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式防滑动椎间融合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1463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夹式防滑动椎间融合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是一种夹式防滑动椎间融合器。
背景技术
脊柱的退行性病变、炎症、外伤及畸形等是引起脊柱不稳、颈椎病、腰椎疾病的主 要原因。目前,对于那些脊柱不稳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常采取的方法是椎间融合术。从 20世纪40年代起,国外开始应用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及腰椎间盘突出等脊柱疾病。随 后,各种各样的椎间融合器相继出现。现有椎间融合器的优点在于能够为脊柱提供即刻的 稳定性;恢复椎间高度;放入植骨或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可以促进椎体骨融合。但是临床应 用发现椎间融合器也存在不少缺点常用的椎间融合器虽有大小之分,但尺寸和形态都是 固定的,不能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又由于椎体表面存在5 10°的倾斜,椎 体间前后高度不一致,前高后低,植入的椎间融合器很难紧贴上、下椎体,术后可能出现椎 间融合器向前滑出或向后滑落,导致脊髓神经受压或相邻组织脏器损伤,合并并发症,最终 导致手术失败。

发明内容为克服现有椎间融合器在植入后可能出现的滑动现象以及减小植入时对小关节 和终板的破坏,使椎间融合器与上、下椎体的贴合更紧密,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夹式防滑动 椎间融合器。该夹式防滑动椎间融合器在即刻恢复椎间高度的同时能紧贴上、下椎体,最大 限度的恢复椎节间的生理曲度,防止椎间融合器在椎体间滑动,又由于该夹式防滑动椎间 融合器采用前后高度一致的流线形设计,减小了植入时对小关节和终板的破坏,促进椎体 骨融合,减少了术后并发症。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夹式防滑动椎间融合器主要由上、下支撑体和弹簧组 成。上、下支撑体外观完全相同且对称。在通常情况下两支撑体头部呈闭合状态,整个夹式 防滑动椎间融合器前后高度一致;在支撑体尾部受压情况下,头部可以撑开,并根据受力大 小和受力点的不同,撑开的角度也不同,角度范围0 45。。此设计保证了夹式防滑动椎间 融合器不论前或后受压均能与上、下椎体紧密贴合,保持了椎间高度,防止滑动。支撑体上 还分布有防滑动的防滑齿和用于植骨的植骨孔,防滑齿加强了夹式防滑动椎间融合器的防 滑性能,植骨孔有利于填塞植骨材料、促进椎体骨融合。本实用新型夹式防滑动椎间融合器 适用于颈椎、胸椎、腰椎的前方入路或后方入路重建手术。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附图及说明仅用于帮助对本实 用新型的理解,图中各组成部分的比例为示意性质,并不能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图1撑开前夹式防滑动椎间融合器侧视示意图 图2撑开后夹式防滑动椎间融合器侧视示意图[0008] 图3 —种夹式防滑动椎间融合器三维立体示意图 图4另一种夹式防滑动椎间融合器三维立体示意图 图5夹式防滑动椎间融合器弹簧细部示意图 图6前方入路植入夹式防滑动椎间融合器后的效果图 图7后方入路植入夹式防滑动椎间融合器后的效果图 图中符号说明 1夹式防滑动椎间融合器,11防滑齿,12尾部,13头部,14弹簧,15支撑体,16植骨 孔,17植骨区,21上椎体,22下椎体。
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夹式防滑动椎间融合器作详细描述c
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1
应该理解的
组成及各部分比例 全长 尾部长
总局度
植骨孔个数 防滑齿高度
20
8谧 10
l个 2
毫米 沐 毫米
(上下对称) 沐
夹式防滑动椎间融合器主要由两个支撑体和弹簧组成,外观呈流线形。在通常情 况下两支撑体头部呈闭合状态,整个夹式防滑动椎间融合器前后高度一致。在支撑体尾部 受压情况下,头部可以自由撑开,并根据受力大小和受力点的不同,撑开的角度也不同,角 度范围0 45° 。支撑体上分布有锯齿型防滑齿和一个椭圆形植骨孔。 实施例2
组成及各部分比例 全长 尾部长
总局度
植骨孔个数 防滑齿高度
35毫米 20毫米 20毫米
2个(上下对称) 4毫米
夹式防滑动椎间融合器主要由两个支撑体和弹簧组成,外观呈流线形。在通常情 况下两支撑体头部呈闭合状态,整个夹式防滑动椎间融合器前后高度一致。在支撑体尾部 受压情况下,头部可以自由撑开,并根据受力大小和受力点的不同,撑开的角度也不同,角 度范围0 45° 。支撑体上分布有倒金字塔形防滑齿和两个方形植骨孔。 实施例3 组成及各部分比例 全长 尾部长 总高度
