气虚乏、血瘀络阻者。其组成也以虫类走窜通络药物居多,亦不利于 长期巩固治疗。发明内容基于上述临床常用冠心病中药制剂治疗的不足,结合多年临床诊治经验发现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以气虚血瘀痰凝证为多,或在此基础上兼夹其它证型, 由此认为气虚血瘀痰凝是冠心病心绞痛发生的主要原因,其贯穿于胸痹心痛的 全过程。本着"治病必求于本"的思想,临床治疗时以"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为大 法,而提供一种降低冠心病血小板聚集率的中药,用益气活血方加减治疗,具 有显著的优势,常取得满意疗效,本发明标本兼治,配伍精当,所用药物药性 平和,适宜患者长期服用,是理想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中药复方制剂,对其 疗效的进一步验证及制备工艺的完善,是我们努力实现的目标。 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制备降低冠心病血小板聚集率的中药所用的中药材是党参7 —10g、黄芪25 — 30g、赤芍15—20g、川芎15—20g、半夏10—15g、 茯苓15—20g。每日三次,每次四粒。0.43g/粒。对照药地奥心血康胶囊(中国科学院成都地奥制药公司,批号9602110) 200mg,日3次口服,同时加用阿司匹林50mg,每日1次。服药期间,停服其它一切药物,对抗心律失常药物依赖者,嘱其逐渐减量, 待病情稳定后停药。心绞痛发作时,可临时服用硝酸甘油(中药组10例,对照 组ll例)。疗程均为45天。功能主治功能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主治适用于由气虚血瘀痰凝引起的冠心病心绞痛。 方解方中黄芪味甘,微温,补益脾肺心之气,"入肺补气,入表实卫,为补气诸 药之最"(《本草求真》),《医学衷中参西录》谓黄芪"能补气,兼能升气,善 治胸中大气下陷",大气旺则气滞行,血瘀通,即"大气一转,其结乃散"之谓, 故为君药;党参味甘、性平,健运中州,益气血生化之源,《本草正义》谓"党 参力能补脾养胃,润肺生津,健运中气,本与人参不甚相远。其尤可贵者,则 健脾运而不燥,鼓舞清阳,振动中气,而无刚燥之弊";黄芪与党参相配伍,补 气升陷之效益显,使胸中大气得补,贯心脉、司呼吸、行气血之功得以正常发 挥,共治心气虚弱,正气不足之本;川芎味辛、性温,温通血脉,活血行气, 行血之中并能和血,行气之中兼以散郁,《本草汇言》谓"川芎,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血中气药",无所不至。赤芍酸苦微寒,养血和血,活 血散瘀止痛,且赤芍酸收可防川芎辛散走泄耗血之弊;赤芍与川弯相伍,则行 血而不破血,补血而不滞血,上四药配伍,使心气充沛,运血有力;活血化瘀, 通络止痛,共奏益气活血之效;半夏辛开散结,通阳化痰,降胸中痰浊,醒脾 而运津,燥生痰之源;茯苓味甘、淡,性平,淡渗利窍除湿,与半夏相配,辛 燥淡渗,既祛已生之痰湿,又绝生痰之本,标本兼施。以上六药配伍,使气虚 得补,乃行血得力,血行痰化络通,无留滞之患,则疼痛自止;本方又兼以行 气化痰,用治由气虚血瘀所引起的气滞和痰凝之标证,且黄贫、川芎之性温, 党参之性平,赤芍之性寒相伍,使全方寒温平调;以辛散之川芎,配以酸收之 赤芍,两药相合,"辛散酸收",共同调节血液运行,不致有所偏颇。纵观本方扶 正祛邪、攻补兼施、标本同治、敛散相济、性味调和、君臣有序、配伍精当。 降低冠心病血小板聚集率的中药的制备方法取党参7—10g、黄芪25—30g、赤芍15—20g、川芎15—20g和半夏10—15g, 用70 80%乙醇加热回流2 3次,溶剂用量为药材量的6 8倍,回流2小时, 分别过滤,合并滤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药液浓縮至相对密度为1.08 1.13 (50 55°C)的清膏。喷雾干燥(进口温度190 200°C,出口温度90 95°C)。 另取茯苓药材除去杂质,粉碎,过100目筛得细粉。将茯苓细粉15—20g与上 述干燥药粉混匀,用55% 65%乙醇喷雾颗粒,干燥、整粒,填装于硬胶囊中, 即得。动物实验益气活血方悬液上方按比例称取,并按胶囊制备工艺制备悬液,相当于 每毫升悬液含生药量2g。同行对照实验。