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弓根弹性内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1854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椎弓根弹性内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特别涉及一种椎弓根弹性内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人体的每个椎体均有一对椎弓根,即后柱结构中椎板所形成的拱形结构两端的支 点,通过其与前方的椎体相连接并在椎弓根的上下方分别发育出上下关节突,与上下相连 的椎体连接。椎弓根为皮质骨围成的骨性管道,中央充满骨松质,沟通了脊柱前柱和后柱。 如果控制了椎弓根,则可有效地控制前方的椎体及后方的关节突、椎板。因此,椎弓根的定
位具有重要意义。椎弓根连接椎体和椎弓,邻近脊髓和神经根。椎弓根的横断面为纵径大于横径的 椭圆形,周围由致密的骨皮质组成,前方与椎体后缘骨皮质相连,后方则与关节突相连。椎 弓根中心只有薄层骨松质,相对疏松X线片呈蜂窝状,但自前向后逐渐致密,在椎弓根后端 达到最大密度,可以承受的负荷大。对于腰椎管狭窄或退行性腰椎滑脱导致神经源性疼痛或下腰痛、单节或多节段椎 间盘退变导致下腰痛、减压手术导致医源性腰椎不稳、退行性脊柱侧弯导致腰椎管狭窄并 处于进展期等病症大都可以采用椎弓根内固定手术。目前,椎弓根内固定手术大都采用椎 弓根内固定金属棒与椎体融合系统配合,对椎弓根进行固定,这种金属棒虽然能起到很好 的固定作用,但由于其材质决定了其无法随人体的实际需求而变形,即通过金属棒进行腰 椎后路固定后,身体屈曲时椎体的活动受到金属棒的限制,减少了病人腰椎正常的活动范 围,并且增加了临近上下节段退变性疾病的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克服上述缺点,可根据身体屈曲情况弹性变形,保 留了腰椎正常的活动范围,减少了上下节段退变性疾病的发生。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椎弓根弹性内固定装置,具有直形接头 和弧形接头,直形接头与弧形接头之间弹性连接。上述椎弓根弹性内固定装置的直形接头具有连接头,连接头具有一端开口的腔 体,腔体开口端具有内螺纹,弧形接头具有可设置在连接头腔体内的圆环凸起,所述弧形接 头的圆环凸起设置在连接头腔体中部,圆环凸起两侧设有弹性垫圈,连接头腔体开口端螺 纹连接压环,压环将弧形接头的圆环凸起和其两侧的弹性垫圈限位在连接头腔体内,形成 直形接头与弧形接头之间的弹性连接。本实用新型具有积极的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直形接头与弧形接头之间的弹性连 接,使得根弹性内固定装置能够弹性变形,对传统的手术治疗模式的理念进行了修定,在去 除病变的同时,保留手术节段的功能,维持了生理前凸,保留了腰椎正常的活动范围,减少 了上下节段退变性疾病的发生,在初步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疗效和融合术相当。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 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见图1,本实用新型具有直形接头1和弧形接头2,直形接头1与弧形接头2之间 弹性连接,所述直形接头1具有连接头3,连接头3具有一端开口的腔体,腔体开口端具有 内螺纹,弧形接头2具有可设置在连接头3腔体内的圆环凸起4,所述弧形接头2的圆环凸 起4设置在连接头3腔体中部,圆环凸起4两侧设有弹性垫圈5,连接头3腔体开口端螺纹 连接压环6,压环6将弧形接头2的圆环凸起4和其两侧的弹性垫圈5限位在连接头3腔体 内,形成直形接头1与弧形接头2之间的弹性连接。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 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 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 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椎弓根弹性内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直形接头(1)和弧形接头O),直形 接头(1)与弧形接头( 之间弹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弓根弹性内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形接头(1)具 有连接头(3),连接头C3)具有一端开口的腔体,腔体开口端具有内螺纹,弧形接头( 具有 可设置在连接头⑶腔体内的圆环凸起G),所述弧形接头⑵的圆环凸起⑷设置在连接 头(3)腔体中部,圆环凸起(4)两侧设有弹性垫圈(5),连接头C3)腔体开口端螺纹连接压 环(6),压环(6)将弧形接头O)的圆环凸起(4)和其两侧的弹性垫圈( 限位在连接头 (3)腔体内,形成直形接头(1)与弧形接头( 之间的弹性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椎弓根弹性内固定装置,具有直形接头和弧形接头,直形接头与弧形接头之间弹性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直形接头与弧形接头之间的弹性连接,使得根弹性内固定装置能够弹性变形,对传统的手术治疗模式的理念进行了修定,在去除病变的同时,保留手术节段的功能,维持了生理前凸,保留了腰椎正常的活动范围,减少了上下节段退变性疾病的发生,同时减少了手术创伤并最大限度避免了潜在的神经损伤的风险,在初步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疗效和融合术相当。
文档编号A61B17/70GK201879810SQ20102057780
公开日2011年6月29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27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27日
发明者刘建兴, 吴增辉, 蔡勇 申请人:创生医疗器械(江苏)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