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流量控制奶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8554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流量控制奶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婴儿用器具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流量控制
奶嘴。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奶嘴,均在奶嘴顶端设有圆形通孔或十字型裂 紋,并按照婴幼儿的年龄对适用者进行划分。使用者年龄越大,奶嘴 顶端的通孔或十字型裂紋越大。由于现有的圆形通孔或十字型裂紋均 是出厂时已经设置好的,因此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奶瓶中液体流量是
不能控制的,若选择的奶嘴较大,则极易出现婴儿呛奶的现象;反之,
若选择的奶嘴较小,则会造成婴儿吮吸困难的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点,而提供了 一种可以控 制流量的奶嘴技术方案,该方案所述流量控制奶嘴不仅结构简单,而 且实际使用过程中操作灵活、方便,能够根据每个婴儿的实际情况很 好的控制奶瓶中液体的流量,极大提高了奶嘴的适用范围,降低了喂 奶过程中婴儿的不适感。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实现的
一种流量控制奶嘴,包括卡装在环座体中的奶嘴本体和奶嘴座,
3所述奶嘴座由内座、外座组成。外座外径等于环座体内径,则环座体
与外座紧密卡装在一起。内座外径小于等于外座内径;内座的外侧壁 上水平设置有圆柱状凸条,与外座内壁上水平设置的C型凹槽配合连 接;因此,内座可以卡在外座内并自由旋转。内座与外座均为顶端封 闭、底端敞开的圓柱状结构,顶端的封闭面上均设置有圓形通孔。内 座顶端设置有密封圈,防止了奶瓶中液体的渗漏。
内座内侧壁上设置有螺紋。则内座可以与奶瓶螺紋连接。 环座体高度小于等于外座的高度,外座的高度小于内座的高度。
实际使用过程中,本实用新型所述流量控制奶嘴通过内座内侧壁 上设置的螺紋与奶瓶紧密配合连接,然后通过旋转外座,控制内外座 顶端封闭面上的圓形通孔之间相重合的面积,当上下两通孔完全重合 时,流量最大,反之亦然。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可根据对上述方案的叙述得知,采用本方案所
述流量控制奶嘴不仅结构简单,而且实际使用过程中操作灵活、方便,
能够根据每个婴儿的实际情况很好的控制奶瓶中液体的流量,极大提
高了奶嘴的适用范围,降低了喂奶过程中婴儿的不适感。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 一 个具体实 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方案进行阐述。如图1、图2所示, 一种流量控制奶嘴,包括卡装在环座体6中 的奶嘴本体1和奶嘴座,所述奶嘴座由内座2、外座3组成。外座3 外径等于环座体6内径,则环座体6与外座3紧密卡装在一起。
内座2外径等于外座3内径;内座2的外侧壁上水平设置有圓柱 状凸条4,与外座3内壁上水平设置的C型凹槽配合连接;因此,内 座2可以卡在外座3内并自由旋转。
内座2与外座3均为顶端封闭、底端敞开的圆柱状结构,顶端的 封闭面上均设置有圓形通孔7。内座2顶端设置有密封圈5,防止了 奶瓶中液体的渗漏。
内座2内侧壁上设置有螺紋。则内座2可以与奶瓶螺紋连接。 环座体6高度小于等于外座3的高度,外座3的高度小于内座2
的高度。
实际使用过程中,本实用新型所述流量控制奶嘴通过内座2内侧 壁上设置的螺紋与奶瓶紧密配合连接,然后通过旋转外座3,控制内 外座顶端封闭面上的圆形通孔7之间相重合的面积,当上下两通孔完 全重合时,流量最大,反之亦然。
权利要求1.一种流量控制奶嘴,包括卡装在环座体(6)中的奶嘴本体(1)和奶嘴座,其特征是所述奶嘴座由内座(2)、外座(3)组成;外座(3)外径等于环座体(6)内径;内座(2)外径小于等于外座(3)内径;内座(2)的外侧壁上水平设置有圆柱状凸条(4),与外座(3)内壁上水平设置的C型凹槽配合连接;内座(2)与外座(3)均为顶端封闭、底端敞开的圆柱状结构,顶端的封闭面上均设置有圆形通孔(7);内座(2)顶端设置有密封圈(5)。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流量控制奶嘴,其特征是内座(2)内 侧壁上设置有螺紋。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流量控制奶嘴,其特征是环座体(6) 高度小于等于外座(3)的高度,外座(3)的高度小于内座(2)的 尚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婴儿用器具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流量控制奶嘴。包括卡装在环座体中的奶嘴本体和奶嘴座,所述奶嘴座由内座、外座组成;外座外径等于环座体内径;内座外径小于等于外座内径;内座的外侧壁上水平设置有圆柱状凸条,与外座内壁上水平设置的C型凹槽配合连接;内座与外座均为顶端封闭、底端敞开的圆柱状结构,顶端的封闭面上均设置有圆形通孔;内座顶端设置有密封圈。该方案所述流量控制奶嘴不仅结构简单,而且实际使用过程中操作灵活、方便,能够根据每个婴儿的实际情况很好的控制奶瓶中液体的流量,极大提高了奶嘴的适用范围,降低了喂奶过程中婴儿的不适感。
文档编号A61J11/00GK201361261SQ200920024050
公开日2009年12月16日 申请日期2009年3月20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20日
发明者丁小秋, 张衍鲁 申请人:丁小秋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