动物实验表明,益气活血方对气虚血瘀痰凝模型大鼠,可提高冠脉供血、改善心肌缺血、降低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抑制血小板聚集率、抑制血 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值升高。疗效优于对照组, 具有统计学意义。 药理毒理益气活血方防治冠状动脉硬化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为调节脂质代谢降低总TC、 TG 、 LDL-C、升高HDL-C、抑制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VCAM-1)表 达。能降低a颗粒膜蛋白-140 (GMP-140)水平、血黏度值和血小板聚集率,说明益气活血方通过抑制血小板活化而疏通循环,降低高黏血症,使血运通 畅,改善心肌供血,从而对动脉粥样硬化起预防和治疗作用。急性毒性实验给药量相当临床人日用量的50倍(未测出LD5())。用药 后动物未出现明显的中毒症状及死亡情况,连续观察一周,动物全部存活,活 动自如,毛发光滑,饮食正常,呼吸、鼻、眼、口腔无异常分泌物。体重增加。 一周后解剖动物,肉眼及显微镜观察重要脏器,未出现明显的病理学改变。临床研究临床研究表明,益气活血方对冠心病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明显改 善症状、心功能及心电图变化,能显著降低血清血脂水平,对内皮素(ET)、降 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血栓垸素B2 (TXB2)、前列腺素F!a (PGFla)的代 谢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并抑制血小板活化,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对照组 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权利要求
1、降低冠心病血小板聚集率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制备该药的中药材为党参7-10g、黄芪25-30g、赤芍15-20g、川芎15-20g、半夏10-15g、茯苓15-20g。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低冠心病血小板聚集率的中药的制备方法,其 特征是取党参7—10g、黄芪25—30g、赤芍15—20g、川芎15—20g和半夏 10~15g,用70 80%乙醇加热回流2 3次,乙醇用量为药材量的6 8倍,回 流2小时,分别过滤,合并滤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药液浓縮至在50 55°C 下相对密度为1.08 1.13的清膏;喷雾干燥,进口温度190 200°C,出口温度 90 95°C;另取茯苳药材除去杂质,粉碎,过100目筛得细粉;将茯苓细粉15—20g 与上述干燥药粉混匀,用55% 65%乙醇喷雾颗粒,干燥、整粒,填装于硬胶囊 中,即得。
全文摘要
降低冠心病血小板聚集率的中药,所用的中药材是党参7-10g、黄芪25-30g、赤芍15-20g、川芎15-20g、半夏10-15g、茯苓15-20g。其制备方法是按上述配伍取党参、黄芪、赤芍、川芎和半夏,用70~80%乙醇加热回流2~3次,溶剂用量为药材量的6~8倍,回流2小时,分别过滤,合并滤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药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8~1.13(50~55℃)的清膏。喷雾干燥(进口温度190~200℃,出口温度90~95℃)。另取茯苓药材除去杂质,粉碎,过100目筛得细粉。将茯苓细粉15-20g与上述干燥药粉混匀,用55%~65%乙醇喷雾颗粒,干燥、整粒,填装于硬胶囊中,即得。本发明益气活血、化痰通络,适用于由气虚血瘀痰凝引起的冠心病心绞痛。
文档编号A61P9/10GK101332263SQ20081001259
公开日2008年12月31日 申请日期2008年8月1日 优先权日2008年8月1日
发明者张明雪 申请人:辽宁中医药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