6 3 5
沐 沐 沐
4[0037] 植骨孔个数 1个(上下对称) 防滑齿高度 0. 4毫米 夹式防滑动椎间融合器主要由两个支撑体和弹簧组成,外观呈流线形。在通常情 况下两支撑体头部呈闭合状态,整个夹式防滑动椎间融合器前后高度一致。在支撑体尾部 受压情况下,头部可以自由撑开,并根据受力大小和受力点的不同,撑开的角度也不同,角 度范围0 45° 。支撑体上分布有锯齿形防滑齿和一个圆形植骨孔。 实施例4
组成及各部分比例 全长 尾部长
总局度
植骨孔个数 防滑齿高度
15毫米 6毫米 12毫米
1个(上下对称) 1.5毫米
夹式防滑动椎间融合器主要由两个支撑体和弹簧组成,外观呈流线形。在通常情 况下两支撑体头部呈闭合状态,整个夹式防滑动椎间融合器前后高度一致。在支撑体尾部 受压情况下,头部可以自由撑开,并根据受力大小和受力点的不同,撑开的角度也不同,角 度范围0 45° 。支撑体上分布有倒金字塔形防滑齿和一个方形植骨孔。 实施例5
组成及各部分比例 全长 尾部长
总局度
植骨孔个数 防滑齿高度
25 10 15 2个 1. 5
沐 沐 沐
(上下对称) 沐
夹式防滑动椎间融合器主要由两个支撑体和弹簧组成,外观呈流线形。在通常情 况下两支撑体头部呈闭合状态,整个夹式防滑动椎间融合器前后高度一致。在支撑体尾部 受压情况下,头部可以自由撑开,并根据受力大小和受力点的不同,撑开的角度也不同,角 度范围0 45° 。支撑体上分布有锯齿形防滑齿和两个椭圆形植骨孔。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夹式防滑动椎间融合器主要由上、下支撑体和弹簧组成。 上、下支撑体外观完全相同且对称。在通常情况下两支撑体头部呈闭合状态,整个夹式防 滑动椎间融合器前后高度一致,能减小植入时对小关节和终板的破坏;在支撑体尾部受压 情况下,头部可以撑开,并根据受力大小和受力点的不同,撑开的角度也不同,角度范围在 0 45° ,保证了夹式防滑动椎间融合器植入后不论前或后受压均能与上、下椎体紧密贴 合,保持了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防止滑动。支撑体上的防滑齿加强了夹式防滑动椎间融合 器的防滑性能,大孔径的植骨孔有利于填塞植骨材料、促进椎体骨融合。图6和图7分别显 示了本实用新型夹式防滑动椎间融合器前、后路植入椎体后的效果。本实用新型夹式防滑 动椎间融合器适用于颈椎、胸椎、腰椎的前方入路或后方入路重建手术。
权利要求一种夹式防滑动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由两个支撑体和弹簧组成,外观呈流线型,在支撑体尾部受力后,头部可以撑开,撑开的角度范围0~45°,支撑体上分布有防滑动的防滑齿和用于植骨的植骨孔。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式防滑动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夹式防滑动椎间融合器上、下支撑体外观相同且完全对称。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式防滑动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夹式防滑动椎间融合器支撑体上的植骨孔上下对称,数量可以为1个或2个,植骨孔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或方形。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式防滑动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夹式防滑动椎间融合器支撑体上防滑齿的形状可以是锯齿形或倒金字塔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是一种夹式防滑动椎间融合器。其特征是主要由上、下支撑体和弹簧组成。在通常情况下两支撑体头部呈闭合状态,整个椎间融合器前后高度一致,能减小植入时对小关节和终板的破坏;当支撑体尾部受压时,头部可以撑开,撑开角度范围在0~45°,保证了夹式防滑动椎间融合器植入后不论前或后受压均能与上、下椎体紧密贴合,保持了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防止滑动。支撑体上的防滑齿加强了该夹式防滑动椎间融合器的防滑性能,大孔径的植骨孔有利于填塞植骨材料、促进椎体骨融合。本实用新型广泛适用于颈椎、胸椎、腰椎的前方入路或后方入路重建手术。
文档编号A61B17/70GK201492544SQ20092007262
公开日2010年6月2日 申请日期2009年5月21日 优先权日2009年5月21日
发明者吴娟, 郑伟 申请人:郑伟;吴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